特殊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

一、 本系簡史
  本系之前身「特殊教育中心」係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在教育部「加速特殊教育發展計畫」下設立,為國內第一個負責推動特殊教育工作的機構。目前系內近半數之教師均曾在入系前接受過中心之洗鍊,擔負在職教師研習、學術研究交流與推廣服務等承先啟後之重責。在此深厚基礎之上,先於民國七十五年由當時的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吳武典教授籌創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繼於民國七十九年設置大學部(統稱特殊教育學系),民國八十一年增設博士班,而成為一個完整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機構。為有效統合系所資源,民國一○四年起特殊教育學系及復健諮商研究所改採「一系多所」方式運作。民國八十一年林幸台教授繼任系主任,其後之系主任分別為林寶貴教授、張蓓莉教授、王振德教授、盧台華教授、張正芬教授、郭靜姿教授、洪儷瑜教授及陳心怡教授(現任)。民國八十八年及民國九十二年本系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為因應特殊教育師資的迫切需求及師資培育多元化管道的實施,又於民國八十三學年度增設特殊教育輔系課程,以供本校各系學生選讀。此外,自民國七十六年起,本系即陸續開辦「中小學教師暑假研究所學分班」、「特殊教育專業學分研習班」等,並於九十學年度辦理「學士後特殊教育師資班」,以提供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機會,民國八十八年及九十二年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民國一○五年暑期教學碩士班轉型為暑期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以提昇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人才之專業研究能力。本系創立迄今因基礎紮實、師資優良、課程深具特色,已成為國內培育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人才,以及從事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之重鎮。
二、 任務與目標
 

本系之任務與目標為培育優質特殊教育人才、深化特殊教育學術研究、引導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及促進社會關懷與融合。

 

(一) 培育人才

 
1.

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教學、研究及行政領導人才。

(1) 大學部:培養中等以上學校特殊教育師資。
(2) 碩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專業及行政人才。
(3) 博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學術研究、教學或行政領導專業人才
2. 提供各級學校特殊教育或相關工作人員在職進修研習。
(1)

暑期碩士班:提昇小學或中等以上學校在職教師及行政人員之特殊教育知能。

(2) 研習班:含短期及學分研習。
3. 培育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之人才,包含:大專院校資源教室輔導人員、教育行政人員、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人員、各類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基金會、個人工作室、輔具相關公司/機構服務人員。
4. 提升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之特教知能,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社工師等人員。
  (二) 學術研究
 
1.

從事各類特殊教育研究。

2. 進行特殊教育相關政策之規劃研究。
 

(三) 推廣服務

 
1.

辦理國際及校際之學術研討與交流,推廣實驗研究成果。

2. 出版特殊教育刊物、傳遞新知。
3. 輔導辦理特殊教育學校(班)及相關機構之教學與研究。
4. 從事特殊教育宣導工作,導正社會大眾之觀念與態度。
三、 學生人數(105年10月24日更新)
 
 

在校生人數

畢業生人數

大學部

186

983

特教碩士班

86

363

復諮碩士班 50 74

特教博士班

55

73

教師在職碩士學位班

81

273

特殊教育在職專班 25 0

 

四、 課程結構
  (一) 大學部
 
1. 修業規定
 

本系學士班學生分「師資培育組」及「非師資培育組」兩組。「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38學分,「非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28學分。此外,學生並得依興趣選修輔系、雙主修及各種學分學程。

2. 特色
 
(1) 建立核心課程,以為學生共同必選學分
 

本系成立之初,在課程設計上分為智障、語障、聽障、視障及資優五組,供學生選修至少二組。然為因應融合教育思潮及師資培育趨勢,民國八十三年乃納入各類身心障礙學生教育之必備與通用課程,以「輕度障礙組」為本系學生共同必選組別,建立特殊教育通才訓練之核心課程。民國九十三年更擴充此組之學分數並改名為「身心障礙綜合組」,以更臻完善。目前本系學生可由身心障礙綜合組、身心障礙綜合+資優組、資賦優異組三組中至少選一組為必修組別,另有重度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三組之課程設計,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修。

(2) 加強教材教法與實習課程,使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
  本系各組教材教法及實務課程皆分別規劃,在教學實習方面,除全校一致要求之大四教學實習外,學生之實習課程尚包括「特殊學生評量實務」與身心障礙綜合組之「特殊教育教學實習(輕/重)」,俾利理論與實務之密切結合。
(3) 訂定學生社會服務辦法,增進學生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本系自九十學年度起規定每位學生每學年必須參與社會服務十小時,四年共計四十小時,以為畢業之必備條件,並藉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各項活動,進而與特殊需求者多作直接接觸,及與家長及相關福利團體充分聯繫,以增進其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二) 研究所
 
1. 修業規定
 

碩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繳交碩士論文一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博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通過學科考,提出修業期間發表之學術性論著一份及口頭發表專題討論一場後,始得提出論文計畫口試;通過口試後著手進行論文研究,至少一學期後始能提出論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博士學位。

2. 特色
 
(1) 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分組設置
  碩博士課程除共同必修、共同選修(含理論與研究、統計與研究法、行政與制度)外,自民國八十八年起課程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兩組,以達專精並符合入系前學生之興趣與選擇。
(2) 兼重實務課程
  為求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碩士班開設有身心障礙教育實務、資優教育實務;博士班開設有研究實務、行政實務及教學實務等必選課程。
(3) 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師生共同參與
  碩博士學生必修二學期之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各一學分課程,由系上教授輪流擔任課程設計與執行。每學期根據議題的發展趨勢與重要性,分別邀請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分享其專業經驗與研究成果,並開放給本系所有有興趣之師生共同參與研討。
五、

組織

  (一)師資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18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助理教授4名和助教4名。另有名譽教授3,兼任教師11名。專任教師多數均曾留學美、日、英等國,且專精領域相當多元與廣泛。
  (二)分工
  本系每位專任教師均需參與系務發展工作,根據有關議題,採定期與不定期方式開會,以發揮群策群力之效。工作小組分為系務分工與專業分工兩項。系務分工計有人事組、經費設備組、學生輔導組及研究發展組共四組,每位教師至少需選擇參與其中二組。專業分工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二組,依教師之專長,每位至少加入其中一組。此外,設有特殊教育學刊編輯小組,由系上教師輪流擔任小組成員與執行編輯工作,並根據突發之議題與學術研討會之舉辦隨時設立任務編組,以利系務之運作。
六、  特色與成果
   (一)辦學與研究特色與成果
 
1. 執行研究專案,表現優異。
 

本系教師積極執行研究專案,過去五年間主持國科會及教育部等單位委託之專案研究計劃案約100餘件。

2. 發表學術論著,成果豐碩。
  本系教師除上述主持研究計劃外,亦定期發表其研究成果於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研討會,或由出版公司出版專著,成果豐碩。
3. 舉辦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近期辦理的重大學術活動如下: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五年) 
*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 
*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民國八十七年) 
*情緒障礙特殊教育國際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 
*2001數學學習障礙研討會(民國九十年) 
*2002第八屆亞太地區聽障會議(民國九十一年) 
*2003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
*2004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三年)
*2005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四年)
*2006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五年)
*2006第九屆亞太資優會議(民國九十五年)
*2007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7第十八屆亞洲智能障礙聯盟大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8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七年)
*2009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八年)
*2011第三十五屆國際學習障礙研究學社年會暨華文學習障礙國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中日特殊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華文地區「資優教育行動方案之實踐與展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2大學推動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一年)
*2013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特殊教育學生需求與支持(民國一○二年)
*2014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國際自閉症類群教育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融合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民國一○三年)
*2015東亞讀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四年)
*2015臺灣師範大學姊妹校聯合特教論壇(民國一○四年)
*2016第一屆亞太地區正向行為支持國際研討會(民國一○五年)

4.

出版學術性刊物,深受肯定

自民國七十四年出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陸續獲得國科會優等期刊獎、政府出版服務評獎之連續性出版品類「優良出版品」獎、國科會教育學門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第一級刊物,且自2003年列入TSSCI觀察名單,於2004年列入正式名單迄今。

  (二) 服務成果
 
1. 本系多位教授曾任或現任國際性或全國學術組織的負責人(理事長或主席),包括:世界資優教育協會(吳武典教授)、亞洲智能障礙聯盟(盧台華教授)、亞太資優教育聯盟(郭靜姿教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張訓誥教授、 林幸台教授、林寶貴教授、盧台華教授、張蓓莉教授、張正芬教授)、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王振德教授、郭靜姿教授、陳昭儀教授)、中國輔導學會(林幸台教授、吳武典教授)、中國測驗學會(吳武典教授、林幸台教授)、中華民國視障教育學會(張訓誥教授、杞昭安教授)、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中華民國溝通教育學會(林寶貴教授、 杞昭安教授)、 台灣職業重建專業學會(林幸台教授、吳亭芳教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和台灣學習障礙學會(洪儷瑜教授)。
2. 本系教授亦積極參與各級教育行政機關有關特殊教育之推行工作,包括擔任行政院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委負、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少年輔導委員會委員、特殊學生鑑定輔導委員會會委員、特殊教育評鑑委員等,以拓展服務之層面。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0
  • Item
    非語文學習障礙篩選量表編製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8-11-??) 單延愷; 洪儷瑜; 陳心怡
    非語文學習障礙(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NLD )是學習障礙的一種亞型,由於缺乏相關的評估工具,因而限制了NLD 的研究以及鑑定實務工作。本研究之目的為編製一份「非語文學習障礙篩選量表」(Screening Checklist for 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SCNLD),並進行信度與效度之檢驗,以期能篩選出NLD 之學生。165 位國小普通班四至六年級學生以及7 位NLD 臨床模擬個案參與SCNLD 量表之編製,953 位普通班學生參與SCNLD 先驗常模之建立,以及32 位經鑑輔會鑑定的學習障礙個案(17 位語文類型與15 位非語文類型)參與SCNLD 效度之分析。SCNLD 原始題目為60 題,由家長填答,經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以及題目間的相關分析後,刪減題目為52 題,包括社會人際、動作協調、以及知覺組織等三個分量表。在信度方面,SCLND 分量表以及全量表之Cronbach α係數在.88~ .96 之間,在間隔兩個月的重測信度中,SCLND 分量表以及全量表前後測之相關係數位於.74~ .83 之間,內在等級相關係數位於.85~ .90 之間。在效度方面,無論是在SCNLD 全量表或各分量表分數的比較,或是達到切截分數的人數比較,非語文類型學障學生均明顯高於語文類型學障學生,同時在「接受者操作特徵」(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曲線下面積結果也顯示SCLND 對於NLD 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本研究編製的SCLND 具有滿意的信度與效度,ROC 曲線也支持SCLND 的診斷敏感度以及特異度。
  • Item
    運用教學反應結果作為國中閱讀障礙學生鑑定研判標準之試探性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03-??) 陳秀芬; 洪儷瑜; Hsu-Feng Chen; Li-Yu Hu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評估將教學反應模式(Response-To-Intervention Model, RTI)的第二層級介入納入閱讀障礙鑑定系統的可行性。臺灣學障鑑定基準「介入難有效改善」的要求即是以第二層級的補救教學反應結果作為鑑定研判標準的概念,如何合理地訂定「無教學反應者」(Non-Responser, NR),評量標準是相當重要的議題。研究者先比較採用不同測量工具、界定方法及切截點所組成之各種教學反應標準對於鑑別出「無教學反應者」的差異情形,再透過現行閱讀障礙綜合研判結果為效標,檢驗所設定教學反應標準的臨床效度。研究樣本為臺灣北區兩縣市70 名接受一年閱讀理解補救教學方案並接受5 次語文能力追蹤的國中七年級學生,其中53 人於方案結束後同意接受閱讀障礙鑑定。研究者運用KAPPA一致性分析、二元邏輯斯迴歸、分類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使用詞彙或閱讀理解測驗,均建議採用「最終水準」及「成長斜率」之雙重差距標準,較能穩定選出NR 出現比例,且因測驗間研判一致性低,故應考慮同時使用兩項測驗。迴歸及分類預測結果指出,在控制智力及前測後,納入詞彙及閱讀理解測驗成長斜率或最終水準之模式能小幅提升模式解釋力,且獲致較佳的敏感度(86%),惟受限於樣本數少、國中生語文能力成長幅度較小,故整體而言研判效能提升效果並不顯著。研究者最後針對結果提出討論及相關建議。
  • Item
    我們真的認識數學障礙嗎?―臺灣數學障礙20 年研究回顧與問題探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9-03-??) 王宣惠; 洪儷瑜; Wang, Hsuan-Hui, Hung, Li-Yu
    數學能力影響個體日常生活與就業品質,亦為學習障礙者常見困難,但相較於閱讀障礙,數學障礙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數學障礙研究的樣貌,對照當代數學障礙定義與研究發現作為反思,主要回顧1995 至2017 年刊登於國內學術期刊之26 篇數學障礙期刊論文以及14 筆科技部研究,共計40 筆數學障礙研究,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臺灣數學障礙研究大致包括特質診斷與教學介入二主題,且以後者為多,顯示數學障礙學生的教學服務較受關注。整體而言,國內期刊論文實徵研究數量不多,且僅有少數能連結當代腦神經科學與核心缺陷之實證。在數學障礙概念的採用上,科技部研究與期刊論文之間有差距,科技部研究多反映出數學障礙定義的流變,但多數期刊論文仍採取差距標準。概念的差距反映出多數期刊論文對特質診斷的探究較忽略國際趨勢,研究對象可能與當代定義有差異而難以比對。此外,教學介入實徵證據少,且核心能力教學研究比率偏低。在八項科技部教學研究中,僅有一項探討基礎計算能力的教學;而在五篇實徵性期刊論文中,則主要探討資訊多媒體的應用、後設認知解題策略與圖示表徵策略對數學障礙學生文字題解題表現的效果。另外,國內期刊論文與科技部研究皆偏重文字題解題表現,且較缺乏語言歷程相關因素之區辨。本文根據上述發現,反思國內累積之實徵證據是否能提供教育工作者對數學障礙有完整的認識、引導出適合數學障礙學生的學習介入之探討,並據此對未來研究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
  • Item
    國中語文精進教材處遇精準度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6-11-??) 洪儷瑜; 曾瓊禛; 孫瑜成; 李思慧; 陳秀芬; Li-Yu Hung; Chiung-Chen Tseng; Yu-Cheng Sun; Si-Hui Li; Hsu-Feng Chen
    處遇精準度是運用方法學專業,監控介入執行歷程的準確性及一致性,用以確保整體介入執行歷程乃依原研究設計而成,它是達成「實證本位實務」、執行「介入反應」歷程的關鍵。研究者若未能檢證處遇精準度資料,則難以宣稱介入結果的正當性;實務工作者若未能檢視處遇精準度資料,則容易因介入執行歷程的不正確或不適當,致使有效介入難以產生如期效果,而最終放棄有效介入的執行。為了檢視「國中語文精進教材」於實際教學情境是否合乎原來「實證本位實務」研究設計,探討處遇精準度便有其必要性。本研究透過處遇精準度「接觸程度」、「忠實程度」、「傳遞品質」、「方案區分度」、「參與者反應」等構念面向,探討「國中語文精進教材」依研究設計執行之準確性與一致性程度。本研究以12所國中擔任國中低成就學生國文補救教學之教師和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觀察者一致性、評量者信度、內容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檢核處遇精準度各面向評量信、效度,並以百分比、描述統計、相關分析等統計方式分析處遇精準度各面向內涵。研究發現如下:一、不同處遇精準度構念面向,反映出不同執行精準程度;時間掌控、依學生反應調整是教師未能依研究設計執行介入步驟主因;組字策略、學生類化學習與合作學習策略是教師顯著未達執行標準的項目。二、「接觸程度」、「忠實程度」(教師執行「能力」)與介入結果具中度正相關;「接觸程度」、「忠實程度」(教師執行「能力」)、與「傳遞品質」(督導評估教師「涉入程度」)是檢驗本教材介入研究效度之重要憑藉。三、處遇精準度各面向間僅「忠實程度」(能力)與「傳遞品質」(涉入程度)存在顯著負相關;推測教師執行「意向」(涉入程度)和「行動」(能力)間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心理反應。相關研究建議亦陳述於文末。
  • Item
    國小數學學習困難學童之心理數線表徵發展及其數線估計能力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8-03-??) 連文宏; 洪儷瑜; Wen-Hung Lien, Li-Yu Hung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國小數學學習困難學童之心理數線表徵發展及其數線估計能力表現,研究指出,「數字在數線位置估計作業」所探討的心理數線表徵發展與數線估計能力(以估計誤差量作為指標)是研究學童數感能力的方式之一,然本研究以電腦化方式進行施測,得以進一步分析數線估計速度表現,並以三種方式進行分析,團體、個別、嘗試次。所有國小二年級與四年級的受試者都經過兩次數學與閱讀測驗,結果均低於百分等級35 以下所篩選為數學學習困難合併閱讀困難、單純數學學習困難、單純閱讀困難、以及正常發展等四組學童。研究結果指出,有數學學習困難之學童在國小二年級時,其心理數線表徵仍依賴模糊表徵(介於對數和線性表徵之間),然無數學學習困難之學童已依賴線性表徵;到了國小四年級,四組學童均已依賴線性表徵,顯示國小二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童之心理數線表徵有發展遲緩現象,但是到了國小四年級則能跟上同儕的發展。至於估計誤差量與估計速度之數線估計能力,在國小二年級與四年級有數學學習困難學童之表現均顯著低於無數學學習困難學童,顯示隨著年級發展,有數學學習困難學童之數線估計能力仍顯著低落,此能力似乎為其核心缺陷。據此,本研究針對數學學習困難學生的數感能力研究、診斷與教學提出具體的建議。
  • Item
    閱讀障礙篩選流程的檢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9-03-??) 洪儷瑜; 陳淑麗; 王瓊珠; 方金雅; 張郁雯; 陳美芳; 柯華葳
    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是目前閱讀障礙研究和實務的趨勢,測驗篩選或教師轉介是發現閱讀障礙學生的第一關,本研究依據柯華葳等所擬定的閱讀障礙學生診斷六階段的流程,探討篩選或轉介不同發現閱讀障礙的來源之正確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北、南、東三區各一所國小、國中之小二、小四和七年級為實驗對象,共1126 位學生參加,依據診斷流程最後獲得95 位閱讀障礙學生。本研究依據不同階段所得之疑似閱障學生和最後確定的閱障學生為對象比較兩種發現閱障來源,結果發現篩選所佔比率比較大,約九成的閱障學生可以被篩選出來,在第一階段的疑似閱障學生也以篩選的正確率較高,以最後確認閱障的學生,所得敏感度,也是篩選高於教師轉介。篩選或教師轉介在性別或閱障的亞型比率未見顯著差異,但在年級、區域和閱讀能力卻見二者間的差異。教師轉介比較被學校肯定,但過低的發現率、教師個人偏好或區域對教師培訓制度的程度都會影響轉介的比率和正確性,雖然本研究的教師轉介並未見明顯偏見,但研究發現在小四、七年級階段,篩選工作仍是發現閱障學生的最佳來源,但在小二,篩選功能不若高年級,建議低年級的第一關篩選和教師轉介並用。最後對於閱障的診斷工作和未來研究提出其他的建議。
  • Item
    非語文學習障礙篩選量表編製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8-11-??) 單延愷; 洪儷瑜; 陳心怡
    非語文學習障礙(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NLD )是學習障礙的一種亞型,由於缺乏相關的評估工具,因而限制了NLD 的研究以及鑑定實務工作。本研究之目的為編製一份「非語文學習障礙篩選量表」(Screening Checklist for 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SCNLD),並進行信度與效度之檢驗,以期能篩選出NLD 之學生。165 位國小普通班四至六年級學生以及7 位NLD 臨床模擬個案參與SCNLD 量表之編製,953 位普通班學生參與SCNLD 先驗常模之建立,以及32 位經鑑輔會鑑定的學習障礙個案(17 位語文類型與15 位非語文類型)參與SCNLD 效度之分析。SCNLD 原始題目為60 題,由家長填答,經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以及題目間的相關分析後,刪減題目為52 題,包括社會人際、動作協調、以及知覺組織等三個分量表。在信度方面,SCLND 分量表以及全量表之Cronbach α係數在.88~ .96 之間,在間隔兩個月的重測信度中,SCLND 分量表以及全量表前後測之相關係數位於.74~ .83 之間,內在等級相關係數位於.85~ .90 之間。在效度方面,無論是在SCNLD 全量表或各分量表分數的比較,或是達到切截分數的人數比較,非語文類型學障學生均明顯高於語文類型學障學生,同時在「接受者操作特徵」(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曲線下面積結果也顯示SCLND 對於NLD 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本研究編製的SCLND 具有滿意的信度與效度,ROC 曲線也支持SCLND 的診斷敏感度以及特異度。
  • Item
    WISC-IV 兩種因素模式解釋取向之效度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5-07-??) 陳心怡; 洪儷瑜; 陳榮華; 朱建軍; Timothy Z. Keith; Hsin-Yi Chen; Li-Yu Hung; Yung-Hua Chen; Jianjun Zhu; Timothy Z. Keith
    本研究目的在分析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IV)在一般兒童與特殊兒童組別間之因素恆等性。根據9-16 歲之台灣標準化樣本(N=704)及身心障礙特殊兒童樣本(N=694),研究者以多樣本高階結構方程模式對「WISC-IV 現行計分之四因素模式」及「Cattell-Horn-Carroll(CHC)理論依據之五因素模式」兩種不同解釋取向進行系列性因素恆等性檢驗。兩種架構的主要差異是,四因素內的「知覺推理」因素在五因素架構內被進一步區分為「流體推理」和「視覺空間」兩個因素。本研究發現:(1)對一般兒童與特殊兒童而言,四因素與五因素模式均為合理且具意義之詮釋方式。算術、類同、與符號尋找分測驗具有跨因素負荷量,表示它們測量到多元認知內涵,分析詮釋時宜納入考量;(2)四因素及五因素模式在兩組兒童間均具因素恆等性,WISC-IV 分數對兩組兒童具相同的構念意義、因素與分測驗關連性、及因素與分測驗效度。研究結果支持一般兒童與特殊兒童的WISC-IV 分數結果可用相同方式詮釋,不論是四或五因素架構均可被用來對兩組兒童進行有意義之臨床比較。
  • Item
    閱讀障礙篩選流程的檢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9-03-??) 洪儷瑜; 陳淑麗; 王瓊珠; 方金雅; 張郁雯; 陳美芳; 柯華葳
    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是目前閱讀障礙研究和實務的趨勢,測驗篩選或教師轉介是發現閱讀障礙學生的第一關,本研究依據柯華葳等所擬定的閱讀障礙學生診斷六階段的流程,探討篩選或轉介不同發現閱讀障礙的來源之正確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北、南、東三區各一所國小、國中之小二、小四和七年級為實驗對象,共1126 位學生參加,依據診斷流程最後獲得95 位閱讀障礙學生。本研究依據不同階段所得之疑似閱障學生和最後確定的閱障學生為對象比較兩種發現閱障來源,結果發現篩選所佔比率比較大,約九成的閱障學生可以被篩選出來,在第一階段的疑似閱障學生也以篩選的正確率較高,以最後確認閱障的學生,所得敏感度,也是篩選高於教師轉介。篩選或教師轉介在性別或閱障的亞型比率未見顯著差異,但在年級、區域和閱讀能力卻見二者間的差異。教師轉介比較被學校肯定,但過低的發現率、教師個人偏好或區域對教師培訓制度的程度都會影響轉介的比率和正確性,雖然本研究的教師轉介並未見明顯偏見,但研究發現在小四、七年級階段,篩選工作仍是發現閱障學生的最佳來源,但在小二,篩選功能不若高年級,建議低年級的第一關篩選和教師轉介並用。最後對於閱障的診斷工作和未來研究提出其他的建議。
  • Item
    國中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能力表現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7-09-??) 黃柏華; 洪儷瑜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的表現,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讀寫障礙學生和普通對照學生各39 名。本研究分為兩部份,主要發現如下:1、普通學生在中英文的讀寫字基本能力表現差距較小,讀寫障礙學生在中文和英文認字和聽寫測驗的表現皆有明顯的落差存在。2、中文認字測驗得分是普通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能力表現的主要預測變項,中文聽寫測驗的得分是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表現的主要預測變項。3、普通學生英文的讀寫能力已非初步「辨識符號」階段,因此字母認讀和中文讀寫字得分無顯著相關,英文組字規則和假字認讀的得分與中文讀寫字測驗得分有顯著相關。讀寫障礙學生字母認讀和組字規則和中文認字有相關存在,三項英文讀寫字基礎技能都和中文聽寫有顯著相關存在。4、讀寫障礙學生在字母認讀、英文組字規則區辦和基本的音-形連結有明顯困難;普通學生在字母認讀已達天花板效應,絕大部分的普通學生具備英文組字規則的基本概念,能從英文真字的發音規則類化假字的發音增進文字解碼的能力。5、「假字認讀」是預測兩組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表現最有效的變項。「英文組字規則」對於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表現的解釋量高於普通學生。而讀寫障礙學生可能未具備字母發音的知識,因此字母認讀不能作為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能力表現的預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