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校)於民國四十四年成立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為臺灣最早成立之圖書資訊學相關科系。為培育知識經濟社會所需之高階圖書資訊服務人才,本校於民國九十一年成立圖書資訊學之獨立研究所(本所),隸屬本校教育學院,招收一般碩士生。
為提供在職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之進修管道,本所於民國九十四年續接社會教育學系(社教系)之「圖書資訊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學校圖書館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暑期班)」,以培育具備資訊科技知能之圖書資訊服務人才。
為進一步推動跨領域合作,本所於民國九十五年與本校美術系、歷史系、國文系及產業界專家等共同籌設「數位內容與創新應用學分學程」,以培育兼具數位內容創作與加值應用之人才。因應圖書資訊學研究之變遷與知識服務產業之發展趨勢,本所於民國九十七年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博士班,並於民國九十八年招收第一屆博士生,以培育兼具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與管理領導能力之人才。
Browse
53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網路資訊尋獲與再尋獲之檢索歷程研究(2009) 江信昱; Jiang, Xin Yu隨著網路資源迅速成長,利用搜尋引擎檢索網路資源,也成為使用者最有利的檢索工具。從個人資訊管理觀點來看,使用者常有再取用及再利用資訊之需求,其中如何再尋獲個人資訊是許多人深感困擾的問題。過去已有不少研究針對搜尋引擎、傳統資訊檢索系統及OPAC檢索系統等探討檢索行為差異,網路資訊再尋獲(re-finding)是一常見的資訊需求及難題,相較研究如何搜尋或尋獲資訊,其較少受到研究關注。因此,本研究嘗試以兩階段實驗法、檢索記錄分析法、觀察法、訪談及問卷調查法等多元方法,就使用者在網路瀏覽器使用、網站/網頁取用途徑、檢索詞彙、檢索語句及檢索歷程等面向,分析比較資訊尋獲與資訊再尋獲之檢索行為特性。研究結果顯示:(1)搜尋引擎為資訊尋獲與資訊再尋獲之主要工具,其次為直接取用URL或網址,顯示使用者會直接取用平日熟悉的資源當作檢索起點,而使用檢索歷史為資訊再尋獲階段之重要取用方式之一;(2)分析兩階段實驗之檢索歷程記錄,與資訊尋獲階段相比,使用者再尋獲資訊之時間略為降低,但所花費之認知心力則有上升情形;(3)兩階段實驗之檢索策略、技巧運用、及詞彙選用相似,但其檢索路徑不同;(4)不同任務類型之檢索成效有所差異,接觸次數與熟悉度越高之檢索任務,有較好的檢索成效。此外,研究發現路徑型任務之檢索表現優於其他三類任務,而精確型任務之檢索困難度最高。最後,本研究提供一些建議,包含網路資訊檢索系統之改善、網路資訊素養及後續研究建議之參考。Item 都會區銀髮族對公共圖書館空間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2009) 賴郁秀; Lai, Yu-Hsiu由於銀髮族為圖書館重要使用族群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都會區銀髮族使用圖書館之原因、於圖書館內活動情形、圖書館現況與使用圖書館內各項設施及設備之情形以及銀髮族對圖書館環境之需求。 本研究主要透過法規比較及實地觀察訪談以瞭解銀髮族與圖書館空間之關係。針對規範圖書館一般及特有設備及設施與美、英、日、新加坡、香港等地區之殘障法規、其它相關法規及標準相比較,以瞭解圖書館環境之現況。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簡稱北市圖)之總館、文山分館、萬華分館及西湖分館為研究地點,透過實地非參與式觀察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資料,將觀察內容加以整理分析,並透過訪談57 位65歲以上銀髮族,瞭解其利用圖書館之原因與、實際利用情形及其對圖書館空間之需求。 研究發現銀髮族使用圖書館原因主要以瞭解時事及增長知識為主;圖書館選擇考量則以距離遠近為主;在圖書館中從事的活動以閱讀報章雜誌為主,因此主要活動區域亦以期刊報紙閱讀區為主。北市圖的空間環境現況多數符合現行法規標準,其中尤以總館符合度最高;實際使用上,多數銀髮族對於圖書館現有各項設施及設備感到滿意;在環境需求方面,銀髮族之生理及心理特性會對其利用圖書館造成影響,銀髮族因其利用圖書館之經驗豐富,會將北市圖與其它圖書館相比較,進而影響其對於圖書館環境之需求。 本研究最後提出關於銀髮族對圖書館空間需求之綜合建議為:閱覽區與兒童區應清楚區隔,以避免相互干擾;雜誌、報紙及字辭典可一同擺放,以利閱讀時參照;門及櫃台位置與入口方向一致,以簡化動線;而關於銀髮族對設施及設備需求之建議為:應有適當照明角度及高度以利閱讀;提供多樣式的桌椅以滿足不同需求;為便於使用,電梯按鈕材質及形狀應慎選且燈光應足夠;書架高度及架間距離應適當,以利書籍取用;為求明確辨識,標示宜採對比色且放置於適當位置。Item 國小學童對學校圖書館空間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語實小為例(2009) 黃琳媜; Huang Lin-Jen兒童使用的圖書館,不僅僅是以成人觀點來建造,我們應重視兒童對圖書館空間之意見,以打造出更貼近兒童心目中喜愛的圖書館樣貌。圖書館空間規劃是影響國小學童日後使用圖書館意願與行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擬以台北市國語實小為研究個案,旨在探討國小學童對學校圖書館的認知、國小學童使用學校圖書館情形,以及對學校圖書館空間需求,並期望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能讓圖書館實務工作者瞭解兒童對圖書館空間的真實想法及其需求。 本研究採用參與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法、焦點團體訪談法,以及兒童繪圖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結果發現:(一)國小學童對於學校圖書館的認知,以圖書借閱、提供閱讀環境及尋求課業相關資料為主;(二)國小學童使用學校圖書館之頻率與時間、距離、教師態度、個人興趣及館藏資源之因素有關;(三)學校圖書館環境給予國小學童一種舒適的、安靜的、涼爽的、乾淨的、有趣的以及熟悉的感覺;(三)國小學童至圖書館從事之活動因使用目的而不同;(四)國小學童使用館內各空間情形可分為較常使用、不常使用及容易忽略之區域;(五)由國小學童觀點中所發現的空間規劃問題;(六)國小學童期望在圖書館空間從事之活動,包括安靜地想事情、寫作業、與朋友分享圖書內容、從事有興趣之休閒活動等。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充實與課程相關、學生感興趣及適於學生閱讀之資源,加強圖書館利用教育,以提高圖書館在學童心目中之利用價值;(二)家具設計應考量不同年級學生使用的特性;(三)圖書館應讓各區域空間有較均衡的曝光率;(四)教師應提倡閱讀,並讓學童自由探索圖書館空間;(五)提供豐富館藏資源類型,並設置獨立的活動空間。Item 大學圖書館資源利用及服務品質之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為例(2009) 林育云; Yu-yun Lin隨著時代的轉變,大學圖書館的使用者逐漸將自己視為圖書館的「消費者」,期望獲得優良的服務。而大學圖書館的使用者因為背景因素的不同,在使用圖書館資源的特性上,以及對圖書館服務品質的感受都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以大學圖書館使用者的身份別作為類型分類,探討教師、博士生、碩士生及大學生等四種類型的使用者,使用實體圖書館資源及數位圖書館資源的頻率、使用原因,及其對圖書館服務品質之重視程度、滿意程度及差異為何,提供大學圖書館在資源分配上及服務改善上的參考。 本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師生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及半結構性訪談法進行,問卷主要以國外大學圖書館普遍採用的LibQual+™量表為基礎。在圖書館資源使用的結果顯示,學生使用實體圖書館的頻率高於教師,而使用者對數位圖書館都有一定需求;學生使用圖書館的目的為課業、學術研究及興趣休閒,教師則是課程教學及學術研究;大學生主要使用專業性及休閒性的實體館藏,研究生及教師則使用專業性的實體及電子館藏;實體館藏的使用原因是:紙本館藏無電子版、不瞭解需求或不會操作電子資料庫及紙本特有的便利性;數位館藏的使用原因是:新穎性及電子便利性。在圖書館服務品質評量結果顯示,使用者最重視及最滿意的服務品質構面是圖書館環境空間構面,最不重視及最不滿意電子館藏資源構面;圖書館最亟需改善圖書館紙本館藏構面與圖書館設施構面。另外,研究發現使用者對圖書館服務品質五構面的看法,如使用者與館員的每次接觸都會影響使用者對館員的觀感、資料的可得性及新穎性是決定館藏量是否充足的關鍵等,並綜合使用者的看法及意見,提出研究建議。Item 人文學研究者對專業網路社群認知之研究(2009) 葉佩瑛網路社群因具有整合資訊的特性,因此近幾年來已廣泛應用在各種領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人文學研究者對網路社群的需求與使用經驗,進而對納西手稿網路社群雛形提供功能上的建議,以了解受訪者對專業網路社群之認知。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訪談法,以文獻探討所得之網路社群概念設計訪談大綱,以十位大專教師與十位大專院校學生為受訪對象,透過訪談過程了解二十位受訪者對網路社群之使用經驗,並對以納西手稿為主題建置之專業社群提供應用在研究或教學時的功能需求,最後研究者將對受訪結果進行分析與比較。 本研究發現,受訪教師使用網路社群類型以知識分享平台為主,如維基百科,受訪學生參與的社群類型則較為多元;受訪教師以了解學術資訊為使用社群的主要動機,學生則是為解決生活上的疑問;此外,教師主要透過檢索得知網路社群,學生則以同儕推薦為主;受訪者在社群中均以瀏覽資訊為目的,較少參與互動;與社群無關的意識形態問題及使用外文是受訪者參與社群時的困擾。對於研究者建立的納西研究社群雛形功能建議部份,受訪者不贊成在社群中有推舉專家的機制,對於網路社群提供即時通訊功能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此外他們認為若網路社群提供共同編輯功能,社群管理者的角色相形重要,他們也排斥過多的成員聯繫功能。 最後本研究根據受訪者對專業網路社群的需求提出以下建議:專業網路社群需有社群管理者,主要工作是將成員所提供的學術資訊進行認證與標示,並要求成員提供參考資料,以維護社群資訊的權威性;根據社群主題提供與成員學術相關的資訊,以滿足學術研究之需求。Item 圖書館異質資源整合檢索系統之使用者介面評估研究(2009) 吳樹華; Wu Shu-Hua近年來圖書館之電子資源館藏快速成長,面對龐大多元的電子資源,使用者在搜尋時,常不知如何選擇合適的資料庫,且對每種資料庫的內容與使用不夠熟悉,因此搜尋時常感無所適從。近來不少圖書館引進異質資源整合檢索系統(簡稱Metasearch),即是希望便利使用者透過單一檢索介面,達到一次查全的目的。 這類系統發展至今,相關研究多偏重於技術應用探討,對於系統之使用性與使用者實際使用情形欠缺瞭解。因此希望以使用者角度,瞭解使用者對Metasearch的認知情況與系統使用性。本研究以目前臺灣地區最多大學圖書館採用的MuseSearch為研究平台。邀請學界與產業界熟悉Metasearch的介面設計專家、學者與不同學科背景之研究生為對象。研究設計分兩階段。首先收集介面設計原則之相關文獻,歸納重要的設計元素。再由專家學者評估各項介面設計原則應用於Metasearch 之適用性與重要性,以產生適當的Metasearch介面評估準則。第二階段藉由一般受試者根據個人研究需求自訂檢索任務,共進行兩次測試,避免受試者因不熟悉系統介面影響評估結果。本研究使用電腦螢幕錄製軟體記錄受試者之檢索歷程與放聲思考內容,輔以觀察法,蒐集使用情況。最後綜合檢索歷程分析結果、介面評估問卷與訪談內容,分析Metasearch之使用性。 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普遍認同Metasearch一次查全的便利性。但對於介面設計與檢索功能,滿意度較低,整體而言使用效率與效益尚未彰顯。根據專家受試者與一般受試者對於Metasearch之評估結果,介面評估專家、資訊檢索專家與一般受試者之認知較為一致。僅對系統資訊之表達方式是否簡單明確,彼此認知差異較大。系統管理者與一般受試者對於介面之簡單明確、功能彈性、操作自由度、資訊易視性、系統整體使用性之認知差異較大。主要原因來自一般受試者重視檢索結果的排序與組織,希望系統自動集中重複的結果,呈現相關排序並給予適當的群集分類,以便利篩選與判斷。而系統管理者考量系統需要足夠的時間,檢索數量龐大的異質資源。為縮短使用者等待時間,檢索結果依照資料取回順序呈現。兩者考量的層面不同,造成受試者滿意度不佳。這方面,雖有某些系統進行改善,但使用者等待檢索結果出現的時間相對加長,檢索範圍亦有限制。整體而言,Metasearch之使用性仍有改善空間,技術瓶頸有待突破,若能即時整合檢索結果,並提供適當的呈現方式,將有助於Metasearch之接受度。Item 大學身心障礙生對數位學習系統使用之研究—以臺師大Blackboard數位學習系統為例(2008) 楊戴寧教育普及與身心障礙福利制度的改善,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身心障礙生得以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以數位學習系統教學的方式能打破時空限制,且能提供多元感官模式的教材,因此國內各大專校院皆開始積極開發應用數位學習系統來支援教學。由於數位學習教材多元豐富,能提供學習者依其慣用的感官與學習模式選擇合適的教材,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 然而,數位學習系統本身的介面若未能提供無障礙的網路環境,或是缺乏多元感官呈現形式的教材資源,身心障礙生則會因為感官能力限制或不便,需要花費比一般生更多的時間摸索適應,且無法順利讀取教材資源的內容,造成與一般生之間產生更嚴重的數位落差。為探討大學身心障礙生對數位學習系統的需求與使用情形,期能協助大學身心障礙生的數位學習回歸主流,並改善其使用數位學習所遭遇的困難,因此本研究以臺師大Blackboard數位學習系統作為研究案例,並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選擇以感官障礙為主,包括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腦性麻痺)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身心障礙生為研究對象9位。本研究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輔以參與式觀察法,以了解大學身心障礙生使用數位學習系統及其提供之教材資源的情形、遭遇到的困難,及對系統潛在需求。 研究結果發現大學身心障礙生肯定數位學習系統確實能為課堂學習帶來幫助,但也有部分身心障礙生因為資訊管道不明確、不熟悉系統操作方式、缺乏使用動機、缺乏相關軟硬體環境等原因,而影響系統輔助學習的成效。從系統介面設計來看,不論障礙類別與障礙程度,多數大學身心障礙生均偏好畫面使用較大字體與乾淨簡潔的系統版面,按鈕名稱與圖示的設計則偏好直覺通俗的表達方式;另外,對於教材資源呈現形式的選擇,則會受到個別障礙情形與慣用學習模式而有不同的需求情況。因此為兼顧不同障礙類別、障礙程度身心障礙生的個別需求,系統應盡可能提供多元化功能介面與多元感官模式呈現的教材資源。 臺師大Blackboard數位學習系統雖未特別區隔一般生與身心障礙生的使用介面,但若能提供無障礙的網路環境,讓一般生與身心障礙生在同一平台介面相互學習交流,則能增進彼此了解互動,且一般生亦能共享符合身心障礙生特殊需求的資源,發揮系統輔助學習的最大效益。本研究依據大學身心障礙生對數位學習系統的期許與潛在需求,針對軟硬體環境、使用動機、系統親和易用性、教材資源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期能作為未來各大專校院改善數位學習系統與製作教材資源之參考。Item 會議與期刊文獻對預測主題趨勢之比較研究—以「資訊檢索」領域為例(2009) 許育聞; Yu-Wen Shu多數進行主題趨勢探測的學者,皆採用期刊文獻作為主要的分析素材,鮮少針對其他類型的文獻進行研究,然而在學術傳播中會議論文的重要性不可小覷,因此本研究以資訊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領域為範圍,針對會議文獻與期刊文獻分別進行主題趨勢預測,以觀察不同類型的文獻進行主題趨勢預測時的差異性。 本研究收集1990年至2007年資訊檢索領域具代表性的SIGIR會議文獻及五本核心期刊中收錄主題為「資訊檢索」的期刊文獻,五本核心期刊分別是: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JASIST&JASI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Journal of Documentation、Information Retrieval,主題歸類的部份是以主題整併和自動化歸類兩種方式進行。為了確保預測的準確性,本研究以相同文獻類型和相異文獻類型分別進行預測,以比較其預測上的準確性,最後分別改變預測集和驗證集之年代範圍以比較其差異性。 研究發現會議文獻和期刊文獻在主題詞彙的用法上有所差異,且各自有較關注探討的主題。會議文獻大部分比期刊文獻較早出現,然而在主題預測上,會議文獻並未佔有優勢,當預測的主題範圍較廣時,期刊文獻預測之效果較佳,且相同類型文獻預測效果優於交叉預測之效果。 最後提出之建議為:期刊文獻之控制詞彙尚未完善,許多單複數詞彙和縮寫詞彙尚需統整;主題預測的部份,若要瞭解較廣泛的領域趨勢,以期刊文獻預測的效果較佳,而要了解細部領域的趨勢則是以相同的文獻類型進行預測較佳;在後續研究的部份,可以針對像是專利或部落格等其他類型的灰色文獻進行研究,或是以文獻之作者群進行社會網絡分析也是一個可行的研究方向。Item 知識部落格使用者信任傾向與對部落客意見領袖特質之研究─以國內圖資部落格為例(2009) 王俊堯; Wang Chun-Yao在web2.0的時代裡,部落格成為後知識經濟時代的主流趨勢之一,而部落格不僅被使用者作為個人心情抒發的管道,同時也成為知識分享與傳遞的管道之一。部落格不僅在學術及課程管理的工具上得到利用,更成為個人知識管理的利器之一,藉由部落格進行知識管理,將個人學習的過程與經驗透過部落格的發布,讓有興趣的使用者也能加入其中參與討論與互動。在透過部落格進行知識分享的過程中,部落客如同意見領袖角色般結合其專業知識及所蒐集之資訊進行整合,將完整資訊與知識與使用者進行分享並產生互動。 本研究為了探究知識部落格使用者對部落客信任傾向及對部落客意見領袖特質之認同是否影響其使用部落格之行為,藉由問卷調查及半結構式訪談法,針對國內圖資部落格使用者進行資料分析與訪談。為了分析圖資部落格使用者之使用行為及影響之因素,問卷調查蒐集373位曾經使用過圖資部落格使用者進行調查,了解其對部落客具備意見領袖特質及對其信任傾向之認同情形,同時針對目前仍在使用圖資部落格使用者進行分析,以了解影響其持續使用之因素;半結構式訪談法則針對目前仍在使用圖資部落格之11位受訪者進行訪談,以進一步了解其對部落客具備意見領袖特質之認知情形及信任傾向。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者多數同意部落客符合意見領袖之特質,同時對於部落客為意見領袖之角色表示認同。在影響使用者使用部落格之因素方面,部落客之個人特質、部落客具備之先備知識及部落客所能帶給使用者之延展性為影響部落格使用者持續使用部落格之因素。此外,「長時間投入心血經營」被使用者視為可能影響使用者之個人特質因素中最重要特質,而「渴求資訊特質」被使用者視為可能影響使用者之先備知識因素中最重要特質,在延展性因素中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表示其下三種相關特質皆可能被視為是重要特質。在使用者信任傾向之因素方面,受試者與受訪者皆認同信任傾向會影響其使用行為,其中對「透明度越高表示對其信任傾向也越高,而對「對部落格依賴程度高」與「對部落格傳達的資訊不會產生質疑」不能充分反映出使用者對其信任傾向。Item 從學習者觀點探討數位學習認證規範實施成效之研究(2009) 蔣佳諭; Chiang, Chia-Yu數位學習的普及已成為現今重要的學習途徑之一,然其教學品質之掌控一直是教育界及相關學者關注的議題;由相關單位制定之數位學習認證規範或品質指標,目的即藉由規範或指標確保數位學習者所接觸之線上教學活動具有一定品質,並能預期良好學習成效。然而線上教學品質的好壞,當屬參與課程的學習者感受最為直接,因此,本研究期望從學習者的觀點探究數位學習認證規範對於數位碩專班實施之影響,並藉由學習者需求之了解針對規範內容與教學機構服務提出修正建議。 為達本研究目的,研究者以教育部96年度頒佈之數位學習認證規範為主軸,針對特定數位碩專班學習者施以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經由統計分析與訪談資料彙整,了解學習者之學習行為,及其對數位碩專班實施成效和數位學習認證規範的看法。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之參與動機以獲得學分或學位為主;教材工具以網路學習平台的使用程度最高、類型主要為簡報檔案及影音資料;其平均課業準備時數以每週6-10小時為多,課餘活動以作業撰寫為主;而學習者之潛在需求則多為「提高遠距課程之比例」,「獲得線上學習輔導人員支援」次之。 此外,綜合學習者需求及其對於規範和數位碩專班實施的看法,研究者按「學習活動設計」、「教學管理與系統服務」及「數位碩專班整體規劃」之規範架構依序說明本研究結果;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認證規範內容、數位碩專班及數位課程之實施等實務層面提出數點建議,並指出未來相關研究的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