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59
  • Item
    「家庭支持」與「物質主義」對「家庭對工作衝突與增益感受」之影響
    (2019) 高暐翔; Kao, Wei-Hsi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家庭支持」與「物質主義」對「家庭對工作衝突與增益感受」的影響。為探究家庭對工作感受的影響,研究對象的選擇為,對家庭與工作兩個介面的相互影響感受會較深刻的已婚且有子女之全職工作者。其中,家庭支持的內涵包含訊息性、情緒性與實質性;物質主義的內涵包含迎合世俗、占有愉悅、金錢至上、物質滿意;家庭對工作衝突感受的內涵包含時間、壓力、行為;家庭對工作增益感受的內涵包含發展、情感、效能。 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含「背景資料」、「家庭支持量表」、「物質主義量表」、「家庭對工作衝突感受量表」及「家庭對工作增益感受量表」。以立意抽樣及滾雪球的方式發放電子問卷,共回收504份有效問卷作分析。研究將性別、年齡、最小子女年齡及同住情況作為控制變項,其研究發現如下: 1. 情緒性支持與實質性支持愈多,會降低家庭對工作時間、壓力及行為衝突感受,並增加家庭對工作發展、情感及效能增益感受。 2. 物質主義傾向愈高,會增加家庭對工作時間、壓力及行為感受。當與家庭支持共同分析時,迎合世俗傾向愈高,會增加態度傾向會增加家庭對工作時間、壓力及行為衝突感受 3. 占有愉悅傾向愈高,會增加家庭對工作情感及效能增益感受;物質滿意則反之;金錢至上傾向愈高會減少家庭對工作發展及情感增益感受;迎合世俗傾向愈高,會增加家庭對工作情感增益感受。當與家庭支持共同分析時,物質滿意會降低家庭對工作情感增益感受。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多給予家人家庭支持,以及適當調整自我價值觀與態度,以達到較少的「家庭對工作衝突感受」,及增加「家庭對工作增益感受」。
  • Item
    越南新住民母親引導幼兒參與家庭日常活動之研究
    (2019) 卓毓琳; CHO, Yu-Lin
      本研究從B. Rogoff的「引導式參與」(guided participation) 理論探究臺灣社會脈絡下,越南籍新住民母親如何引導幼兒參與家庭日常活動。研究者深入兩個家庭實地參與觀察,主要觀察的活動包含:寫作業、親子共讀、遊戲(桌遊、玩具)、用餐、美勞創作、生活自理、做家事。在觀察過程中,主要觀察對象為母親及孩子,如有其他家人加入對話及互動,也一併觀察。並透過觀察紀錄的方式分析,以瞭解越南母親如何引導幼兒參與日常活動、其子女回應的情況、此親子互動所反映的文化意涵。本研究結果發現兩位母親的引導模式之共通點包含:給予指令式引導、給予步驟式引導、相互討論式引導、反覆叮嚀式引導。而子女的回應為相應不理、淡然忽略、照章行事、表達自我。然而,兩位母親也有不同引導之處:命令引導/鼓勵引導;直接教導作法/凡事小心提醒。   研究發現越南新住民母親的原生家庭背景、成長環境以及嫁來臺灣後的忙碌生活型態,影響著她們引導孩子參與家庭日常活動的作法與信念。本研究也顯示兩位離鄉背井的越南籍母親在跨文化調適的心路歷程與思鄉情緒中,為讓孩子在臺灣社會能「跟得上大家」、「跟大家一樣」,願意捨棄母語學習以適應主流文化的犧牲作法,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不斷透過飲食、越南照片、帶孩子返鄉來維繫越南文化傳承。這些研究發現除了反映新住民母親的成長經驗、家庭脈絡以及夫家生活等都影響與孩子的互動、文化傳承與對孩子的期待,也提供臺灣社會再思多元文化蓬勃發展的今日,仍存在新住民家庭中雙文化傳承、文化認同之議題。
  • Item
    小GTPase Rab37對Formosanin C誘導之細胞自噬在肺癌細胞中的角色
    (2019) 張舒畬; Chang, Shu-Yu
    肺癌已經是台灣多年來死亡率第一名的癌症。轉移是治療肺癌最重要挑戰。中草藥重樓皂苷萃取物Formosanin C(FC)被發現可以藉由誘導降解型細胞自噬以及透過抑制組織金屬蛋白酶(MMPs)來降低肺癌轉移。降解型細胞自噬為細胞分解胞內物質以維持細胞能量平衡的方式。在肺癌細胞,人類小型GTPase Rab37增加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劑(TIMP1)透過「分泌型細胞自噬」,降低MMP9的分泌以抑制肺癌轉移。本研究發現FC能夠(1)毒殺肺癌細胞CL1-5,(2)提高肺癌細胞的細胞自噬作用,其路徑與提高ATG7和Ras/MEK/ERK路徑的表現有關,(3)增加p62來抑制肺癌細胞的爬行。然而,在肺癌治療上,FC是否輔助化療藥物以發揮肺癌細胞致死的效果還有待更多證據釐清。
  • Item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之內容分析
    (2019) 蕭子喬; Hsiao, Tzu-Chiao
      本研究旨在探究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圖像,「親職參與」聚焦於學齡階段的親子互動。採質性為主、量化為輔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親子天下》2014-2018之母親、父親節月份的封面故事區塊系列文章,經篩選全文與親職參與相關,且談及學齡階段親職參與之教養內涵,共計分析64篇。研究針對當代親職雜誌中的「親職參與」有以下發現: 一、親職參與之主題主要可分為教育和人格兩大類,教育類有數位使用、升學競爭力及體制外學習之主題,人格類有情緒因應、獨立自主及人際相處之主題。 二、親職參與實踐具有「以孩子為中心的親子互動」、「聽從多樣專家建議的教養」、「與全球教養競爭」及「父職角色形象浪漫化」之特性。其中又以「聽從多樣專家建議的教養」最常出現。 三、親職參與中父母具做孩子的伯樂、溫柔教練、陪伴者、好朋友、楷模多種角色,展現出當代親職參與中父母所需扮演的角色多樣。再者,於各角色中同時蘊含東西教養文化,尤以「做孩子的教練」最為凸顯。在教練的角色中,類似華人「管」的教養邏輯,但也有別於過往「嚴教」的概念,更強調用溫柔的方式給予孩子「剛剛好」的引導和訓練,顯現出文化交融下父母角色同時具備「長輩」與「平輩」的意涵,具類平輩親子觀之特性。
  • Item
    STEM教育融入幼兒園課程與教學之研究
    (2019) 林永盛; Lin, Yung-Sheng
    近二十年來美國持續推動STEM教育,以提高國民的理工科技素養,和國家發展與競爭力。幼兒階段的技能培養,會影響個體後續的發展,於學前教育階段培養幼兒STEM素養成為重要議題。STEM教育的成效與教師相關。影響幼兒接觸STEM的重要因素,包括教師知識、教學效能、對科學的態度、教學信念等。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幼兒園教師以生活化、在地化的主題教學活動,在人文社會主題框架,存有的STEM教育理念及學科教學知識。資料搜集以觀察紀錄幼兒的STEM能力展現和訪談教師對於STEM課程的論述為主。以科學教育的探究及學習環理論為據,導入課程的逆向設計、知情設計模式,及問題導向課程設計原則,分析比對資料,歸納「幼兒STEM教育課程與教學整體支持架構」。研究結果提供教師於主題教學發展STEM教育參考,及幼兒園發展STEM教育支持系統的參照。
  • Item
    三代家庭成長經驗對成年子女孝道信念及代間支持之影響
    (2019) 余佳玟; Yu, Chia-Wen
    面對高齡社會的發展趨勢,家庭中的代間支持議題備受關注。華人家庭的傳統:三代同堂與孝道文化,對於年輕世代提供父母的代間支持影響為何?本研究運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的長期追蹤資料,以「社會-認知-行為」模式(Social-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Crosbie-Burnett,& Lewis, 1993)的概念,探究:青少年期的三代家庭成長經驗,對成年後的孝道信念及提供父母代間支持的影響機制。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期與祖父母同住者,祖孫的情感關係較佳。再者,成年子女的相互性孝道信念越高,提供父母的經濟、勞務與情感支持越多,但權威性孝道信念對代間支持並無影響。整體來看,青少年期三代同住的家庭環境有助祖孫代間情感,進而促進成年後對相互性孝道信念的認同,及提供給父母代間勞務與情感支持。本研究結果證實:三代同堂的家庭環境促進了祖孫的正向互動經驗,涵泳了個人對孝道規範的認知及提供父母支持的孝行。
  • Item
    觀光餐旅管理研究所人才培育方向發展-以美國、臺灣及中國大陸管理教育經驗
    (2019) 洪雅芳; Hung, Ya-Fang
    學用落差是目前臺灣觀光餐旅管理系所課程普遍的現況,無論觀光餐旅學制是在商學院,人文學院,或其他學院,其內涵是個結合管理和技術能力,著重在經營原則。實際上觀光餐旅管理教育是商業和管理教育的一個子集,商業和管理學科領域廣泛,牽涉多學科與各種各樣的課程名稱及科目組合。欲培育領先觀光餐旅企業需求的人才,就需要從學校課程規劃與培育方式著手,因此,參酌管理學院課程規劃有其必要性。 耑此,本研究採取質性方法及量化調查為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探討9間頂尖管理學院課程規劃與人才培育方向,遠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及史丹佛大學商學院,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政治大學商學院及成功大學管理學院,及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進行9位頂尖管理學院教授深度訪談及實地觀察。另深度訪談臺灣10位觀光餐旅相關業者,探討觀光餐旅產業重視的人才培育面向及能力等方面之特性,並根據訪談分析結果,進行量化調查。量化調查部分則分為產業人才能力需求、課程規劃、教學方式及評量方式兩部分進行,調查對象皆為觀光餐旅產業業者。觀光餐旅產業人才能力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343份。課程規劃、教學方式及評量方式問卷,共計回收458份問卷。 本研究結果發現頂尖管理學院以培養全球視野,立即可用,創造改變人才為教育目標;加強綜合管理能力;培養跨領域T型人才(T-shape),推行跨領域課程/學程;運用整合實踐教學;善用科技教學及教室創新。因此,建議未來觀光餐旅管理研究所可以:人才培育方向與國家經濟發展連結;鼓勵跨領域修課,培育T型人才;增加管理階層實習;課程融入國際化、數位化;加強綜合管理能力,整合實踐教學及做教室創新。希冀本研究結果可供臺灣未來觀光餐旅管理研究所及觀光餐旅產業人才培育方向之參考。
  • Item
    公共圖書館推展家庭學習方案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圖書館為例
    (2019) 吳明珏; Wu, Ming-Chieh
    本研究以「國立臺灣圖書館」為例,探討「家庭學習方案」在公共圖書館之推展過程與成效。2016年教育部規劃跨領域推展家庭教育的創新策略「家庭學習方案」,透過培訓公共圖書館館員與志工家庭教育專業知能,進一步推展全家一起「閱讀、分享、同樂、行動」的家庭共讀活動,透過閱讀,增進親子、夫妻與祖孫等家人關係。國臺圖承辦「家庭學習方案」全國計劃,並發展出自主學習模式持續執行,具有獨特性與創新性。本研究以個別訪談計劃執行團隊為主,並採參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為輔,蒐集研究資料。研究結果為:1.國臺圖執行團隊依據計畫之規劃,以親場/子場/合場等家庭共讀方案,透過選讀家庭教育圖書及繪本、設計手作活動,並提供延伸閱讀書單供家長參考借閱。第2年,執行人員為加強「親場」帶領能力,發展出:自主成立「讀書會」,及「愛家成長營」,進一步發展因地制宜的多元推展模式,以期吸引不同時段的家庭成員參與。2.以國臺圖為例,執行由教育部委託發展之家庭學習方案(林如萍,2016),含括了「家長」學習之「親場」與以「同樂」為本的家庭共學體驗設計;利用圖書館既有優勢資源(包括Bookstart家庭成員為參與對象、親子學習空間、資深故事志工)進行推廣。經過培訓的團隊是執行家庭學習方案的主力與持續推展的關鍵,同時也是直接體驗的受益者,不僅應用所學引導參加者探討與家人互動的策略,同時也提升了個人家人關係、與親子互動。最後本研究提出公共圖書館推展「家庭學習方案」之家庭學習方案策略圖及相關建議。
  • Item
    從Bateson遊戲理論觀點探討不同族裔組合之幼兒於假裝遊戲之信號及後設溝通內涵
    (2019) 陳必卿; Chen, Bi-Ching
    本研究目的運用Bateson遊戲理論的觀點探討幼兒於假裝遊戲之信號及後設溝通內涵,並進一步分析不同族裔組合之幼兒於假裝遊戲的信號及後設溝通之內涵。研究方法採取質性取向,場域以立意取樣於花蓮縣境內阿汪附幼(化名),該附幼共有三個班級,皆採混齡主題教學,而本研究參與者為小花班(化名)的28名幼兒,且幼兒族裔的分布相當平均。此外,研究者角色為觀察參與者,以不干涉幼兒的遊戲活動為主,而資料蒐集方式主要是以系統化的觀察,輔以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幼兒作品的蒐集,以及教師資料的提供,最後分析的架構為重複閱讀Bateson遊戲理論的觀點(遊戲框架、信號及後設溝通之概念),還有觀察研究的札記找尋重點與教師及幼兒的訪談內容,並透過開放式編碼進行分類與歸納,秉持這些嚴謹步驟,將原始資料經由有系統的模式逐步抽絲剝繭,期以呈現不同族裔組合(例如:原漢新、漢新、原漢及原新)之幼兒於假裝遊戲之信號及後設溝通內涵。本研究結果顯示:(1)在開啟假裝遊戲之信號及後設溝通出現族裔組合、個別族裔和表述形式的不同,但後設溝通都以相同澄清和解釋的策略來了解出現在想像情境裡有關真實環境的符號,以及玩物所指涉的行為,最後要在商店與餐廳知識及經驗的意義達共識才能有效啟動想像情境;(2)在維持假裝遊戲之信號及後設溝通沒有族裔組合與表述形式的不同,但他們都為延續想像情境,會用釐清、建議和協商的策略來了解出現在想像情境裡與真實世界行為不合邏輯的經驗或狀態,最後要在既合乎現實餐廳的脈絡,又不破壞目前情節的意義達共識才能有效延續想像情境;(3)在終止假裝遊戲之信號及後設溝通也沒有族裔組合與表述形式的不同,不過為了要結束想像情境,會用討論和修補的策略來了解出現在想像情境裡遊戲角色與用餐經驗有衝突的事件、立場和行動,最後要在符合餐廳經營條件的意義達共識才有能有效結束想像情境;(4)不分族裔組合之幼兒在開啟、維持與終止假裝遊戲的想像情境時,他們的後設溝通都會出現暫停遊戲角色和活動以真實身份來討論和說明行為舉止的意義。
  • Item
    幼兒生理參數與氣質、社會地位、情境的關聯探究
    (2019) 葛惠; KO, 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生理參數與氣質、社會地位的關聯,並探討不同背景(性別、年齡、家庭社經地位)的幼兒,在不同情境下(抑制情境、非抑制情境),其生理參數的差異。本研究以臺北市、新北市及桃園市選定之11家非營利幼兒園,滿三足歲(小班)及滿四足歲(中班)的幼兒為研究對象,共得有效樣本305份。研究工具選用「耳溫槍」測量幼兒的耳溫、「羅氏免疫分析皮質酮檢驗試劑」測量幼兒的唾液皮質醇數值、「emWave Pro HRV 心率回饋儀」測量幼兒的心率變異度、「ROSSMAX CF-155手臂式電子血壓計」測量幼兒的血壓(舒張壓及收縮壓),以評估幼兒的生理參數數值;再由父母填寫的「幼兒氣質量表」收集幼兒氣質資料;進行「照片式社會計量」分析幼兒的社會地位狀況;並以賽門說界定為「抑制情境」、靜聽音樂為「非抑制情境」,收集幼兒的心率變異度及血壓資料。所得資料,依研究目的進行分析,瞭解受試幼兒氣質、社會地位與生理參數現況;並探討不同變項下之幼兒生理參數的差異。結果顯示: 一、耳溫與氣質、社會地位有關聯: 1.受試幼兒的右耳耳溫均高於左耳耳溫。 2.情緒本質悲觀及堅持性低的幼兒右耳耳溫較高。 3.受歡迎的受試幼兒比被拒絕的幼兒左耳耳溫高,且被忽視的幼兒比被拒絕和一般組的幼兒左耳耳溫高。 二、唾液皮質與氣質、社會地位有關聯: 1.受試幼兒的唾液皮質醇數值,下午顯著高於上午。 2.上午的唾液皮質醇數值,活動量小的受試幼兒高於活動量大者。 3.下午的唾液皮質醇數值,情緒樂觀的受試幼兒高於情緒適中者。 三、背景變項不同,生理參數、氣質、社會地位不同: 1.女生的左、右耳溫度均比男生高。 2.屬低反應閾者,男生比女生多;堅持性低者,則女生比男生多。 3.被拒絕者,四歲組比三歲組多;被忽視者,三歲組比四歲組多。 4.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幼兒比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幼兒活動量低。 四、情境不同,生理參數、氣質、社會地位有些不同: 1.情境不同,生理參數沒有不同。 2.抑制情境中,規律性高的幼兒心率變異高頻(HF)高,而反應閾低的幼兒脈搏較快。 3.非抑制情境中,趨性及適中的幼兒比避性的幼兒收縮壓高,堅持性適中的幼兒舒張壓高。 4.抑制情境中,社會地位不同,生理參數無顯著不同。 五、非抑制情境中,受歡迎的幼兒比受爭議的幼兒心率變異超低頻(VLF)高。 六、抑制情境中,心率變異高頻(HF)男生高於女生,心率變異超低頻(VLF)則中家庭社經者高於低家庭社經、高家庭社經的幼兒。 七、非抑制情境中,女生脈搏高於男生,三歲組脈搏也高於四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