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2022) 何瑾如; He, Jin-Ru本文以陳若曦的人生發展歷程為背景,以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為研究重點,運用認同理論、創傷記憶等理論,以及新批評、文本細讀等研究方法來梳理她的小說,重視陳若曦所擁有和追求的知識分子擔當,探索其心靈世界。研究她筆下那些身處於家國、族群、歷史風雲之中的女性形象。在本論文的緒論部分,主要概述的是作家陳若曦的小說創作旅程、一些研究者對於她的相關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與研究空間。陳若曦,是少數建起了國際聲譽的華人女作家之一。儘管目前許多學者們對於陳若曦小說的研究已經可謂是成果豐富,但是筆者認為,在對於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處境研究這一方面上,還是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空間的。本文會在這仍值得進一步推進的研究領域上,對這位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一直都在追尋著“烏托邦”理想的女作家的作品進行梳理,研究她的人生之旅與她所創造的小說世界裏的女性形象之間的關聯,探索她們與她一直所努力追求的烏托邦理想之間的關係。Item 後白色恐怖電影與文學中的女性未亡史:以《淚王子》、《綠島》、《向著光飛去》為例(2021) 鄭涵如; CHENG, Han-Ju當白色恐怖已然成為集體苦難命運的象徵,受難的男人是今日台灣主體歷史犧牲的先驅,但女人卻只是零星地點綴在他們男人的故事背後,應證男人的受難歷史而不見其主體性。本文以政治受難者女性家屬為主體,思考阿岡本的生命政治概念,國家主權如何介入台灣人的生命,製造出例外狀態。女性在不可見的權力的運作下,生命變得不可辨認且喪失自然隨意性,其個人的生命歷程即是白色恐怖史中未亡的遺緒。主要討論楊凡《淚王子》(2009)、楊小娜《綠島》(2016)、施又熙《向著光飛去》(2017),從書寫策略以及歷史記憶兩大方向,深入分析文本中女性殊異的生命歷程。在此提出以下問題:女性的「視角」對於解讀白色恐怖歷史有何不同的認識?對於國家暴力的本質與影響有何不同的「理解」?重新思考受難「經驗」的界定與影響?「記憶」如何對抗歷史失憶進而保存歷史記憶,繼續推動轉型正義的工程。 本文藉此在複雜異質的千瘡白恐的面貌中,抽絲剝繭女性交纏於千絲萬縷的生命經驗,透過所研究的文本勾勒出受難者女性家屬的眾生相,以及側寫其與生命奮力拼搏、存活再生的姿態。Item 鸞堂與地方社會:以南臺灣美濃廣善堂為例(2021) 鍾安; Chung, An本文以 1918 年,美濃地區的首間鸞堂——廣善堂為探討個案,經由梳理該 堂的創設背景、信徒結構與社會功能,試圖考察鸞堂信仰從日治到戰後,在美濃 地方社會扮演的角色。廣善堂主要透過與北部地區著名鸞生楊福來,還有地方多位仕紳的交流,將來自新竹九芎林地區的鸞法,在 1910 至 1920 年代,傳播至美濃甚至六堆其他客 家聚落。其影響力在日治時期達到高峰,進入戰後則逐漸步入衰退。而根據堂內留下來的鸞書,分析組織的信徒結構,以此區分堂務、鸞務以及祭祀,這三種不同性質的事務運作。發現在堂內各時期的職務分工上,有著年齡 以及性別的差異;信徒血親的傳承以及地緣關係,是香火延續至今的關鍵。尤其,女性信徒的參與,更是不可忽視的重點。最後,隨著廣善堂信徒至少三代的經營,憑藉著鸞堂信仰提供的社會功能: 醫療、祭祀、文教以及慈善救助,扎根於地方社會。如今廣善堂不只是大家尋求 宗教慰藉的場所,在這百年的發展中,早已成為美濃敬惜字紙的文化象徵,甚至 地方歷史的詮釋者。Item 神杖女權:泰雅爾靈恩運動及其在臺灣長老教會之傳播(2021) 任傑; Jen, James臺灣原住民於戰後大量改信基督教,至少七成的山地原住民成為基督徒。迅速的改宗的原因及影響為何?泰雅爾族的長老教會史,提供一種基督教和當地文化如何交融的模式,尤其是靈恩運動開始湧現之後的故事。本文聚焦於1972年7月7日開始在尖石山區出現的靈恩運動,以田埔部落信徒組成的巡迴佈道團為核心,透過訪談記錄和教會檔案,追溯其在尖石後山和前山的傳播過程,探討泰雅爾族人信仰基督教後,泰雅爾文化與基督教兩種世界觀如何互動交融。泰雅爾靈恩運動的湧現挑戰臺灣長老教會總會對基督教的想像。發起運動的女性信徒宣稱神授予她們權杖,因此得到權柄帶領眾人。這讓長老教會總會感到不適,對泰雅爾族人來說卻有些熟悉。新竹尖石的泰雅爾教會,靈恩運動的盛況與激情持續了數年,但終究須回歸正常生活。領導靈恩運動的女性,曾宣布第一波靈恩運動已結束,之後信徒該如何自處?靈恩運動帶來的影響如何成為日常?最初的女先知怎麼看待自己的身分,眾人在信仰上和群體間繼續有何追求?這過程首先體現在對「第二波」聖靈降臨的期待,提醒信徒須作好準備不得鬆懈。本文試圖藉由分析女性靈恩者的腳色轉換進一步呈現普世宗教與地方文化的融合。大致而言,女性靈恩者逐漸進入教會內,靈恩運動的性質漸漸從女性的靈恩特質變成西方式的男性特質的靈恩。1980年間高義教會的約櫃事件卻是個反例,走向與體制化相反的道路。Item 「這女人沒瘋」:亞美文學中的女性與瘋狂(2012) 甘濟維; Chi-wei Kan本論文旨在藉由閱讀數個亞美文學作品裡具代表性之「瘋女人」的故事來發掘亞美背景中女性瘋狂的意義。本論文從《女戰士》中敘述者美辛悖離常軌之無名姑姑開始。即便未曾被診斷為「精神異常」,無名女人的偏差行為——通姦與攜子自殺,使她獲得「瘋女人」之名。無名女人乃亞美文學中知名的角色,也可作為亞美瘋女人的典型。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闡明研究動機,並簡短回顧有助了解亞美女性瘋狂的理論與批評。第二章檢視兩位橫越太平洋成為日美移民的女性之瘋狂。山內若子〈媽媽教我的歌〉(1976)中的加藤初惠一時疏忽讓么兒溺斃,造成家裡混亂。我認為初惠極有可能如同許多第一代日本女性移民是照片新娘,而她的瘋狂肇因於無法逃離介乎「需要」與「奢華」兩種生存模式之間。另外,薇林娜‧蓮‧修斯頓的劇本〈茶〉(1983)裡的妃美子‧漢彌頓是一位戰爭新娘,也是聲名狼藉的殺夫兇手,在獨生女遭到謀害後自戕。由劇本中其他戰爭新娘對於妃美子之死的反應看來,我主張妃美子的瘋狂對於其戰爭新娘社群而言是一種轉變的力量。第三章處理兩個二戰期間被囚禁在日美集中營的女人。我認為約翰‧岡田《頑劣小子》(1957)中的山田太太藉著勸阻其子一郎受召入伍來表達對美國政府種族歧視政策的異議。同樣的,山本久枝的〈笹川原小姐傳奇〉(1950)中的主角以其他拘留者眼中瘋狂的行動控訴美國政府的種族歧視與集中營惡劣的生活條件。第四章討論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1981)。我質疑現存研究中病態化女主角的傾向,並堅持由桑青變為桃紅的過程乃桑青/桃紅用來應對離散情境的蓄意謀劃。我亦比較漢族中心、亞美觀點與女性主義三種對於桑青/桃紅瘋狂的解讀來映證傅柯所言瘋狂是社會、政治、文化建構出來的概念。最後,回到《女戰士》,我總結瘋子也有自己的語言。瘋狂若有適切的表達形式就能產生意義。一如本論文所示,在亞美背景中,女性的瘋狂與移民歷史相關,並在亞美社群的賦能中扮演重要角色。Item 英國抒情詩中之女性與自然, 1500-1850(2005) 郭慧珍; Gwendolin Huey-jen Kuo摘 要 本篇論文探討自西元一五零零年至一八五零年英國抒情詩中自然與女性的地位,並以法國女性主義及生態女性主義為理論基礎。基本上英國抒情詩中自然與女性大多處於被歧視的地位,不過本論文亦指出被壓迫者隱藏但永遠存在的顛覆力量。 對於十六世紀的抒情詩,討論的重點放在當時盛行的文類,即十四行詩集。第二章探討飛利浦‧西尼爵士的《艾斯特菲爾與史黛拉》及瑪莉‧羅史女士的《潘菲利亞致安非藍瑟斯》中對比的性別差異,藉此顯示男性詩人對女性的歧視,也彰顯女性的顛覆力量。在西尼詩集中西尼藉男主角艾斯特菲爾表達他對瑞奇女士的愛慕之意,實則他消除了女性角色史黛拉的聲音與面容,以確保男性之主體性與優越性;但他仍需強調女主角對他的影響以確立自已於文本中的身分。羅史女士的詩集以西尼詩集為範本,是此男性文類的模仿亦是顛覆;女性詩人與女性主角提供讀者一個陰性縫隙使我們得以在封閉的男性愛情文類中聽到女性的聲音,感受到女性被壓抑的情感。 第三章旨在分析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中主要的二部分,即給青年男子的詩與給黑女士的詩。此二詩群顯示了莎翁對兩性迥異的態度;莎翁不斷褒揚青年男子貶抑黑女士,但他對黑女士既愛且恨的矛盾情感,推翻了男性的優越也顛覆了青年男子詩中的單一同質性。對莎翁而言黑女士似乎代表了男性心中既想與之分離又渴望與之結合之賤斥女性母體。 第四章中經由對十六世紀十四行詩集及十七世紀早期抒情詩之爬梳,顯示出自然在當時多是詩人表達不同目的的工具,如彰顯他們愛人的美麗、象徵他們的情感、顯示上帝對人類的恩澤、呈現人類的優越等。自然鮮少以「物自身」的身分呈現,而多半被描述成「為我之物」。在西方傳統二元對立的思想中,自然被視為遜於文化、遜於人類、遜於心智,因而理所當然應受到人類世界的宰制。此種受生態女性主義詬病的,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是當時普遍的想法。 第五章聚焦於十七世紀早期抒情詩中之女性意象。當時抒情詩人傾向將女性污名化,在他們詩中女性常被描述為不貞、放蕩、粗鄙。此種污名化舉動實則肇因於男性對女性原始繁殖能力之畏懼。為了確定父親之名的傳承,男性詩人鼓吹女性貞潔與多產的美德。不論貶斥女性的放蕩不貞或誇讚女性之貞潔多產皆顯示了男性對女性生殖力的畏懼與控制女性的意圖。 至浪漫時期,所謂「自然詩」當道,女性不再是抒情詩之重要主題。浪漫時期的重要突破之一在於詩人對自然的態度有了大幅的轉變,他們確認了自然於抒情詩中之重要地位,自然成為抒情詩的重要主題,不再只是詩人抒發己意的工具。想像力也同時被視作詩的重要元素,浪漫詩人一方面極力讚美自然世界無以倫比的壯觀美景,一方面又鼓吹想像力的應用,認為想像力可以美化並提升自然,使平凡無奇的自然景緻超凡入聖。詩人對此二種不可或缺卻又彼此對立之重要元素的矛盾情愫,常成為當時詩作的主題。第六章即探討詩人對自然的態度及他們想像力的應用。華茲華斯在長期擺蕩於兩者之後,最終似乎肯定了想像力的卓越;柯立芝躊躇於兩者之間,最後似乎將自然的力量歸功於上帝的創造,因此暗示了他對自然更高的崇敬;雪萊採取了較持平的態度,在他詩中自然與想像力皆偉大不凡且互相提升、相得益彰;濟慈鼓吹「消極能力」,亦即放空自我,充分感受體驗外在世界的能力,因此被女性主義評論家認為是浪漫詩人中較女性化的一位,而他對自然似乎更為推崇。 對女性及自然的貶抑與剝削似乎深深植根於西方歷史與文化中。雖然女性與自然在抒情詩中大多受到男性詩人宰制,此篇論文從法國女性主義與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指出男性詩人對自然與女性生生不息的力量的恐懼,並彰顯被壓迫者的顛覆力量,以提供對抒情詩世界較為平衡與多面的了解。Item 臺灣加工出口區勞動空間地方化與尺度化:以楠梓加工區為例(2016) 陳亭茜; Chen,Ting-Chien西元1966年高雄設置全球第一座加工出口區 (Castells, 1996),接著籌建楠梓加工出口區及台中加工出口區,並於1971年兩區分別建成,為一兼具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兩者之長的綜合園區。加工出口區扮演台灣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重要節點 ,1960年代正值歐、美、日等工業化國家製造業開始外移至第一代新興工業化國家,台灣加工出口區作為吸納這一波外移的空間,而1990年代起,台灣製造業開始外移至第二代新興工業化國家。此外,加工出口區發展至今四十幾年來,歷經不斷的產業轉型與升級,就產值來說加工出口區始終保有其優勢。然而勞工的個人薪資卻逐年下降。本研究從全球生產網絡中,以楠梓加工區為個案研究,理解台灣的加工出口區發展過程的勞動結構。 從女性勞工的處境來看,自1970年代以來,台灣政府透過勞力密集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策略,此策略為當時鄉村女性提供就業機會,也帶動台灣經濟成長。加工出口區發展至今已四十餘載,儘管經歷經濟再結構和地方勞動市場的轉變,從地方脈絡及偶然性來看,兩者一直是形塑勞動市場的重要角色。特別是鑲嵌於女性勞工日常生活的勞動力量,該勞動力量如何協助女性勞工在全球生產需求減少時,暫時離開加工區,待需求恢復後,再回流至加工區。 從外籍勞工的處境來看,1994年後,區內引進外籍勞工補足勞力不足的情形,卻也改變加工區勞動市場,勞工不再像過去與地方脈絡緊密相連,當生產需求降低時,外籍勞工僅能回到自己國家,顯示勞動力量較過去薄弱。 過去研究經濟轉型時,較少聚焦於個人能動性。因此,本論文旨在補足該部分,強調勞工能動性,以及如何創造勞動市場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