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瑪格麗特.愛伍德之作《使女的故事》和《聖約》中的見證策略(2022) 林蜜琪; Lin, Mi-Chi瑪格麗特.愛伍德的《使女的故事》自1985年出版就一直在暢銷書排行榜上,Hulu的同名改編影集《使女的故事》更將基列國的反烏托邦世界引入流行文化和現代政治場域。《使女的故事》續集《聖約》更再一次引導人們在基列國和當代美國間尋找相似之處。這兩本小說中所描繪的對女性的虐待和不公對待似乎開始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人們因也此上街抗議並採取必要行動,以阻止基列國的惡夢成真。我很好奇為何《使女的故事》和《聖約》和一般反烏托邦只提供刺激的劇情和隱晦的警告不同,這兩本小說得以啟發一場社會運動,究竟它們跟其它反烏托邦小說的不同之處為何?這份論文探索主要文本中各種不同的見證策略,因為我相信加入見證文體的創新技巧正是使這兩本小說獨樹一格之處。我將會探討七項見證策略並將它們分類為現存或愛伍德發明的新策略。其中的六項策略是以兩兩一組的形式呈現:第一組是關於敘事角度;第二組是關於文字和語言的解體及重組;第三組著重於圖像。我還會進一步探討新的見證策略是如何階段式地成形,有時侯現有的見證策略在書中呈現的方式與過去相同,但有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愛伍德賦予傳統策略新的作用,其最終帶來新策略的誕生。最後,作者的見證則是獨立一章的見證策略,我相信這項策略正式賦予這兩本小說生命的關鍵策略,同時也是愛伍德的原創見證策略。Item 透過 《綠島》及《走出白色恐佈》再現台灣歷史創傷(2022) 張慧萱; Chang, Hui-Hsuan本論文藉由分析《綠島》及《走出白色恐佈》探討作者楊小娜(Shawna Yang Ryan) 及孫康宜(Kang-i Sun Chang)如何透過文本有效地重新審視過去的創傷,讓讀者以不同 於官方的視角來重建他們的集體記憶。因此,導言將會先回顧 228 事件及白色恐怖的 現有文獻,以幫助讀者了解歷史背景。同時,我將會進一步闡述受害者的創傷是如何 透過見證的方式得到緩解。第二章的重點將放在《綠島》,探討楊小娜如何運用虛構 的小說來見證真實的歷史事件及在白色恐怖時期國民政府的政策是如何帶給人民創 傷。因此,本章論文將會引用阿圖塞(Louis Althusser)的國家機器理論(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進一步闡述國民政府的統治方式並研究受害 者創傷的行為和心理狀態,以藉此警告後世不要重蹈覆轍。第三章將著重於回憶錄 《走出白色恐佈》,這一章主要分析台灣及大陸之間的省籍衝突,同時透過比較《綠 島》及《走出白色恐佈》來重建女性在過去這段歷史的主體性。第四章為結論,我將 會再次強調《綠島》及《走出白色恐佈》這兩本見證文學是如何讓後世以更多元的視 角來了解歷史創傷。其論文的最終目的在於審視白色恐怖中所發生的創傷,並重新思 考可以為那些受害者採取哪些有意義的行動。Item 與《大地之子》共享血日殘輝: 論滿洲國餘者之生命政治與倫理(2015) 張琇雯; Chang Hsiu-wen本文以二戰時被遺忘的受害者—滿洲國的殘餘日本人為研究中心。透過理解生命政治的作用,以期傳達出更積極地護衛不同生命型態的必要性。此有助於我們開拓一種對他者的倫理關懷—並非是建立在國家體制下,而是建立在與他者共在的基礎上。從此出發去重省歷史創傷、戰爭責任以及對餘生的思索。 本文分為三章。第一章以滿洲國初期日本青年滿懷憧憬加入開拓團到1945年戰敗的難民經驗為背景。主要藉由傅柯與阿甘本對主權和生命/死亡政治的探討來說明主權如何介入及棄置生命。一方面,傅柯對新治理術的觀察可解釋滿洲國的動員何以在不被反抗的情境下吸納所需的勞力。為了維持生產力,人口、疾病和死亡等的掌控實乃刻不容緩。另一方面,阿甘本例外狀態等的討論能帶出政治棄民行為和難民創傷之後的證言倫理思考。第二章接續阿甘本的例外狀態去闡述見證的(不)可能性,證言中必然的空闕之處顯然是政治操作造成且無法彌補的一環。理解結構上的不可能性之後,進而去探討山崎豐子的小說《大地之子》見證的可能。主角松本勝男所體現的難民經驗、國家機器宰制下的多重創傷和恥辱說明歷史的傷口並不會瘉合,但餘者的生命故事正在透過這個傷口期求注視。在滿洲國餘者逐年凋零的世代,閱讀化為使我們遇見他者的岸礁。第三章討論對他者的責任,亦即一種發自內心去對現有體制劃分的懸置。小說中,松本的救贖經驗顯示:倫理關懷不應該是形成特定群體的生命政治目標,而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敞開、互通的網絡上。最後,從當代主導記憶深遠的媒體反思滿洲國餘者成為被遺忘的受害者的原因及相關倫理問題。Item 哈金作品中的裸命:以《南京安魂曲》和《戰廢品》為例(2017) 林揚傑; Lin, Yang-Chieh本論文研究華裔美國作家哈金的兩本戰爭小說《南京安魂曲》和《戰廢品》裡的難民和戰俘,從戰爭受害者的角度,檢視對歷史事件的另類敘述。透過生命政治的觀點,探討人權和轉型正義,期待跳脫國家、民族和法律的框架,對於他者有更加積極的關懷。 本文分為三章,第一章介紹在戰爭中所建立的戰俘營和難民營等場景如何成為阿岡本生命政治理論中的「例外狀態」,以及身處其中的中國戰俘和平民如何成為「裸命」。從受害者的角度來分析,讓他們成了裸命狀態的國家主權不只是美國和日本軍隊,國共兩黨的主權力量影響更加深遠。本章分析哈金如何藉由中國角色的裸命狀態來反思國家和人民間的忠誠關係。第二章將這些裸命人物與無國籍的難民相比,從中探討其人權危機,以及進行人道協助的外籍人士如何面臨在戰場上保持中立和拯救生命的兩難抉擇。本章嘗試延伸阿岡本所論的「潛力」,以翻轉無國籍的概念,形成「來臨共同體」的政治想像。第三章探討裸命角色在戰後所面臨的轉型正義問題。由司法審判所追求的轉型正義往往因為政治因素的影響,而淪為另一形式的法律暴力。因此本章會從法律之外,以見證歷史的觀點出發,探討生還者以證言為受害者發聲的倫理議題。論文最後指出哈金如何因「作家的責任」,讓文學在批判社會問題、保存歷史記憶和推動轉型正義上成為一種對他者倫理的實踐。Item 見證《逃出第十四號勞改營》中的隱形傷口:脫北者的創傷記憶再現(2017) 廖翊鈞; Liao, Yi-Chun本文以《逃出第十四號勞改營》為主要文本,旨在探討脫北者之創傷記憶再現與讀者閱讀其證言的過程。脫北者所承受的國家暴力不僅摧殘身心,也摧毀了紀錄暴力記憶的結構。語言做為一種結構性的表達,亦無法完整容納創傷,必定有溢出於文字之外且不可言說的片斷經驗,因此《逃出第十四號勞改營》的作者布雷恩.哈登(Blain Harden)整合了文字、照片與圖片,甚至是以脫北者申東赫的身體傷疤作為呈現記憶的媒介,試圖以不可磨滅的感官記憶與身心遺跡拼湊創傷記憶。脫北者的證言往往受創傷記憶的延遲影響,造成細節流失與扭曲,他們飄忽反覆的生命故事,正好引出創傷與見證間的弔詭關係:證言因為創傷而不完整,但卻也因此倍顯真實。 在資訊流通快速且形式多元的「見證世代」(the era of witness),證言可以記錄、更可以建構創傷。藉由探討構築脫北者證言的三大要素―見證者、媒介、讀者,本文共可分為三章節。第一章作為本文背景知識探討與往後章節的基礎,主要涵蓋北韓自韓戰後的簡史與其人民的集體記憶,並探究脫北者在國際間的複雜身分。第二章分析《逃出第十四號勞改營》中再現申東赫創傷記憶的方法和媒介,以其訪談內容和手繪圖像作為主要討論對象,並特別關注脫北者記憶之於全球化時代所遇到的困境。第三章探討讀者之於閱讀脫北者創傷證言時所面對的特殊責任,在承受二次見證與二次創傷之餘,讀者能否辨認並填補創傷證言間的空白和沉默,開展出只有讀者才辦得到的證言補述,與見證者一同淡化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