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茶油的社會生命之探討—以臺灣北部地區為例
    (地理學系, 2021-12-??) 謝偉民; 譚鴻仁; Wei-Ming Hsieh, Hung-Jen Tan
    臺灣茶油的意涵,常常隨著政治經濟氛圍而轉變。本文透過阿帕杜萊(Arjun Appadurai)之物的 生命史觀點,探討茶油的社會生命轉型,以突顯茶油的「物的社會生命」。在後現代消費文化與全球經濟的帶動下,各個時期茶油產品的使用價值不停演化,展現出歷史發展的原始軌跡。不同消費符號的現象,可由消費者意識與市場偏好來解釋,同時也影響著農產品產銷治理。本文透過茶油的物性轉變、本真性、符號價值、品質治理,以及對抗全球化等過程,發現臺灣茶油的社會生命史可分為三個時期。每個時期有各自在政治經濟作用力影響,傳統茶油產銷模式與產品角色,以及符號意義與物性變化。這些作用提高不同產銷網絡的產品品質,提升其產品價值,促進將來產業發展提供指引方向。
  • Item
    農民市集的商品鍊---另類農糧網絡與關係空間的形塑
    (2009/08-2010/07) 譚鴻仁
    農民市集主要的特色是在地生產,由農民直接販售農產品予消費者。因此, 它是一個具地方文化、環境與農業特色的農產品銷售市場,提供農民與消費者面 對面的溝通機會,並無盤商存在於生產與消費的網絡上。農民市集的出現反映出 一定的消費者偏好以及對環保、健康與安全等論述的回應,也是生產者直接獲得 零售價格的市場。在全球化下,它亦展現出地方回應農業全球化的另類發展策略。 台灣近年在主要的都會區都出現了農民市集,販售在地生產的有機或認證之 農產品。但是這些農民市集的出現呈現出某些地方差異與地方特性。本研究以台 北與台中兩個都會區的農民市集為個案,探討農民市集的生產鏈、品質治理以及 關係空間的形成過程。本研究希望透過對個案的探索。了解農民市集的制度架 構、市場機制與消費偏好,提出台灣面對農業全球化的另類農業發展策略。
  • Item
    茶產業與地方發展---椪風茶的品質治理
    (2008/08-2009/07) 譚鴻仁
    台灣的茶業生產早期以北部為主,早期北部茶園的生產方式是茶農負責生產 茶葉的原料,而大型茶廠則負責加工茶菁形成一種福特主義式的加工生產方式。 在北部的茶區因為政府的政策而形成路徑依賴,在台灣逐漸工業化之後因為工資 上漲與外銷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形成轉型的壓力。約在1980 年代後期,椪風茶 成為北埔與峨眉兩鄉鎮茶葉生產的主力。椪風茶對新竹地區的茶產業產生了重要 的影響。椪風茶的生產特性使得它為其他茶產互接受,成為提高茶區產值的良 方。椪風茶帶動的生產方式的改變引發一個福特式生產方式與後福特生產方式的 衝突。在較巨觀的尺度審視了椪風茶帶動地方農業的轉型,由福特式生產轉向替 代性農糧網絡後,本研究首要的疑問就是北埔、峨眉等地的生產模式以及其背後 的社會、經濟關係如何變化與如何配合與支援這股變化。其次,本研究希望處理 的是較微觀商品的認識論的議題:椪風茶何以可以為社會接受,它具有什麼品 質,以及它如何為大眾接受這些品質。
  • Item
    賣梨者言---台灣高接梨品質治理的地理分析
    (2010/08-2011/07) 譚鴻仁
    台灣生產高接梨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高接梨是一項高經濟價值的農產品,而台灣 不同地區皆有生產高接梨。目前市場上同品種的高接梨存在著因地方差別而產生的價格 區間。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即在藉由三個個案研究,探討為什麼不同地方的高接梨會產生 出不同的價值與價格?高接梨的社會生命史是如何發展的?地方差異如何形成不同的高 接梨的差異的社會生命史?農民與哪些行動者共同營造出高接梨的社會生命史?而不同 地區的高接梨社會生命史又對地方的文化與社會產生何種影響?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高接梨的社會生命史以及它們的地方差異。社會生命史中,物 的轉化的進一步釐清,則會牽引出物的商品鍊、價值鍊與品質治理等理論,來說明物在 轉化價值的過程中,物的品質如何被塑造與被哪些行動者所共同影響?當然,物的價值 差異除了反映在物的價格之上,也反映在物的商品化過程與社會鑲嵌與傳統的互動之上。 關鍵詞: 高接梨,品質治理,傳統理論,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