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厚實翻譯
    (2024) 樓克己; Laslo, Gregory
    台灣文化背景的獨特性幾乎無法言喻;在世界系統理論中,現代台灣的邊陲社會裡來各種不同文化的影響。晚近的後殖民思潮所帶來的衝擊,加上民主化的浪潮,台灣開始正視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然而後殖民思想有時可能走上文化復古中心的偏鋒,否定了受殖民影響的歷史的合法性。諷刺的是,這反過來有時會引致一種文化決定論,主張最古老的文化元素才是合法純粹的。但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中,我們應該試圖去理解個體如何建構自我認同,而不是用他們的集體文化的過去來強加定義。下山一(林光明)是日本警察和泰雅族公主所生下的孩子。他與台灣人民的經歷相呼應,長期以來他的身份是由他無法控制的理療所定義的,然而年老時,下山一將自己視為台灣人。《流轉家族》作為下山一的自傳與家族史,描述遭殖民的經驗,同時否定殖民與反殖民主義的定義。本論文受安東尼·阿皮亞之深度翻譯、單德興之厚實翻譯和西奥·赫曼斯之雙重脈絡化等概念啟發,旨在將小眾的後殖民文學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並讓下山一的經驗和聲音進入世界文學的範疇,以探討自我身份是否應取決於過往的殖民歷史。
  • Item
    身體的知識與監視:日治時代臺灣民族誌的考掘之二
    (2012/08-2013/07) 陳龍廷
    女性、男性的 身體作為研究的代表性案例, 採取系譜學( genealogy )、後殖民主義 (postcolonialism)的研究觀點,針對歷史文獻的挖掘與分析,並解析書寫者所 擁有的不同社會位置及其影響。日治初期的臺灣舊慣調查及民族誌書寫,對於纏 足、辮子等身體儀態(布赫迪厄詞彙)或身體技術(莫斯詞彙),如何建構出相 關知識,乃至如何改變這種規範與價值,與最後從身體直到思想徹底地將臺灣人 改造為日本人,可說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關鍵之一。日治時代臺灣民族誌,是透過 無數具體的報導人的資訊,收集臺灣民俗詞彙,到最後具體呈現為具有普遍性、 一致性的真理論述形構(discursive formation),最後才集結為我們所可以看到 的,如同百科全書般臺灣民眾的知識。這套知識,在帝國眼中已成為瞭解臺灣人、 統治臺灣人、控制臺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臺灣人身體的民族誌書寫本身,並不 僅是為了奇風異俗的展示而已,而是作為一種權力關係的鬥爭場域,簡單說,存 在著一種知識/權力/身體的交會空間。 本研究計畫將以纏足、辮子為核心,普遍地考察的範圍包括片岡巖、鈴木清 一郎、東方孝義、佐倉孫三、小林里平等著名的臺灣民族誌經典作為主要參照座 標,並廣泛參照日治初期代表臺灣總督府觀點的臺灣舊慣調查報告書、《臺灣協 會會報》、《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代表經濟觀點的《臺灣農友會會報》; 代表官方監視系統的《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灣警察時報》;代表教育觀點的 《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教育》、《臺灣愛國婦人》;乃至代表語言學習觀點的 《語苑》雜誌等。目的在於瞭解這些書寫者的位置,及其相關觀點的蒙發乃至演 變成熟的歷史過程。藉著這些不同角度的考察,我們將更進一步考察日治時代臺 灣民族誌,是否如同傅科在解釋理性時代誕生的監獄,是一種全景敞視主義,是 一種塑造與詮釋臺灣民眾知識的權威見解。臺灣民眾的身體該如何觀看或監視等 民俗知識的背後,不僅透露出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所亟欲追求「脫亞入歐」的現代 性,甚至與臺灣殖民統治的統治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計畫預期對學術的貢獻,包括開發身體在臺灣文學、文化的新研究面向, 並提供對臺灣的本土性進行反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