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瘋狂與禮教——《莊子》生命觀下的儒學批判
    (2024) 左珉; Tso, Min
    《莊子》一書向來被視為逍遙無待、修身養心的智慧經典,目前學界的探討大抵不脫形上宇宙本體論、主體存在論或工夫論等面向,但對於《莊子》生命及權力之析論則較不多見,其內蘊仍有待發掘。而大多數《莊子》論著皆屬正向的思考徑路,不過,本論將針對《莊子》「非常人」的思維反向進行儒學批判:即以《莊子》死亡書寫中的乖異行徑和一系殘傷醜惡的畸人形象,闡明在儒家禮教權力施展的囿限之下,《莊子》將如何反思儒家的喪葬價值及顛覆儒家理想人格框架、如何在生命的瀕臨之中「轉」入逍遙之「化」境。本文亦將輔以余德慧「人文臨床」、「生死學」之論,推展出嶄新的《莊子》生命觀詮釋。而由《莊子》文本雖能看出其對於生命的觀察、批判與關懷,但全書卻從未提及「權力」二字,故本文將於包羅多方的可能詮釋中,擇以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古典時代瘋狂史》的「瘋狂」視角,據此界定《莊子》反權力的「瘋狂」人格及其生命觀背後的「懲戒權」,亦即探悉儒家禮教對人們身體、語言及思想的宰制,如傅柯嘗言:「對秩序而言,身體是用於穿透和塑造的。秩序就像一個大的骨架,發出指令,身體便被穿透和侵蝕。」《莊子》所要批判的,便是帶有成心和分判價值的儒學文化脈絡。此外,本論以《莊子》生死學為研究主軸,並與儒學進行溝通辯證,故將以先秦儒道互動下所形成的《莊》學文本為研究範圍;也就是說,根據目前學界共識,僅〈內篇〉為莊子本人之思想,但本文或許不能將〈外篇〉、〈雜篇〉棄而不談,乃因〈外篇〉、〈雜篇〉中具更多與儒家人物對談之內容,皆涵括了《莊子》生命觀之旨要,因此,本文是以《莊子》一書為依據進行討論。期許能在歷史的追溯、理論的定位及《莊子》欲傳達的可能意義之上,提供一個方法論的對話,建構出「瘋狂」的生命觀系統。
  • Item
    虛與身體——莊子、郭象與王夫之
    (2023) 吳億修; Wu, I-Hsiu
    本論文以思考《莊子》之虛為命題,對於《莊子》之研究,從形上與形下轉向實與虛的關係。「實」是成心以可見之形對世界的把握,「虛」指的是溢出可視性的身體對變化的參與。因此,又分為三個研究方向,第一是擴大被成心桎梏的感覺,打開現實未被體驗到的面向,這涉及了工夫修養與對主觀境界形上學的再讀;第二是尋找身體業已體驗但難以被感知的那些經驗,這與想像力的擴大有關;第三是現實被捕捉為實,與即將成為現實的身體經驗虛,這兩個面向間相即關係的研究。本論文認為,郭象與王夫之對《莊子》的理解與發揮也都建立在實與虛的雙重性上,不論是郭象的形實與情實,王夫之的物之初與形之開,身體都表達了無法被思想捕捉的流變,這又可以從情感與氣兩個面向進行申論。郭象將情與感二分,分別對應了與成心結合的感官欲望與身體間真實的通達,「感」在《莊子注》是聖王治理的基礎;而王夫之認為,雖然我們被侷限於可見之形,我們看不到有形與無形在每一個瞬間的互動與差異變化,然而,正在經歷流變的身體卻保存了所有前於見聞世界,前於當下認知的相感經驗,即使這些經驗因為渾天一氣流轉,可見沒於不可見地帶而成為無對象的經驗。王夫之不斷強調貴身與愛身,因為這些未被成心認識的自身經驗(虛)指向了被成心攝取之物的差異內涵,亦即,身體具有改變彼此對立現狀的所有潛能。 最後,筆者以感受的相即性嘗試回應複雜的當代社會。因爲成心,我們對物、對他人會有一種被制約的官能反應,如果這是現實中彼與此日以心鬪的原因,莊子、郭象與王夫之則提醒我們,我們有能力在發生反應前,感受到有別於現實面的,自我與他人的相互含攝。這個因修養而生之「時」並非是物理時間上的放緩或遲延,而是道之「先成」,沒有時空相之「虛」。感受上的相即指的是:我們仍能明白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官能反應,但我們確定自己可以做出一個不一樣的選擇,這個選擇源於身體對變化的持續參與,即使它們是如此微渺而難以感知。
  • Item
    《莊子》對「善意暴力」的思考
    (2023) 林慈涵; Lin, Tzu-Han
    本文追尋《莊子》所處理的社會問題,歸結出《莊子》是處理「善意的暴力」,此種暴力是以觀念與制度進行控制,以緩慢、間接而隱微的方式導致生命逐漸走向委靡。針對這樣的暴力型態,《莊子》指出根本問題在於施加者的「成心」判斷模式,而「成心」開展出的「依待結構」又會鞏固施加者誤以為的「權力認知」,導致暴力始終不斷運行。處理暴力的根本辦法是重探依據,「生命」是否得以安適是《莊子》的終極關懷,那麼一切的認知與行動都必須以「生命的安適」為「最高依據」。當「生命安適」成為最高依據,一方面會弱化原先偏差的控制,二方面儘管帶有控制性質的行動,也是利於生命生長而必要有的控制。欲實現這樣的理想狀態,必須要有對應的「心知條件」,透過對天、一、命的認識來養成,藉此將原先的「成心」判斷模式轉化為「鏡心」。依「鏡心」所開展出的行動會有著虛、時、化的特性,這一特性也是應當要有的「行動原則」。由此心知與行動所構成的狀態便是「自由」,當視野聚焦在個體,是主體能情緒通暢無礙而「精神自主」,亦能依據實際情況「創造選項」的「行動自主」,在限制中展現出最高的能動性;當視野聚焦在群體,是透過君主實現一個利生的生長環境,萬物得以依循自身需求成長,這便是一個萬物能各得其所,充滿多樣性而昌盛的社會。
  • Item
    莊子的「自然與自由」:性命與歷史的分析
    (2023) 于北溟; Yu, Bei-Ming
    本研究的討論主要基於「自然/自由」的框架,是一次以「自然/自由」框架分析莊子整個思想系統的嘗試,而分析主要集中在《莊子》中性命和歷史的討論上。以「自然/自由」為框架的分析主要意義在於檢驗一種主體的觀念。而本研究的目的即是通過以「自然/自由」為框架的分析探索莊子的主體觀念,而這也是通過《莊子》來批判地重構自然與自由的關係的嘗試。本文除「緒論」(第一章)和「結論」(第五章)之外共有三章,分別對應於「莊子的『自然與自由』」之討論的三個主要問題:自然、自由、自然與自由的交涉。在歷史層面,自然與自由顯示為「歷史/原初」的劃分,其中「歷史」即是「歷史世界」,其定義是「在造化中運行的大塊」,是時間之流下的宇宙萬物。而「歷史世界」又有「往反」,即分裂與合一,那繫於「原初」,「原初」為「歷史世界」的「往反」提供動力。而在較為微觀的層面,自然與自由顯示為「人/物」的劃分,主要關聯於「回應物」或人與物相處的問題。關於〈天下〉篇中的歷史世界描述,本文以「自然不朽性」概述歷史世界之持存性,《莊子》中「大塊」的形象代表了其中的「自然不朽性」,「大塊」面對「時間」而不朽。而在「大塊」的法則之下,人類擺脫了極端的「有死」。另外本文認為「物」即是人的「不得已」本身,而人面對「不得已」顯現出三種基本態度,分別為「對抗」、「依靠」、「對抗又依靠」。本文以《左傳》、《史記》兩種最典型的不朽觀顯示前兩種態度,而《莊子》的模式是「對抗而依靠於物」的態度,貼近大塊的法則,而獲得某種意義上的不朽。本文分析歷史概念運用耶律亞德「渾沌/宇宙」與「神聖/世俗」時間的概念。而有「神話時代」與「人文時代」的劃分,二者對應於耶律亞德聖、俗兩種時間。而在《莊子》中蘊藏著神話與人文之間的批判,而其立場處在「渾沌」,即無關於「開闢」,而「原初」藏在「渾沌」之中,但又開啟了歷史的轉化。而在更一般的視角要考慮的是「物化」,在此「物化」所揭示的是「交涉」的無可避免性,或言「複數性」的根本性,「物化」啟示「差異為同一奠基」的論證。至此展露了多元的「道」的圖景。
  • Item
    Holism as Idealism: The Zhuangzi and the Concept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n of Ancient Times"
    (英語學系, 2021-03-??) Benjamin B. Olshi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cept of "idealism" in the famed Daoist text known as the Zhuangzi (莊子). In particular, this study notes a foundational source of Western thought, Platonic idealism, and then investigates whether such concepts as "ideals" or transcendent values appear in Eastern sources, notably Daoist literatur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even while the concept of a fixed, external ideal does not exist in Daoist sources, the Zhuangzi nonetheless presents a clear conceptualization of an ideal state. In this Daoist framework, idealism is conceived as a 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e dualism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universe or tian (天), the latter of which is erroneously understood by human beings, the Zhuangzi argues, as external and separate. This paper goes on to argue that the "idealist project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idealism are quite different. For Western idealism, most characteristically as found in Plato, the ideal is an external goal to be reached: a capturing of an eternal, paradigmatic truth. The Eastern idealist model proposed here, by contrast, is against even the conception of anything "external"—in the Daoist framework, any belief in an external, objective reality is rejected as illusory. Thus, while Plato's philosophy is characterized by his idealist "Forms," Daoist thinking as it appears in works such as the Zhuangzi has a sense of the "ideal" in the concept of a "holistic idealism." This is a dissolu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between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into one holistic entity.
  • Item
    「如見其揮運之時」——書法臨摹的他者問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林俊臣; LIN, CHUN-CHEN
    本文旨在探討書法臨摹活動所隱含的思想內涵。書法臨摹活動本身即建立在自我如何向他者學習之互動關係之上,然而當前此崇尚創造精神為主的趨勢之下,對於傳統臨摹裡亦步亦趨地學習碑帖,屈從他者而侷限個人之創造性,既保守又不具開創性;然而古代書論裡,普遍認為臨摹既是繼承古典,又要在繼承中完成自我之更新,所形成之開創性弔詭。因此,本文於這兩種創造性觀點所產生的張力下,透過莊子思想觸及之技藝工夫,探討臨摹的他者(碑帖)與臨摹主體間的拮抗關係,以及自我他者化等過程,如何成為主體內的先在社會性(sociality),進而與當代探討他者倫理的學術資源: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霍耐特(Axel Honneth)之承認理論、孟柯(Christoph Menke)的幽闇美學等交織對話,確立書法臨摹活動於當代學術裡的意義。
  • Item
    《莊子》與霍耐特的跨文化對話 ——承認自然與承認人文的平等辯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06-??) 賴錫三; Lai, Hsi-san
    本文旨在將《莊子》的自然與物化兩個重要觀念,放在跨文化對話脈絡下,嘗試賦予《莊子》自然觀的古典新義。此文延展過去與法國莊子學的對話,進一步將跨文化的實驗性對話,擴展到與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霍耐特之《物化》新作。嘗試透過與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初步交涉,重新思考《莊子》的物化觀與自然觀,可能對霍耐特物化之異化觀以及間接承認自然的批判與超越。本文總結出《莊子》的兩個重要結論:一者,承認自然與承認人文的平等辯證。二者,物化存有論的原初意義可以提供拯治資本主義的物化觀以參考。
  • Item
    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
    (國立清華大學, 2014-06-01) 劉滄龍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對「身體」與「隱喻」的思考,和當代西方哲學的相關討論有許多呼應之處,近來當代中國哲學的詮釋也陸續出現相關的論述。本文將順著此一思考取向來解讀莊子 (368-288 BC) 思想,並且探討「身體」、「隱喻」所涉及的自我轉化問題。 尼采對「生命身體」(Leib) 與「個體身體」(Körper) 所作的區分,隱含著隱喻思維與概念思維兩種不同的思考與生活方式,本文嘗試借用此一區分來詮釋莊子的自我轉化。「氣」是莊子思想中的根本隱喻,在氣的隱喻思維中,「個體身體」突破了概念思維的拘限,得以自我轉化並通向「生命身體」。對莊子來說,生死即是身體形式的轉化歷程。「氣」與「物化」的思想是透過隱喻思維而展開的自我轉化工夫,它具有批判概念思維的轉化力量。雖然總體而言莊子推崇的是隱喻思維,然而筆者發現他並未忽略隱喻思維與概念思維之間存在「不一也一」的關係,正如「生命身體」與「個體身體」的雙重身分雖有主從之別,卻不可偏廢。值得注意的是,若要突出莊子氣與身體的思想中的內在異質性、批判性,以「一」化「異」的解讀將很難開發莊子批判性的向度。據此,本文試圖闡明隱喻思維和概念思維間具有內在的同構關係,莊子洞見及此,以隱喻之思來吸收與轉化了惠施 (370-310 BC) 的概念思考,並反映他無意棄絕概念之思。
  • Item
    無我而無物非我:呂惠卿《莊子義》中的無我論
    (國文系, 2013-09-??) 林明照; Lin, Ming-chao
    本文集中於就呂惠卿《莊子義》的無我論進行分析,以呈現呂氏詮《莊》的意旨及關注。呂氏在詮《莊》中所展現的無我論題,主要關涉了幾個層面:首先,呂氏對於自我認同的基礎進行了細膩的解析,以此作為無我的實踐前提;其次,在無我的實踐進路上,呂氏提出反思自我形構的來由,以及層層遣除以達自然回應的忘境的修養工夫;再者,在無我的境界意義及政治實踐面向上,呂氏關注治世心靈對於性命之理的了解及順應,以此作為無為治道的基礎;同時氣運環轉所展現出的生命活力及就此把握的價值創造,更是呂氏理想的治世心靈所應當具有的形上智慧以及身心情境。呂氏詮《莊》既有契合《莊子》哲學意旨之處,更有其創造性的詮釋觀點,而這含蘊了其對於時代課題及個人政治實踐的哲學性詮解。
  • Item
    宋人「佛學思想源於莊子說」析論
    (國文學系, 1994-03-??) 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