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漢晉時期荊州南部的社會與經濟──以走馬樓吳簡為中心的討論
    (2015) 林益德; Yi-Der Lin
      在東漢向兩晉演變的歷史過程之中,江南地區之開發大幅邁進,相關的變化更成為學術研究重點。然而,過去之研究大多集中在揚州地區,對荊州地區較少著墨,實屬缺憾。本文擬以出土在荊州南部的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為中心,探究荊州南部的社會、經濟相關課題。   透過走馬樓吳簡的豐富資料,得以逐一重新檢視、發現區域、人口、土地、工商業、社會結構等諸多不同課題。首先就區域角度言,荊州城市在漢晉時期發展迅速,但在孫吳政權的治理之下,荊州屬於備受壓抑的區域,當地人士較少參與孫吳政權。其次,就人口角度言,孫吳戶籍制度與漢代相較,文書格式已有若干改變,孫吳戶籍制度與河西地區的戶籍制度並未有直接傳承關係。此時的家庭規模以五口之家為主,還可注意到父母會延遲申報未成年人的戶口。再次,土地問題顯示長沙社會雖存在富者土地貴美且多之情形,但尚非貧富差距嚴重之社會。復次,工商業問題可由「賈行錢」、「租錢」、「行錢」、「具錢」四個名詞為開端,進而了解長沙地區的民間商業、官營手工業、貨幣等三方面運作之方式。最後,針對社會結構問題,長沙地區「吏」的性質與秦漢時期性質相似,他們的身分與豪族社會關係較近,並非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身分低賤的「吏」。   總之,透過走馬樓吳簡可以了解漢晉時期荊州南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解釋過去諸多難解之課題,並彰顯荊州南部地區的活躍。從宏觀角度論起,則可以理解諸多孫吳制度在地方的應用情形,以及與前後時代之關係。
  • Item
    台灣歌仔冊《正派三國歌》之語言研究
    (2009) 杜仲奇; Chung-Chi, To
    《正派三國歌》有五回十冊,近三萬字,且兼具「序言」、「回目」與「注音」,此為一般歌仔冊所無之體例,此其所以能引人趣味,進而研究之原因。 本文之重心,放在注音之分析、方言之斷定與字詞之探討各方面;注音部份,有漢字、假名、漢字+假名、漢字+聲調(韻四聲法)、傳統切音等五種方式,還包含一些釋義與注解;其注音系統,頗不固定,或略聲(如送氣不分與清濁不分)、或略韻(如忽略介音或喉塞音韻尾)、或略調,一音之間常有數種注法,如ソワ可同時代表[sua]、[tsua?]與[tshua?]三音,雖然還是有一定系統性,但亦常有規則紊亂之現象。 方言方面,以杜建坊《歌仔冊起鼓》之方言定位法為基礎,分撥離析,並與現代之方言調查做比對,由本文居韻讀i音、科韻讀e音與無鼻化韻之三大特色,確認《正派三國歌》為晉江腔,混到其他腔調之現象,如漳腔與同安腔等,僅在十例左右,較之鹿港混入漳腔部份,比例低多了。 字詞方面,一方面以「同類分用字」觀念與以分析;另一方面,對各種字詞之解釋、用法與特色,皆一項項加以討論;而本文以「正字」(或稱本字),作為書寫之基礎,與會文堂以來,漢字標音之作法不同,可說是一種嘗試改革。 《正派三國歌》不僅文本特殊;其注音、方言與字詞之各種「例外」問題,也頗具趣味;而作者各種嘗試與失敗,更可資借鑑與使用;《正派三國歌》之所以值得討論,正是因為其集合了「特殊」、「可滿足研究興趣」,以及「有參考利用價值」於一身!
  • Item
    孫吳時期長沙郡的土地問題—以《嘉禾吏民田家莂》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6-12-??) 林益德; Lin, Yi-der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中詳載三國時期孫吳政權治下荊州長沙地區土地資料,開啟學者研究相關課題之空間。過去已有學者探討相關問題,並取得諸多成果,惟受限於研究方式,較難分析若干土地現象的背後意義。本文運用羅蘭茲曲線概念分析《嘉禾吏民田家莂》中所見土地資料,在群組化田家資料並分析後,除可得知此時期貧富差距之外,更可透過比較貧富不同群組間的特色,瞭解到土地持有多寡與身分高低確有相當程度之關係,身分越高者所持有的土地數量較多,土地品質也較好,符合鄭玄所謂「富者貴美且多」之情形。過去學者探討《嘉禾吏民田家莂》時,認為其租稅率屬於達五成之重稅,所以應是租佃土地。更有學者主張這些土地對耕作者具有不利性質,持有土地越多代表田主經濟地位越差。然經詳細考實後,所謂「重稅」一說有其疑問, 且三國時期屬於戰亂之世, 不宜以秦漢承平時期「三十稅一」之稅率比較,恐怕尚有諸多再商榷之空間。至於此處土地具有不利性質一說,從諸多角度考核後,該說甚難成立。直接認為相關土地係私有土地,或許反而更能減少諸多問題,更能配合所見諸多土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