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橘化為枳:論蔣中正及王家棫編譯的《荒漠甘泉》(2023) 阮靖予; Juan, Ching-Yu《荒漠甘泉》(Streams in the Desert) 是一本基督教屬靈書籍,也是先總統 蔣中正(以下簡稱蔣中正)最愛的書籍之一。原著作者為考門夫人 (Mrs. Cowman),該書於1920年出版,採取每日一篇的形式,每日附上經文及聖徒之相關作品。至今仍是基督教除了《聖經》之外最暢銷的書籍。蔣中正因認為當時由唐醒及袁周潔民所翻譯的《荒漠甘泉》中文譯本(以下簡稱唐版)刪節過多,故委請王家棫重新編譯此書(以下簡稱王版),由其親自審定,並規定軍中的官兵都要閱讀此書。也因為王版按照「主題」重新編排,導致前後順序與原著相差甚遠。王版《荒漠甘泉》相較於原著多增加了12個月份的證道詞及每日重點提示。12個月份證道詞的時間點大部分都是1950年後蔣中正於受難日發表的,內容將基督宗教與反共抗俄、三民主義及光復大陸等政治意識形態混為一談,與當時政黨及宗教推崇的「護教反共」不謀而合。本論文整理蔣中正對其所作之修飾及潤色,分析王版、唐版及原著之間的相似及相異處。最後證明,撇除證道詞等新增內容,王版確實是以考門夫人原著為依據所翻譯,也證實唐版真如蔣中正所言,內容不完整,刪譯過多。但即使如此,不可否認的是,一本原屬基督教的經典靈修書籍,在蔣中正的操作下變成「革命精神修養日課」的事實。Item 國民革命軍第29軍與平津抗戰(2022) 張瑋成; Chang, Wei-Cheng本文旨在探討宋哲元的29軍在盧溝橋事變至平津抗戰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要探究這個問題,中、日兩國在華北的角逐就至關重要,同時也必須探討以宋哲元為首的29軍是如何在中日競逐下脫穎而出,成為華北地區的重要力量。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在闡明29軍崛起的因素、過程,以及如何取得中、日兩國政府的信任,從受改編的地方軍,一躍而成取代東北軍,進入華北政治中樞的武裝力量。另外,還有華北政局的複雜性,在華北五省皆非中央嫡系將領掌控的情形下,解釋華北當局分別與國府、日本、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第二部分在探討盧溝橋事變是如何從一個小型的地方衝突,升級成一個國與國之間的大戰,國民政府、日本政府、29軍各自的考量、行動、部署、優勢與局限性,都是其中的關鍵;第三部分在試著分析29軍從盧溝橋事變至平津作戰之間決策、指揮得失,重新檢討29軍的責任,最主要是針對29軍的主要指揮官,因29軍高層自身各有打算,上下階層對於抗日又有不同的想法,不齊心的結果導致在指揮上有一定的檢討空間,影響戰事的發展。Item 馬歇爾與戰後美國對華政策(1945-1949)(2021) 歐陽子軒; AO IEONG, CHI HIN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和平並没有降臨中國,隨之而來的是國共就搶佔日佔區而開展的衝突。雖則國共兩黨曾在時任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促成下達成「雙十協定」,然而兩黨並没有因此停止敵對,雙方的衝突更有越演越烈之勢。美國研判國共雙方的衝突將使中國陥入內戰,不利於美國對華政策的開展,故美國決心以發揮政治力量的方法全面干預中國內戰。適逢赫爾利因對美國對華政策之不滿而大肆抨擊美國政府,致使美國政府之對華政策淪為朝野攻擊之對象,美國總統杜魯門遂決定派遣德高望重之馬歇爾出使中國,調處中國內戰。馬歇爾於1946年12月出使中國,並於1947年1月返美。此一年之使華調處,可分為前後兩期,兩期又以1946年3月馬歇爾回美述職作為分水嶺。馬歇爾使華調處之前期,是為其使華調處之「蜜月期」,分別促成了停戰令、軍事調處執行部以及整軍協議。然而馬歇爾卻並未處理國共之間的深層次矛盾,致使其返美述職期間,國共雙方終因爭奪東北而大打出手。馬歇爾自美國返回後,調處日漸艱困,一方面是蔣介石決心武力剿共﹐另一方面則是中共因獲得蘇聯之暗助而得以進入東北發展,國共雙方各有盤算,互不相讓。蔣介石欺瞞馬歇爾前往瀋陽督師,進攻長春的舉動更是成為馬歇爾與國府及蔣介石決裂的根源。及後縱有司徒雷登襄助,馬歇爾的調處仍未見起色,調處陷入停滯。馬歇爾深知已無法調處,故轉向鼓勵中國第三方勢力人士積極參政,讓中國人為自己國家負責,並致力於確保1946年憲法之通過。1947年1月,馬歇爾結束其使華任務返美,旋即接任國務卿一職。馬歇爾因其在中國調處的經驗,已對國府的管治能力失去信心,故有意逐步將美國勢力退出中國。適逢共產主義席捲歐洲,美國得以重新審視其全球戰略佈局,在全新的戰略思維下,中國的戰略重要性被大幅調低。在范宣德及肯楠的提議下,馬歇爾決意採取「重歐輕亞、扶植日本」的全新外交思維,棄守中國。1947年魏德邁之使華及1948年援華法案之通過,均是馬歇爾受外在壓力下的無奈之舉,馬歇爾消極、棄守中國的對華立場始終未變。Item 白團與國軍的再教育(2019) 黃亮清; Huang, Liang-Ching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失敗後,美國決定放棄蔣介石。失去美國援助的蔣介石,仍想要反攻大陸。他決定選擇以台灣為基地,並開始計劃如何反攻大陸。為了達成目標,他選擇秘密聘用日本教官來訓練國軍,即是「白團」(日籍軍事顧問團)。 在反攻大陸之前,蔣介石必須要先止住國軍潰敗的士氣。為此,他創辦「革命實踐研究院」,重新訓練黨政軍人才,統一彼此的思想。並讓白團於圓山訓練軍官,教育「武士道」精神和三軍聯合作戰。不過這一切卻在1951年「美國軍事顧問團」來臺以後改變,白團在美國的壓力下,改成地下化運行,繼續祕密的訓練國軍。 白團能夠持續存在,與蔣介石反攻大陸的目標有關。美國雖然因為韓戰開始援助臺灣,但並不希望蔣介石反攻大陸,更限縮國軍的自由空間。反之,白團能提供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計畫想定,與相關的戰略人才培養,讓蔣介石能夠持續得到符合他需求的軍人,亦即一批具有相同知識背景的將軍。這是在大陸時期,國軍無法實現的目標。自八年抗戰以來,國軍的將軍背景複雜,且多未受過正式的軍官教育,往往造成指揮的困擾。這也是造成丟失大陸的重要原因。 不過當1969年「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成立以後,代表著國軍有能力自主培養一名合格的將軍。白團的階段性任務也至此完結,此後,白團僅剩團長白鴻亮留在國軍服務,直到1979年因病去世,白團的30年的歷史亦告終。Item 陳立夫與1930年代初期的訓政爭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01) 陳惠芬1930 年代初期陳立夫關於訓政爭議的相關言論乃是特殊時空下的產物,也是當時各種相關言論相互競逐的一部分。對陳立夫而言,這是訓政理論之爭,也是黨治和蔣介石的權力之爭。在1930 年代初期的訓政爭議思潮中,陳立夫重述孫中山的「伊訓」譬喻,堅持國民黨的訓政;其並強調北伐統一後規劃全國同步實施訓政的錯誤,認為六年的訓政期限乃是「假定值」,指出中國的現狀實是「軍政尚未結束」、「訓政尚未開始」;在軍政尚未結束時機,國民黨應賦予軍事統帥絕對權威,使其成為「軍事重心」。此外,他特別檢視訓政黨政最高權力機構-中政會及國民政府的運作效能,主張修正現行訓體制,建立「駕馭核心」。陳立夫1930 年代初期訓政爭議中的言論,與其說是對是否結束訓政、實行憲政作出回應,不如說是在堅持國民黨訓政的前提下,企圖從理論上解決北伐以來國民黨內長期的黨權、軍權糾葛以及領袖之爭的困擾,並嘗試從訓政體制的修正確立黨治權威的新模式。他所最關懷者,不是訓政是否合理可行,而是如何鞏固國民黨的黨治權威,並進一步將離散分裂的國民黨凝聚在以蔣介石為核心的領導下,為蔣「正名」。其從強化威權出發,與訓政中的民主意涵顯然背道而馳。這是陳立夫及蔣派人士的刻意追求、孫中山的「遺教」及其「權威」的示範,也是1930 年代國際獨裁潮流推波助瀾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