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
    (2007) 謝明如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成立於日本領台翌(1896)年,迄1919年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止,為日治前期臺灣最高學府之一,其畢業生在政、經領域中位居要津者不在少數,被稱之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搖籃。該校存立期間,殖民教育體制尚未確立,其發展脈絡反映日治前期近代教育體制由草創至整備之過程。而在日本的海外殖民史中,該校為「異民族」日語教育之先驅,故無論在台灣社會史、教育史及殖民地比較史上,該校皆有不可忽視之重要性。有鑑於此,本論文乃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為題,從學校史的角度出發,究明該校之組織沿革、校務發展、師資、教學訓育及畢業生表現,以釐清該校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教育、統治行政和殖民地日語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 由本論文的探討結果可知,國語學校為配合總督府的需求和指示而多次調整組織、課程,提供總督府所需之行政及教育人才,其沿革呈現明顯的機動特質,顯示日治前期總督府在教育政策上猶疑摸索之態度。儘管如此,該校因係總督府直轄下代表性的教育機構,故其資源不虞匱乏,師資素質亦高,加以作為唯一的中等暨師資培育機關,該校教師之研究與服務表現乃有別於一般中等教育機構。不少教師利用台灣特有之自然或人文環境在專業領域的研究上大放異彩,或身兼學務要職,在初等教育領域中扮演指導與監督者之角色。尤其該校教師群所研發之「直接教授法」不僅成為臺灣主要的日語教學法,並為日後朝鮮、關東州(即中國東北)等殖民地所沿用。教學訓育方面,隨著教育目標之變遷歷經四度更迭,「國語」及「實業」漸成台籍生課程之主要特色。日籍師範生的課程逐漸由單一偏重「土語」改為教育、台語、實業等課程並重。 畢業生方面,該校雖屬中等程度之通才教育,惟受教者已屬臺人中少數的知識菁英,憑藉「高學歷」與優越的家世、經濟背景,有不少畢業生在地方政、經領域中迅速嶄露頭角,顯示新舊社會領導階層之遞嬗深具延續性。日籍生方面,來台者有不少係基於經濟考量,總督府始終以豐厚的薪資使師範生得在台安居,因此多數畢業生都能久任其位,透過升等或教員優遇法尋求上升流動。
  • Item
    日人在台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1895~1945)
    (2005) 趙祐志
    摘 要 本文運用大量的《人名鑑》、《企業年鑑》及《台灣實業界》等雜誌,重建日人在台企業英精的社會網絡。本文論述社會網絡,大致循親人、熟人、生人三個層次開展,第壹章討論親緣網絡,屬於親人層次的社會網絡,第貳章的地緣網絡、第參章的學緣網絡,則屬於熟人層次的社會網絡,而第肆章的政治網絡,已接近生人層次的社會網絡。在此架構下,各章切入論述下列問題: 第壹章將討論親緣網絡,主要論述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如何繼承事業,又如何運用親戚的力量,幫助企業經營與壯大。其下共分三節,第一節將蒐集126個事業繼承事例,並從中歸納繼承人的身份,藉此刻描日人繼承制度看重單嗣繼承、養子繼承、襲名繼承等特性,並述及「同族」企業(即建構涵括「本家」、「分家」、「別家」的企業)在台逐漸萌芽的事例。再者,將比較台、日人繼承制度的差異,以及日人不重血緣關係之繼承制度,對企業運作的影響。第二節、第三節將分別蒐集107個兄弟、伯叔姪關係事例及105個姻婭關係事例,並藉此討論這些關係對企業經營與擴大的影響,同時,將與台人世家的財力,加以比較,藉此討論日人在台企業精英的門閥是否強大,再者,亦將討論台、日人企業精英通婚的概況,藉此討論台、日人企業精英在親緣網絡上的關聯性。 第貳章將討論地緣網絡與日人中小型企業營運的關係,論述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如何引用同鄉者,在企業內建立壟斷勢力,又如何返鄉籌措資金、招募人才,利用地緣網絡創業成功的歷程。其下共分三節,第一節以彰化銀行為例,論述本魯素哉如何引進20—30名高知縣鄉親,進入彰銀擔任要職,並逐步排除台人、其他籍貫日人,成功建構高知閥,以壟斷彰銀的領導階層。第二節以日治末期台北三大商業資本財閥—盛進商行、高進商會、菊元商行為例,論述中喜次郎、藤川類藏、高橋由義、高橋豬之助父子、重田榮治等人,如何引進家鄉之財力、人力,建構地緣網絡的企業,致盛進商行、高進商會、菊元商行的領導幹部,分為富山、德島、香川、千葉、山口等縣人所壟斷。第三節則再舉11個鄉土閥企業,說明賴地緣網絡建置的鄉土閥企業,多為百萬圓以下之企業,同時,存於採煤、雜工業、運輸、銷酒、建材各業中,另外,不止出現於民營會社,官營會社亦曾運用,藉此說明日人在台企業精英運用地緣網絡的普遍性。再者,將從日人在台企業精英看重府縣人關係、府縣人會,而較輕視町會的史實中,分析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對台灣的認同問題。 第參章將討論學緣網絡與日人大型企業營運的關係,論述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如何運用學緣網絡提升企業經理人員的素質,又如何運用學閥之勢力控制人事。其下共分二節,第一節以台銀為分析場域,蒐集127個人事升遷事例,論證東京帝大政治科、英法科、東京高商等學閥,在台銀人事升遷上的優越地位。第二節以台灣製糖、大日本製糖、明治製糖、鹽水港製糖為分析場域,蒐集347個人事升遷事例,論證東京帝大、慶應大學、東京高工、東京高商、札幌農校等五所公私立名校的畢業生,在四大製糖會社人事升遷上的優越地位。 第肆章將討論政治網絡與官控會社營運的關係,論述政黨輪替如何影響官控會社的人事更迭,再者,台灣總督府如何安插大量退職官吏,在官控會社及台灣企業界建立一個退職官吏網絡,壟斷利益。其下共分三節,第一節以台電為例,說明政友會、憲政會及民政黨等政黨派閥交替執政,如何遷動官控會社人事的更迭。第二節論說台灣總督府為掌握香蕉利益,如何在既有的交易秩序中,創置台灣青果會社、青果同業組合兩個系統,並大量安插退職官吏轉入,致台灣青果會社四成的領導幹部皆為退職官吏,藉此退官網絡統制香蕉的銷售網絡,並將香蕉利益重行分配給台、日兩地日人政商的過程。第三節則蒐集500個退職官吏轉入企業界的事例,討論他們或自由創業,或轉進民營企業、官控會社、組合任職,或獲授專賣品批發特權的概況。 結論將綜合比較台、日人精英在這四類社會網絡上的差異及聯繫。在差異部份將說明台人精英雖無緣參與日人的社會網絡,但亦有相應或替代的社會網絡,這些社會網絡不僅難被日人所征服,有時甚或會彰顯相當的主體性。在聯繫部份則討論在這四大社會網絡上台、日人合作、交集的概況。最後,則討論在台日人企業精英對台灣認同的問題。 整體而言,過去日治時期台灣史的研究,較偏重台人的活動,而較忽略日人的研究,再者,有關殖民政府如何建構統治體制,以創造日人優勢,亦較偏向有形硬體的研究,本文想從相反的視角出發,以日人企業精英為研究重點,論述他們如何透過無形的社會網絡,向親戚、鄉親、校友、同志尋求支持的力量,藉以壟斷人事,或賴此籌集資金、人力、物力,以茁壯企業的實力,為日人企業在陌生的台灣環境中增添發展的機會。其次,本文希望從台、日社會網絡差異的討論,探索台、日人群我意識之別的根源及其互動之片影。再者,亦可藉此刻描日人根植台灣的程度,以及與日本帝國聯繫之狀況。
  • Item
    戰爭時期臺日高校生文藝活動―以臺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為例
    (2016) 津田勤子; Isoko Tsuda
    本研究以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於1943年到1945年間自主發行的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為研究對象,探討戰爭時期台北高校生的文藝活動。《雲葉》是1940年入學台北高校尋常科的學生們,在就讀四年級時所發行的班級雜誌。《杏》則是以台北高校高等科二年級與三年級的三位理科生為中心所發行的雜誌,兩刊均以日語寫作,包含詩、俳句、和歌、隨筆、創作(短篇小說)、研究論文等作品。   本論文釐清:第一,台北高校生從事文藝活動的時空背景。首先說明設立於日本明治時代的高等學校之發展過程與代表性的學生文化及理念,進而說明台北高校作為殖民地台灣設立唯一的高等學校及該校文藝活動、其所擁有的特色,以及戰爭時期下,校園與社會產生之變化。第二,過去尚未為人所知,將手稿訂成一本的《雲葉》與《杏》計14冊,其編輯者與作者之背景、創刊雜誌之動機、編輯方式、各號的變遷等編輯情形。第三,對現存的戰前發行之《雲葉》與《杏》所刊作品中展現的學生思維足跡。多達300篇的作品分為「以外在環境為題材」與「以內心世界為題材」兩大類,再進一步地進行細部分析,並留意兩刊之異同而展現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尋常科學生與高等科學生各自的思維及敘述觀點。 自明治時期以來,高等學校始終堅持的人道主義、國際主義、個體尊重等價值,以及透過學問養成領袖人物之教育理念,與軍國主義、國家主義等當局強加於國民之上的國家體制背道而馳。本研究闡明戰時體制之下的高校生文藝活動,學生們仍堅持高等學校傳統的資質與理念,熬過大時代的轉變。本研究對台灣文學研究中的日本語文學及校園文學,以及台灣教育史研究中的戰爭時期台日高校生生活文化史,有補充之效。
  • Item
    竹中學校出身的臺北高等學校生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7-12-??) 蔡錦堂; Chin-tang Tsai
    本論文以目前新竹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新竹高中)所藏,原日治時期的「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學籍簿」,作為研究的主要資料之一,以了解日治時期的臺北高等學校學生中,出身於新竹中學校的臺、日籍學生們,其菁英培育關係與過程,冀使臺灣近代教育中菁英養成的面貌更臻清晰。臺北高等學校為現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是戰前日本培育菁英的38所舊制高等學校之一,也是全臺灣唯一的高等學校。臺北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原則上可以免試直升當時全臺灣也只有一所的臺北帝國大學,或者進入東京、京都等帝國大學就讀。臺北高校的高等科每年臺、日人合計只收120名學生,當時全臺灣共有17所中學校,入學考試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由臺、日人共學的新竹中學校,與臺北高校同樣創立於大正11年(1922),至昭和20年(1945)戰爭結束止,20餘屆的臺灣人畢業生中,共有71名考入臺北高校,日本學生少於此數目。本論文以新竹高級中學所藏的「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學籍簿」作為統計分析的主要史料,再配合臺北高校與新竹中學校目前尚存的圖書,以及教育制度、課程等,建構這兩所中學校、高等學校連貫的菁英養成關係與內涵。
  • Item
    日治末期菁英青年的閱讀生活:以王萬居先生藏書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4-10-??) 津田勤子; Tsuda, Isoko
    本論文討論王萬居先生藏書調查結果。王萬居先生1925 年出生於台北市,是一位現年九十的醫師。從台北第二中學校畢業以後,1944 年進入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理乙班,1945年10月因終戰提早畢業。1946年9月進入台灣大學醫學院,1950年畢業,自1957年至今在三峽從事地域醫療。台灣因屬於日本殖民地而被捲入世界大戰,日本統治結束後歸還中國,在新的執政者統領之下,社會體制面對極大的改變,這段歷史稱得上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動亂期,恰與王先生的就學期間完全疊合。本研究前半段論述對王先生藏書進行調查的結果:他現在的藏書中,戰前在日本發行的日語書籍佔了泰半,共計536本。筆者一本一本記錄其書名、著者名、發行日期、價格、書上的筆記,並將這536本以五領域來分類。經過本次調查,整理了王先生藏書有如下五點特徵:(1)集中在人文學方面,(2)多半是歐美作品的翻譯書,(3)岩波書店的書籍佔率二成,(4)有可能在台北或日本的書店購入書籍,(5)書上有戰後大學時代閱讀的手寫紀錄,表示王先生戰後仍有旺盛的讀書欲。後半段則透過有關台北高校生回憶錄等的資料,論述高等學校如何影響菁英青年形成讀書生活的「型」。透過日治末期菁英的閱讀生活,本文嘗試描述台灣如何累積知識,以及生活史、文化史的斷面。
  • Item
    陳增福家族菁英群與臺北高等學校初探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11-11-01) 蔡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