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唐初《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思想研究
    (2019) 蕭如耘; Hsiao, Ju-Yun
    本論文主要探討唐初《道教義樞》以「自然」和相關概念所帶出的道論、人性論及修道論內容,重點聚焦在對「自然與因緣」、「自然與道性」、「自然與因果」三個主題的深入析究,考察孟安排如何站在「道教」的立場,融通佛學、道家、道教的思想詮釋「自然」及相關哲學概念,由此完整對《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思想的研究。首先,就《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所蘊含出的道論而言,主要牽涉對「道體」、「自然」的討論,孟安排針對佛教對自然道氣的批評,通過傳統肯定式思維、及「重玄」否定式思維的雙重進路,說明道教的「道」實為一種即本體即境界的道體論。同時,對於「自然」的詮釋,以「重玄」融攝「自然」和「因緣」說的思想,孟安排談「因緣」是扣著「教法」創生的本質來談,重點在於帶出真正理解「自然」的方式,透過對「自」、「他」、「然」的概念辯證,打破過往認知「自然」、「他然」的概念意義,消除主、客體之間的二元分別思維,進而開顯「重玄」之道境,為孟安排詮釋「自然」概念的創新之處。亦反映與「道」的連繫,進而回應佛道論辯的議題及完整道教「道論」的思想。 其次,「自然」能作為理解「道性」的基礎,由此延伸出對道教「人性論」的探討,孟安排透過對「道性」本質內涵為「自然真實空」,取其「超越性」、不落「因果」關係下的「自然」存在本質詮釋「道性」,以及通過眾生「本性清淨」及「復性體道」工夫實踐的詮釋論述,揭顯「道性」不同於傳統中國的「人性」觀念,它不僅為具體生命「性」的範疇,更涉及至高度、抽象的形上含義,實為一新型態的人性論。 最後,針對「自然與因果」的論題,主要牽涉修道倫理的思想討論,由此開展出道教修道論的探討,其核心以「勸善」的修道主旨,貫通整體個人修持的理論,及外在修道的實踐內涵,揭櫫修善去惡、證成道果的修道觀,希冀幫助眾生脫離現實苦海。從中通過對「自然」與其他概念思想的的討論,也帶出當時道教討論「自然」的新轉變,其一為通過「自然」討論「因果」的思想主題發展,以「自然」言「因果」,呈現佛道之間「自然」與「因果」思想的互涉,有別於傳統道家、玄學言「自然」的內涵;第二為「自然」詮釋的轉變,因受「重玄思潮」興起的影響,帶入「重玄」的思維辯證,揭顯「自然」為不滯有、無雙邊的「非有非無」之義,重新定義與反省傳統道教的「自然」說法。
  • Item
    探索伊莉莎白.畢夏詩作中之逾越策略
    (2006) 簡志剛; Chi-Kang Jian
    本文主在討論美國詩人伊莉莎白‧畢夏詩作中的逾越性和顛覆策略。畢夏詩作中的顛覆策略揭示詩中隨處可見的逾越性。這項特質使詩人的詩作充滿顛覆力量,也成為她在藝術上的追求和成就不可或缺的要素。有趣的是詩人的成長藍圖、生命歷程和主體意念本身就是顛覆性的展現。我們可以說詩人的生活經驗反映了詩作中隱含的逾越潛力。從這個觀點看來,詩人的生命途徑和她的藝術性彼此交融,相互激盪。本篇論文將深入探索詩人如何藉由不同顛覆性手段來達成逾越策略。例如,詩人利用自己身為旅者的特殊身份、詩作中的怪物性和俯拾即是的動物意象、詩作中處理女性主體和獨特性的呈現都是具有逾越性的顛覆策略之一。 全篇論文分為四章。序言主在探討詩人的獨特旅者身份、女性主體與詩作中展現的顛覆和逾越性之間的相互關係。詩作中的顛覆策略將可視為詩人替弱者發聲的利器。從此觀點看來,強權社會對弱勢的壓抑與控制將可被一覽無疑。第一章專注於詩人的兒時創傷如何影響她後來的追求。簡言之,詩人的創傷塑造詩人未來的旅者身份。而詩作中的旅者不僅逾越疆界的侷限,也展現旅者獨特的洞察力和見解。旅者藉由旅程中找尋靈感,並善加運用想像力,帶領讀者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旅行因此成為踰越的策略之一。因為旅者獨特的觀點不僅打破了主流文化的思維建構,也深入探討旅者如何藉由旅行策略展開意義追尋和價值探索。第二章剖析詩作中所呈現的動物意象與踰越性的相互連結關係。詩人善用大量的動物意象以達成顛覆主流思維的手段。此外,本章前半部的動物意象也呈現深具踰越性質的「怪物性」。本章指出所謂的「怪物性」其實是詭蹫多變的文化建構,用以打壓異己的手段。後半部的動物意象雖不具「怪物性」,但本身的存在也是一種顛覆性的呈現。它們踰越了宗教教義、人本核心思想和地理環境的阻撓,帶領讀者體驗嶄新的視野和鴻觀。第三章探索詩人如何利用女性主體追尋為主題,達成顛覆策略。本章前部分著重於詩人如何女性化自然,以達成逾越效果。後部分將針對詩人如何利用女性和同性戀主體的追尋,反映自身,抗衡主流文化宰制。
  • Item
    英國抒情詩中之女性與自然, 1500-1850
    (2005) 郭慧珍; Gwendolin Huey-jen Kuo
    摘 要 本篇論文探討自西元一五零零年至一八五零年英國抒情詩中自然與女性的地位,並以法國女性主義及生態女性主義為理論基礎。基本上英國抒情詩中自然與女性大多處於被歧視的地位,不過本論文亦指出被壓迫者隱藏但永遠存在的顛覆力量。 對於十六世紀的抒情詩,討論的重點放在當時盛行的文類,即十四行詩集。第二章探討飛利浦‧西尼爵士的《艾斯特菲爾與史黛拉》及瑪莉‧羅史女士的《潘菲利亞致安非藍瑟斯》中對比的性別差異,藉此顯示男性詩人對女性的歧視,也彰顯女性的顛覆力量。在西尼詩集中西尼藉男主角艾斯特菲爾表達他對瑞奇女士的愛慕之意,實則他消除了女性角色史黛拉的聲音與面容,以確保男性之主體性與優越性;但他仍需強調女主角對他的影響以確立自已於文本中的身分。羅史女士的詩集以西尼詩集為範本,是此男性文類的模仿亦是顛覆;女性詩人與女性主角提供讀者一個陰性縫隙使我們得以在封閉的男性愛情文類中聽到女性的聲音,感受到女性被壓抑的情感。 第三章旨在分析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中主要的二部分,即給青年男子的詩與給黑女士的詩。此二詩群顯示了莎翁對兩性迥異的態度;莎翁不斷褒揚青年男子貶抑黑女士,但他對黑女士既愛且恨的矛盾情感,推翻了男性的優越也顛覆了青年男子詩中的單一同質性。對莎翁而言黑女士似乎代表了男性心中既想與之分離又渴望與之結合之賤斥女性母體。 第四章中經由對十六世紀十四行詩集及十七世紀早期抒情詩之爬梳,顯示出自然在當時多是詩人表達不同目的的工具,如彰顯他們愛人的美麗、象徵他們的情感、顯示上帝對人類的恩澤、呈現人類的優越等。自然鮮少以「物自身」的身分呈現,而多半被描述成「為我之物」。在西方傳統二元對立的思想中,自然被視為遜於文化、遜於人類、遜於心智,因而理所當然應受到人類世界的宰制。此種受生態女性主義詬病的,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是當時普遍的想法。 第五章聚焦於十七世紀早期抒情詩中之女性意象。當時抒情詩人傾向將女性污名化,在他們詩中女性常被描述為不貞、放蕩、粗鄙。此種污名化舉動實則肇因於男性對女性原始繁殖能力之畏懼。為了確定父親之名的傳承,男性詩人鼓吹女性貞潔與多產的美德。不論貶斥女性的放蕩不貞或誇讚女性之貞潔多產皆顯示了男性對女性生殖力的畏懼與控制女性的意圖。 至浪漫時期,所謂「自然詩」當道,女性不再是抒情詩之重要主題。浪漫時期的重要突破之一在於詩人對自然的態度有了大幅的轉變,他們確認了自然於抒情詩中之重要地位,自然成為抒情詩的重要主題,不再只是詩人抒發己意的工具。想像力也同時被視作詩的重要元素,浪漫詩人一方面極力讚美自然世界無以倫比的壯觀美景,一方面又鼓吹想像力的應用,認為想像力可以美化並提升自然,使平凡無奇的自然景緻超凡入聖。詩人對此二種不可或缺卻又彼此對立之重要元素的矛盾情愫,常成為當時詩作的主題。第六章即探討詩人對自然的態度及他們想像力的應用。華茲華斯在長期擺蕩於兩者之後,最終似乎肯定了想像力的卓越;柯立芝躊躇於兩者之間,最後似乎將自然的力量歸功於上帝的創造,因此暗示了他對自然更高的崇敬;雪萊採取了較持平的態度,在他詩中自然與想像力皆偉大不凡且互相提升、相得益彰;濟慈鼓吹「消極能力」,亦即放空自我,充分感受體驗外在世界的能力,因此被女性主義評論家認為是浪漫詩人中較女性化的一位,而他對自然似乎更為推崇。 對女性及自然的貶抑與剝削似乎深深植根於西方歷史與文化中。雖然女性與自然在抒情詩中大多受到男性詩人宰制,此篇論文從法國女性主義與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指出男性詩人對自然與女性生生不息的力量的恐懼,並彰顯被壓迫者的顛覆力量,以提供對抒情詩世界較為平衡與多面的了解。
  • Item
    承認自然 ──霍耐特承認理論與王夫之氣的思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06-??) 劉滄龍; Liu, Tsang-long
    本文討論霍耐特交互承認理論中的共感,同時與王夫之氣的思想對話,以便探究「承認自然」的課題。霍耐特的承認理論涉及人與自己、與他人及與自然的承認關係,主張共感的承認優先於認知。他雖然考慮到對於人類以外的世界也懷有一種先在的承認態度,但卻是以間接的方式,某種程度化約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來談承認自然。我將試圖在霍耐特承認理論的框架下,一方面吸納他論及人的交互共感的理論優點,另一方面則藉由王夫之氣的思想中能夠整合自然與社會關係的洞見,來補充霍耐特理論較為薄弱的環節。同時,也返回到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理論家班雅明與阿多諾論及的「氣韻」(aura),由美學的進路來探討在共感的承認關係中人的自我理解為何與自然有關。
  • Item
    《莊子》與霍耐特的跨文化對話 ——承認自然與承認人文的平等辯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06-??) 賴錫三; Lai, Hsi-san
    本文旨在將《莊子》的自然與物化兩個重要觀念,放在跨文化對話脈絡下,嘗試賦予《莊子》自然觀的古典新義。此文延展過去與法國莊子學的對話,進一步將跨文化的實驗性對話,擴展到與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霍耐特之《物化》新作。嘗試透過與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初步交涉,重新思考《莊子》的物化觀與自然觀,可能對霍耐特物化之異化觀以及間接承認自然的批判與超越。本文總結出《莊子》的兩個重要結論:一者,承認自然與承認人文的平等辯證。二者,物化存有論的原初意義可以提供拯治資本主義的物化觀以參考。
  • Item
    「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論戴震與尼采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
    (漢學研究中心, 2008-12-01) 劉滄龍
    本文藉由「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body-reason; Leib-vernunft) 這兩個概念探討戴震與尼采(Nietzsche) 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的關係。戴震以「血氣心知」來界定人性,他主張「理存於欲」,貫徹了自明朝中葉以來的形上批判的工作,亦即將宋儒修身哲學的重心從「超越地返回存有根源的體證」轉向為「經驗地展開氣化整全的實現」。尼采則由「身體理性」的提出,反轉以意識主體為基礎的「再現的真理觀」,形式同一的先驗自我被拒斥為理性的虛構,而流動的經驗自我則在回返自然的要求中實現「體現的真理觀」。對於戴震和尼采來說,理性從來就不可能離開身體,倘若以為價值的創造可以透過割離身體與情感的途徑來完成,將是一種病態的文化。「血氣心知」和「身體理性」兩個概念的提出是為了貫通自然本能與人文理性,健康的、積極的文化並不歧視身體與自然,而是肯定其高貴之目的及意義。
  • Item
    整全生機論自然宇宙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5-05-01) 潘朝陽
    人類對於自然宇宙的觀點,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典範,其一具有神聖義蘊而主張自然宇宙是一種整全生機體,人屬於這個整全一體的自然的一部分而不能分割,而且人與自然之間具有心靈感應;其一則認為自然宇宙是一個由個別物體組織形成的大機械,可以加以分解,而且是無心靈的物質,人以心物二元的關係對待自然,人只是以理性之客觀去認知自然宇宙的結構。 自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盛行以來,現代性的機械論自然宇宙觀逐漸成為主流,我們正好生存於這樣割裂了人與自然的現代。 機械論的自然宇宙觀帶來了人征服大自然的環境倫理,引發了嚴重的環境破壞和生態危機。 本文寫作的目的在於喚醒人類本有的神聖心靈,以此而了悟全生機論的自然宇宙觀,從此引生人與自然敬重和諧之道的環境倫理。庶幾可以從心靈出發而對治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 本文詮釋了文藝復興時代以降的機械論自然宇宙觀,且名之曰:「笛卡爾-牛頓典範」。再者,本文從「蓋婭」經印地安傳統到莊子,點明了整全生機論自然宇宙觀,此乃反對機械論的機體主義之新典範。 本文特別詮釋了「猶太-基督宗教」的聖經創世記,闡揚上述的整全生機論之環境倫理智慧。 最後,本文特別明示此環境智慧乃是悠久之人類傳統心靈,在地理學的宗師卡爾.李特爾之地理思想中亦充分具備。
  • Item
    「道」的自然與空間--老子的地理環境理念
    (中國地理學會, 1990-07-01) 潘朝陽
  • Item
    窺意象而運斤
    (國文學系, 1994-03-??) 劉渼
  • Item
    《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
    (國文學系, 2005-09-??) 周雅清
    本論文將直截切入〈齊物論〉文本,擇要疏理容易滋生誤解的章句,並旁徵詮釋學對於詮釋活動的深刻反省,隨文辨析歷來各種詮釋的疑難之處,最後完成關於〈齊物論〉義理的一貫性詮釋。 透過上述的詮釋歷程,可以獲知,〈齊物論〉義理的全幅開展,不過是重重複複闡述「翻成心為常心」之義而已。若能確實掌握此義,就應當明瞭,莊子所欲平齊者,其實是因分別而起的物論、是成心所造作之「物」,而不是現實中客觀的、個殊的萬物。明乎此,除了可以對「齊物論」這一篇題的讀法、內涵,有一義理的決定之外,也能隨之釐清〈齊物論〉全文的詮釋分際,當然更可以避免吾人今日的詮釋,出現向客觀層面滑落的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