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人之島」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環境治理之研究
    (2015) 董恩慈; Tung, En-tzu / Syaman Lamuran
    yamililiman sira do akawen da (達悟人為了政府土地登記,相互間爭吵); yabere rana o isisasvad do keisakan(礁岩帶的生物變得稀少); tosia o kusozi du pongso namen(不要核廢料放在人之島-蘭嶼)。 這是當今達悟人之島(他稱蘭嶼)最常被提起的環境議題,問題的造成,可歸咎於國家現代環境治理模式的失效,以及傳統生態知識被干擾,甚至被取代,族人照顧及維護所生存自然環境及自身社會的權力與能力被剝奪。 傳統生態知識的運用讓達悟人在這島上生存超過千年。原生在地的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隨著時間與空間的驗證,形成達悟人對當地自然環境獨有的絕佳適應力及韌性能力,這並非現代環境治理及其背後去在地脈絡化的知識所能達成。 現代環境治理雖然具有絕佳科學數據、機械技術與國家強有力的管理模式,但是迄今在人之島所經歷的現代治理過程裡,它並沒有有效地引導當地環境與社會永續發展,卻反而帶來諸多對島嶼自然環境與達悟社會的傷害。 族人面對被強置核廢料等環境不正義的對待,勇敢地起身反抗,喚起對島嶼豐腴優美自然與文化的愛惜與責任,展開傳承與守護的行動,這樣的努力,值得驕傲,也引發許多非達悟友人的關心與協助。 本論文擬呈現達悟人傳統生態知識多元動態地規律人與環境互動的內涵,來對照全球化下當前國家在人之島行使的現代環境治理,時值島嶼面臨環境議題與社會變遷劇烈嚴重之勢,期能藉由立基於傳統生態知識的在地觀點,回應並調整現代環境治理,提出達悟人所期盼的永續家園環境治理模式。 達悟部落社會順應飛魚季節天時與自然環境,經千百年考驗所建立的歲時祭儀規範,調和現代治理制度,復振部落社會組織活力,轉化為達悟自主治理的規範運作,才是解除現代國家由上而下人定外部規範,除權達悟社會的政府機構運作,人文與自然去脈絡化所造成的環境治理危機。 關鍵詞:傳統生態知識、環境治理、人之島(蘭嶼)、達悟、原住民族
  • Item
    宜蘭縣大同鄉九寮溪集水區環境治理分析
    (2015) 姚佳瑩; YAO, Chia-Ying
      本研究欲探討宜蘭縣大同鄉的九寮溪集水區,其封溪護漁的行為因子及塑造環境治理的過程,以九寮溪集水區的自然環境與歷史作用為背景,探究在國家政策與資本介入的情形下,外來的政治力量與本身的自然環境,對於小尺度的地方行動者間所產生的互動關係,與對於環境生態所造成的結果,除此之外,探討權力關係將如何影響地方及中央對於九寮溪的治理,並藉由Ostrom的制度分析發展(IAD)架構,討論自主治理共享資源的制度分析,與九寮溪治理的永續發展評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採用質性訪談與問卷調查方式,透過訪談瞭解以泰雅族為主的崙埤社區之居民特性、規範與傳統Gaga的約束力,並由傳統泰雅族與河流間的關係,延伸至九寮溪封溪護漁與治理制度的發展,從中理解崙埤社區居民集體行動的過程與轉變,並且由問卷調查分析在地居民對於九寮溪環境治理的滿意度與居民的環境識覺認知,對於九寮溪治理的行為意向之影響,藉此評估九寮溪環境治理的永續發展性。本研究結果發現九寮溪的治理可分為三個階段,(1)居民義務性集體行動期、(2)外部資源挹注集體行動期、(3)公部門主導的治理期,因此,本研究認為若要促進自主治理制度的永續,可以從三個面向著手,首先應在治理架構中釐清公部門與社區居民的主客關係,其次是透過文化認同與傳承,再現傳統泰雅族的人河空間,第三則是建立適當的收益分配與課責制度。
  • Item
    參與式環境治理的政治生態學分析-以台灣地質公園示範區為例
    (2017) 劉有為; Liu, You-Wei
    隨著「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與「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多元論述,以及近年台灣發生的環境治理爭議,例如:2004~2014年的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爭議、2007年的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15年卑南族的狩獵爭議…等等,凸顯出「國家-地方」對於環境認知與環境治理方式有著明顯落差。目前,關於環境治理的議題有越來越多的論述指出民眾參與、在地化、尊重傳統地方知識,以及強調共同管理的重要性與符合實際社會狀態。 2002年起,農委會所推動的「台灣地質公園」計畫,作為回應國際地景保育與環境治理的最新潮流,不但強調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社區參與與環境旅遊等核心價值,亦著重在多尺度的網絡交流與學習。本文以「政治生態學」的觀點透過焦點人物的深度訪談以及參與式的田野調查,來探究社區對於新環境治理模式的回應,其中包含社區參與的動機、考量因子以及社區如何進行公眾決策的行為;本文並以「類型學」的方式將社區治理的行為模式予以劃分,作為往後其他社區參與環境治理的參考。
  • Item
    構框與織網:臺灣濕地的社會生產與治理
    (地理學系, 2016-05-??) 李涵茹; 王志弘; Han-Ru Lee; Chih-Hung Wang
    本文運用構框和織網概念,討論濕地之社會生產與治理方式的轉化與型態。本文首先檢視臺灣濕地保育發展的歷史,區分為三個不同但重疊的構框型態:開發構框中的海埔地與河川地、紅樹林與水鳥保育構框中的沼澤泥灘棲地,以及生態服務濕各有主導的論述與治理機制。其次,作者以臺北都會區水岸濕地為例,討論濕地治理的異質網絡形成,包含由環境主義非政府組織倡議的保育濕地、政府主導的大型保育與淨化濕地,以及由社區構築的小型生態教育濕地,呈現出不同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本文也指出,濕地網絡中的非人行動者也會發揮作用,促使人類以特定方式回應其存在與變化。臺灣濕地網絡持續汲取資源、擴大影響,不僅是回應氣候遷與區域競爭下的環境治理,也是構框與織網過程相互強化的結果。
  • Item
    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其永續性價值
    (地理學系, 2016-11-??) 董恩慈; 汪明輝; Syaman Lamuran, tibusungu ’e vayayana
    現代環境治理下,現代知識干擾甚至要取代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也造成族人照顧及維護所生存自然環境及自身社會的權力與能力被剝奪,是當今達悟人之島(Pongso no Tao 他稱蘭嶼)環境與社會所面臨的嚴重問題。傳統生態知識的運用讓達悟人在這島上生存超過數千年。在地原生的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經過長時間的洗鍊驗證,形塑了達悟人對蘭嶼自然環境獨有的絕佳適應力及韌性能力,這並非來自於現代主流知識與環境治理所能達成。本研究將呈現達悟人與環境互動的內涵及傳統生態知識多元與動態的影響,來對照全球化下當前國家在人之島施作的現代環境治理方式,島嶼刻正面臨環境議題與社會變遷劇烈嚴重之際,本文強調應立基於傳統生態知識的在地觀點,調整、重構現代環境治理模式,以重現達悟人所期盼的永續家園。
  • Item
    民眾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研究
    (2009/07-2009/12) 廖學誠; 陳宛君; 韋煙灶; 許嘉恩
    1.瞭解民眾與森林步道的互動情況及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意向 2.分析社區居民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機會與挑戰 3.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及發展生態旅遊 架構(重要工作項目) 1.分析社區居民對森林步道的認知及參與環境治理之意向 2.探討遊客對當地森林步道的使用情況及滿意度 3.評估森林步道的經濟評價與遊憩效益 4.探討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制度分析 5.分析民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PGIS)在生態旅遊上之應用 6.協助當地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7.協助當地社區進行森林步道的生態旅遊規劃 預期效益 1.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2.發表森林步道學術期刊論文並培育研究生。 3.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
  • Item
    民眾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研究(Ⅱ)
    (2010/01-2010/12) 廖學誠; 陳宛君; 韋煙灶; 許嘉恩
    計畫目標:1.瞭解民眾與森林步道的互動情況及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意向2.分析社區居民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機會與挑戰3.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及發展生態旅遊 架構(重要工作項目)1.分析社區居民對森林步道的認知及參與環境治理之意向2.探討遊客對當地森林步道的使用情況及滿意度3.評估森林步道的經濟評價與遊憩效益4.探討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制度分析5.分析民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PGIS)在生態旅遊上之應用6.協助當地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7.協助當地社區進行森林步道的生態旅遊規劃 預期效益1.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2.發表森林步道學術期刊論文並培育研究生。3.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
  • Item
    民眾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研究(3/3)
    (2011/03-2011/12) 廖學誠; 陳宛君; 韋煙灶; 許嘉恩
    本年度目標: (1)調查森林步道與社區產業及生態旅遊之關連 a.瞭解社區產業對森林步道的依賴度 b.分析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遊的情況 c.探討森林步道災害對社區產業及生態旅遊之衝擊 (2)分析自導式森林步道的使用成效 a.擬定自導式森林步道的評估指標 b.瞭解使用者對自導式森林步道的評價與滿意度 c.提出自導式森林步道的永續經營策略 (3)協助當地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a.進行環境治理的文獻整理與內容分析 b.瞭解社區幹部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認知與態度 c.推動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行動研究 (1)協助5個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2)發表2篇森林步道學術期刊論文。 (3)參加2次學術研討會並發表專題論文。 (4)培育2位碩士班及1位博士班學生。 (5)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
  • Item
    民眾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研究(3/3)
    (2011/03-2011/12) 廖學誠; 韋煙灶; 許嘉恩; 陳宛君
    本年度目標: (1)調查森林步道與社區產業及生態旅遊之關連 a.瞭解社區產業對森林步道的依賴度 b.分析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遊的情況 c.探討森林步道災害對社區產業及生態旅遊之衝擊 (2)分析自導式森林步道的使用成效 a.擬定自導式森林步道的評估指標 b.瞭解使用者對自導式森林步道的評價與滿意度 c.提出自導式森林步道的永續經營策略 (3)協助當地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a.進行環境治理的文獻整理與內容分析 b.瞭解社區幹部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認知與態度 c.推動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行動研究 (1)協助5個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 (2)發表2篇森林步道學術期刊論文。 (3)參加2次學術研討會並發表專題論文。 (4)培育2位碩士班及1位博士班學生。 (5)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
  • Item
    民眾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研究(Ⅱ)
    (2010/01-2010/12) 廖學誠; 陳宛君; 韋煙灶; 許嘉恩
    計畫目標:1.瞭解民眾與森林步道的互動情況及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意向2.分析社區居民參與森林步道環境治理之機會與挑戰3.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及發展生態旅遊 架構(重要工作項目)1.分析社區居民對森林步道的認知及參與環境治理之意向2.探討遊客對當地森林步道的使用情況及滿意度3.評估森林步道的經濟評價與遊憩效益4.探討森林步道環境治理的制度分析5.分析民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PGIS)在生態旅遊上之應用6.協助當地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7.協助當地社區進行森林步道的生態旅遊規劃 預期效益1.協助社區參與森林步道的環境治理。2.發表森林步道學術期刊論文並培育研究生。3.提供林務局未來繼續推行社區林業計畫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