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5
  • Item
    「部落聯盟」─歷史桌遊.認識臺灣
    (2021) 游詠筌; You, Yong-Cyuan
    在過往的歷史教育裡,都以傳統的講述知識教學為主體,直到2007年開始有核心概念「翻轉教育」的出現,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張輝誠的「學思達」等等的教育概念被提出,呈現百花齊放的盛況,傳統的教學方式受到挑戰,新的教學方法跟概念開始被應用於課堂之中去做嘗試,主要從打破課本的限制,由老師來做教材的編撰,用故事性或主題性的方式做教學,教學方法的部分則是希望能和學生的生命經驗產生連結,讓學生能夠感受、思考歷史的存在,從而具有歷史資料判讀能力與歷史意識,成為十二年國教中所說具有「歷史素養」的國民。 除了新的教學方法跟教學理念之外,新的科技也被應用於歷史教學之中,如網路上的歷史知識影片,又如應用電子白板與投影教學,讓學生不僅止於從文字中獲得知識,從圖片及影片中也能獲得知識並促進思考。 本文主要想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用歷史「桌遊」的方式,也是桌「遊歷」史的方式,讓學生直接從實際的遊戲體驗中學習,運用合作學習法、遊戲教學法及體驗教育的方式讓學生達到更深刻且更有成效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團隊中互相幫助與競爭。論文主要分成書面論文與實體論文兩個部分,書面論文主要呈現創作理念、運用方法與遊戲內容,實體論文的部分則是完成製作後,實際應用於課堂當中,從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來做成效評估。
  • Item
    詩與史的重影──論宋詩所見孟郊的歷史影像
    (國文系, 2020-03-??) 黃培青; HUANG, PEI-CHING
    中唐詵人孟郊以清奇瘦硬的詵風,開啟「仍和」新體的嶄新面貌,博得時人韓愈、賈島及後世追隨者的尊敬與推崇。然自宋代歐公「秋蟲吟草」、東坡「郊寒島瘦」、蘇轍「陋於聞道」……等批評後,將孟郊的形象導向貶抑、譏斥的彼端。孟郊一生,身分卑微、官秩塵下,史籍載記的資料並不豐富。但從《全宋詵》中卻可蒐羅出為數不少篇章,或直截、或間接的論及孟郊其人。是以筆者擬尌相關詵章篇什,別類分門,以詵見史、因事知人,透過具體詵作的討論,還原宋代詵人創作視域裡的孟郊身影,完成詵、史重合的歷史影像。
  • Item
    史伯丁.葛瑞、安娜.德維爾.史密斯與艾瑞克.伯格森等三位單人獨白劇中的表演策略
    (2007) 張嘉怡; Philip Chang
    本論文藉由班雅明(Benjamin)的「歷史概念」(history)、列維納斯(Levinas)的「他者的倫理責任」(ethic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other)與利普茲(Lipsitz)「相對記憶」(counter-memory)的概念探討史伯丁.葛瑞(Spalding Gray),安娜.德維爾.史密斯(Anna Deavere Smith)與艾瑞克.柏格森(Eric Bogosian)等三位美國劇場界中單人獨白劇裡的表演策略。此一探究表演策略主要是分析三位表演者如何運用外在的模仿,例如肢體動作、言談模式、服裝與聲調等,再現社會/政治/文化他者。此社會/政治/文化他者是指於主流社會中被排擠至社會邊緣不具任何發聲機會的邊緣人。由於三者的作品,不論是在內容與形式上,均承襲由30至60年代發展出的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er)。因此,第一章除了追溯紀錄劇場的歷史背景外,亦探討其對史伯丁.葛瑞、安娜.德維爾.史密斯與艾瑞克.柏格森等人於創作上的影響。此外,筆者亦彙整評論家對此三位表演者的批評,並點出批評者於分析三位表演者作品時的盲點。 第二章著墨於史伯丁.葛瑞的《泳至高棉》(Swimming to Cambodia)與《盒中怪物》(Monster in a Box)二齣劇中如何藉由敘述與表演策略(narration and performance strategies)學習歷史真相過程中如何呈現劇中所謂社會/政治他者(social/political Other)。兩部作品均是以主人翁葛瑞敘述他自己的記憶(memory)為主軸。這些社會/政治他者是指《泳至高棉》劇中主人翁葛瑞於泰國拍戲時,所遇到在越南戰爭中存活下來的高棉人與泰國當地人。藉由與這些人的接觸,劇中人葛瑞得之關於高棉的歷史、美軍介入越戰的經過與美軍秘密轟炸高棉的活動。過程中,劇中人葛瑞了解到歷史真相的殘酷。《盒中怪物》則是描述主人翁葛瑞於尼加拉瓜為電影公司找尋拍攝題材時,經由與當地人接觸而得知美軍介入尼加拉瓜內政過程中,如何凌虐當地戰犯的歷史。 第三章探討安娜.德維爾.史密斯之《曙光:洛杉磯,1992》(Twilight: Los Angeles,1992)與《鏡中火》(Fires in the Mirror)二劇中史密斯如何運用她的受訪者的話語為其二劇的素材。除了探究史密斯如何以劇作者與表演者此二身分客觀地挪用訪談者的話語呈現他者之外,本章亦分析史密斯如何藉由模仿其受訪者的肢體與語言來呈現這些受訪者。《曙光:洛杉磯,1992》與《鏡中火》二劇均紀錄人們對於種族暴動後的想法與態度的作品。前者是紀錄於1992年發生於洛杉磯的暴動,導火線是一支為新聞媒體播放錄到白人警察毆打黑人的影帶;由於事後白人警察被宣判無罪而引起暴動。為了解造成暴動真正的原因,史密斯訪問了與此一事件有直接或間接關聯的人的想法。《鏡中火》則是一齣關於1991年發生在紐約黑人區暴動的作品。原由是猶太人駕駛闖紅燈導致一位黑人男童死亡與一位黑人女童嚴重受傷。數小時後,一群年輕黑人於街角刺死一位來自澳洲的猶太人。暴動於焉產生。如同《曙光:洛杉磯,1992》,此一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史密斯所訪問的人。 第四章討論艾瑞克.柏格森的《性、毒品、搖滾樂》(Sex, Drugs, Rock& Roll)與《歡樂屋》(Funhouse)兩劇中柏格森如何經由模仿所謂社會/文化他者(social/cultural Other)的肢體與話語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各眾生相之生活百態。《性、毒品、搖滾樂》紀錄了九零年代人們對於性、毒品與搖滾樂的態度;藉由此一態度與社會低下階層人物的描繪柏格森批判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例如毒品氾濫、性濫交、勞工剝削與犯罪問題。《歡樂屋》一劇則可被視為《性、毒品、搖滾樂》一劇的雛型,此一作品的重心在於描繪資本主義中上層與下層社會裡人們的生活百態,包含勢力的商人、流浪漢、假博愛主義者與失意的藝術家。如同葛瑞與史密斯的表演策略,柏格森的策略亦是模擬這些現實生活中人的語言、體態、行為舉止與聲調。 第五章除了指出三位表演者於呈現劇中社會/政治/文化他者時無意識地將這些他者化約為語言,肢體與外表的元素之外,筆者亦探討「自我」(self)如何壓抑「他者」(the Other)的發聲,而「他者」又如何在壓抑、被動中尋得發聲的機會,展現與「自我」的不同。這種獨白往往因為政治意識或其他的意識形態而剪裁、選擇,甚或編纂了自己原先所經歷的事物,導致無法原始地呈現出歷史事件與切斷了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與人與自然等四面向於共時以及歷史的關聯性。所謂他者的生存境遇,是指他者在人與人,社會與自然等方面獲得的整體性認識和體驗。可以從共時性地解釋生存境遇與戲劇語言的關係,從理論上分析他者境遇是引起戲劇語言發生變化的主要動力;與歷時性地描述戲劇語言的變化,在實踐中核對總和考察他者境遇對戲劇語言的影響。因此,社會性(social context)與歷史性(historical context)時為探討他者再現(representation of the Other)時必須考量的面向,而不能只專注於作品本身忽略當下的政治與社會情境,以避免如同葛瑞、史密斯與柏格森等人,於探討他者再現時所可能面臨的盲點。
  • Item
    牙齒之為根源: 柴娣‧史密斯《白牙》中的歷史延續性問題
    (2008) 曾詠善
    本論文探討柴娣.史密斯如何藉由其在《白牙》中的倫敦人物歷史意識之描繪而質疑歷史的延續性—即過去, 現在, 與未來間的線性與邏輯關係。 我主張史密斯從三個層面觸及了歷史延續性的問題: (1) 歷史--其筆下人物對於歷史掌控的掙扎 (2)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的關聯性--其筆下人物之執著於傳統的渴望 (3) 生命政治學--其筆下人物對於掌控人類未來發展的決心。 有趣的是, 她以牙齒之意象來觸及以上三個層面並得以強調她對歷史延續性看法的不安。 從歷史延續性與偶然性的觀點來看, 牙齒與此三個層面息息相關: (1) 歷史(歷史傳承) (2)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身分認同的本質) (3) 生命政治學(身體的, 科學的, 以及道德上的陳述)。 藉由對牙齒意象與此三個層面的關聯性, 我主張史密斯以《白牙》一書中的人物塑造做為呈現偶然性以及多元文化遺產及根源之間的關係。 本論文分成四個章節。第一章引介史密斯在文學及商業上的評價, 如其多元族裔的生長背景,對歷史的看法, 以及其作品。 此外, 我簡略描繪《白牙》之情節以期本論文讀者能很快速瞭解本書情節。 最後, 我回顧了對史密斯《白牙》的評論, 其分別從歷史, 身分認同, 以及生物科技的觀點來討論, 來闡明我在第二章中對歷史延續性主題的理論性探討。 第二章從三個層面建立此論文文本分析的理論性基礎: 歷史(傳承的傳統),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身分認同的本質), 以及生命政治學(身體的, 科學的, 和道德性陳述)。 首先,我以弗里德里希.尼采對於歷史的觀點來闡述同時接受並修正歷史傳承之可能性。第二, 藉由閱讀理論家們對於離散食物文化的看法, 我試圖讀出身分認同的異質性。 第三, 從米歇爾.傅柯, 費赫爾與阿格尼斯.海勒以及麥可.哈德與安東尼.奧納格利等的理論架構中, 我探討同時接受與挑戰生命政治學(以身體的, 科學的, 和道德性的陳述)的可能性。 第三章分析史密斯如何使用牙齒的比喻以質疑在歷史,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 和生命政治學層面中所顯現出的歷史延續性看法。 首先, 史密斯技巧性的使用牙齒的意象來建議同時接受與修正歷史傳承之可能性。 第二, 她也藉由強調牙齒的意象--離散食物文化--來注意到身分認同的異質性, 並進而讀出在身分認同異質性中所發現的眾多歷史要素的運作。 第三,史密斯以諸如臼齒, 犬齒, 以及齧齒類動物的牙齒比喻來凸顯經由身體, 科學, 以及道德性的推論而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掌控之問題所在。 在第四章, 我總結本篇論文對於史密斯的文本呈現之看法: 史密斯以牙齒的隱喻暗示文化遺產與根源的多元性可以突破對於歷史偶然性與延續性的成見與操控。
  • Item
    可能有一工——用音樂寫臺灣歷史
    (2018) 林品中; Lin, Ping-Chung
    在不同的時代中,人們總用著自己的方法傳遞、並記錄歷史,直到學科劃分嚴明的當代,不僅將歷史無形的劃分出「學院」與「大眾」,文字更成為了學院記錄歷史的主要方式。不過其他的媒介例如影像、聲音等,也是同樣有效,且具有歷史傳統的敘事方式,卻較少見於學術領域。不過相較於學院記錄歷史的方式較為單一,大眾認識歷史的媒介則相對多元,如何使其間的溝通管道更加無礙,歷史學門應該要勇敢的嘗試不同媒介。 這樣的想法支持了我進行「歷史音樂創作」,承襲以「音樂」講述歷史的悠久傳統,輔以其易於傳播、可承載情感等特點,搭配學院研究歷史的嚴謹方法,進行藝術性的音樂創作,並希望以此搭起歷史在學院與大眾間的橋樑,除了能更有效地進行歷史推廣,亦可以此次研究的成果,為未來的研究者提供除了文字以外,另一有效的歷史書寫方法。 本論文有兩個主要的呈現,其一為今年(2018)於臺師大禮堂舉辦之全創作歷史音樂會「你敢有聽著歷史咧唱歌?」,以及紙本論文〈可能有一工——用音樂寫臺灣歷史〉。本文是「歷史音樂創作」的論述,說明為何會走一條不一樣的歷史之路,以及自己進行音樂創作的方法和內容,並其中的心路歷程。
  • Item
    歷史學習觀念的澄清— — — 以歷史的涵義及用處為中心
    (2003) 鄭勇智
    本論文源起於個人自擔任歷史科教職以來,所面臨學生對歷史學習的 抱怨。而這些抱怨,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動機及效果有不利的影響;且學生會有這些抱怨,主要是他們從過去以來,對歷史的學習在觀念上有某方面的誤解。因此,本論文特別針對個人所碰到以及問卷調查所顯示學生在這方面的誤解,作一些澄清,其中包括:1‧為什麼要讀書?2‧讀歷史值得嗎?3‧我對歷史沒興趣,我不想讀歷史!4‧歷史要背記很多東西,令人反感!5‧我記憶力不好,不想學歷史!6‧為什麼要學歷史?。 在上述六項學習觀念中,又以『為什要學歷史?』這點最重要,故本 論文針對其產生原因加以分析。茲以為,『學生討厭學習歷史的狀態』以及對歷史的不重視,是其中的兩項原因,故於本論文中針對這兩項原因的產生,再作進一步的分析:在『學生討厭學習歷史的狀態』方面,從學生個人、教師、教科書教材、評量與作業五大方面來探究其產生原因;在對歷史的不重視方面,則對其作情況的描述與原因探討。 至於在澄清『為什要學歷史?』這個學習觀念時,本論文主張從讓學 生了解歷史的涵義及歷史的用處著手,故特別針對歷史的涵義與歷史的用處各自撰寫一章,分別從華人、外國人的說法及歷史教育的角度切入論之,希望藉由對歷史涵義與歷史用處的說明,提供解決『為什要學歷史?』的參考答案。 總而言之,本論文希望透過對這些歷史學習觀念的澄清,幫助學生改 變對歷史的學習態度,強化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使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上,能夠更加地順利與愉快。
  • Item
    臺灣出版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研究(1986-2003)
    (2008) 陳月芳
    歷史類兒童讀物可說是歷史教育最早的一環,其內容及品質會影響兒童對歷史的興趣及其歷史知識,因此本文針對1986-2003年臺灣出版之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探討各套書的編輯、出版理念,與其內容的正誤及史觀。 優良的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須具備兒童性、趣味性、歷史性及教育性等四大特質。本文以這四個特點來考察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內容,得出下列結論與建議: 一、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的出版理念,其首要考量為「市場需求」,其次才是「推廣歷史教育」、「正確性」及「趣味性」。 二、各套書撰寫情形可分著作、編輯、翻譯三種,大部分的套書作者、編輯、譯者均無史學的專業背景,因此有出版社請學者或教授掛名監修、審訂、主編等,但內容仍有錯誤。 三、本文探討各套書的內容,發現文字使用上常見的缺失有注音符號錯誤、錯漏字、不稱專有名詞、稱號錯誤,以及錢幣的單位錯誤等;內容方面,則發現年代錯誤,引用稗官野史,違背史實等三大缺失;插圖安排方面,常見的缺失為圖文融合不佳、圖文不相關及圖旁未加說明。手繪插圖常出現的缺失包括服裝及髮式錯誤、違背史實及不合常理。 四、考察各套書呈現的史觀,發現臺灣本土作品呈現「大中國思想」,取材自中國的作品依循了中國的「中國史觀」,翻譯自日本的作品則呈現與臺灣史觀不同的日本立場。 五、作為教科書輔助讀物的「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兒童性」與「趣味性」相當重要,「歷史性」與「教育性」更是不可或缺,文字使用、史實書寫及插圖安排務求正確,史觀則需以臺灣為主體。
  • Item
    文學鑑賞與歷史詮釋:陳寅恪批評觀念探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12-??) 李貴生; Lee, Kwai-sang
    陳寅恪別樹一幟的文史互證法,在中國文學研究的領域內一直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然而自錢鍾書對他的著作提出尖銳的批評後,不少學者開始強調陳寅恪所做的只是歷史研究,與文學無關,鮮有認真正視陳氏對文學和文學批評的看法。割裂陳寅恪與文學的關係,不但不符合陳氏對一己著述的理解,還模糊了他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史上的實際位置。針對這種偏頗的意見,本文首先回顧錢鍾書的評論,繼而考察文學與歷史在陳氏研究中所佔的位置,並逐一探討歷史與文本解讀、文學鑑賞之間的關係,以期全面和客觀地評估陳寅恪在文學領域內的意義和貢獻。
  • Item
    奪國之後--六百年前大明帝國的政治公案
    (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08-01) 朱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