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臺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客家語教材之演變分析(2001-2018)
    (2019) 邱威智; Chiu, Wei-Zhi
    本研究首先探討本土語言教育之發展背景,梳理本土語言教育從無到有,最後於九年一貫課程,單獨設科教學之歷程,瞭解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演變。接著分析三個年度之客家語課綱,羅列課綱的變化,比較不同之客家語課綱所著重之方向有何不同。後續再梳理客家語教材之歷程演變,整理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前與之後的客家語教材,討論地方與中央政府對於客家語教材編輯與出版的影響。 九年一貫國小客家語教材之變遷與比較為本研究的核心,藉由四個項目:編印設計、課文內容、教學實施、學習評量。討論部編版、康軒版、翰林版,在不同課綱之間,各自客家語教材之變化。最後再綜合比較三個版之客家語教材變遷。 再來將前項統整之客家語教材變遷內容,放置於歷史脈絡中。從課綱層面、拼音層面與學習評量層面,三個層面探討影響客家語教材演變之可能原因。最後根據本研究之成果,總結九年一貫課程國小客家語教材之演變,並給予十二年國教課綱,國小客家語教材之建議。
  • Item
    九年一貫國民中學英語教科書活動練習設計之分析比較
    (2004) 潘姵璇
    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較五套九年一貫國民中學英語教科書,以作為日後 教科書評鑑、選擇與設計的參考。這五套教科書( H, J, K, L 及N 版 本) 自2002 年至2004 年7 月為止,各出版了一到四冊。這些教科書係特 別為第一屆九年一貫國民中學學生所設計,與下一屆不同的是,本屆學生 在國小階段僅上過一年英語課程,因此其所用的教材稱為「暫行版」教科 書。本研究針對五套民間出版的「暫行版」教科書中活動練習的設計,進 行分類比較與分析。 在2002 年教育部所頒布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 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是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的目標之一。此外,綱要亦 強調,國中階段的教學是聽、說、讀、寫並重。有鑑於此,本研究特別針 對課本活動練習中(1)是否著眼於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2)聽、 說、讀、寫四個技能是否平均分配,(3)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是否自然 地相互搭配整合等三方面作探討。 本研究首先評估各活動練習的溝通程度,包含研究者本身,本研究共 有三位英語教師參與教科書內各種活動練習的分析。溝通程度的分析係根 據Dubin 和Olshtain 的分類法。此分類法將活動分成1 到7 等級,分別代表 最具溝通程度到最不具溝通程度的活動練習。此外,本研究並計算聽、說、 讀、寫四個技能的數量分配及其整合程度。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整體而言,活動練習的溝通程度並不高,五個版本的活動練習集中在4 到6 等級。 2. 聽、說、讀、寫四個技能分配並不平均,多數版本包含較多聽、說活動 練習,而忽略寫的練習,但若加上習作上的活動練習則多數版本皆能均 衡分配四個技能的練習,達到聽、說、讀、寫並重的目標。 3. 聽、說、讀、寫在活動練習中,大部分能互相搭配整合,五套教科書平 均有61.2%的活動整合了2 個以上的語言技能。 本研究建議日後教科書編寫的活動練習時,應該注意在數量上及活動 的溝通度方面是否足夠;並仔細檢視在語言技能的分配比重上,是否達到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所要求的聽、說、讀、寫並重。本研究顯示出第一次 民間出版的國中英語教科書,基本上並未完全達到課程綱要的要求,而本 研究所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可做為下一次設計教材的參考。
  • Item
    九年一貫國民中學英語教科書文法重現情形之分析研究
    (2008) 洪儷倩; Li-chien Hung
    摘要 本研究旨在檢視九年一貫國中英語教科書文法重現之情形,並且提供教科書編者以及英文老師具體建議,以達到有效之文法教學。首先,本研究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基本語言結構參考表設計一問卷,以從三十位中學英語教師的經驗與角度瞭解一般中學生普遍感到困難之文法。而後透過內容及量化分析,深入探討五個主要困難文法在各版本教科書中文法重現情形,其包含:文法重現分布、文法重現量、文法重現率、文法螺旋編纂情形及文法重現之語言環境。研究資料來源涵蓋目前廣為採用之五家出版社所發行的國中教科書(康軒、翰林、朗文、南一、何家仁)。 問卷結果顯示現在完成式、關係代名詞、被動式、過去完成式、wh子句、現在/過去分詞作形容詞等文法為目前對中學生較為困擾之文法,由於教科書皆未呈現過去完成式於內容中,因此本研究探討之主要文法為其餘五者。因這些文法困難度較高,所以足夠的文法重現量應於教科書中呈現,以幫助學生了解與應用這些文法。 教科書內容分析結果如下: (1) 大多文法重現分佈於複習課及那些呈現相同文法之螺旋課中,(2) 就五個文法在全教科書中的重現量而言,其次序分別為: 現在完成式 > 關係代名詞 > 被動式 > wh子句 > 現在/過去分詞作形容詞,此次序更與老師對此五文法之困難程度看法為相同,顯示各版本教科書對這些文法的重視程度與老師的看法為相同,(3) 就文法重現率而言,康軒、南一、及朗文教科書平均上提供較多的文法重現於教科書中,而佳音及何家仁則相對為少; 然而,根據單字習得之相關研究,一次的重現並未能有效幫助學生習得,至少五次的重現才可能產生習得(Salling, 1959),因此,如果考量課本中文法重現的品質,南一較其他的版本為優,因其能於大部分的單元課中提供同一文法至少五次的重現次數,而雖然康軒的文法重現率高,其重現品質卻未有相同的結果,(4) 此外,螺旋課提供大量的文法重現予學生,也因為朗文、康軒及南一對文法多以螺旋方式呈現,因而與其他版本相較之下,有較多的文法活動及較高的重現頻率,(5) 最後,就各版本教科書所提供的文法重現語言環境而言,只有南一及佳音版傾向提供較大的語言環境(文章或對話)於書中,然而其比例也僅約50%,因此未來在各版本教科書之編纂上仍應多為注意。 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提供具體之建議,希望協助教科書編纂者補強英語教材內容之不足處,也期盼能幫助英語教師了解教科書之編纂情形並能從而適切地補充教材,提升其課堂教學。
  • Item
    九年一貫國小國中英語教科書生字量及生字重現率之分析研究
    (2008) 韓文瑤; Han Wen-yao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比較現行九年一貫國小國中英語教科書中的生字量、生字分配、及生字重現的情形,以作為教科書編輯、國中小教師教學及教科書選用之參考。研究資料涵蓋目前廣受採用之三家版本的國小和國中教科書(佳音、康軒、南一),蒐集範圍包括國小五、六年級四冊課本及國中六冊課本,共計三十冊。生字在各冊各單元出現的情形皆納入研究資料,並與教育部所頒佈之國民中小學最基本一千字詞加以比較。主要發現如下: 1. 三個版本教科書包含不同的總生字量。小學教科書的差異非常明顯,南一版包含392個生字,康軒版224個,佳音版最少,只有191個生字。國中階段差異較少,南一的生字量最少(1256個),佳音版最多(1303個)。 2. 三個版本的小學教科書呈現不同的應用字彙和認識字彙比例。佳音版的比例是4:6,康軒版是6:4,南一版是5:5。在國中方面,三個版本呈現相似的比例(8:2)。千字表字彙和非千字表字彙間的比例較為接近。小學部分,佳音和康軒約為9:1,南一約為8:2;國中部分,三個版本皆為7:3。 3. 三個版本的小學教科書中,生字選用的重疊性不高。國中教科書中,則有70%的生字是同時被三個版本所選用。 4. 三個版本在生字量的分配上都有起伏落差的現象。小學部分,總生字量、應用字彙、和千字表字彙三種生字量在各冊的分配情形相似。康軒和南一呈現類似的分佈,其第一冊生字最多,而第二冊生字最少。國中部分,三個版本的生字量分配很不相同。南一版每一冊的字彙量相近,佳音版的第二冊和第五冊生字較多,康軒則呈現漸少的趨勢。就千字字表字彙的分佈而言,三個版本皆呈現下滑的分佈走勢。至於每一課或每一單元中的生字量分配,康軒和南一則有較多起伏。 5. 在教科書的內文中,三個版本千字表的重現率相似。三版教科書中的字詞,共有88%是來自千字表。 6. 三個版本皆致力於重複利用千字表字彙。超過76%的千字表字彙被重現6次以上,47%的千字表字彙被重現16次以上。
  • Item
    國中臺灣史教科書中的國際理解概念分析
    (2010) 朱靖瑜; Chu Chin yu
    本文耙梳教科文組織所公布的相關文件,具體地呈現國際理解教育的發展脈絡,並彙整其所含括的內涵,針對部編版和審定版台灣史教科書進行縱向的質性分析,瞭解歷史教學能對國際理解提供哪些助力;並透過台灣史教科書對國際理解內容呈現之差異,檢視從部編版到審定版台灣史教科書的編寫,是否更貼近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或更加呼應全球化的趨勢。 審視民國83年公布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和《認識台灣(歷史篇)》的教學目標中已指出須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和鄉土意識,但僅止於理念的宣示,目標並未具體化。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社會領域的教學目標中指示應培養國家認同、國際視野及公民素養,同時提供九大能力指標,呈現跨領域、統整的特質。因此更能契合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和特質。 再以國際理解知識類目檢視台灣史教科書。首先從「自我認同與多元文化理解」類目上,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在「自我民族與國家」與「對於他者的認識和理解」所呈現的差異。接著,在「全球問題」類目上,分析台灣史教科書中涉及「台灣與全球的互動和交流」、「衛生與健康問題」及「世界和平與安全問題」等面向的內容,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教科書如何延伸討論全球問題。最後,在「尊重人權與平等精神」類目上,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教科書與「人權問題」、「宗教問題」及「族群衝突」相關的內容,以建構此一類目知識上的差異。 依據上述分析結果可知,審定版教科書的編寫部分較部編版簡略,但確實朝向增強本土認同、注重朝全球化的趨勢邁進;不再著重軍事、政治的歷史描述,轉而多面向地說明台灣歷史發展過程;盡量從積極的、貢獻的面向介紹其他族群,力求不將歷史中負面、敵對的形象延伸至學生的腦海中;試圖建立起全球觀瞻的、積極的、和平的、多元價值觀的歷史教育。
  • Item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
    (2010) 吳嘉琪
    本論文擬透過實證研究,探討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表現--對歷史的認知,以及歷史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歷史學習。然而,歷史思維的內涵,包括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歷史學科概念;為免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研究重點主要置於「歷史理解」的思維能力,冀望透過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瞭解學生具備「歷史理解」的能力程度如何,以作為筆者日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成效之依據。教師唯有瞭解學生的歷史理解情形,才能確實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及時發現並澄清學生對歷史的誤解。 配合研究旨意,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綜合教學法來進行實證研究。文獻分析的部分,即參考國內歷史思維的相關文本資料。實證研究部分,參考我國九年一貫課程之分段能力指標、英美國家課程標準(綱要)的內涵,以及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並援引新版布魯姆認知目標中的「瞭解」認知歷程作為教學之參考,以97學年度國一南一版社會教材單元三:「鄭氏治臺時期」為教學範疇,來擬定「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進而以此教學目標作為課程規劃、實施與教學評量之根據。教學方法部分,運用直觀教學、問題探究以及講述等方式來進行,配合相關學習活動單的設計,將鄭氏治臺相關資料作一轉化及編寫,以「資料」配合「問題」的形式,擬定關乎歷史人物行動的動機等課題,冀由學生的回應來檢視他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有無困難之處,並從中瞭解學生歷史理解的程度與其特徵。
  • Item
    1995-2005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內容演變的比較研究—以中國上古史為例
    (2012) 楊孝偉
    從1995年到2005年的這十年中,海峽兩岸,即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課程標準與歷史教科書,都有著自1949年以來最大的變動。 臺灣方面,自解嚴之後,社會日漸開放多元,大中華的民族意識日益褪去,本土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於是自87學年度開始有了《認識臺灣(歷史篇)》的課程,這是首次出現獨立而完整的臺灣歷史教材。緊接著四年後強調能力培養、統整教學的九年一貫課程登場,臺灣的國中歷史教育出現了新的局面。 中國大陸方面,歷史教育的改革在這十年裡腳步未曾停歇,不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科書內容都有著明顯的改變。 本研究以臺灣和中國大陸各三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為例,先討論其所根據的課程標準(或稱綱要、大綱)中,教學目標和授課時數的變化。然後在中國上古史部分,分別就篇幅章節、教材內容、意識型態與評價等三個面向對各版本教科書進行分析,然後予以對照,呈現出教科書量和質方面變動的內涵。 最後再將臺灣與中國大陸歷史教科書的變化情形,仍分成三個面向比較,以探究在這十年中,兩岸的國(初)中歷史教學,在教科書的內容方面有著怎樣的改變。 關鍵字:課程標準、歷史教科書、九年一貫、教材比較、中國上古史
  • Item
    歷史教育與教育的目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高明士
    近二十年來,歷史教育變革甚大,從大學入學考試題型的改變,到近十多年來在教改旗號下所進行的國、高中歷史教育改革,尤其是91 學年度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歷史」統整併入「社會」,「歷史」課程名稱自此在國中部消失。高中歷史課程方面,則以84、95 學年度變動最大。就近十多年來國、高中歷史教育問題,歸納起來有如下三大失誤:一、國中「歷史」統整融入「社會科」;二、95‧98課綱背離歷史教育原則,包括以下諸問題:同心圓教學、國中「社會」合科、高中專題化教學、「史料證據」的教學;三、迷失歷史教育特有的教育目的,此即「史鑑」教育。今人學習或研究歷史,不外「以史為鑑」,減少錯誤,增強決斷的智慧。國、高中階段的歷史教材,宜以人與事為主,進行通貫設計,而非作專題跳躍式陳述。95、98 課綱,實難達成歷史鑑戒作用,應全面進行修訂。
  • Item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的臺灣史試題分析( 2001-2010)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1-06-??) 施志汶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舉辦迄今十年,共計20次測驗。社會科測驗臺灣史試題的比重,並不符合與(基本內容〉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並重的要求,也與現行教科書內容,有所脫節臺灣史試題的歷史分期,重視清領與日治時期的歷史發展,其次是海權競爭時代,輕忽切身可及的戰後臺灣,而有「詳古略今」之勢。與(基本內容)、現行教科書之「詳今略古」 大相逕庭。畫灣史試圖取材大致符合各歷史分期「基礎、核心及重要」的內容,但評量重點卻有所偏廢。2011 年,即將實施修訂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領域,基本內容臺灣史部分並無變動。為符合基本內容的要求,導正國中歷史教學及臺灣史教學,以及整全學生對臺灣史的認識,基測社會科臺灣史試題仍應朝向與中國史、世界史各佔三分之一,取材注意「詳今略古J 內容更合理兼顧「基礎、核心及重要」知識、能力等方向修正。
  • Item
    重大議題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以地理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01) 林聖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