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全唐詩》看唐代婦女服飾(2007) 楊雅琪唐代婦女服飾相當豐富而且多樣化,質料的考究,造型的雍容華貴,裝飾的華麗,都是其他朝代所無法相比擬的。本文是以《全唐詩》做為史料的素材,利用文學作品的資料,以量化分析的方式,來探討研究唐代婦女的服飾。 衣飾方面:襦和衫皆是男女可用的短上衣,織物偏好羅,服色喜好在紅色和綠色上。襦較為厚重,成為冬季禦寒的上衣,衫較為輕薄,則為夏季涼爽的服飾。唐代婦女喜好長裙,越到晚期,裙子的長度更是長可曳地,另外上有籠裙、幅裙、破裙等其他款式的出現。服色上,紅裙最受歡迎,其次是綠裙,黃裙雖因楊貴妃的民謠而反覆提及,但是唐代婦女偏好的依然是紅裙和綠裙。至於裙子上面的圖案,禽鳥類的圖案,依然是主流,例如鳳凰、鴛鴦、燕、孔雀等。半臂如同今日的背心,男女皆可穿著。尚有半袖、短袖等其他別稱。 妝飾方面:唐代婦女以簪和釵固定頭上髮髻。笄和簪為單股,釵為雙股。男女皆會用簪來固定髮髻,釵才是婦女專用。搔頭即是玉搔頭,也就是玉簪。步搖則是在釵首裝飾,垂下搖動,因此稱為步搖。金釵和玉釵這兩種材質最為常見,利用翠鳥羽毛裝飾的則稱為翠釵或翠翹。所喜好的圖飾依然是禽鳥類圖案,鳳釵最為常見,所用的燕釵,則特別喜好採用白玉材質,因此玉燕也成為白玉燕釵的代稱。梳理頭髮的梳和篦用來裝飾髮髻,即為插梳,唐代婦女喜好廣插小梳,並偏愛月牙狀。 唐代文化兼容並蓄,深受胡風影響。窄衣、窄袖、袒胸、胡帽、靴、回鶻裝等,都是唐代婦女受到胡風影響的服飾代表。唐代的柘枝舞屬於胡舞,其舞女穿著紅色或紫色羅衫,頭戴別上金鈴的胡帽,金鈴可稱為其特色,腳上穿著紅錦靴,加上長長的垂帶,構成唐代柘枝舞女的服飾印象。 總括而言,紅色是唐代婦女最為喜好的顏色,鳳凰是最為偏好的圖案,而且幾乎沒有時期或階層的差別。最為喜好的材質是金和玉,織物則是羅,但是僅限於上流社會婦女,平民婦女則使用苧麻或荊、銅等材質。不管在服裝或裝飾上,都崇尚華麗複雜風格。Item 歷史、性別與教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婦女及其敘寫之研究(2007) 楊露萍本文的研究方法,採取教科書文本分析,經由歸納、統計、比較,進行現象解釋並得出結論。所採用的文本分別為88年新舊交替之際統編本和審定本的本國史、中國文化史教科書,統編本係依據72年公布之〈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含選修科目中國文化史課程標準,72年修正公布,73年實施)編定的《歷史第一冊》(87年8月版)、《歷史第二冊》(88年1月版)、《歷史第三冊》(88年8月版)、《中國文化史上冊》(89年8月版)、《中國文化史下冊》(90年1月版);審定本則係依據84年公布之〈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含選修科目中國文化史課程標準,84年修正公布,88年實施)編定的,筆者選擇自己任教的學校較常採用的三種版本作為文本,包括三民版、南一版、龍騰版的《歷史上冊》(88年8月版)、《歷史下冊》(89年2月版)、《中國文化史》(90年8月版)。 比較末期統編本和初版的審定本,主要是扣住其新舊交替的歷史點,藉以觀察二者變化的趨勢,並且審定本內容雖然逐年進行些許修訂,但是在婦女歷史編寫方面則未有明顯改變,故採用初版、再版、革新版並無差別。至於目前已經實施95年〈高級中學歷史課程綱要〉,但是本文完成時各家僅有高一使用的《歷史一》台灣史和《歷史二》本國史,高二高三尚未編寫完成或通過審核,無法完整掌握台灣史、本國史、中國文化史在婦女歷史敘寫方面的全貌,故本文未將最新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列入研究範圍。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教育改革與高中歷 史教科書的編寫」,探討教科書統編本與審定本的歷史變遷,以及88 年起全面開放審定制度的背景與意義,並說明從72年公布的〈高級中 學歷史課程標準〉到84年公布的〈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 綱內容架構變動的原因,以及88年採用審定本之後從朝代史轉變為大 時代段落的專題史在教學時面臨的問題。第三章「新舊版高中歷史教 科書中的婦女形象」,將教科書內容述及的婦女教材,依政治史、社會 文化史以及其他關於婦女生活等類別加以介紹,並且探討教科書敘寫 內容所呈現的婦女形象。第四章「新舊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婦女敘寫的 特色及其意涵的變遷」,嘗試從多角度觀察並依據歸納、統計結果,來 檢視和分析新舊版本的婦女敘寫內容及其意涵的變化,包括女性人物 在教科書出現的數量及其變化,女性人物的姓名、形象是否更為具體, 女性人物是否被公正客觀地敘寫,而不流於傳統女禍史觀的窠臼,以 及女性的文藝才能、思想是否獲得關注與呈現,還有近、現代女性在 家庭之外各領域的努力與表現,是否受到重視。第五章將探討「婦女 史研究與歷史教學的關係」。第六章結論與建議,歸納本文研究的發現 與結果,期盼能夠提供未來教科書編寫的參考。Item 日治初期《臺灣慣習記事》中的漢人婦女論述(2016) 林品君; Lin, Piin-Jiun本文透過《臺灣慣習記事》中漢人婦女相關議題的書寫論述,去討論日治初期臺灣慣習研究會對於漢人婦女所關注的範疇內容,以及日本殖民政策與其婦女論述之關係。 在後藤新平的生物學政治強調尊重舊慣與科學調查之原則下,臺灣慣習研究會可以說是舊慣調查事業之興盛時期,最早出現的重要調查機構。該會可謂是官方性質濃厚的研究機構,亦被視為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的外圍機構。由於《臺灣慣習記事》為頒予給會員之機關雜誌,某種程度而言代表了日本官方的聲音;亦可作為此一時期(1901-1907年)之階段性論述。《臺灣慣習記事》針對漢人婦女所關注的焦點,可以分為婦女形象與婦女身分關係兩個部分;而雜誌相關記載內容分類,又以婚姻關係、繼承關係、纏足等議題最為多,亦可作為婦女形象與婦女身分關係中最主要之論述面向。 《臺灣慣習記事》所建構出的漢人婦女形象多帶有負面的特質,從中可以看出殖民當局基於統治之需要,特別視纏足為「陋習」、「文明之恥」,藉以對於漢人婦女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解纏足運動方面,雖然讓婦女們擺脫了身體的束縛,實則是因為殖民地之勞動力需要;女子教育方面,重視的是實用性的能力培養,與賢妻良母的品格陶冶;更可見得此現代化改造政策目的,亦非以謀婦女福祉為著想,亦非以解放婦女為目標。而婦女身分關係,在司法改革的過程中,亦非將婦女置於現代化法律下的平權或是相對的權利義務關係,可以說是在延續傳統男尊女卑父權社會之再生產的框架,漢人婦女亦成為了在家族父權與國家父權所交織出重層結構下之壓抑對象。 殖民統治階級的利益需求,不僅是日治時期臺灣法律改革過程中始終存在的一貫性特色,對於臺灣漢人婦女在各方面的發展或是改造之方向,都可見殖民地統治政策的目標才是最重要之決定性因素。Item 研讀近二十年來(1991-2011)明清時期婦女紡織研究札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7-06-??) 薛名秀; Hsueh, Ming-hsiu本文乃筆者研讀近二十年來(1991-2011)歷史學界關於明清婦女紡織研究之札記,並按照研究者關注的重心,分成經濟及社會文化兩大層面予以評介。在經濟層面,研究者多半依循傳統中國小農家庭「男耕女織」的基本分工模式,集中分析她們在生產結構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婦女參與紡織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在社會文化層面,則開創了新的思考方向,不專注經濟價值的表面,而是嘗試探討女性紡織的道德及文化意義,正視婦女勞動的特殊性,以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脈絡。藉由本文的初步梳理,可看出明清時期婦女紡織研究已逐漸轉向「性別」的視角,開始強調「兩性」以至「性別」之間的互動;此外,筆者以為地域差異、階級意識、技術品質、時代限制應可成為日後學界在此一課題上值得深入探究的幾個重點。Item 戰爭中的性別及社會階層: 「陪都婦女福利社」與抗戰救濟工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8-12-??) 柯惠鈴; Ke, Hui-ling抗戰時期,陪都重慶湧入大量難民,社會救助組織及團體應運而生。過去研究戰時社會婦女救助工作,一般多注意國民政府中央成立的各種婦女組織,從而強調許多工作對婦女動員的貢獻,至於半官方或民間的社會團體,如何開闢資源,如何構建戰時婦女的「經濟防線」,向來較少被挖掘。半官方或民間婦女團體,在日益艱困的抗戰環境中,是否有更加靈活,乃至更加便捷的方式來從事婦女福利工作?政府對於民間婦女團體的工作,有無任何指導與約束?這些問題涉及戰爭背景下,政府治理能力的評價。而戰爭中遍地是「苦難受害」的婦女,社會救助以婦女為目標,如何使資源分配給真正需要幫助的苦難者,而不是虛應一場?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陪都婦女福利社」是本研究關注的對象,這是一個由國民黨指導成立,成立後,力圖獨立運作的政黨外圍婦女組織。經由對「陪都婦女福利社」的研究耙梳,將呈現戰爭中國家面對嚴重崩解的社會,將如何維持措置,而這些措置又透露戰後中國的那些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