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應用迴歸分析探究林口新市鎮捷運站周邊建成環境特性對捷運通勤流量的影響
    (2023) 陳亭聿; Chen, Ting-Yu
    多數國家主要以興建都市軌道運輸如捷運,並提出相關策略提升搭乘量作為緩解交通壅塞的方式。其中,策略之一為透過整合交通運輸與土地利用的規劃,進而引導或鼓勵民眾增加使用大眾運輸的機會。然而,針對林口新市鎮的交通壅塞問題,仍未有研究以土地利用相關的建成因素探討其與捷運流量的關係。因此,本研究試圖調查林口新市鎮內三個捷運站之服務區域的土地利用,藉由過往研究提出的建成環境4D架構,分別為土地利用之密度、多樣性、設計與至運輸場站的距離,以界定建成環境變數,探究其對早高峰捷運通勤流量的影響為何。本研究使用桃園捷運運量資料與公車電子票證資料獲取捷運進站流量與轉乘捷運流量,並使用開放資料取得捷運站與轉乘人流來源地之公車站的行人服務區域內相關的建成環境數據,透過多元迴歸分析建立桃捷三站整體與分站的OLS模型,藉此探討整體的建成環境之影響因素,以及各站的建成環境特性。研究結果表明,密度與多樣性構面無法顯著提升早高峰的捷運流量;設計構面之十字路口數和人行道面積則對早高峰流量有顯著正向影響;至運輸場站的距離之構面反映公車轉乘服務對桃捷A8站和桃捷A9站的重要性。有關各站建成環境特性的部分,由於桃捷A7站周邊土地正處開發階段,屬於具發展潛力的捷運站,可多關注街道的連通性與步行空間的規劃。直達車停靠與鄰近醫院的桃捷A8站,具有通勤和醫療旅次的流量特性,屬多功能複合型的捷運站,可著重設計構面進行改善評估。在桃捷A9站則是特別發現到,密度之住宅土地面積和通勤人口數與該站流量呈顯著正向關係,顯示桃捷A9站屬於較典型通勤功能的捷運站,可將住宅用地與街道連通性作為規劃考量重點。上述的研究成果,可提供未來林口新市鎮發展大眾運輸相關的建成環境開發作為參考,以鼓勵通勤者於早高峰時段搭乘捷運。
  • Item
    交通大數據分析以公車動態資料為例
    (2022) 蔡承晏; Cai, Cheng-Yan
    一般大眾運輸動態饋給規格(General Transit Feed Specification,GTFS)制定了各類型的大眾交通運輸數據的資料格式,內容包含:停靠的站點、營運的路徑、行進的順序以及時刻表等資訊,透過統一的格式,使資料能夠互通使用。國內也有公共運輸整合資訊流通服務平臺(Public Transport Data eXchange,PTX),與其他運輸平台,共同建立格式統一、標準化之資料模型包括:航空、鐵路、公車、自行車等項目,累積了大量的交通運輸資料。然而,目前對於公車動態資料的相關研究甚少。本研究以供給層面探討大眾運輸系統的可及性現況,並利用軌道運輸及公車運輸具有固定的停靠點、行駛路線以及班次之特性,由公車動態資料拓展至大眾交通運輸資料建立以及分析系統開發,設計一套可供交通可及性分析資料架構,經過本研究所建立之清洗流程進行處理,建立交通資料庫,開發可及性及視覺化模組,應用於快速且自動化進行公共運輸系統的交通可及性評估。在案例分析的部分,本研究利用臺北市市區公車動態車機資料,並透過交通可及性分析系統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旅行時間30分鐘之內,以臺北火車站周遭的區域交通可及性最佳,從臺北市整體來看,可及性呈現西高東低的現象,並且於納入臺北捷運系統後,大多的分區可及性皆有所提升,尤其原先市區外圍可及性較差的區域,若鄰近捷運站,其可及性有明顯地改善。
  • Item
    客庄史地調查研究之GIS應用─以西湖鄉四湖村為例
    (2020) 陳政宜; CHEN, Chen-yi
    苗栗縣西湖溪流域是清末粵東、閩西移民來臺的重要生活空間,區內充滿濃濃客家風情。其中,西湖鄉四湖村劉恩寬家族為主的移民史,在此空間累積豐富多元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特別是縣內第一座私塾「雲梯書院」的創立,帶動地方文風興起,造就四湖劉家後代子孫能人輩出,「秀才之鄉」美名不脛而走,傳誦至今。 四湖不僅有雲梯書院、劉氏宗祠等存在近兩世紀,並已登錄歷史建築的文化資產;遍佈各聚落、田野的庄頭、田頭、水尾伯公,估算至少20座,不乏古樸雅致之作;舊地名如槺榔埔、石頭彎、學堂下…等,隱含自然、人文意涵;還有近年興起的「黃金大道」就毗連劉氏宗祠、雲梯書院等人文地景,水與綠交織成的客庄風景,美不勝收。 本論文透過文獻收集與回顧,追尋四湖劉家在清末西湖溪流域墾拓大歷史中的角色定位,回首客家先民唐山過臺灣的來時路。經由深度田野調查、祭祀儀式參與、觀察及訪談,挖掘文獻闕漏的史蹟與傳奇故事,以釐清四湖文風形成究竟是歷史的偶然或地理之必然;同時探討伯公分佈與客庄水綠文化之關係。 最後將地理資訊系統帶入研究場域,將文獻與田調資料數化成視覺化圖資,建置可供研究佐證、民眾體驗與欣賞客家人文之美的地理資訊平台,活化客庄的史地與文化資源。
  • Item
    崩山八社租業的形成與終結
    (2011) 李宗信; CHUNGHSIN LI
    本文是以清代以迄日治初期(1684-1904)臺灣中北部崩山八社為個案,所展開有關平埔族租業的歷史學研究,同時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日治初期的地籍檔案,以呈現崩山八社公、私租業的完整圖像,進一步比對相關番、漢土地契約及檔案資料,以建構出崩山八社租業的演變過程。本文不僅精確地重現崩山各社社址,也完整地呈現各社的租業額度及其分布,同時發現崩山八社直到日治初期,仍有近6成的耕地帶有熟番租業,且其中有超過7成的租額仍在番社或熟番名下。本文認為,崩山八社最後的番租數額及其分布,其實與柯志明針對今新竹地區的熟番地權觀察相異,而與邵式柏針對今臺北樹林、三峽一帶番租分布的觀察較為接近。有別於邵式柏與柯志明分別據其研究個案而發展出「理性國家論」與「族群政治說」等相異的治臺策略理論及解釋架構,本文旨在論述崩山八社熟番租業存在的意義與地方社會的自主性。 為了有效理解崩山八社租業的形成過程,本文將崩山八社的租業範圍,區分為「番漢混墾區」、「漢墾區」及「隘屯區」等三個租權區,以釐清崩山八社不同租業型態的形成過程及其發展差異。其中,「番漢混墾區」多屬熟番祖遺、清廷給墾或合股購置之業,同時透過各種方式,努力保有其原本的土地狀態,並成為崩山各社僅存的業地。在「隘屯區」中,其租業型態主要以乾隆25年(1760)形成的「隘租」;以及乾隆末年形成的「屯租」為主。「隘屯區」的開墾多以合股制的方式展開,並在光緒13年劉銘傳清丈後,因小租戶的全面性抗納番租而逐漸流失。最後,「漢墾區」的租業型態,主要受到乾隆中葉以來成形的「番大租定額化」政策所影響,漢人番租權利者中,則以仕紳蔡振豐最為重要,他透過契買日南、日北兩社正供業戶,而得以包辦兩社租谷,進而累積個人財富。綜言之,崩山八社的「三個租權區」,其實充分反應了該地租業的異質性與多元性。 基本上,崩山八社在乾隆中葉的番大租定額化與在成熟的熟番政策制度下,番租作為一種資產,對於熟番社眾、社職人員、地方官僚以及漢人資本家等四種行動者而言,其實各有不同面向的意義;質言之,番租除了是各社熟番口糧的來源,同時也是地方官僚完收正供的對象;至於各社涉及番租管理的社職人員如土目、通事等,則常見以番租為質,向漢人典借金錢,使番租成為累積自身財富的手段,使各社社職因此成為番社內外各方人馬角力的目標。對漢人資本家而言,儘管照規定不得擔任番社社職,卻仍能透過對番社的借貸,成功達到把持社職、侵吞番租的目的。因此,數量一定的番租也因此成為官方、漢人資本家、熟番及社職人員等行動者,競相保護、奪取的對象。另一方面,從崩山各社於日治初期所遺留的番租數額來判斷,可發現清治末期劉銘傳所推動的番政改革,其實對於崩山八社的公共番租數值的維持,形成一定程度的保護效果,也使各社社務得以繼續運作,而社番生計因此獲得維持。最後,本文發現各社的私番租、口糧均出現集中於曾任社職人員的熟番名下,某種程度也呈現出社職人員兼併私番租口糧的現象。另從崩山各社公番租幾乎均分布於界內的番社附近來判斷,應可追溯至雍正年間的大甲西社事件善後處理以及各社對番業的經營管理策略。 最後,崩山八社直到日治初期殖民政府的大租權收買政策下,雖能獲取補償金或公債的補償,不過番租畢竟是崩山各社數百年來維持熟番生計與社務運作之所繫,一旦番租遭到終結,不僅影響各社熟番數百年來以收租為主的經濟生活,同時也連帶摧毀了番社內部的社務運作與社會組織,使熟番逐漸混同於漢人社會而難以區辨。
  • Item
    高一地理資訊單元適性 WebGIS 學習系統之開發
    (2014) 王耀輝; Wang Yao-hui
    近來雖然已有許多研究驗證了將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引進中小學體系的重要性,然而其推廣卻始終相當緩慢。台灣隨著九十九年新高中地理課程綱的實施,GIS的教學不但已由高三選修改為高一必修,同時規畫上課時數為5至6小時,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有效學習GIS 是個亟具挑戰性的問題。近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已成為教學新典範,結合網路科技與適性學習的「適性數位學習系統」能按照學生的能力與進度輔助個人化學習,具有輔助高中生更有效率地學習GIS的潛力。再加上隨著空間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地理資訊系統(WebGIS)已經可以讓使用者僅透過瀏覽器便直接進行高階的空間分析工作。故本研究目的在於建構一套結合WebGIS的適性地理資訊學習系統,以讓我國高中一年級學生可以充分體驗與學習GIS的潛力。 本研究以Bloom認知教育目標分類與Simpson技能領域目標分類設計出適性評量與適性教學模組,並配合自行開發的各種WebGIS服務,發展出可以以雲端模式,讓學生藉由實作來學習GIS的適性學習系統。在系統原型開發完畢後,也藉由兩次優使化評測,不僅改良了系統的教學能力,同時也歸納出適性WebGIS學習系統的優使性設計原則。與過往的WebGIS教學網站相較,本系統所開發的WebGIS服務已大幅度改良,可達到執行綜合分析效能。學生們可以根據問題的需求,決定所需使用的各種空間分析功能,並將這些功能以適當的順序加以組合,以解決空間問題;另外,由於本系統具有適性學習系統的屬性,因此一旦學生在操作或學習上發生困難時,系統即可給予立即的輔助或導向,學生在課餘時間便可自行進入系統學習,無須占用有限的課堂時間。 透過教學實驗的檢驗,使用本系統學習GIS單元的學生在GIS認知能力與技能表現的進步幅度上,皆比未使用本系統的學生為高,系統的教學能力獲得驗證。除此之外,另外透過事後的滿意度問卷與焦點團體訪談,發現對學生而言,本系統所開發的GIS服務,在操作難度上與學生常用的GIS網站相當,也較符合學習的需求。因此本系統相當適合作為我國高一地理資訊單元之輔助學習工具,值得全面推廣以提升我國高中GIS之教學效能。
  • Item
    臺北市之聯營公車客運版圖分布
    (2012) 陳韋宏; CHEN,WEI-HUNG
      臺北市為全臺灣最早發展公車運輸之城市,於日本統治時代已初具規模,戰後初期受法規限制僅由臺北市公共汽車處行駛市區路線,至1969年才開放市區公車路線民營,並實施「分區營運管制規則」,限制各業者的營運區域,1977年實施「聯營制度」,取消分區營運管制統一路線編碼與票證,並逐步擴張至今共由14家客運業者所組成的聯營公車體系。本研究利用1977年、1998年,以及2011年臺北市之聯營公車路線班次加權統計,以空間分析方法剖析臺北市之聯營公車各家客運業者,由1977年至今的路網分布情形。透過公車路線與班次資料庫建立及統計分析,得知各家客運業者的版圖範圍,從聯營制度實施後至今雖有擴大,但仍保有當初分區營運管制規則的影子,且班次密度最高的地方多為臺北市內主要幹道,或各家客運公司由新北市進入臺北市後的折返集結點。但是,在路權受政府管制且站場儲車用地的限制情況下,致使各家客運公司的主要營運區域並無變動,因此若欲拓展更大的營運範圍,最快的方法就是合併或收購,集團式客運公司因應而生。臺北市聯營公車目前已形成「臺北首都集團」與「中興大業巴士集團」,集團車輛數及班次數超過臺北市聯營公車的五成。依照本研究空間分析的結果,發現臺北首都集團下的首都客運補足臺北客運東西向及南京東路以北之路網,而臺北客運則補足首都客運於臺北市西南區一帶空缺;中興大業巴士集團下的淡水客運集中關渡地區,光華巴士集中士林、天母一帶,新北客運位於南港地區,中興巴士聚集士林、公館附近,指南客運則以木柵地區為主。依此可知集團式客運公司,旗下各業者主要營運區域有空間互補關係,並且重新劃分與組合公車路網分布,藉此打破固有營運區域,擴大營運版圖,致使路線彈性增加,提升營收效益。
  • Item
    Google Earth應用於高中地理資訊系統課程之研究
    (2015) 賴育政; Lai, Yu-Cheng
    在全球21世紀資訊時代快速變遷與改進下,資訊科技對教育帶來了重大變革;就地理教育而言,瞭解與地理相關資訊和設備應用是現代公民應必備之素養之一。地理資訊系統(GIS)廣泛應用於現今生活,在地理教育中更凸顯其重要性,然而單機版GIS對於高中教學現場仍存有種種限制與困難度。為此,本研究考量教學現場需求,藉由Google Earth本身可呈現GIS部分功能,及其操作介面平易近人及網路相關資源豐富等優點,依據我國高中地理課程綱要設計GIS單元教學模組,讓學生能透過操作Google Earth了解GIS概念進而達成課程目標。 為探討使用Google Earth學習GIS單元的成效,本研究分析教學模組實施過程,並於課後評量學生的測驗卷及心得問卷。結果發現,讓學生操作Google Earth有助於學生學習GIS單元「向量式空間資料」及「GIS四種空間分析」概念,但在教授「網格式空間資料」與「疊圖分析之布林運算」概念時,採用傳統板書講述教學方式較合適;就整體而言,相較於用傳統講述法教學班級,有操作Google Earth班級表現較佳。 因此,本研究所研發「Google Earth應用於高中地理資訊系統課程」教學模組,可將單機版GIS軟體於高中教學現場無法使用之限制降至最低,並讓學生透過具體操作行為釐清GIS抽象概念,提升教學效率並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且課程活動的設計以日常生活經驗為設計核心,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專注力與學習樂趣。
  • Item
    大臺北地區食物物質流與生產空間分析
    (2016) 杜楷鈞; Du, Kai-Jyun
    受到都市擴張影響,造成都市內部農地變遷,因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變化,大量初級產業用地紛紛轉變為住宅、文教、工商業等土地利用類型,但農業用地的減少,直接影響了都市糧食安全與環境負荷,因此糧食生產調適與自給安全等議題受到世界各國重視,而臺灣亦是如此。故本研究欲探討大臺北地區從日治時期1905年至2012年,稻米種植面積變化所造成之大臺北地區稻米供給數量改變情形,分別使用臺灣堡圖(歷史圖資)、美軍航照、Landsat-1衛星影像以及福衛二號衛星影像(航遙測影像)建置稻田空間分佈,獲得四時期稻田面積為44,417、33,438、19,399、520公頃,並搭配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調查資料探討研究區內稻米、蔬菜、豬肉此三項食物之生產情形,進一步分析三項食物之生產、消費空間情形,並結合大臺北地區不同時期食物物質流分析。城鄉發展不僅是都市規劃的主要問題,也是都市永續發展的一個核心議題,本研究透過糧食供給與消費的概念,量化不同都市間的互動關係,並且還原都市內部糧食需求與供應之差異。由於都市擴張導致糧食減產,嚴重降低了糧食供應能力,因而衍生都市糧食安全問題,並對外縣市造成相關環境負荷,如本研究結果顯示,每年大臺北地區之食物消費將為其他縣市帶來約15億公斤的碳排放量,而水足跡總量達24億立方公尺。
  • Item
    動態性避難道路路線規劃
    (2005) 周孟宏; Meng-Hung Jou
    劇烈地震發生過後對於交通系統將帶來直接的衝擊。從九二一經驗來看,主要受創災區如東勢、豐原、集集等地皆非台灣人口密集的都會地區。因此相較於過去阪神、洛杉磯等都會型地震,造成的災害形式並不相同。以九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經驗來看,震後道路系統與維生管線的破壞為市區大火延燒數十日的主因。而人員的傷亡與經濟損失主要集中於震後的應變與復原階段。台灣都會地區地狹人稠、經濟高度發展,一旦發生如九二一規模等級之地震,若無相關的配套措施則造成的實質與社會經濟損失將不可小覷。 道路系統於平時肩負一般車流的運輸功能性,於震後立即轉換為以配合避難、救災緊急性工作為第一要務。道路系統為震後第一時間啟動之防災空間系統。為整合其他防救災空間系統的重要樞紐。國內過去避難路線規劃的焦點,擺在道路本體的防災條件設定。此類震前預先設定的逃生路線隨著震後道路受損程度輕重不一而必須有所調整。因此,基於震後即時性路線規劃之需求,本研究首先依供給與需求的原則出發劃分臨時收容場所之服務範圍,作為整合防災空間資源與路網分析起迄點設定的基礎。 對於道路本體及四周結構物嚴重損毀之下可能造成之道路阻斷,本研究將引入GIS路網分析於即時性避難路線規劃畫中。修改過去GIS路網分析中單純以道路通行成本為路徑搜尋順序之方式,由震後即時性的車道數資訊出發,整合道路通阻模式於GIS路網資料結構中。以ESRI ArcGIS 8.3為應用軟體介面建立『避難道路評估系統』,配合台北市大安區避難據點、道路的選定建立地理資料庫(GeoDatabase), 實際進行道路阻斷的模擬模擬與路網分析,提供震後輔助避難路線決策之參考。
  • Item
    犯罪地圖繪製與熱區分析方法及其應用
    (地理學系, 2010-05-??) 溫在弘; 劉擇昌; 林民浩
    犯罪熱區分析之目的在於找出「區域內之某個地方具有相對顯著的犯罪風險聚集趨勢」,故應瞭解其犯罪的空間型態、其案件地點是否呈現顯著地群集及其發生頻率及強度等關係。近年來伴隨著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技術興起、地理資訊大量積累,以地理資訊技術為基礎之空間分析與製圖方法所產出之犯罪主題地圖(thematic mapping) ,在犯罪預防評估與政策上,逐漸成為重要的分析項目。由於犯罪製圖與熱區分析方法係針對於社會環境中,分析犯罪個案的時間、空間與相關環境間相互影響,可提供警政單位瞭解其犯罪行為與公共安全在地理空間上的分佈與過程。本文從犯罪預防實務觀點,研究重心聚焦於GIS 技術與熱區分析方法針對犯罪群聚偵測之趨勢與重要性,並以1998-2007 年台北市住宅竊盜為案例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北市中正、大安與松山一帶為主要住宅竊盜刑案熱區,但其群聚強度在近五年(2002-2007)已經趨緩,然而信義、南港及士林一帶卻逐漸興起成為新的住宅竊盜群聚。本研究透過犯罪地圖繪製及熱區分析方法,找出具顯著性的犯罪地理群聚及變遷現象,以期該結果能協助警政單位制訂犯罪治安之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