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透過文學閱讀看合作學習對台灣補修英文閱讀理解效益之研究(2003) 詹芙娟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合作學習透過文學閱讀對台灣重補修英文閱讀理解之效益。研究對象是六十八位宜蘭高中英文重補修一年級的學生,分為實驗、控制兩組,分別施以合作學習及傳統教學法,所有重補修學生在一個月內在課堂上學習七篇英文短篇故事。針對兩組研究對象的閱讀理解,研究者分別施以七份短篇故事「成就」測驗及三份「能力」測驗,作為效益之比較分析。至於研究對象對文學閱讀之反應及閱讀方面的認知,則施以文學閱讀問卷及後設認知問卷,以評估兩組間是否有差異,若無差異,則合併兩組看整體趨勢。此外,實驗組學生對合作學習活動之回應,則經由合作學習問卷得知。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摘要如下: 1.合作學習在增強學習動機及改善整體性閱讀理解能力方面,即使在男生低成就學生組成的同質性班級仍然有效。 2.經由統計分析,合作學習對全面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與傳統教學並無顯著差異。此外,以合作學習模式閱讀短篇故事的表現與以傳統教學模式閱讀短篇故事的表現相似。 3.後設認知策略閱讀問卷的結果及研究者的觀察顯示合作學習配合教師的引導協助對低成就學生助益更大。 4.研究對象不習慣合作教學法,必須給予事先的訓練及給予時間適應。此外,新的教學法要能持續有效果,最好持續一段時間直到所有參與者能內化所學的東西。 5.經問卷調查分析,以合作模式及傳統模式閱讀英文短篇故事都對文學教材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根據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研究者提出一些合作學習在高中重補修英文閱讀教學的建議: 1.合作學習可以作為高中重補修英文閱讀教學的選擇。 2.教師並非低成就學生學習唯一的來源,有時可以扮演諮詢者的角色。 3.教師在上課中應示範正確的閱讀策略,逐字翻譯會造成低成就學生對閱讀有錯誤的認知。 4.教科書並非唯一的教材,教師應該採用有趣的教材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5.運用合作學習之前,應該教導學生正確的小組討論技巧的觀念。 6.教師應該多關心低成就學生,注意他們的進步並常讚美鼓勵他們。Item 使用4Mat系統教學法幫助不同類型學習風格的讀者有策略地閱讀(2006) 李瑞芳; Grace Jui-fang Lee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4Mat系統教學法」對於提升目前常態編班之國中學生英文閱讀能力是否有幫助。實驗對象為台北市某公立國中一年級之學生,共30名學生。研究時間為期兩週共六堂課,包括前測、問卷調查、教學活動與後測實施時間。教學活動之進行係利用英語課堂外之時間以免影響正常教學進度。教學進行中之分組為隨機分組,以符合目前國中常態分班現況與「4Mat系統教學法」之概念。 研究進行步驟為:先將學生依量表分四類學習類型,再用「4Mat系統教學法」針對四類學習者之特徵,將教學活動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透過學生之個人經驗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第二部分以教師授課為主,為學生清楚分析教學內容之重點;第三部分為進行各類活動,讓學生將老師上課之重點加以運用,並確認其可行性;第四部份為評量,包括自我評量及教師評量。教學活動結束之後,再對學生實施後測,以了解各類學習類型學生之進步情形。 本研究結論為: (1) 4Mat教學法確實可以幫助學習者有策略地閱讀文章並回答與文章相關的問題:如猜測字義、找出細節、主旨及推論文意等。 (2) 第一類學習者雖經統計分析結果未顯示有顯著進步,但於4Mat教學法後,有更多此類學習者能找出文章細節。 (3) 由於第二類學習者人數過少,故在分析前後測結果後,回答各類問題並無顯著進步。 (4) 第三類及第四類學習者在學習找出文章主旨皆有顯著進步。因為此二類學習者分別屬於應用型與思考型,而4Mat教學法的活動使此二類學習者獲益最多,能更準確地找出文章主旨。 (5) 第四類學習者在推論文意方面亦有顯著進步。由於此類題目不易在文章中找到答案,經由4Mat教學法使第四類學習者發揮其創造力及思考力而有顯著進步。 本研究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增加參與者人數,或增加每一類題型之題數使分析時增加其結果之可靠性。以期使4Mat教學法在增進學習者閱讀能力上有更具建設性的結果。Item 探討平板電腦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中對小組合作歷程的影響(2018) 許瀞尹; Hsu, Ching-Yin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教師得以提供學生更加多元且有助學習的教學環境及資源。近年來,如何運用電腦輔助小組合作學習(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成為一重要研究課題,然而甚少研究著重於探討學生如何在平板電腦的輔助下,透過與同儕間的互動及討論來進行英語學習並建構知識。因此,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方法,旨在討論臺灣高中生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的互動歷程,以及探討平板電腦如何輔助小組協同合作學習。 本研究對象來自北臺灣九位高中學生。在為期兩個多月的課堂中,他們分成三組進行小組活動,透過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所設計的課堂活動(task),探討與英雄故事以及世界飲食文化有關的主題。研究者觀察且記錄課堂活動,並收集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的對話內容,將其打成逐字稿後進行後續分析。除課堂互動紀錄外,研究者亦透過學生的課後心得日誌以及訪談內容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及歷程。 結果顯示學生在與組員共同建構知識時,有固定的互動歷程。小組討論多從選定討論焦點、發現問題或分享知識開始,並依此為基礎而後更深入地探討,透過提出想法、闡述內容、協商及說服等方式來達成小組共識。除了知識面向,小組在進行合作學習時,也透過自我以及小組調節,維持小組學習的效率。在小組互動中,平板電腦的可攜性使得組員間更便於分享資訊,組員除了直接針對網路蒐集的資料做討論外,亦會即時利用網路溝通平台傳送連結,促進溝通效率。更重要的是,平板電腦扮演知識庫的角色,在建構知識和完成指定任務的過程中,組員得以使用平板電腦或線上字典查詢相關資料,再針對蒐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及釐清。Item 網路同儕互評活動降低高中生寫作焦慮之效益研究(2005) 趙恬綺; Emily Tien-chi Chao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網路同儕互評活動」對降低高中生寫作焦慮的效益如何。研究問題的重點如下:(1)受試者在活動實施後寫作焦慮的變化如何;(2)他們對本活動的反應如何。 本研究採用質化和量化並行的方式來分析資料,受試者是來自台北市立西松高中七十六位高一的學生,在實驗三個月期間,每個人必須繳交三篇英文寫作,並將作品張貼在校內的網路討論區當中,並給予彼此評論與意見。本研究採用學者Daly及Miller所編製的焦慮問卷(WAT)及研究者自編的態度問卷,來蒐集資料。焦慮問卷在實驗前後各實施一次,作為前後測,以比較實驗前後受試者的寫作焦慮指數是否呈現顯著差異;而態度問卷則是在實驗後實施,以探究學生對此同儕互評活動的反應及意見。 結果顯示本活動的確對降低寫作焦慮有所助益。具體說來,特別是對降低學生「抗拒寫作」及「害怕被評論」而產生的焦慮有所助益,而對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則沒有幫助;關於對此活動的回饋,正面的反應包括對英語學習、同儕互動及網路環境等好評,負面的則包括太花時間及對同儕專業能力的懷疑等。 大致而言,本研究顯示網路同儕互評活動對降低高中生寫作焦慮的效益是正面的,但是當教師採用此方法於寫作教學時,務必要視學生程度給予即時且充分的支持,以發揮最大效益。Item 合作學習在歷史科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同儕交互發問法」為中心(2007) 邱玉娟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應用於歷史科教學時,所能達成的學習成效與影響,希望能藉由研究的成果評估,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學策略,冀以達成「群性化適性教學」的教育目標。 本研究採用分組、討論、同儕交互發問等五種教學方法,運用學習成就測驗、學習手冊、口語錄音等七種教材工具,並以「行動研究」的步驟,因應各種教學情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活動歷程和學習策略,最後並透過對學生歷史認知與情意陶冶的評鑑,去分析「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在歷史教育上的教學價值。 本文首先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從合作學習的理論切入,最終導出群性化且適性化的歷史教學目標。接著,為讓此目標能夠具體的實施,研究者分析了教材組織架構,並設計出適宜的教學模式,以作為實際教學活動之前置準備。進入正式的教學活動後,一方面依循前述的教學目標與教材設計,完成規劃中的教學歷程,再方面因應課堂中的突發狀況,適時地調整策略並反省教學設計上的不足。迨所有的教學活動結束後,分別從歷史科認知與情意目標的評量設計中,探究「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在歷史科教學成效上的優點與缺失。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除闡明「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歷史科認知能力與情意陶冶有所助益外,也針對實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供改善或解決之道,作為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歷史理解」取向的歷史教學—以「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4-12-??) 劉慧蘭筆者從事歷史教育以來,發現學生常認為歷史學科的學習只是「記憶史實」,這雖然與臺灣教科書與考試內容大多是「歷史知識」有關,但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教導」歷史這門學科,對於學生卻有著最直接的影響。事實上,歷史教學除了教導歷史知識,更重要的目標是在於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理解過去」,亦即「歷史思維」的培養,而「歷史理解」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本文首先從20世紀後期英國歷史教育課程的改革帶給臺灣歷史教育現場的啟示切入,闡述何謂「歷史理解」的理論與教學目標,進而參考高中課綱對於「歷史理解」的定義,以國中九年級課程的「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主題,嘗試以「歷史理解」取向設計教材教法並進行實際教學。教案的實施對象為國中九年級學生,共計3個班,約90餘人;實施教學的時間為一節又25分鐘(70分鐘);使用的教學策略包括:直觀教學法、心智圖、合作學習,以及融入閱讀理解素養的課後學習單設計。課堂教學結束後,筆者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學習單的內容進行評量的分析,發現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但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對於此一主題的歷史脈絡也頗能掌握;更欣慰的是,學生對於當時的人們(包括德國人及猶太人)能夠進行設身處地的理解,筆者認為這種人文關懷的培養正是歷史學科的最大價值。最後,筆者也針對此次的行動研究進行了檢討並提供具體建議,期能提供中學歷史教師們參考,也為十二年國教的改革盡一己之力。Item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沈育美過程模式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本文以高一歷史課程設計為例,在傳統的目標模式之外輔以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記錄、反思這種具有實驗性質與教學研究的歷程,將歷史教育的理念與歷史知識的本質探究蘊含於師生共同玩味的歷史學習中,從主題設計與原本課程單元的連結、主題設計的理念與教學目標、學生的呈現、課後教師的省思與檢討等四個面向,討論過程模式實際在歷史課程上應用的成果。儘管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有不少優點,如:允許師生在教室中主動建構歷史知識,師生可以協調磋商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這種課程設計有其不可避免的限制:(一)學生的學習行為難以預測(二)高度仰賴教師的專業知能(三)教學時數過少會限縮成效。總結此種課程設計一學期後學生的表現,可觀察到的具體成效包括:體現多元智能與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研究歷史、涵蓄能力的熱忱,促進青少年實踐理性的成長。Item 「歷史理解」取向的歷史教學—以「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4-12-??) 劉慧蘭筆者從事歷史教育以來,發現學生常認為歷史學科的學習只是「記憶史實」,這雖然與臺灣教科書與考試內容大多是「歷史知識」有關,但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教導」歷史這門學科,對於學生卻有著最直接的影響。事實上,歷史教學除了教導歷史知識,更重要的目標是在於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理解過去」,亦即「歷史思維」的培養,而「歷史理解」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本文首先從20世紀後期英國歷史教育課程的改革帶給臺灣歷史教育現場的啟示切入,闡述何謂「歷史理解」的理論與教學目標,進而參考高中課綱對於「歷史理解」的定義,以國中九年級課程的「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主題,嘗試以「歷史理解」取向設計教材教法並進行實際教學。教案的實施對象為國中九年級學生,共計3個班,約90餘人;實施教學的時間為一節又25分鐘(70分鐘);使用的教學策略包括:直觀教學法、心智圖、合作學習,以及融入閱讀理解素養的課後學習單設計。課堂教學結束後,筆者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學習單的內容進行評量的分析,發現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但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對於此一主題的歷史脈絡也頗能掌握;更欣慰的是,學生對於當時的人們(包括德國人及猶太人)能夠進行設身處地的理解,筆者認為這種人文關懷的培養正是歷史學科的最大價值。最後,筆者也針對此次的行動研究進行了檢討並提供具體建議,期能提供中學歷史教師們參考,也為十二年國教的改革盡一己之力。Item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沈育美過程模式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本文以高一歷史課程設計為例,在傳統的目標模式之外輔以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記錄、反思這種具有實驗性質與教學研究的歷程,將歷史教育的理念與歷史知識的本質探究蘊含於師生共同玩味的歷史學習中,從主題設計與原本課程單元的連結、主題設計的理念與教學目標、學生的呈現、課後教師的省思與檢討等四個面向,討論過程模式實際在歷史課程上應用的成果。儘管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有不少優點,如:允許師生在教室中主動建構歷史知識,師生可以協調磋商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這種課程設計有其不可避免的限制:(一)學生的學習行為難以預測(二)高度仰賴教師的專業知能(三)教學時數過少會限縮成效。總結此種課程設計一學期後學生的表現,可觀察到的具體成效包括:體現多元智能與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研究歷史、涵蓄能力的熱忱,促進青少年實踐理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