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印尼佐科維總統政治性致辭稿作為新聞翻譯(印尼語—漢語)風格之研究
    (2021) 洪藹途; Adinda N. V. Hutabarat
    在印尼使用外語的報紙,如以英語為主,是Jakarta Post。而使用漢語的是國際日報新聞社和印尼商報新聞社。為了向國際讀者進行語言傳播,使用印尼語的政治性致辭稿被翻譯為外語。而政治性致辭稿中一個重要方面是風格(style)。以此,翻譯風格必須保證原文中的信息能正確地傳遞至譯文中。此論文旨在闡述翻譯風格能把原文中的信息更加正確地傳遞至譯文中的重要性。此論文為了分析其翻譯風格,在匯集及分析資料過程中是以定性或質性闡述性為主要的研究法,即將其研究資料在宏微觀層次上進行對比,並以政治性論述或言談為理論框架。為了分析其翻譯風格,其研究資料將在宏觀和微觀層次上進行對比。在宏觀層次中,即在IAID和Setnas ASEAN主題的致辭稿中,尤其其標題和開篇段落中,“恰到好處”因素的準確性是88.8%。在微觀層次中,所使用的表現風格(包括排比和重複、修辭設問和四字組合)都佔58.3%。仅次于民族風格 (22.2%) 和時代風格 (19.4%)。 佐科維的個人風格是以一位辛勤努力和“為人民服務”、接地氣或街頭民意、及遠見卓識的領導人而展現出來。筆者也發現一些不准確或失真的翻譯信息,都是以宏觀層次做為微觀層次的闡述背景。因此,譯者最終必須理解到在不同語言溝通中所進行的準確信息溝通將達成相互理解。
  • Item
    吳爾芙的來世:論《達洛威夫人》的各種翻譯
    (2011) 李延輝
    文學家的肉身會衰老,但他們作品裡的精髓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淘洗,以各種方式「翻譯」,藉由另一種語言或表現形式流存下來,而這些「譯作」則成了班雅民(Walter Benjamin)所云原作的「來世」(afterlife)。吳爾芙(Virginia Woolf)為二十世紀女性主義作家的先驅,以意識流的技巧獨樹一幟,其纖細、敏感的寫作方式則反映出英國現代主義的精神。在中文世界中,白先勇於二十世紀六0年代發表了短篇小說〈遊園驚夢〉,該小說無論就結構、技巧、主題而言,均師法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九0年代開始,吳爾芙小說《歐蘭朵》(Orlando)及《戴洛維夫人》陸續改拍成電影。1999年,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出版了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時時刻刻》(The Hours)。這部小說以《戴洛維夫人》為中心,串連三位女性生命中的一天,並於2002年搬上銀幕。本研究計畫延續筆者以與吳爾芙相關的著作、電影與中文翻譯為本,藉由解構翻譯理論,探討翻譯的「模仿」與「越界」問題。本計畫中所討論的翻譯不只是文字的轉換,更擴大至文學表現形式,以及將人物化為文字、影像的轉換,而這些議題也和吳爾芙作品中的現代性有關。
  • Item
    翻譯的信與達: 尋找平衡的過程
    (2005) 范大龍; Christopher J. Findler
    本論文著重討論筆譯活動(translation)中的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與意譯(free translation),作者首先提出各學者對直/意譯之看法,並討論此二概念於中國地區之發展、分析直/意譯策略之學習對作者的翻譯有何影響。此外作者也分析影響中翻英之種種因素,及譯者如何於筆譯之信(accuracy)與達(readability)間取得平衡。作者最後討論自己的筆譯方法及策略,並提出作者取捨這些翻譯方式的原因,翻譯原稿為蘇起之著作。
  • Item
    清朝的旗學與旗人的繙譯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01) 葉高樹
  • Item
    筆譯產業特性研究
    (中華民國翻譯學學會, 2012-10-01) 林俊宏; 陳子瑋 
    傳統筆譯相關研究對於筆譯的產業特性甚少著墨,一般將翻譯視為專業服務業,但就市場現況而言,翻譯產業所涵括的範圍極廣,造成界定困難,人人心中各有定見,難以聚焦討論,也有礙於後續研究進行。為此,本文提出「翻譯是服務業還是製造業?」的研究議題,由傳統對服務業的定義出發,檢討翻譯作為服務業的特質,並正視其中製造業的成份,探討所帶來的挑戰與對於人才培育的意涵。本研究採用產業研究理論及研究方法,根據服務業四大特性 (IHIP) 架構,分析當前筆譯市場各項活動之產業本質及特性,並探討各項產業特性對於譯者、翻譯企業、翻譯教學乃至整體翻譯產業之影響,就筆譯市場「類製造業」及「類服務業」兩大區塊加以討論。
  • Item
    咆哮山莊在臺灣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3-09-01) 賴慈芸
  • Item
    Treacherous Translation
    (英語學系, 2005-01-??) Chiu, Kuei-fen
  • Item
    Rais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Idiomatic English through Cross-Translation Practice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3-07-??) Hui-ling Huang
    本研究在了解大學生對中式英文的認知以及教師介入對英語慣用語學習的影響。作者根據語言重建模式及其他相關理論,發展交叉翻譯練習法來檢視學生對中式英文的注意和知覺的程度。結果顯示:一、學生的跨語言認知非常有限以至於無法判斷及解釋為何會在中式英文的產生,雖然在翻譯練習時他們都能注意到自己的翻譯和原文有相當的差異。二、學生指出選字的錯誤以及無法用英文思考是造成中式英文的原因,因此強烈需要教師的介入。本研究認為交叉翻譯練習可以作為英語慣用語教學的補充練習,以提升學生對中式英文的認知、加強字義的辨識、增加跨語言的知識及英文能力。
  • Item
    英語否定結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2-04-??) 盧丹懷
    否定結構似乎簡單,其實不然。本文以項研為基礎,描寫了英語中的一些否句結構。 研究以課堂教學實驗的結果顯示,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英語的學生如果沒額外的幫助很難透徹地理解某些英語否定結構的涵義。文章把英語中一些否定結構分類,參 照現代英語語法和漢語翻譯,比較和皆析這些英語否定結構的語言形式及語義,以期揭示英語否定句各種類別的特點,以及中英文之間的相同和相異點。文章的結論 是,對以英語第二語言的中國學生,某些英語否定句可能構成學習上的困難。要便於他們很好地理解就應該提供額外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