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語料庫輔助下的王際真翻譯風格研究
    (2024) 張冰; Zhang, Bing
    華裔翻譯家王際真對中國文學在英語世界傳播有著「播火」之功,其翻譯生涯超越了半個世紀,為中國文學英譯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肩負著延續原作生命、傳播源語文化的使命。隨著翻譯理論的發展及翻譯研究的進一步加深,譯者的翻譯活動主體性及創造性得到了相當的重視,譯者風格研究也逐步成為翻譯研究的焦點之一。文章對王際真的整體譯作進行梳理,採用語料庫實證研究與質性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式,以描寫翻譯學及語料庫翻譯學等相關理論為指導,根據王際真譯作特點將其劃分為全譯和非全譯兩類文本,建立王際真譯作語料庫,提出相關研究假設,對王氏譯作展開宏觀層面量性考察和微觀層面個案分析相結合的研究,進而探究王際真的翻譯風格特點。宏觀層面,在對比原文的基礎上,分別從詞彙、句子和語篇層面對王氏不同時期譯作翻譯傾向及特點展開分析與討論,發現王氏譯作用詞較為簡單且通俗易懂,有著較強的口語化及簡化傾向,便於譯文讀者閱讀、理解。兩類文本在語序調整方面呈現出相異趨勢,敘事視角方面也大相徑庭,在詈罵語言使用方面卻高度統一,對原文中的詈罵用語以省略或簡述譯法處理,體現出翻譯中國語言文化時所擁有的民族語言榮耀心理,力圖保持譯文語言的純淨,保留譯文讀者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積極想像。譯本註釋使用方面,兩類文本均較為重視原文中稱謂語信息在異語語境中的傳播問題,建構了較為獨特的稱謂語翻譯體系。相較於王氏早期譯作,王氏中、後、晚期譯作較為重視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傳達問題,往往在註釋中增加文化現象解釋及譯者評論內容。微觀層面,對王氏譯作展開橫向、縱向及歷時層面的個案對比分析,發現王氏全譯文本中詞彙豐富程度、多樣性和用語複雜程度不高,閱讀難度較低,翻譯顯化特徵較為明顯,譯文的翻譯靈活性及自由度較高,與原文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照應趨勢。非全譯文本方面,王氏譯作詞彙密度、語言豐富程度和句子長度均不高,可讀性更強,與全譯文本相似,但在語篇層面卻重翻譯交際效果,輕語言形式表達,重視直接引語的使用及情節的銜接與連貫問題,故事情節集中,人物衝突明顯。歷時視角來看,王氏晚期譯作用詞精准度、語言流暢度、詞彙豐富程度更高,更為注意文化信息的解釋及補償。王際真的翻譯風格受到了贊助、主流意識形態及詩學等方面的影響。王氏早期翻譯活動中所形成的翻譯風格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王氏中、後乃至晚期的翻譯行為,使得王氏不同時期的翻譯風格呈現出動態性和相對特定性的特徵。
  • Item
    語料庫於第二外語寫作之效益:後設分析
    (2023) 吳氏如水; Ngo, Thi Nhu Thuy
    本研究採用後設分析法檢驗語料庫在第二外語學生寫作表現中的整體成效。為達到總效果量, 本論文對30個自2000年至2022年間的研究 (總效應值56)進行後設分析。此外,另從四組資料(例如,出版資料、設計資料、人口資料和治療資料)中提取19個調節變項,進行了一系列調節效果分析,以探究導致觀察效果變異的因素。 後設分析的結果顯示,語料庫在第二外語的學生寫作表現中的整體擁有高度效果量(g = 0.95)。調節變量分析顯示,觀察到的效果變異可歸因於四組資料中的變量(例如,出版資料、設計資料、人口資料和實驗組資料)。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語料庫使用在協助第二外語寫作方面比傳統教學方法來得更有效;(二)尤其自從2015年起,語料庫在第二外語寫作中的整體效果提升,總效果量大幅度增加;(三)在研究設計上,抽樣方法和後測設計對效果量影響較大;(四)母語與英語為同一語系的學習者比不同語系的學習者,更能從使用語料庫中受益;(五)對不同程度的學習者,語料庫的使用都具高度成效,語言程度高者則擁有最大效果量;(六)語料庫使用對英語或非英語系的學習者都有高度效果,其中英語系的學習者的效果略大;(七)語料庫使用對擁有碩士學位的學習者有高度效果,但對於大學生的學習者僅有中度的效果量;(八)短至中時間的語料庫使用效果比長時間使用來得更有效;(九)小型語料庫(小於100萬個單詞)更能在第二外語寫作中提供最大的效果量,大型語料庫(1億至10億個單詞)和中型語料庫(100萬至小於1億個單詞)分別為大與中度的整體效果量,而龐大型的語料庫(超過10億個單詞)效果最低;(十)DIY(自建)語料庫為成效最佳的語料庫類型,並且整體成效相當於一般單語語料庫和專業語料庫;(十一)語料庫使用在學習詞彙語法/措辭層面上比學習篇章/結構層面時更有效果;(十二)教師在高度控制的環境(即教師同時涉及語料庫諮詢和寫作反饋)或自主學習環境(即教師無需涉及語料庫諮詢或寫作反饋)使用語料庫時成效最佳。但如果教師只涉及寫作反饋,效果為最低;(十三)第二外語寫作中的語料庫使用無論是實體或是非實體型的數據驅動學習,在基礎文句(local)或進階寫作(global)的預期成果,皆達高度效果量。總體而言,語料庫使用是一種能促進第二外語寫作的高效的學習方法。
  • Item
    調查以雨料庫為本英語學術辭彙學習網對英語學習者之學習成效
    (2010) 陳怡菁; Chen Yi-Ch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語料為本的英語學術詞彙學習網對英語學習者之學習成效。 本實驗於2006年第二學期實施,對象為59位英文程度為中初階之大一新生。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兩組學習者每週皆有兩小時英文課程,但實驗組需於課外時間到「英語學術字彙學習網」自學英語學術字彙。三個月後,針對兩組字彙學習成效的「質」與「量」進行測量。此外,實驗組的學生需答一份針對英語學術詞彙學習網的回饋問卷。 本研究結果敘述如下: 一、 兩組同學在字彙「量」上皆有增加,但只有實驗組同學的成績達到顯著進步。 二、 兩組同學在字彙學習的「質」皆有顯著進步,兩組間無顯著差異,但控制組後測略勝實驗組。有幾項可能原因導致此結果:(1) VKS測驗中,學生能寫出正確的句子不一定代表已完全掌握字彙之使用。(2) 實驗組學生表達學習量過重,短時間內無法熟讀每個字彙。(3) 學習字彙之方式影響字彙學習成效之類型,本實驗使用接受性字彙學習法(receptive vocabulary learning method),於是實驗組學生在生產性字彙(productive vocabulary)的進步幅度不如接受性字彙。 (4) 從實驗組學生前後測答題結果觀察,後測時學生可能花較多時間完成第一部分測驗,以致第二部分測驗的造句無法全數作答。 三、 實驗組學生對「英語學術字彙學習網」上所提供之詞彙表、字彙練習,及線上字彙學習法給予正面回饋,若加上其他學習方法便更能強化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本研究提供一個良好字彙學習網站建構之指南,同時建議英文教師可將線上字彙學習法融入課程中使學生能發掘線上字彙學習之益處。
  • Item
    漢語音譯用字傾向的語料庫研究:以臺灣與中國大陸新聞為例
    (2013) 鄭諺祺; Yen-Chi Cheng
    漢語音譯詞與其他語言最主要的音譯不同之處,在於決定以何種譯音對應來源語發音之後,仍必須從同音漢字中選擇一個作為產出的音譯字。過去音譯研究雖不乏關於選字原則的討論,但多屬以音譯辭典等工具書為依據的質性分析,鮮有收集第一手語料的量化分析。本研究試圖利用語料庫與統計方法,找出現代漢語中有生產力的音譯字,描述現代漢語的音譯用字規範。研究者利用程式,從四個臺灣及中國大陸的新聞網站收集篇章,建置新聞語料庫,然後從中擷取帶有括號夾註原文的音譯詞,根據詞彙指涉對象的性質,加上「人名」(在可判別的情況下並標註性別)、「地名」、「其他實體名」等標記,製成四個音譯詞子語料庫,觀察子語料庫中的音譯字對應於新聞語料庫所有漢字的分布,並利用對數概似比檢定(log-likelihood-ratio test),比較各種不同條件下的音譯用字差異。研究結果揭示了音譯字當中有約80%共通出現於各種音譯詞,約20%明顯傾向使用於特定條件,顯示出漢語音譯用字規範內部的不同質。
  • Item
    台灣閩南語故事文本詞類研究:以「桃園縣民間文學集」閩南語故事為例
    (2010) 楊麗娟; YANG, Li-Chuan
    台灣歷經多國殖民統治佮濟濟年來不當的語言政策,本土語言嚴重斷層。當務之急,愛找回日常生活化的語言,創造新時代的語彙。 觀察國外英語教材的編寫,攏有豐富的語料庫成做基礎,教材編寫者可以根據辭彙出現的頻率、句型的難易度來設計編寫教材。 檢視現此時台灣閩南語教材,缺乏詞類、詞頻這方面的基礎研究,只能依據編輯者的主觀判斷來編訂,較無科學系統可言。 現存的幾個閩南語語料庫攏尚未加註詞類等語法訊息標記,語料的規模嘛抑無大。標記語料庫的建置非常耗時費工,本論文先利用台華語線上對譯辭典以及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楊允言老師「台語文斷詞、詞性標示系統」等豐富的數位資源,進行台語文詞性標記的轉註作業,加速台語文加工語料庫的建構,同齊加入豐富語料庫的典藏行列。 本論文以胡萬川教授總編輯、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出版的「桃園縣民間文學集」中的六冊閩南語故事的內容為基礎,建置語料庫,做成本篇論文的分析語料,配合古文獻〈東番記〉來進行有關詞類、詞頻的語言調查分析,以古證今、以今辨古。本研究建置的語料庫將併入中研院語言所閩客語典藏計畫的台灣民間文學集語料庫,可協助擴充台語文之語料庫,並且提供台語文教材編訂的參考。
  • Item
    台灣報紙新聞標題台語詞語的運用─以聯合報2006.07至2008.06為例
    (2010) 李松山
    台語是一種淵源流長的語言,也是充滿民間生活的話語,能展現老祖宗的智慧。往往簡短的幾個字,能精準地道出台灣社會的人情事理、風俗民情等。 透過研究分析與觀察,在公共場合中國語言談,夾用台語詞彙,已是一般人的現象;而在新聞標題中,有為數不少,使用國、台語夾用的手法,做為傳播媒體與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樑。 本研究主旨在由聯合報各版的標題中,取國語夾用台語詞彙為素材,探討在現今的報紙,為何要使用這些台語詞彙,及其產生的價值。 另外,報社編輯如何運用台語詞彙做為標題表現題材,選用字的標準是什麼,進而探求本字,並對詞彙的用字做字源的考究。
  • Item
    從語料庫語言學觀點研究白居易詩重疊運用
    (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09-09-01) 吳瑾瑋
    本篇研究試圖從語料庫觀點分析白居易詩句中重疊運用的類型。亦即藉電腦強大的檢索計算能力,統計呈現白居易詩中重疊運用的類型,探討白居易詩重疊使用的語言風格。白居易詩數量龐大,在全面性蒐集整理語料之後,比較杜甫和白居易詩作中,發現白居易重疊手法的使用類型非常多樣化。在文學語言中,重疊運用是廣泛應用又重要的手法,在詩句中使用重疊既能延展加深情義,又能形成反複的音樂節奏之美。檢視白居易詩句,首先有關疊字部份,在單句或對仗句中都出現。從句中位置來看,疊字優先選擇出現在五言詩行及七言詩行之首;疊字比較常出現在詩行末尾以形成ABB形式,這是比較常見的三音節重疊形式。再者,是相同字詞出現在同一詩句中,雖並非緊鄰出現,但也形成反複的節奏效果。除了疊字或類字手法,白居易自由而靈巧使用多樣重疊手法,如疊詞類詞、疊句類句等,以頂真、層遞或排比手法靈巧穿插;又綜合應用前述各種手法,以致疊句中疊字或類字;句型相同的類句連續出現或間隔出現;相同句型類句也可能包含疊句,或是和疊句交錯運用,數種重疊手法靈活應用,使得白居易詩更富多樣化的節奏美感。
  • Item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peech Act of Thanking
    (英語學系, 2010-07-??) 鄭維容; Stephanie W. Cheng
    本論文利用語料庫來檢視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表示感激。本論文使用兩個著名的口語語料庫,一是密西根學術口語語料庫(Michigan Corpus of Academic Spoken English, or MICASE),以及英國國家語料庫的口語部分British National Corpus (BNC, the spoken part)。這兩個口語語料庫都包括了各種類型的情境和說話者,與各種不同形式的互動。本文以質性與量性的方式分析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在各種情境中表達感激的方式,並將感激用語分為六大類。分析結果顯示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最常使用thanks和thank you兩種感激用語。另外,研究成果亦歸納出thanks和thank you的各種不同的功用。例如,他們可以用於表示禮貌,回覆別人的感激,回絕他人的贈與或邀請,以及當作是對話的結束語,這類的用法多出現在BNC語料庫。MICASE語料庫則有較多的appreciate用法,感謝第三者,以及在正式演講場合所使用的較為正式的感謝用語。對外語學習者而言,表達感激的方式就像其他語言行為一樣需要加強學習。尤其要學習在適當的時間與情境下,表達適宜的感激方式。
  • Item
    The Metrical Structure of Changhua Folk Verse
    (英語學系, 2006-01-??) 蕭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