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馬來西亞華語「了」的語音變異因素
    (2024) 王家輝; Wong, Kah-Fai
    本研究探討馬來西亞華語「了」(le和liao)的語音變異因素。本研究假設語域和性別是影響le和liao 變體分佈的顯著的語言外部因素,並假設「了」的句法位置(動詞後「了」和句末「了」)是影響「了」語音變異的顯著的語言内部因素。從BBK Network YouTube頻道中新聞播報、紀錄片、採訪以及趣味辯論四種不同的語域為語料,研究「了」語音變異的分佈。本研究采用了GoldVarb X (Sankoff et al. 2005),一種用於變異研究的定量工具。該結果表明語域對「了」語音變異的影響是最大的,尤其新聞播報和紀錄片傾向於le變異的使用,而採訪和趣味辯論更傾向於liao變異。此外,「了」的句法位置也是影響「了」語音變異的顯著因素,尤其動詞後「了」傾向於le變異的使用,而句末「了」則傾向於liao變異的使用。然而,性別並沒有對「了」的語音變異因素造成顯著的影響。
  • Item
    政治質詢中規避語「其實」的使用與性別的關聯:以高雄市議會質詢為例
    (2021) 何亦翎; Ho, Yi-Lin
    本文旨在探討高雄市議員在議會質詢,規避語「其實」的語用功能,並以Lakoff(1975)性別理論為基礎,探討規避語「其實」的使用是否跟性別相關。口語中規避語的使用,主要是說話者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跟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的保護以避免面子威脅的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發生。本文收集三十二名男性議員跟二十四名女性議員在質詢中使用「其實」的語料。首先,我們使用AntConc 搜集語料,再用Python進行卡方檢定(Chi-square)。研究結果顯示,在質詢中「其實」有六個語用功能,分別是: (1)批評政府官員的回應,(2)議員給予官員可行的辦法,(3)對於官員的看法表示同意,(4)保護議員自己的積極面子,(5)避免過於彰顯議員自己的努力,(6)質詢內容涉及死亡相關的內容,研究結果顯示,只有一個語用功能跟性別相關。另外,根據Hsieh and Huang (2005)所提出「其實」的架構(qishi construction),說話者用「其實」表達不同意(disalignment)之後,會用「因為」或是「可是」,更進一步說明不同意的理由;在議會質詢,議員也使用相同的模式,表達不同意官員的回答。不論是在充滿面子威脅的質詢,或是口語言談或訪問,規避語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對於議員,在質詢中使用規避語的目的,除了表達他們同意或是不同意的態度,更進一步表達他們的立場跟建議,以達到代表民意監督政府的責任。
  • Item
    鄭丰武俠小說中的女性研究
    (2020) 呂恆葳; Leu, Heng-Wei
    武俠小說長期作為一種多由男性執筆的文類,女性於其中常淪為配角或輔助的角色,缺少獨立於男性的人格精神展現。鄭丰身為近年頗受矚目的武俠小說作家,出道時被出版社冠以「女版金庸」,隨著作品陸續出版,逐漸走出自我風格,其女性身份於武俠文壇罕見,小說中對女性的重視也有別以往,武俠小說中的女性是否會因書寫者性別不同,而有突破性的開展,值得一究。 傳統武俠小說中的女俠,多著墨在女智、女武的表現,內在的經營多圍繞男性打轉,鄭丰除了立基於前人在女性智武的積累,對女性的內在刻畫戮力甚深,打開過去僅限縮於情感的女性生命,降低對女性禮教束縛,女性的人生選擇變得多元而寬廣,能自在決定感情於生命的次序,也勇於自我理想的實現,呈現較為飽滿立體的女性形象。 本論文先爬梳武俠與女性之間的連結,理出武俠小說如何一步步產生女性讀者到女作家的出現,再從鄭丰的作品中,觀察並歸納其筆下女性人物的外顯書寫和內韻情志,所展現的女性視角獨到之處,最後以分析女性作家撰武俠小說所產生的突破,和可能出現的盲點作結。
  • Item
    倫理與恐怖: 寰宇小說與九一一
    (2013) 張懿仁; Yi-Jen Chang
    九一一恐怖攻擊是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中最獨特和具標誌性的事件,因為此事件為人類最深層的恐懼定調。九月十一日這個日期無疑地標誌了我們在認知層面深陷於恐懼和安全,危機和秩序,敵人與朋友等概念的戀物般地崇拜。隨著九一一事件,一個「我們/他們」,「朋友/敵人」的分際不斷地被用以構築公共情感、國際結盟和認同的座標。我們能瞭解九一一事件對全球人類帶來的創傷,但我們也必須警覺到這個創傷被挪用為合法化美國為鞏固其全球霸權而發動的反恐戰爭的理想托辭。 本論文以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為出發點,欲探討是否仍有別於主流「我們/他們」論述的其他可能。本文的關懷在於討論這個對於九一一事件的非主流的回應如何自寰宇論述、生命政治論述、全球化理論、邊界與移動的論述以及性別與種族論述的重重對話中產生。本論文據此試圖爬梳出一個能跨越國家邊界且能涵蓋當代人類經驗的回應。我認為寰宇論述內在的政治承諾與倫理責任的深刻意涵能夠使我們抽離受限於國家邊界的個別經驗而以全人類作為理解九一一事件的參照點,生產出我們對九一一事件的非主流回應,免於被收編於一個霸權式的大論述中而抹除了個體的獨特單一性的微觀論述。藉由寰宇論述及其倫理意涵的批判視角作為方法論,本文認為Ian McEwan的 《星期六(Saturday)》,Joseph O’Neill的 《荷蘭 (Netherland)》 與Mohsin Hamid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不能因其書寫者之國籍簡約歸類為當代英國小說,美國小說或南亞裔小說,也不能因其書寫內容關乎九一一恐怖攻擊此一「全球」事件而將之歸類為世界文學。本文認為這些小說作家自身及筆下人物背景呈現的多國連結的複雜性及對九一一事件之回應揉合了他者的再現與批判應被定義為寰宇小說。本文先就寰宇小說之關懷對象與再現策略定調,進而藉由重思德希達的aporetic hospitality和對他者的責任的概念與全球危機和美國霸權間的對話以分析小說中所再現九一一事件中被妖魔化的他者來討論寰宇論述與實踐如何真正公平對待全球危機與恐怖威脅下的真正「受害者」。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讚美語回應發展之研究
    (2011) 郭玥慧; Yueh-huei Kuo
    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讚美語回應的發展情形,同時也探討讚美者性別與社會地位和讚美主題對判斷以及回應讚美語的影響狀況。本研究方法包含看圖判斷讚美語實驗與看圖回應讚美語實驗。受試者由幼稚園中班、大班、小一、小二、小三以及大學生共一百四十四位學生所組成,依年齡分為六組,每組二十四人,男生女生人數各半。 判斷讚美語實驗結果顯示,不論兒童或成人對於不同主題的讚美或來自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地位讚美者的讚美在判斷它們是否為讚美方面未達到顯著差異。然而,回應讚美語實驗的結果顯示,讚美者的性別與社會地位會影響受試者回應讚美語。受試者傾向於接受來自女性或高地位讚美者的誇獎,而拒絕來自男性或低地位讚美者的誇獎。受試者對於不同主題的回應雖未達到顯著差異,受試者對於較具體主題的讚美給予較多的回應。此外,男性受試者對關於「能力」的誇獎給予較多的回應,女性受試者則對於「外貌」或「物品」相關的讚美給予較多的回應。 回應讚美語實驗也顯示,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大約於五歲已能依讚美者性別和地位或讚美主題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回應策略。然而,兒童在讚美語回應策略的使用能力仍不及成人。在八歲以前,幼童大多直接接受別人的讚美,在此階段的受試者也多僅使用單一策略來回應讚美語。八歲以上的受試者開始減少直接接受讚美策略(Direct Acceptance)的使用,並多使用間接接受的策略(Indirect acceptance),這個年紀的兒童也能使用更多的合併策略。成人則能使用更多的合併策略以同時接受讚美並避免自我讚美。
  • Item
    電腦溝通媒介語言中的性別差異
    (2010) 歐陽君怡; Chun Yi, Ou Yang
      本論文目的在分析男性及女性在不同的電腦溝通媒介中的語言使用。此研究挑選了三種不同的電腦溝通媒介:網誌、電子佈告欄,以及即時溝通系統。收集的資料包括60篇網誌文章(30篇男性作者,30篇女性作者),60篇電子佈告欄文章(30篇男性作者,30篇女性作者),和60篇即時溝通系統的對話內容(20篇男男對話,20篇女女對話,20篇男女對話)。七組語言變項包括語碼混合、語言創意、問句、粗俗語、強調語、禮貌語,以及回饋語。此外,此研究亦分析15種電腦溝通媒介使用者的互動方式:提供相關經驗、開玩笑、鼓勵、同意、感到有趣、讚美、安慰、感謝、改正、建議、同理、祝福、問題(作為促進互動方法)、問題(作為尋求資訊方法),以及對某人表達愛意或想念。本研究包含質與量的分析以調查男女語言使用是否有顯著差異,並查看語言特徵在不同的語境中是否有不同功能。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使用語言的差異在網誌及電子佈告欄中(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沒有顯著差異。相反地,在即時溝通系統(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男女在語言使用上有顯著差異。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似乎更像口語會話,因而造成性別在語言使用上的顯著差異。至於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可能是個無性別的環境。另外,觀眾也可能會影響電腦溝通媒介使用者用語言的方式。在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文章可被不熟悉的人看到。因此,使用者可以隱藏他們真實的性別身分。然而,像即時溝通系統這樣的同步電腦溝通媒介較為隱私,使用者因而較願意透過語言展現他們真實的性別身分。此現象可解釋為何在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不同性別有顯著的語言差異,但在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卻沒有顯著的差異。
  • Item
    朱德庸漫畫之性別再現(1983~2006)
    (2008) 柯瓊閔
    摘要 漫畫長時間因不被歸類於傳統美術範疇內,且功能也只定位於休閒,但近代此情形產生了變化。漫畫開始漸被重視,且對其研究有增加的趨勢,顯示了其價值。 台灣社會自1970年代迅速變遷,父權社會已隨著時間而轉變成強調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而朱德庸漫畫中所描繪的性別議題是引人注目的,加上漫畫亦可說是一種評論,因此觀測其中的性別再現,可看出漫畫文化於生活之中的積極角色。 本論文選擇了朱德庸描繪性別議題最為明顯的三系列漫畫為研究文本,分別是「雙響炮」系列、「醋溜族」系列、「澀女郎」系列,並針對其中內容進行性別再現之文本分析。同時觀察台灣社會近年來性別地位與處境的改變,將其作一對照與連結以期能發現漫畫與社會時空互動與交會的關聯以及意義。 藉由觀察三系列漫畫之中女性形象、男性形象以及兩性關係之間的變化,可見其顯示著對社會的鏡像反映,隨著性別地位的轉變,兩性形象及關係在漫畫中亦有所變化。不過即使漫畫中性別再現切合著時代脈動,但於漫畫內容的展現中仍可見傳統意識形態複製的情形,因此難免成為父權體制再生產的工具了。
  • Item
    日常生活中性別、空間、科技與文化的廚房之舞
    (2005/08-2006/07) 吳鄭重
    本研究試圖從以結合結構化歷程理論和批判實在論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觀 點出發,以社會結構與個人行動相互形塑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生活地景的再現意 涵,來探究戰後台灣都市婦女廚房生活的各種樣貌。 在理論整合方面,融合了Lefebvre 對日常生活的批判馬克思主義觀點與空 間生產的三元辯證分析,以及de Certeau 對日常生活中各種實踐藝術戰術性操作 的生活詩學概念,來探究婦女煮食家務變遷的歷史過程中,經濟、科技和文化的 社會結構性力量是如何銘刻在婦女身體和廚房空間的動態關係之中,以及她們如 何透過機巧的時空安排與靈活的身體特技,改造與再現特定社會情境之下具體的 家庭生活模式、社會經濟結構與飲食文化內涵。 在研究設計方面,本計畫結合廣泛研究和深入研究的雙向取徑,採取多面 向、多層次的研究策略。以台北縣市作為主要的研究地區,一方面蒐集有關住宅、 廚房科技和餐飲業發展的統計資料,對照整體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狀態,勾勒出戰 後台灣都市廚房生活現代化的歷史歷程。另一方面則以小地區的田野調查、個案 觀察訪談和焦點團體的定期聚會,蒐集不同廚房生活和飲食文化的「共同經驗理 解」。 最後借用Goffman 的社會舞台概念和故事∕劇本、舞台∕背景、佈景∕道具 及演員∕角色等戲劇構成元素,拆解與再現戰後台灣都市日常生活中性別、空 間、科技與文化的廚房之舞。
  • Item
    小規模林業及社區林業的新走向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2014-12-01) 廖學誠 
  • Item
    影響臺灣兒童讚美語回應發展之因素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4-12-01) 郭玥慧; 陳純音 
    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讚美語回應的發展情形,同時也探討讚美者性別與社會地位和讚美主題對判斷以及回應讚美語的影響狀況。本研究方法包含看圖判斷讚美語實驗與看圖回應讚美語實驗。受試者由幼稚園中班、大班、小一、小二、小三以及大學生共一百四十四位學生所組成,依年齡分為六組,每組二十四人,男生女生人數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