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9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伴侶言談與關係親密感:以關係促進策略和逾界語言建立伴侶中心立足點(2024) 江妍; Chiang, Anita Yen本論文探討語言如何協助伴侶提升親密感,和建立幸福伴侶關係;以互動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來檢視親密伴侶在互動中,使用關係促進策略(如:親暱稱謂、幽默對話)和逾界語言(如:講髒話、性相關談話、兒語)建立伴侶中心立足點;我將伴侶中心立足點定義為,伴侶輸出與解讀語句時,優先考慮維繫關係和諧與促進親密感的溝通方式。本研究的語料來自美國和臺灣情侶的訪談及自然對話,總計超過120小時的錄音內容,透過分析這些語料,討論伴侶如何於語言情境中,以伴侶中心立足點溝通,進而增進伴侶親密感、緩解傷害關係的情境、並為彼此提供情緒支持。伴侶的語言使用,構成伴侶中心立足點的三個概念領域,分別為愛情區、安全地、遊樂場,這些概念領域,為伴侶相處提供相關的心理動機、概念資源、及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支持伴侶建立以關係和諧為優先的溝通。隨著親密關係發展,伴侶通過互文性語言使用,反覆協商和創造語意,將增進關係親密感的語言資源,整合成他們專屬的伴侶語,藉著使用伴侶語中的語言策略,伴侶可在伴侶中心立足點和個人中心立足點間切換,在對話中兼顧親密連結和個人需求。本論文對語言如何建立親密伴侶關係的研究成果,能為社會語言學和關係科學領域,提供理論及應用層面的寶貴見解。Item 呈現不同視覺媒材對英語學習者多模態聽力理解與認知負荷之影響(2024) 劉紹威; Liu, Shao-Wei視覺媒材與第二語言聽力表現的關係,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在眾多視覺媒材之中,以影片做為聽力測驗媒材最為普遍。然而,過往的研究結果呈現分歧。為深入瞭解分歧的起因,探究視覺媒材與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程度之間的複雜關係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第二語言程度(高或低)的學習者,在接觸不同視覺媒材(動態影片或連續靜態影像)後,其聽力表現是否呈現差異。為豐富研究成果,本研究同時測量學習者的主觀認知負荷(內在、外在與增生)以及對視覺媒材的整體感受。研究結果顯示,在68名學習者中,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程度與所接觸的視覺媒材皆對聽力表現產生直接影響。其中第二語言程度的影響尤為顯著。高成就學習者在不同視覺媒材條件下的聽力表現皆顯著高於低成就學習者。進一步分析,縱使低成就學習者的聽力表現顯著低於高成就學習者,低成就學習者仍對於視覺媒材展現正向態度且仔細留意不同非語言訊息之意涵。就視覺媒材而言,動態影片相較於連續靜態影像更能顯著提升聽力表現。此差異可能源於動態影片提供較細膩的非語言訊息且引發較低的外在認知負荷與較高的增生認知負荷所致。此外,結果亦可推論動態影片為較合適的多模聽力視覺素材。本研究結果再次呼應第二語言學習者之語言程度與所接觸之視覺媒材對於聽力表現的影響。同時,本研究為聽力教學與測驗中,多模態資源的運用提出建議,希冀透過教學與測驗方法,培養學習者面對真實世界的聽力技巧與策略。Item 神奇療法與精湛藝術:以道家觀點看待「祕密花園」中的疾病與復原(2024) 艾迪; Bruhl, Elad深受大眾喜愛的兒童經典文學作品《祕密花園》,故事主要講述瑪麗和柯林兩位角色的轉變,該變化不僅是行為反應,亦展現在身體表徵,因此到了小說結尾,孩子們的轉變體現在紅潤的臉頰以及兒童般的朝氣與活力,與過往病弱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研究著重在探討主角轉變的原因,研究過程中追尋其他學者的步伐,發現許多人將角色中的康復現象歸因於孩子們積極思考的結果,並指出新思維「心靈療癒」運動影響了作者法蘭西絲‧霍森‧柏納特看待世界的方式。筆者的研究方向與過往學者的研究思路不同,主要專注於小說中的核心元素「魔法」。儘管有些學者的研究間接承認魔法對兒童復原的重要性,但鮮少有人深入探究該方向,因此本研究深入著墨於這一點。為此,筆者借鑒道家哲學的視角,認為魔法與道家的「道」概念具高度相似性,迪肯的精湛技藝亦巧妙地契合了「無為」的概念,因而在《祕密花園》敘述中,一個人的生命力最終取決於他與魔法的融合程度。Item 臺灣高中英文課採英語授課課程實施引導式歸納法文法教學:學習過程與學習者看法(2024) 郭冠均; Kuo, Kuan-Chun臺灣的雙語教育政策和TETE(英語課以英語授課)實踐期望英文學習者深化發展英語溝通應用能力。然而,臺灣的英語教育有時過度強調文法教學和紙筆測驗,這些困難正訴求英語教學應透過不同的策略著重英語的形式、意義以及使用層面的學習。歸納法文法教學的裨益已受廣泛討論,但鮮有研究聚焦於英語學習者在歸納法文法課堂中進行歸納法文法分析之學習過程,尤其是在英語教師採英語授課的文法課程。深入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者看法皆具有研究的需求性,故此研究將進一步提供更多教學啟示與建議,幫助老師更有效地進行英文課以英語授課課程中的文法教學。本研究採用引導式歸納法教授高中學生英文文法句型。基於Flowerdew(2009)的4Is模型,研究者設計一引導式歸納法文法教材,並向27名高中二年級生的班級進行為期一周的課程,共計四堂英文課堂。課堂活動旨在讓學習者在老師的引導與輔助下以小組合作模式共同建構語法規則,隨後進行情境化練習。本研究為一混合性研究,量化部分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資料,質性部分則以觀課及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為探究受試者對引導式歸納法文法課程的看法,此研究亦於課堂教學後對六名受試者進行訪談。此混合方法個案研究旨在探究學生在英文課採英語授課課程中引導式歸納法文法教學的學習過程和其看法。基於研究發現,本研究進一步討論教學啟示,最終旨在啟發高中英文課以英語授課課堂中更具成效與意義的EFL(英語作為外語)文法教學。Item 隱喻思維:漢英雙語能力的認知神經處理(2024) 劉岩峻; Low, Dylan Scott Yan Jun學習新的語言也涉及學習表達意義的新方式與規範,而隱喻便是其中之一。儘管已有大量先前研究採用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的方法對隱喻語言的神經認知處理進行瞭解,但很少有研究從雙語的角度進行探討。本論文探討第二語言英語使用者是否以不同於母語使用者的方式處理隱喻語言,並呈現ERP初步結果。實驗共招募兩組參與者:在台灣的英語母語者與非英語母語者的台灣人。此外,此研究亦使用文化智商量表(Cultural Intelligence Scale)來測量跨文化能力,以控制兩組參與者學習和適應新文化進而擴展到新意義表達方式的能力。實驗材料由語境-目標句對組成,其中目標句根據動詞分為隱喻或字面兩種情境。14名非英語母語者和6名英語母語者的ERP平均數據的質性比較結果顯示,母語和非母語使用者在處理動詞隱喻時存在差異:非母語組在目標句的動詞上觀察到N400,而母語組在賓語的名詞上可能存在N400。此外,在目標句最後一個詞之後的500-800毫秒的時間窗裡,兩個語言組都觀察到持續的晚期負向波,這可能代表著隱喻與字面情境之間的記憶檢索差異。總而言之,本論文支持了不同語言背景的人以不同方式處理隱喻的觀點——具體而言,對於英語母語者和非英語母語者的句子理解歷程而言,隱喻處理在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影響。Item 大型語言模型 ChatGPT 於學測英文考科中選擇題及混合題表現之探究(2024) 顏于慈; Yen, Yu-Ci人工智慧現今已然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之中。劃時代的尖端科技也逐漸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及與之的互動方式。就英語學習而言,自OpenAI於2022年推出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以來,ChatGPT已為因工作需求或正在學習語言的人們提供了方便的資源。鑑於英語測驗於評估英語學習成果中的關鍵角色,本研究旨在探討:(1) ChatGPT在英語語言測驗中是否為值得信賴的英語學習工具,及 (2) 其於作答英語語言測驗中的的能力及隱憂。本研究評估了ChatGPT(GPT-4和GPT-4o)於2017至2024年的台灣學科能力測驗(學測)英文考科中的表現。測驗題型包括詞彙題、綜合測驗、文意選填、篇章結構、閱讀測驗以及混合題。研究顯示,GPT-4和GPT-4o於每年度的學測英文考科之答題準確率分別落在86%到100%及92.86%到100%區間。GPT-4o在詞彙和語法知識、閱讀技能和圖像處理能力方面優於GPT-4。若以題型來看,GPT-4o在整體表現上優於GPT-4,於詞彙題和篇章結構測驗中取得滿分,並在閱讀測驗、文意選填和綜合測驗中表現出色,作答準確率分別為98.28%、97.50%和96.19%。然而,對於因台灣新課綱的實施而納入的混合題題型,GPT-4和GPT-4o的作答準確率皆僅為66.67%,顯示出大型語言模型處理此類題型的可信度相對較低。而ChatGPT於混合題型中之多選題答題中所顯現出的邏輯謬誤及錯誤解讀,抑或是相對較少的混合題題型之題目數量皆可能為其於混合題題型上表現相對不出色的潛在原因。總體而言,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的學測英文答題準確率顯示其在英語學習中具有幫助學生解題的潛力。Item 真實閱讀語料對高中生閱讀焦慮、閱讀動機以及閱讀理解之研究(2024) 高楚函; Kao, Chu-Han隨著網路的日益發達,真實語料變的唾手可得,其運用在英語教學領域中被廣泛討論。在英語閱讀學習上,真實語料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效果越發重要並值得探討。本篇研究旨在探討真實語料對於高中生的閱讀理解、閱讀焦慮、以及閱讀動機的影響。此外,本研究也探討高中生對於閱讀真實語料的感受以及想法。來自臺灣東北部一所語言機構的6名高中生。參與研究者所規劃為期三個月,每週一次的真實語料閱讀課程。期間,這些參與者皆須記錄閱讀後的感想與心得。於每週閱讀課程中,受試者先了解閱讀主題並閱讀一篇文章,並於閱讀後填寫狀態焦慮以及狀態動機量表,並接受閱讀理解測驗,再於當週課程結束後接受訪談。受試者在課程初期以及每月課程結束時填寫類特質英語閱讀焦慮量表以及類特質英語閱讀動機特質量表(含內在與外在動機),並於課程結束後接受最終訪談。本研究顯示高中生的類特質焦慮以及動機相對穩定,而狀態焦慮與動機呈現波動。其中閱讀及非閱讀因素皆影響狀態焦慮,而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也與狀態動機有關。受試者之閱讀理解表現皆起伏不定,閱讀理解與狀態焦慮呈現負向關聯。此外,研究結果亦發現,真實閱讀語料其包含的困難生字增加高中生的狀態焦慮,卻提升內在動機特質較強之學生的狀態動機;閱讀理解與狀態焦慮、狀態動機以及文章可讀性雖無明顯關聯,但受試者的英文能力與個人單字量對閱讀理解有一定的影響。研究最後,3名高中生感受到自我閱讀理解的提升。依據研究結果,受試者對於閱讀真實語料的正向反饋包含: (1)代表真實生活閱讀、(2)包含資訊豐富的內容、(3)涵蓋廣泛主題、以及(4)提供最新資訊。最後,本研究針對教學上使用真實語料提出方向和提供未來研究進一步的建議。Item 異端者將永駐亡者之群:探討艾德蓋恩案子中的不死(2024) 林依文; Lin, Yi-Wen艾德·蓋恩 (Ed Gein),這位二十世紀臭名昭彰的連環殺手,成為《驚魂記》、《沉默的羔羊》及《德州電鋸殺人狂》等眾多改編作品的重要靈感來源。雖然已有許多學術討論探討蓋恩對小說和電影的重大影響,但對其個人歷史的分析卻仍然缺乏。因此,本論文旨在透過不死的概念深入探討蓋恩的生活,以揭示他人性的一面及他與社會的疏離感。首先,我通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虛無主義框架,探究蓋恩的家庭背景及其心理演變。這種探索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蓋恩在其罪行背景下的人性。接下來,我研究蓋恩與死亡之間的矛盾關係,探討他對死亡的同時否認與接受,這突顯了社會對死亡的共同恐懼和迷戀。最後,我深入探討社會如何將蓋恩變成「牲人」(homo sacer),一個可以被任何人不受懲罰地殺害但不能在宗教儀式中被獻祭的角色。通過這些多層次的分析,我從其心理和社會角度展示了蓋恩的不死身份。這樣一來,我揭示了普遍的人類焦慮和欲望,同時探討社會排斥與接受的流動。Item 噪音對閩南語平聲感知的影響(2024) 陳心柔; Chen, Hsin-Jou本論文旨在探討聲調感知與非語言噪音之間的關係,其重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非語言噪音的影響、(二)不同語調類型的差異,以及(三)上述兩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三十位對臺灣閩南語(Taiwanese Southern Min)熟練度較低之中文母語使用者參與聲調辨識實驗,他們在72種不同條件下(36種有噪音:3種聲調 × 4種噪音類型 × 3種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 36種無噪音:3種聲調 × 12次重複)識別臺灣閩南語的平聲調。研究收集並分析了在不同聲調類型、噪音類型和信噪比之下,研究參與者對於聲調判別之準確率及反應時間。根據邏輯式回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和三因子分析(three-way ANOVA)的結果顯示,低平調最容易識別,而高平調和中平調常常被混淆。語音譯碼噪音(speech-shaped noise)和粉紅噪音顯著損害了聲調辨識,而在白噪音和藍噪音中的表現則與無噪音之狀態相似。互動效應雖然無統計顯著,仍顯示出在較低的信噪比下產生了不同的錯誤類型:其中語音譯碼噪音造成辨識低平調時有較多錯誤,而粉紅噪音導致更多聲調被誤判為低平調。總體而言,研究結果顯示聲學差異(acoustic distance)和語言經驗對於初學者在噪音中的聲調感知皆有顯著的影響。此外,本研究結果也建議可進一步探索有色噪音(colored noises)在聽覺感知研究中的應用,特別是對專注力較不集中之學生或人工電子耳之使用者。Item 藝術作為能動主體:奧斯卡.王爾德《格雷的畫像》中的酷兒時間感(2024) 黃昱豪; Huang, Yu-Hao這篇論文奠基在Elizabeth Freeman、Carolyn Dinshaw和José Esteban Muñoz所論述的酷兒時間感之上,旨在探討《格雷的畫像》中,作為能動主體的藝術如何呈現出多元的酷兒時間感。我認為,在這部作品中,藝術激發出多元豐富的酷兒時間感,主角們因此得以流露同性情慾及異端狂想。尤其,我討論了小說中三種藝術形式(繪畫、言談、戲劇)、三種酷兒時間(停滯的、倒帶的、循環的)和三位男性主角(巴索爾、亨利勳爵、格雷)之間的密切關聯。首先,我闡述繪畫如何使巴索爾駐足過去並藉此抒發同性情慾。再者,在第二部分,我試圖剖析為什麼文字能夠逆轉時間並且使亨利勳爵得以魅惑格雷。最後,我把焦點放在繪畫、言談、戲劇如何交織出格雷的複雜多樣的時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