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82
  • Item
    跟讀融入大專英語課堂對學生英語聽力及學習感受之影響─以國防大學學生為例
    (2021) 張景雅; Chang, Ching-Ya
    近年來,英語課堂上多使用提倡以溝通為主的CLT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而本研究將口譯技巧裡的跟讀法融入大專院校的英語課堂中,跟讀法強調培養學生的「聽」和「說」的能力,原用於訓練同步口譯員,而近年也逐漸被使用在英語課堂上。綜觀過去研究,已有研究將跟讀法融入國中和高中的英語課堂中,並指出此練習方式能有效提升學生聽、說能力,也能增進學生學習動力。然而,卻鮮少有針對大專院校學生的英語聽力的研究,目前跟讀法也尚未被普遍使用於大專院校課堂。因此,本研究將跟讀法融入大專院校英語課堂中,藉此瞭解將跟讀融入課堂中,對學生英語聽力以及學習感受的影響。 本研究以質性個案研究為主,量性資料分析為輔的方式,以國防大學學生的英語課堂為研究場域,觀察在課堂中使用跟讀法,學生的反應、態度,並於跟讀單元前後施測聽力測驗,以比較跟讀法對學生英語聽力的影響。同時,輔以問卷調查和訪談,以深入瞭解學生對此一學習方式的感受。研究結果顯示,跟讀法用於該班學生有助於提升其聽力,同時對其學習感受有正向影響。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教育部也一再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要性,因此英語課堂應採用多元的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和學習意願。希望藉由本研究,為後續在英語課堂上使用跟讀法提出可試行的方式,也為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可進行的方向。
  • Item
    身處臺灣的外籍非英語為母語英語教師之教師認同
    (2021) 潘薇聿; Pan, Wei-Yu
    本研究旨在檢視在臺灣的外籍非英語為母語教師如何建構與重建他們的教師認同,以及此認同過程如何影響他們的教學。英文為全球通用語,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英語教學在臺灣教育裡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母語與非母語的二分法觀念也默默地埋下深遠的影響。在臺灣獨特的英語教育與學習背景之下,為數不少的外籍非母語英語教師成為了不可漠視的一部份。此質性研究透過訪談與觀課蒐集資料,以敘事研究與主題分析來深刻刻畫發生在兩位不同背景的外籍非母語英語教師身上的真實故事。在探討兩位來自東西兩方代表性的外籍非母語英語教師與學生、家長和同事的生活經驗中發現:學生與家長的回饋極具影響力,可能帶來正向強化亦可使教師失去動力、減弱熱忱;而與同儕的文化差異與合作再加上他們私下對於彼此的評價會影響這些外籍非母語英語教師的教學名聲。本研究也發現這群教師的語言教師認同會受以下六個因素影響:教師學習、教師背景、教師認知、教師情緒、社群中的教師實踐與背景因素。此研究提供一個機會讓大眾了解這群與我們一同創建臺灣英語教學環境的相較少數但並不稀少的教育者。
  • Item
    從教師觀點談資優課程之實施: 台灣國中英語資優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個案研究
    (2021) 吳怡瑄; Wu, Yi-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國中英語資優教師的教學信念、教學實務及影響前兩者關係的潛在因素。本研究以台北某一公立國中英語資優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進 行個案研究。透過訪談與課室觀察等質性之資料收集法進行深入分析,以獲得對 該研究對象之內在信念與教學更全面的瞭解。 研究分析結果如下: 首先,研究發現該英語資優教師所具備之教學信念與其 所受之教學專業背景息息相關。其教學信念特徵也與滿足資優學生學習需求及資 優課程與教學領域之差異化原則相當符合。再者,研究也發現該教師教學信念與 實際教學具有相當程度一致性,確定該英語教師之教學與課程實務深受其教學信 念影響。然而,少部分歧異性仍存在其教學實務中。第三,研究亦顯示該教師在 落實其信念的過程中,不同的外在的情境因素也參與其中,大大地影響著該教師 實際的教學行為,也導致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不和諧關係。 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分別對英語資優教師及師資培育單位提供具體建議。 最後,研究者也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期望激發對該研究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從 事更多相關研究,對英語資優教師教學信念與行為之複雜關係能有更深入的洞悉。
  • Item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國二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個案研究
    (2003) 許朝勝
    本文主旨在探討如何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中二年級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英語課程,以改善其英語學習能力。此外,教學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及可能的解決方式亦是探討重點。 本研究對象為八位國二資源班的學生。第一學期時研究者進行教室觀察以了解該班英語教學情況及學生的特殊需求,第二學期起配合該班英語教學進度,研究者每週五實施一堂多元智能英語教學。研究期間收集教室觀察記錄、師生多元智能分佈調查表、教師訪談、英語學習自我評量及教學回饋問卷、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問卷、多元智能教學省思日誌,作為資料分析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該班原英語教師八大智能分佈平均,研究者智能偏向音樂智能,而學生智能偏向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及自然觀察者智能。 2. 該班原英語教師教學模式偏向運用語文智能、數學邏輯智能及內省智能。研究者發現第二學期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後,似乎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正面影響,可提昇學習動機。 3. 資源班英語教學偏重於特殊需求學生缺陷的補救。研究者受多元智能理論影響,對學生的信念及期望較為積極正面,在教學上則強調發掘學生智能的長處。 4. 因資源班學生的特殊需求及學校行政上的限制,在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時,教師可能在教室常規管理、教學評量方式、教學人力支援等方面遭遇程度不等的困難。 根據本研究結果,茲提供下列六點建議作為資源教師及英語教師教學時之參考: 1.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式與其他英語教學法並無極大的差異,主要在於依據特殊需求學生的多元智能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熱忱、彈性及創意。 2. 英語教師應加強自身運用科技產品及網際網路的能力,善用市面上優良的英語學習套裝軟體及其他電腦輔助英語教學方法,以提供多媒體的教學活動滿足英語低成就學生的特殊需求。 3.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活動應以特殊需求學生的強勢智能為切入點,提供學生機會運用其長處。 4. 教師應提供特殊需求學生其他不同的管道學習英語,例如善用教室牆壁及佈告欄,營造充滿英語的學習環境。 5. 為協助特殊需求學生順利回歸主流教育,特殊教育教師與英語教師應建立跨科合作諮詢的機制,結合雙邊的專業知能。 6. 為彌補不同教師多元智能上的盲點,教師應進行科際整合,實施協同教學,亦可延請學有專長的家長或社區人士提供教學上的協助。
  • Item
    英語學習條件式意圖量表之結構:試題反應理論之取向
    (2014) 馮月蘢; Yueh- lung Feng
    英語教育者與研究者一般都會同意,如果能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加主動積極,英語學習的效果也會有顯著提升。但由於「動機」為一複雜且多面向的概念,無法用單一定義了解它的全貌,因此學者們逐漸轉而研究它的子概念與組成要素。   「意圖」即為動機的組成因子與來源之一,意圖在心理學領域被分為「目標意圖」與「條件式意圖」兩個部份。但過去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只擁有目標意圖,個人在朝目標努力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外在因素干擾,而造成無法達成目標的結果,但如果個人同時擁有條件式意圖,達成目標的機率則會大幅提升。就英語學習而言,如果學生能具備條件式意圖,英語學習的目標應該也會較容易實現。   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台灣中學生英語學習條件式意圖之結構,藉由設計出一個同時具有信度和效度的量表,用以測量學生所具備的英語學習條件式意圖,將有助於瞭解學生的心理傾向和學習行為,所得到的資訊可增進英語學習的效果。   本研究以試題反應理論(IRT)的Rasch模式驗證此量表的品質,研究結果顯示,此量表為一單向度的量表,影響學生答題的唯一變項即為個別學生所具備條件式意圖之程度;而經過差異試題功能(DIF)的檢定,也證實即使學生來自不同族群或性別,所具備條件式意圖程度相同的個人,在答題的選擇上,機率也為相同,因此本研究之量表確為一有效測量學生英語學習條件式意圖之量表。   此研究結果可供台灣英語教育者用以瞭解學生英語學習的意圖與行為,未來研究者也可就本研究之基礎上持續探討學生條件式意圖與英語學習成果的關係,以期能有益於學生達成英語學習的目標。
  • Item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問卷調查研究
    (2006) 賀道啟; Tao-chi, Her
    現行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的測驗僅包含閱讀能力測驗,無法測試出考生在聽力、口說與寫作方面的英語能力。況且,英語聽力是英語學習中基本溝通能力之一,其重要性實不可忽略。因此,本研究針對聽力測驗部分,調查台灣地區中學教師以及學生對於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之看法與可行性。 參考相關文獻探討,研究者為中學教師、高中學生、國中學生設計三份不同的問卷,藉此獲得下列研究問題的答案:(1) 中學教師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看法為何?(2) 中學教師的背景、教學與施測經驗、對英語聽力教學與測驗的看法,這三種因素是否會影響其對加考聽力可行性的看法?(3) 中學生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看法為何?(4) 中學生的背景、自我英語能力評估、英語成績、接受英語科測驗的經驗、對加考聽力測驗的看法,這五種因素是否會影響其對加考聽力可行性的看法?(5)中學教師與學生認為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不可行的主要原因為何? 參與研究者包含分別來自台灣北、中、南、東四區的三百名中學教師,四百二十名國中生以及四百八十名高中生。研究結果發現:(1) 中學教師了解培養聽說讀寫四方面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上難以四者並重。至於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與聽力的關係,贊成兩者相關與反對的教師人數比例近似。此外,中學教師認同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的優點,大部分教師也認為只要解決部分問題,短期內就可加考聽力測驗。(2) 對於加考聽力的可行性,國中教師、將培養學生溝通能力視為個人教學目標的教師以及認同加考聽力優點的教師,較容易持正面的態度。(3) 中學生普遍認為自身的英語閱讀能力等同於自身的英語聽力。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中學生普遍認為有其必要性,大多數也認為解決部分問題後,短期內就可行。(4) 中學生對於基測英語科加考聽力測驗的看法與其對可行性的看法有極高的關聯。高中生對自我英語聽力的評估與其對加考聽力的可行性看法也有相關。此外,國中生接受英語科測驗的經驗與其對加考聽力的可行性看法亦相關。(5) 對中學教師與學生而言,試場環境與設備各地不一的情況,是加考聽力測驗最大的障礙。國中生另外比較擔心的是聽不懂錄音人員的發音與腔調。 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基測英語科若要加考聽力測驗,首要問題就是解決環境與設備的問題,其次就是出題方式與內容需考慮文化與城鄉差異,以核心、共通的能力為主。此外,中學教師宜多注重英語聽力的教學,教育單位也應該多多提升各地英語聽力教學的質與量。
  • Item
    以提昇注意力為訴求的讀前教材對提昇原文書閱讀動機的效果及學生的偏好分析
    (2004) 黃淑真; Shu-chen Joy Huang
    從文獻發現,外語閱讀的研究常偏重認知層面而輕忽情意因素,故本研究從情意因素面探討學生專業英語的閱讀。在諸多情意因素中,動機雖常被視為外語學習成就的重要指標,但外語學習動機領域仍缺乏實際教學策略的實證研究。本研究即針對此領域,以大專原文教科書為教材,以提昇閱讀動機為目標,根據 Keller的ARCS教學動機設計理論,採用其中第一要素—注意力 (attention) 以設計讀前教材,藉以探討下列問題:(一)此類教材如何影響大專生的閱讀動機,(二)學生對這類教材的偏好,以及(三)不同偏好的學生間是否存在不同的特性。 經由便利取樣,共有來自技職體系及一般綜合大學共一百八十三名商科學生參與本實驗。實驗先進行前測,共收集了五項資料:一般學業動機、學術閱讀動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閱讀能力、及母語的學術閱讀能力。之後學生經隨機分派至三個實驗小組之一,各組分別依不同順序(abc、bca、cab)採用三種讀前教材:(a)生字解說,(b)心理測驗,及(c)個案研究,以配合閱讀三篇摘自專業原文書長約一千八百字的文章。 生字解說代表較傳統的認知教學,心理測驗及個案研究則為本研究主要的實驗處理。根據 ARCS理論中的提昇注意力準則,心理測驗目的在給予知覺激發,個案研究則在給予探索激發;二者均取自原文書的補充教材並翻譯為中文。實驗流程係請學生先看讀前教材、之後回答測量讀前動機的簡短問卷、再讀原文、回答相同的讀後動機問卷、再回答測試理解程度的中文選擇題。完成三次閱讀及經歷三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後,再請學生指出個人所最偏好及最不喜歡的一種讀前教材,並概述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前測方面,來自二技的技職生比起普通教育體系的大學生語言能力較低,但學習動機卻較高。(二)在閱讀三篇中之一篇文章時,普通教育體系的學生接受心理測驗者其讀前動機優於接受個案研究者。但整體而言,在提昇動機的效果上,以動機為目標的教材(如心理測驗及個案研究)並未優於傳統認知導向的教材(如生字解說)。(三)三種教材的學生接受度在技職生間不相上下,學生提出的正反面理由各異,顯示出主觀的成分。但在一般大學的學生間,不喜歡個案研究的學生人數較少。(四)經比較各種偏好的學生在前測分數上的差異,發現在喜好方面差異雖不顯著,但不喜歡個案研究者的一般學業動機及英語閱讀能力較不喜歡心理測驗者為低。 綜合上述四點,本研究發現下列教學及研究的意涵:(一)外語教師在運用其他一般教育環境下發展出的動機理論時應更為審慎,且應將外語的能力視為影響動機的因素之一。過去的外語動機理論均不曾將學生外語程度列為解釋動機之因素,本研究建議將此因素列入理論建構的一環。(二)教師應視學生原本的動機水準而決定是否以動機策略介入教學。如 Keller所言,當學生原本動機高時,教師應避免干預,轉而將教學專注在能力的發展;當學生動機低時,教師才需設計動機策略於教學中。(三)原文書的補充教材中,常有豐富的內容,但受限於語言能力,學生常陷於艱深的文字解碼而未能受惠,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此,語言教師應妥善運用這些資源,開發對學生有益的教材。(四)個案研究滿足讀者對知識的好奇,而心理測驗提昇較為淺層的注意力,後者對學習可能較無直接助益。兩種動機策略引發的閱讀動機似有不同的性質,與母語相關文獻中對興趣或好奇之性質的分類相似。此為過去外語學習的動機研究中不曾討論過的議題,值得後續研究加以探討。
  • Item
    《英語教學法大全》中譯自我評析-談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書籍翻譯
    (2003) 毛佩琦
    本論文共分六章,以筆者翻譯《英語教學法大全》(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一書的經驗為基礎,探討英語教學類書籍之相關翻譯議題。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書之翻譯緣由,以及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架構。第二章「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翻譯」探討英語教學類書籍的分類、不同類別的翻譯策略、常見問題與可行之解決方法。第三章「《英語教學法大全》一書之翻譯」分別介紹本書內容、筆者翻譯本書時所採取之翻譯策略、遭遇之問題以及解決方式。除了譯者之外,編輯人員對於決定翻譯走向也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因此本文第四章「《英語教學法大全》之編輯策略」探討的是翻譯後的編輯流程、編輯策略與審稿策略。最後,筆者同時身為翻譯人員與英文教師,翻譯本書後對自身教學所產生的影響,將於第五章「《英語教學法大全》對譯者的教學啟發」中分享。第六章筆者簡述前文的各項重要議題,並總結全文。
  • Item
    英語教學中的翻譯行為:以國民中學師生為例
    (2014) 沈耿立; Keng-Li Shen
    雖然翻譯的使用在英語教學領域無處不在,但是一直頗受學界冷落。本研究要探討的是台灣的國中師生在英語教學場域有何種翻譯行為,雙方對於翻譯又抱持了何種態度。本研究先利用實地觀察和訪談的方法了解台灣的國中英語教師使用翻譯的行為和態度。同時再利用問卷了解台灣的國中生學習英文時,使用翻譯的行為和態度。結果發現(一)兩位教師在課堂上都有多種依賴翻譯的教學行為,但是對於全英語教學仍抱有憧憬,所以態度和行為有些矛盾。(二)學生多數相當依賴翻譯學習英文,不過也有些人呈現心態與行為矛盾的現象,例如英文成績越好的同學在行為上越常使用翻譯,但是心態上卻越排斥。本研究推論,由於台灣英語教育仍推崇ESL的溝通式教學法,但是實際教學卻又面臨實行的困難,因此師生的行為產生如此矛盾。
  • Item
    語言翻譯教學輔助成人美語口說訓練之初探
    (2019) 陳於勤; Chen, Yu-Chin
    近年來英文能力於臺灣社會越來越受重視,在職場上英文能力不僅是加分項目,許多公司對於英文能力的要求更是必要條件,因此成人美語教學之需求大增。國內已有許多文獻研究英語教學之成效,不但有於語言教學中提倡母語的地位,亦有運用口譯練習策略增進英語口說能力之研究。然而大部分研究的對象為兒童、國高中生或大學生,鮮少文獻討論成人美語學習者,因此本文探討在語言翻譯教學實作上的可能性與成效,並以量性研究方法為主,質性研究方法為輔。教案設計以社會建構論為教學觀,並使用溝通式教學法設計了12個不同的主題單元,為期6週的實驗課程。18位受試者的前測與後測成績使用SPSS第23版執行相依樣本t檢定,數據結果顯示18位受試者前測得出的平均分數為4.02,而後測的平均分數為4.88,前測與後測差異t值為-6.82(t(17)=-6.82),達到.01顯著水準(p<.01),檢定結果為有顯著差異。研究者再以問卷調查、訪談法和課堂觀察輔助,檢視學生對於實驗課程各種活動之意見與感想。研究結果說明成人美語學習者的口說能力透過語言翻譯教學活動有所提升,幫助成人美語學習者在口說時能使用正確的英文句法以及語態;而在教學方面則將課程設計以及實施後的反思與國內其他英文老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