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2
  • Item
    江聲《尚書集注音疏》與吳派《尚書》學研究(Ⅱ)
    (2011/08-2012/07) 許華峰
    本次研究報告,為「江聲《尚書集注音疏》與吳派《尚書》學研究」三年期計畫的第二年。立足於第一年對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版本基礎的確認,以及對此書內部解經原則、方法歸納與料歸類整理的基礎,從事江聲、王嗚盛《尚書》說的比較。經由對比研究,發現江聲和王鳴盛的注解雖然極為相似,但江聲的注經目標在於為《尚書》作集注,乃一「集注體」經注,因此有著較多的個人解經見解。雖然他對鄭玄極為推崇,卻不見得完全認同鄭玄之說。他所自陳的取材對象,最重要的為馬融、鄭玄之說,以及《尚書大傳》、《五經異誼》的相關內容。其次為先秦兩漢諸書中,與《尚書》相關的意見。至於魏晉時期的王肅注、偽孔《傳》,則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謹慎地採用。不特別引用偽孔《傳》,是合乎江聲所訂定的集注標準的。而王鳴盛是以為鄭玄作疏的方式來表現其注解內容。只要鄭玄有說,在「後案」中,一定認同鄭玄,並站在鄭玄的立場為鄭玄之說作解釋。而找不到鄭玄注的,則「取馬、王、傳、疏益之」。因此,嚴格來說,江聲是「集注體」的經注,雖然重視鄭玄的意見,在根本性質上,並非專為鄭注作疏。王鳴盛則有著強烈為鄭玄作疏的自覺。這是在了解江聲、王鳴盛二人異同極重要的關鍵。
  • Item
    江聲《尚書集注音疏》與吳派《尚書》學研究(III)
    (2012/08-2013/07) 許華峰
    本次所提研究計畫為「江聲《尚書集注音疏》與吳派《尚書》學研究」三年期計畫 的第三年計畫。 「江聲《尚書集注音疏》與吳派《尚書》學研究」的目標在於以江聲的《尚書》學 研究為基礎,討論清代吳派三種《尚書》注解的異同,並擴及吳派學者對《蔡傳》的實 際態度。相關研究,分成三年進行。經過一年半的執行,將整體計畫內容根據實際執行 的狀況加以修正。整體的計畫內容如下: 第一年為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的內部研究:(一)針對《皇清經解》本《尚書集注 音疏》與現存兩種篆文本進行全面的本文字的對照。(二)說明江聲對所輯漢人經說的 態度,以及江氏如何發揮個人的見解。 第二年為江聲、王鳴盛《尚書》注解的對比:詳細比對二書所輯漢人經說的材料來 源以及對經說取捨判斷的異同,以了解二人對《尚書》注解的看法以及學術觀點的異同。 第三年以江聲《尚書集注音疏》和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對比:孫星衍與江聲 的往來甚為密切,孫星衍除了為江聲作傳,並曾以書信討論《尚書》的問題。故本年的 計畫將詳細對比江、孫二人的《尚書》注,尤其注意二人對《尚書》理解不同之處。在 了解三位學者的《尚書》學後,亦將旁及吳派學者對《蔡傳》的態度的討論。
  • Item
    蔡沈《書集傳》的整理與研究(Ⅳ)
    (2008/08-2009/07) 許華峰
    「蔡沈《書集傳》的整理與研究(Ⅳ)」,主要的工作目標重心將放在《蔡傳》與偽 《孔傳》、《尚書正義》的關係的探討。整體研究相當於「蔡沈《書集傳》的整理與研究」 的第二部分,並可以補強第一部分不足之處。 完成之後,除對《蔡傳》的點校可以有更詳實的成果,更可以通過三部注解的參照, 確認隱藏在《蔡傳》背後的經書注解傳統的思想意義,進而突顯出蔡沈《書集傳》在歷 代《尚書》注解中的表現,從而避免「蔡沈《書集傳》的內在分析」可能偏重於對《蔡 傳》內部歸納整理的缺失。這些成果,將成為後續探討「蔡沈《書集傳》的整理與研究」 第三個部分「蔡沈《書集傳》的影響與評價」的重要基礎。
  • Item
    蔡沈《書集傳》的整理與研究(III)
    (2007/08-2008/07) 許華峰
    「蔡沈《書集傳》的整理與研究(Ⅲ)」,主要的工作目標有三:一是通過元人對《書 集傳》的註解,補正第一部分對《蔡傳》的點校成果,並經由元儒對《蔡傳》的註解, 初步整理元人對《蔡傳》的評價。二是站在前幾年的研究基礎上,確認《蔡傳》的註解 特色,並分析《蔡傳》在註解傳統中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三是純粹就《蔡傳》作為一 部專書,整理出蔡沈在《書集傳》中所表現的思想內涵。整體研究相當於「蔡沈《書集 傳》的整理與研究」的第二部分,並補強第一部分不足之處。 完成之後,除對《蔡傳》的點校可以有更詳實的成果,更可以通過兩部「書集傳」 註解體例的參照,確認隱藏在《蔡傳》「集傳」的形式背後的思想意義。進而由兩部「集 傳」的共同特點,觀察宋代《尚書》註解的某些特徵;由其中的相異處,瞭解蔡沈《書 集傳》的獨特表現。而觀察蔡沈如何將朱子學派的思想內涵融入《尚書》註解之中,可 以對經書註解與思想之間的關係,有更深刻的認識。這些成果,將成為後續探討「蔡沈 《書集傳》的整理與研究」第三個部分「蔡沈《書集傳》的影響與評價」的重要基礎。
  • Item
    蔡沉《書集傳》的整理與研究(II)
    (2006/08-2007/07) 許華峰
    本研究,以蔡沉《書集傳》為對象,較全面地整理並研究《書集傳》的內涵及其在經學史上的 影響。整體的計劃分為(一)「蔡沉《書集傳》的整理和校注」,(二)「蔡沉《書集傳》的內在分析」, (三)「蔡沉《書集傳》的影響與評價」三個階段。企圖先建立較完備的資料整理、點校的基礎,然 後在此基礎之上,分析蔡沉對材料的處理原則,研究蔡沉《書集傳》的思想意義,進而以此書為中 心,通過元、明、清《尚書》註解對《書集傳》的評論,探討蔡沉《書集傳》地位的變化,以及諸 評論所反映出的經學觀點的異同。整體研究的完成,約需三至四年的時間。 此次所提的計劃,為第二年的工作。除延續並完成第一年的《蔡傳》整理和校注,亦將通過點 校的基礎,從文獻的角度,具體分析《蔡傳》的體例與內容。工作的範圍,相當於上述整體計劃(一) 的完成,以及(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