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清代到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學田的歷史變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20-12-??) 許佩賢; Pei-Hsien Hsu
    清朝時期,在今高雄市範圍內有臺南府儒學、安平縣儒學、鳳儀書院等教育機構所屬的大片學田,其中以鳳儀書院的田產最多。日本統治以後,臺灣總督府透過行政調查、土地調查、舊慣調查等一連串的調查,嘗試釐清清代以來公共土地的所有權利關係,再根據其來歷及土地調查權利認定的結果決定土地所有權問題。在數年的摸索之後,明治39年(1906)成立了全島性的學租財團,由臺灣總督府統一管理,大正12年(1923)成立財團法人學租財團,但仍在總督府的管理下運作。 本來管理大量學田的鳳儀書院董事們,在日本統治之後,因戰亂或新制定的法規,失去學租財產的管理權,而於明治30-31年(1897-98)間,試圖取回書院財產,用來再興書院。在再興書院的請願書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當時臺灣總督府的教育感到不滿,而希望能拿回原本即用於地方教育的書院財產,來支辦他們理想中的教育。雖然,在總督府的統一化管理政策下,最終沒有成功。但是,此一行動提示了日治初期,臺灣傳統士紳對「公共」以及「教育」的先進思想。
  • Item
    日治前期公學校教師的學經歷-以興直公學校教職員履歷書分析為中心(1898-192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7-12-??) 許佩賢; Pei-hsien Hsu
    本文分析新北市新莊國民小學(以下簡稱新莊國小)保存的日治時期教師履歷書,從族群、性別、職位、薪資等不同方面來考察日治前期公學校教師的組成、職歷變化。日治前期,公學校中臺籍教師的人數比日籍教師多,但校長都是日本人。日本籍男教師很多都是在本國即有教職經驗,到殖民地臺灣後,職位、薪資待遇都比原來提高許多,也有外地加給,或退休金加計等制度上的優勢。日籍女教師幾乎都有相當於高等女學校的學歷,但在學校任職的時間大多不長,公學校女童的教育,主要還是依賴臺灣籍女教師。臺灣籍女教師大多是出身於當時唯一的中等女子教育機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日治前期,讀漢文還是很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許多臺籍男教師都同時接受漢文教育與近代教育。他們具備雙語能力,與殖民政府及地方社會兩方面都持續累積人脈關係,公學校教職是他們的安全氣囊,可進可退,可以留在文官體系中可以依序升遷,要到產業界工作,也有很多機會。從公學校教師的組成,可以發現地方社會中,傳統士紳、有力者,在日本統治以後,得到新政府的拉攏,也得到活用自己知識及影響力的機會。地方上的中上家庭,就是把子女送到公學校讀書,畢業後繼續升學的這一群人。新一代受新教育的青年,在政府的文官體系下,有一定的升遷管道,也有機會、有資本在社會上尋找發達之路。微觀地考察一個鄉下公學校的教師,可以了解到日本在臺灣的統治之所以可以如此順利地軟著陸,這些地方人士的合作,應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他們也不是單方面地提供協力而已,他們正是最有機會與條件靈活運用交換.仲介機制的人。
  • Item
    在諸帝國周緣活下去-臺灣史中的「邊境動力」與地域主體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6-12-??) 若林正丈; 許佩賢; Masahiro Wakabayashi; Pei-hsien Hsu
    本文從臺灣原住民墓碑上幾種不同的文字及名字,留意到臺灣歷史中不斷被重新粉刷的邊境動力經驗。所謂的「邊境動力」,是指帝國勢力投射在其邊境而引起的歷史性變動。臺灣在近代被清帝國、大日本帝國以及戰後的世界帝國美國等三種不同種類的帝國勢力影響,因此說臺灣位於「諸帝國周緣」,現代臺灣正是在這些不同的邊境動力斷絕與連續、破壞與繼承的反覆過程中成立。透過考察清代以來臺灣社會、國家、國民形成的過程,試論臺灣「在諸帝國周緣活下來」的歷史過程,同時展望面對新邊境動力的現在,臺灣會如何應對。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許佩賢; Pei-Hsien Hsu
    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於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頒布以後陸續設置,屬於職業教育機關,為小、公學校畢業後的升學選項之一。由於在修業年限、設置者及教學內容上,有很多彈性,學費也比較便宜,受到臺灣社會歡迎,主要可以分成農業專修學校、商工業補習學校及以專門收容女性的家政女學校。1935年,日本本國的實業補習學校廢止,臺灣卻保留下來而大幅發展。臺灣總督府的期待是,透過二年或三年長期的、固定的教育機構,有效地教化臺灣青年。與總督府的教化期待有所出入,臺灣社會更希望透過實業補習學校取得更上一層樓的學歷資格。實業補習學校是日本統治後期臺灣人十分重要的升學機關,也是臺灣社會教育欲求的重要表現,其畢業生也較只有公學校畢業者更有機會離農轉業,或在地方社會出人頭地。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許佩賢; Pei-Hsien Hsu
    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於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頒布以後陸續設置,屬於職業教育機關,為小、公學校畢業後的升學選項之一。由於在修業年限、設置者及教學內容上,有很多彈性,學費也比較便宜,受到臺灣社會歡迎,主要可以分成農業專修學校、商工業補習學校及以專門收容女性的家政女學校。1935年,日本本國的實業補習學校廢止,臺灣卻保留下來而大幅發展。臺灣總督府的期待是,透過二年或三年長期的、固定的教育機構,有效地教化臺灣青年。與總督府的教化期待有所出入,臺灣社會更希望透過實業補習學校取得更上一層樓的學歷資格。實業補習學校是日本統治後期臺灣人十分重要的升學機關,也是臺灣社會教育欲求的重要表現,其畢業生也較只有公學校畢業者更有機會離農轉業,或在地方社會出人頭地。
  • Item
    國家與地方社會之間
    (2011/08-2012/07) 許佩賢
    本文以1910年前後一個國語學校畢業的公學校教師──張式穀為中心,考察其在殖民政權設定的框架中如何摸索「發達」的道。  張式穀於日本領台時,大約正好是入學年齡,可以說是台灣第一代可以完整接受新式教育的地方菁英。除了當醫師之外,在1910年代之前,升學國語學校、畢業後回故鄉擔任公學校教師,是台灣地方菁英的最好選擇。但是1910年代以後,由於社會各種產業迫切需求人材,許多青年教師受到吸引而放棄教職,轉行從事實業,開啟與公學校教師完全不同的人生,其後以各種形式飛黃騰達。 張式穀於1920年離開教職,進入基層行政體系擔任庄長,1930年代以後成功轉成工商業界人士,同時成為台灣總督府以專賣利權拉攏的對象。這些不同時期人生進路的選擇,很明顯的都與殖民統治機制的變化有關,同時也都相當程度的受到統治當局的規範與限制。 張式穀模式特別適用於1890年前後出生,在日本領台時正好達到入學年齡的世代。這個世代中多數的受新教育者,很可能是像張式穀這樣,憑著一身的學識、能力,在地方社會、而且只在地方社會中活動,在總督府設定的框架中,累積自己的實力、摸索發達的道路。
  • Item
    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13-12-01) 許佩賢
    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於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頒布以後陸續設置,屬於職業教育機闕,為小、公學校畢業後的升學選項之一。由於在修業年限、設置者及教學內容上,有很多彈性,學費也比較便宜,受到臺灣社會歡迎,主要可以分成農業專修學校、商工業補習學校及以專門收容女性的家政女學校。1935年,日本本國的實業補習學校廢止,臺灣卻保留下來而大幅發展。臺灣總督府的期待是,透過二年或三年長期的、固定的教育機構,有效地教化臺灣青年。與總督府的教化期待有所出入,臺灣社會更希望透過實業補習學校取得更上一層樓的學歷資格。實業補習學校是日本統治後期臺灣人十分重要的升學機關,也是臺灣社會教育欲求的重要表現,其畢業生也較只有公學校畢業者更有機會離農轉業,或在地方社會出人頭地。
  • Item
    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
    (臺北市:遠流, 2011-11-01) 許佩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