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族群分佈與族群遷徙史之調查研究(III)
    (2012/08-2013/07) 許世融; 江俊龍; 韋煙灶
    閩客交界地區移民是指原鄉即生活在「雙語地帶」的漢移民。這些移民遷入台灣之後,除與漳州閩南人混居之外,通常分佈在漳泉交界地帶或閩客交界地帶。這些移民在原鄉就是閩客混居的雙語區,來到台灣後,或以閩南語為主、或以客家話為主,究其原來,是閩是客難以區分。而他們所以會這樣分佈,做為漳泉的緩衝,當與漳泉械鬥、閩粵械鬥及其閩客雙語能力有關係,其過程與機制如何,是台灣史的重要研究課題。近年來對於客家研究雖然蓬勃發展,但是關於此議題的相關探討似乎仍然不足。本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藉由統計分析日治時代以來的漢人語言與漢民族鄉貫調查資料,同時調查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的移民族群人口分佈與族群認同,乃至族群遷徙史文獻,進而比對本研究團隊有關祖譜、廟碑、墓碑,信仰圈範圍,語言方言地理分佈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共時的語言方言分佈現狀提供合理可信的解釋。透過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語言變遷與族群遷徙之調查研究,可以擴大對於所謂「客」的認知,提供更廣泛的思考面向,不但有助於對臺灣移民史研究的深化,也可以對當前的族群問題再釐清;同時,在強調科際整合的今日,透過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的共同努力,可以為臺灣的移民史、族群史,乃至客家研究開展出一個新的研究取向。
  • 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語言、地理、族群遷徙跨領域調查研究---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
    (2010/08-2011/07) 韋煙灶; 洪惟仁; 許世融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 本研究調查發現,在桃園中壢、新屋、楊梅及觀音,新竹竹北、新豐、湖口及新 埔等地,在歷史開發過程中均曾出現在原鄉即能使用閩客雙語的半鶴佬客,這群移民 在原鄉時即能操閩南、客家雙語,當地閩南人稱其為「半鶴佬客」。透過現今的 祖籍調查(細緻到鄉鎮級以下行政區)及閩南語口音比對,本研究已經充分驗 證桃竹地區目前仍存在成區域性的半鶴佬客分佈。探索半鶴佬客的意義,不僅僅 在語言地理上,而是有助於探索清代竹塹地區拓墾過程中的族群互動關係。臺灣的歷史 開發進程中的半鶴佬客,到臺灣其最後落腳之地,是有其空間規律性—位於漳、泉或閩、 客分布區域的過渡地帶,這是也是本研究想要驗證重點。本計畫的研究目的在於:1. 確認是否有為數不少的半鶴佬客族群居住於研究區?2.驗證研究區的閩、客族群分佈是 否具有空間規律性;3.觀察研究區內閩、客族群互動關係的變遷。第一年計畫擬以桃竹 地區為主要研究區;第二年計畫擬以彰化地區為主要研究區;第三年計畫擬以雲嘉地區 為主要研究區。為達成多元面向的交互印證,跨領域及跨海的合作均是必要的研究手段。
  • 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語言、地理、族群遷徙跨領域調查研究---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族群分佈與族群遷徙史之調查研究
    (2010/08-2011/07) 許世融; 洪惟仁; 韋煙灶
    閩客交界地區移民是指原鄉即生活在「雙語地帶」的漢移民。這些移民遷入台灣之 後,除與漳州閩南人混居之外,通常分佈在漳泉交界地帶或閩客交界地帶。這些移民在 原鄉就是閩客混居的雙語區,來到台灣後,或以閩南語為主、或以客家話為主,究其原 來,是閩是客難以區分。而他們所以會這樣分佈,做為漳泉的緩衝,當與漳泉械鬥、閩 粵械鬥及其閩客雙語能力有關係,其過程與機制如何,是台灣史的重要研究課題。近年 來對於客家研究雖然蓬勃發展,但是關於此議題的相關探討似乎仍然不足。本計劃的主 要目的,是藉由統計分析日治時代以來的漢人語言與漢民族鄉貫調查資料,同時調查兩 岸閩客交界地區的移民族群人口分佈與族群認同,乃至族群遷徙史文獻,進而比對本研 究團隊有關祖譜、廟碑、墓碑,信仰圈範圍,語言方言地理分佈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共 時的語言方言分佈現狀提供合理可信的解釋。透過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語言變遷與族群 遷徙之調查研究,可以擴大對於所謂「客」的認知,提供更廣泛的思考面向,不但有助 於對臺灣移民史研究的深化,也可以對當前的族群問題再釐清;同時,在強調科際整合 的今日,透過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的共同努力,可以為臺灣的移民史、族群史,乃 至客家研究開展出一個新的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