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中英文對比修辭
    (2006/08-2007/07) 朱錫琴
    本書旨在探討並支持對比修辭在外語閱讀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此議題者通常只切入 單一面向─ 或檢驗不同的修辭風格對單一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的影響、或是審視單 一的修辭風格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的衝擊。不論何者,這些研究均有未竟之 處。因為若未能作雙面向的切入─ 即檢視不同的修辭風格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 人的影響,文本與讀者的拼圖則無法完整呈現。再者,修辭風格若影響外語閱讀, 則外語閱讀教學應將此因素納入課程當中。目前這樣的嘗試尚未多見,遑論研究其 教學效果。本書將五個研究重新整理組織,以呼應此二項需求,並深入瞭解對比修 辭在閱讀理解與閱讀教學所扮演的角色。 本書呈現三個主題:一、分析東西方說明文文本的特質,並陳述理由檢驗其對 閱讀的影響。二、呈現實証說明東西方不同的寫作傳統對台灣與美國的大學學生在 閱讀記憶、閱讀推論、與文章印象方面的影響。三、提出一對比修辭教學流程並驗 證此方式的成效。 除了第一章陳述本書目的與三個主題外,第二章至第四章鋪陳第一個主題。 第二章將引用閱讀理論與相關研究來論述修辭風格與閱讀記憶及閱讀推論的關 係。第三章將比較東西方寫風格,並探討其社會文化背景。第四章將整合前二章的 立論指出瞭解修辭風格如何影響閱讀的必要性,及其應用在閱讀教學的可能性。 第二個主題將引述四個研究的成果。第五章將呈現並探討辭風格對外語閱讀者 在閱讀記憶、三種閱讀推論以及文章印象方面的影響。第六章呈現及探討的則是其 對以英語為母語者的影響。第七章將前述兩章的結果作交叉檢驗探討較放諸四海皆 準的認知議題─ 文本記憶、推論及印象。 第三個主題將敘述一個教學研究的成果。第八章將論述並佐證引導外語閱讀者 意識到外語文本中修辭結構與母語文本不同的重要性。儘管此項教學實驗呈現顯著 效果,此項研究並非毫無缺失,故第九章指出研究的侷限並下結論。
  • Item
    泛讀後的線上同步討論
    (2004/08-2005/07) 朱錫琴
    本研究旨在透過一段時間的線上小組討論,了解學生在線上所書寫的文本在量與質方面如何改變,包括在文字方面字句長度、以及在內容方面意義建構的變化。參與研究者為二十九位主修英文的大一學生,在為期九週的研究期間,他們每週課外閱讀一篇約二十頁的短篇小說,然後花一節課的時間,在電腦教室分成七組上區域網路討論該篇小說。在量方面,根據全體學生九周期間所有的討論文本分析,發現經過九週的線上討論,平均每一則交談(turn)長度逐漸增加,顯示句子的長度與複雜度也可能增加,學生的思考也可能較為成熟。此項發現也在質的分析後得到印證。比較四組學生第二週與第九週的交談中有關文本的討論部分並將其分類,呈現八種型態的意義建構。經過九週的討論,學生的交談逐漸邁入高階的思考模式,有增加的意義建構模式為?釋-因果、文內聯結-對比、文外聯結-一般知識、以及評估文意。相對的。較低階的意義建構也跟著減少,如:覆述文意?釋-定義、文外連結-個人經驗、以及語言的協商。由於有較高階、較多的連結,討論主題的數目因而減少。因此透過九週的線上討論,學生能較深入的檢視每一個主題。
  • Item
    見樹又見林
    (2005/06/04-05) 葉錫南; 丁仁; 朱錫琴; 李長春; 吳靜蘭; 林至誠; 程玉秀
  • Item
    Questioning the Author
    (英語學系, 2008-06-??) 劉又禎; 朱錫琴
    本研究主要在探究以「質疑作者法」教學對國中生英文閱讀後記憶、推論及理解的影響。實驗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九年級兩班共62 名學生。其中一班31名學生為實驗組接受「質疑作者法」閱讀訓練,而另一班31 名學生為對照組仍為傳統教師講述上課方式。教學訓練每週兩節,持續五週。訓練前一週和訓練後一週以書寫閱讀後回憶和簡答題測量參與實驗者的閱讀理解能力。讀後回憶書寫用來評估質詢作者訓練在故事記憶,和三個推論層次(文本推論、讀者推論、錯誤推論)的效力。簡答題作為了解學生回答事實、詮釋、和回應三種問題在訓練後的效力。本研究結論為:第一、在故事記憶上,兩組並無顯著差別,實驗組沒有比對照組產生更多記憶。「質疑作者法」無法增加實驗組記憶閱讀內容的量。第二、實驗組在衍生讀者推論上有顯著差異,此組產生較多讀者推論。「質疑作者法」有效地增加實驗組閱讀時進行以讀者為主推論的潛力。第三、實驗組於回答詮釋類問題時,表現優於對照組。此方法促進讀者對文章意義的掌握。本文依據研究結果,建議將「質疑作者法」納入台灣英語教學課堂予以運用。
  • Item
    Inference Generation in L2 Text Memory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2-01-??) 朱錫琴
    本研究旨在探討修辭結構、內容熟悉度及讀者年級如何影響閱讀記憶中的三種推論-文本為依據的推論(文本推論),以讀者知識為依據的推論(讀者推論),以及 不正確的推論。參與者為英文系大一學生及大四學生。所閱讀的文章計四組共八篇。每組兩篇文章題材內容相同但以不同的修辭結構程現。同時四個題材依內容分高 熟悉度與低熟悉度兩類。每位學生在閱讀兩篇不同題材內容,不同修辭結構的文章後寫讀後回憶。讀後回憶中的推論經分類、計畫、及分析後,呈三項顯著效果: 一,修辭堂構熟悉度影響讀者推論。二,內容熟悉度影響文本推論。三,年級影響不正確的推論。
  • Item
    The Effects of Multimedia Annotations on the Vocabulary Retention of EFL Reader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7-04-??) 巫瑞珍; 朱錫琴
    本研究旨在比較三種單字註解模式運用在線上閱讀,對中學生英語字彙的即時記憶及延遲記憶的成效。研究方法採用前測、立即後測及延遲後測組間實驗控制方法。研究者將一篇經前置研究所選出331字故事選出12個生字加上四種線上多媒體註解模組-無註解、文字註解、圖片註解及文字加上圖片註解,169位高中學生被隨機分為對照組一組及實驗組三組-文字組、圖像組及文字+圖像組。第一週受測者進行字彙前測,一週後進行線上多媒體閱讀,並在閱讀後進行字彙即時後測,二週後接受字彙延遲後測。使用ANCOVA統計檢視顯示每組實驗組兩次字彙後測成績表現均優於對照組,證明多媒體線上註解有助於字彙記憶。然而再以Post hoc統計比較三組實驗組組間即時及延遲字彙記憶成績表現均未達顯著差異,顯示三種多媒體註解運用在線上閱讀對字彙記憶表現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