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2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台灣高中為主的多面向英語論辯推廣計劃 (II)(2013/08-2014/07) 常紹如鑒於英語論辯之諸多教育功能與價值〈如語言學習、思考訓練、文化學習及世界公 民養成等〉及台灣為亞洲少數未倡導英語論辯之國家,提案人以過去曾執行之多年期英 語辯論計劃成果為依據及根基,在全國北、中、南、東四區各招募六至十名英語教師, 自民國一百年起連續三年,在「英語辯論競賽」、「英語論辯教學」及「英語論辯生活 化」等三大面向於國內高中階段推動英語論辯教學並檢視其效益及成果。 在參考國外學者所提之推廣理論及國內科技推廣之實證研究後,本推廣計畫將分為 三年三階段之方式進行。第一年為「規劃期」〈執行中〉,推廣策略主要以「共享願景」 〈即計畫主持人與種子教師分享本計畫之緣由及最終目標〉、「教育訓練」〈即計畫主 持人為種子教師舉辦工作坊並協助購買相關書籍〉、「諮詢與增強」〈即計畫主持人藉 由網路學習平台提供種子教師諮詢管道〉及「支持性組織」〈即計畫主持人依照種子教 師個人興趣及意願協助成立互助小組﹝support group﹞〉為主。第二年為「行動期」,推 廣策略將持續第一年的「資源提供」、「教育訓練」、「諮詢與增強」及「支持性組織」, 但因為此階段之推行重點在於種子教師執行第一年所自行規劃之論辯教學企畫案,故多 了「監督進度」〈即計畫主持人監督種子教師個人計畫案執行進度並提供回饋〉。第三 年為「整合發展期」,推廣策略則以「外部溝通」〈即計畫主持人及種子教師分別對外 接洽游說相關權責單位「英語論辯活動常態化與制度化」和「英語論辯教育體制化」之 重要性〉及「散佈資訊」〈即計畫主持人帶領部分種子教師至不同政府及民間教育機構 向其介紹、說明英語論辯教育之推行面向及實際演練方式〉。希望透過此ㄧ循序漸進之 流程,逐一實現本計畫三大面向下之所有目標及工作項目。 在「英語辯論競賽」部分,本推廣計劃將透過舉辦英語辯論指導老師工作坊、辯士 培訓坊及協助學校規劃區域型辯論競賽並向所在縣市政府爭取籌備相關經費等工作項 目來推展。在「英語論辯教學」部分,本計劃將分析各版本英語教科書內容,找尋批判 性思考及英語論辯教學之最佳切入點,並針對該課文內容及論辯相關技巧編纂英語論辯 教學手冊,且於其後透過課堂教學,實地測試學生學習成效並修正手冊內容。在「英語 論辯生活化」部分,本計劃將藉由與本地英語教師及高中生討論日常生活論辯實例,提 醒其重視論辯之文化意涵及其在民主社會、公民素養上之重要性,同時亦鼓勵學生將論 辯精神與知能發揮、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並能將具體事例與他人分享。 本計畫第一年已順利展開,全國已有十六所學校共計三十二名英語教師自願擔任英 語論辯教育之先驅及推廣者。冀望透過有系統、有組織且循序漸進的推廣方式,英語論 辯教育終能在不遠之將來在台灣高中階段生根茁壯。Item 結合辯論與英語教學---以台灣高中英語教育為例之基礎研究(2007/08-2008/07) 常紹如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之中高等教育體系中,辯論是一被相當普遍運用之教學工具。文獻中不乏辯論所具之教育功能之記載,包括辯論有助於民主社會公民教育之養成,提昇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意願,培訓領導才能、公眾演說及批判性思考等能力以及增進對時事及公共事物決策過程內容之瞭解。相較於英美等國家普遍肯定辯論之功能並將其廣泛運用於課堂教學,辯論在我國各教育層級中卻未受到應有之重視。冀於此缺憾,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從民國九十三年起舉辦台北市高級中學英語辯論比賽(名為「西賽羅杯英語辯論比賽」),藉以培養並增進學生之思辯及英語能力。連續三年之英語辯論比賽雖有助於提昇學生對英語辯論活動之重視,但對其實際辯論能力之提昇及對其語言學習之功效卻有待觀察,原因在於中國人對辯論所持之保留態度及學校教育欠缺批判性思考之訓練恐不利其正確辯論心態及所需能力之養成,而此假設也在筆者擔任數屆西賽羅杯辯論比賽裁判及一系列英語辯論講座講師之經驗中獲得部分印證。為確認辯論在台灣高中英語教育所具之潛在功能,一探討英語辯論成效之實證研究有其迫切及必要性。筆者在此所提之多〈三〉年期研究計畫即針對此目的而設計。本計畫第一年之研究重點為調查西賽羅杯辯論比賽對參賽者在英語及其他能力學習之影響,研究中將針對參賽者對英語辯論之看法、賽前之訓練、參賽之表現及英語辯論核心能力架構等議題作深入探討,研究結果將有助釐清校際英語辯論比賽是否有助參賽者公民、語文、思考、溝通等諸多能力之培養,並可就日後結合辯論訓練與高中英語教育之可能性、型式及內容等議題提出具體建議。根據第一年研究結果所提之具體建議,本計畫第二年之研究重心將轉為設計及編撰以訓練英語思辯能力為重點之教學內容及活動。為反映英語辯論參賽者及一般高中生在英語思辯能力養成上之不同需求,所設計編撰之活動內容也將分成「英語辯論比賽訓練」及「英語議論性言談能力習得」兩類。本計畫第三年之研究重點則在執行兩項實證研究,旨在實地施行此兩類英語思辯能力課程及訓練並查驗其教學成效。此二實證研究之發現將可補強本地教育專家及決策者對「辯論在東方教育中之運用」及「辯論與英語教學間之關聯」等議題認識上之不足。Item 以台灣高中為主的多面向英語論辯推廣計劃(2011/08-2012/07) 常紹如; 吳美貞英語論辯之諸多教育功能與價值早已為不爭之事實。但在台灣英語教育中,英語論辯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有鑒於此,我決定以過去執行英語辯論計畫之經驗與成果為依據,在全國北、中、南、東四區共招募三十五名高中英語教師為種子教師,自一百學年度起連續三年推動一名為「以台灣高中為主的多面向英語論辯推廣計畫」之研究計畫。本期末報告為第一年(亦為第一期)計畫之成果報告。報告一開始先引述文獻中有關辯論教育價值之探討,並整理了鄰近亞洲地區推廣英語辯論之現況,以凸顯於台灣高中推廣英語論辯教育的正當性與急迫性。報告其次陳述了本推廣計畫所涵蓋之面向(即「英語辯論競賽」、「英語論辯教學」及「英語論辯生活化」)及各面向下所設定之宗旨目標(即「英語辯論競賽」面向下之舉辦國內和國際英語辯論賽事以培養國內菁英學子具備國際級論辯水準;「英語論辯教學」面向下之英語口語論辯融入課堂教學以全面提升國內學生英語口語論辯之基本能力;及「英語論辯生活化」面向下之以辯論為表達及辨證工具協助高中生從分析生活中論辯實例並適時維護自身理念及權益)。針對本推廣計畫所採行之推廣方法與策略,報告中亦簡要陳述。針對第一年「規劃期」及其以「共享願景」、「教育訓練」、「諮詢與增強」及「支持性組織」為主的推廣策略,報告中列出符合該期目標與各策略有關之工作項目、執行過程與執行成果。其中包含英語論辯專業知能工作坊之舉辦、線上學習交流平台(Moodle)之設立、重點園丁計畫之籌畫與各計畫下論辯教材之編纂、一般園丁計畫之籌畫與施行、及第一期計畫教師參加心得調查。從實質成果來看,本計畫第一年結束已順利產出三本英語論辯教材,分別為「英語辯論競賽」面向下的《沒在怕!第一次帶英語辯論就上手:辯論指導老師教戰手冊》;「英語論辯教學」面向下的《我辨我辯我變變變:批判性思考融入課堂英語之教學指引手冊》和「英語論辯生活化」面向下的《那些年,嚕比一家人爭辯的大小事:英語論辯生活化首部曲》。有兩位種子教師亦將所學之論辯專業知能運用在中小學及幼稚(兒)園教師行動研究與教案編寫競賽上並獲得佳績。從種子教師在心得與回饋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種子教師認為本計畫所舉辦的一日工作坊對提升其論辯專業知能有具體幫助,但希望舉辦時間能更有彈性並加入實做與教學示範。對所創立的線上學習平台,多數種子教師亦肯定其資源提供之功能,但也認為該平台之運作模式可再斟酌。在比較加入和未加入重點園丁計畫教師的心得回饋後發現前者對本計畫的認同感與使命感明顯勝過後者,推估原因應和前者參與一整學期教材編纂之教育訓練有關,透過此編纂訓練,參加重點園丁計畫之教師在其專業知能和信心上應獲得相當程度之提升。最後,幾乎所有種子教師皆認同本三年期計畫之整體規劃及欲達成目的,部分教師亦針對某些目標或工作項目做出建議與提醒。綜觀各項具體成果與參與教師之心得回饋,本推廣計畫已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Item 結合文化與英語會話教學(2004/08-2005/07) 常紹如文化是塑造人類溝通行為隱而不顯但卻最具深遠影響之要素,故此,台灣英語學 習者之文化背景及其對學習者在英語會話表現上之影響,實為本地英語會話教學 不可漠視之一環。但現存之會話教材及研究,並未在與英語會話相關之文化議題 上,提供適切的教學方針及原則。以英語會話教本為例,文化與會話行為間之關 係,不是被完全忽略,就只是聚焦在非溝通行為議題上之事實陳述。而會話研究 則多侷限於個別言談特色或溝通原則之文化對比研究,而非實際文化交會之研 究。此外,許多會話行為之論述,常欠缺實證研究之依據,且其教學價值亦尚待 探討。而在現存之文化教學文獻中,雖不乏文化教學活動之介紹與討論,但如何 將其運用於本地英語會話教學上,卻仍有待論究。為此,此研究計畫將首先找出 對本地學習者英語會話行為最具干擾之文化差異,其後再針對所確認之文化差 異,設計適切之教學活動,藉以有效提升學習者之英語會話能力。過程中為對台 灣學生之英語會話表現與經驗有一全面、廣泛之瞭解,此案將採用自然情境研究 法(naturalistic inquiry)及現象學研究法(phenomenology)以採集資料。 前者可提供會話中對話者文化差異表現之客觀紀錄,而後者則提供了台灣學生在 此經驗上之主觀陳述。此案並將就所發現之每個文化差異議題,研擬合適之教學 內容及活動,且針對英語會話課學員之跨文化會話能力,進行教學前後之測試, 藉以查證其教學法之效率。此案之研究發現不僅有助於瞭解中美文化差異於本地 學生英語會話行為上所扮演的角色,且就如何有系統地落實文化教學於英語教學 以提升本地學生之英語會話實力,提供了一完整的實證研究範例。Item 結合辯論與英語教學---以台灣高中英語教育為例之基礎研究(Ⅲ)(2009/08-2010/07) 常紹如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之中高等教育體系中,辯論是一被相當普遍運用之教學工具。文 獻中不乏辯論所具之教育功能之記載,包括辯論有助於民主社會公民教育之養成,提昇 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意願,培訓領導才能、公眾演說及批判性思考等能力以及增進對時事 及公共事物決策過程內容之了解。相較於英美等國家普遍肯定辯論之功能並將其廣泛運 用於課堂教學,辯論在我國各教育層級中卻未受到應有之重視。冀於此缺憾,台北市政 府教育局從民國九十三年起舉辦台北市高級中學英語辯論比賽(名為「西賽羅杯英語辯 論比賽」),藉以培養並增進學生之思辯及英語能力。連續四年之英語辯論比賽雖有助於 提昇學生對英語辯論活動之重視,但對其實際辯論能力之提昇及對其語言學習之功效卻 有待觀察,原因在於中國人對辯論所持之保留態度及學校教育欠缺批判性思考之訓練恐 不利其正確辯論心態及所需能力之養成,而此假設也在筆者一項針對2004 至2006 年西 賽羅杯英語辯論比賽之分析研究中獲得證實。為確認辯論在台灣高中英語教育所具之潛 在功能,一探討「結合辯論及高中英語課程」之研究有其迫切及必要性。筆者在此所提 之多〈四〉年期研究計畫即針對此目的而設計。本計畫第一年〈已執行完畢〉之研究重 點為調查北市西賽羅杯英語辯論比賽對參賽者在英語及其他學習能力之影響,針對參賽 者對英語辯論之看法、賽前之訓練、及參賽之表現等議題,以問卷調查及辯論賽事錄影 分析等方式作深入探討,研究結果證實校際英語辯論比賽確實有助參賽者語文、思考、 溝通等諸多能力之培養,研究中並就參賽者英語論辯表現之優缺點做一整理分析。根據 第一年之研究結果,本計畫第二年〈執行中〉之研究重心則放在結合辯論訓練與高中英 語教育之可能性、型式及內容等議題之探討。主要任務在於設計及編撰以訓練英語思辯 能力為重點之教學內容及活動。為反映英語辯論參賽者及一般高中生在英語思辯能力養 成上不同之需求,所設計編撰之活動內容也分成「英語辯論比賽訓練」及「英語議論性 言談能力習得」兩類。本計畫第三年〈即此研究提案之第一年〉之研究重點則在執行兩 項實證研究,旨在實地施行此兩類英語思辯能力課程及訓練並查驗其成效。此二實證研 究之發現將可加強本地英語教學專家及決策者對「辯論與英語教學關聯」之認識與了 解,並可對如何結合辯論與英語教學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本計畫最後一年〈此研究提 案之第二年〉之執行重點在於完成處理、分析、詮釋於第三年實證研究中所收集到之大 量語料、統計數據、問卷及訪談內容,並將研究發現書寫成期刊論文並整理出書。藉此 管道來增進普羅大眾對辯論〈尤以標的語言進行之辯論〉之認識與接受,並進而培育出 更多具批判性思考及英〈外〉語論辯能力之下一代。Item 直接式英語會話教學之實證研究(2002/08-2003/07) 常紹如Item 大學英語會話教學初探(2000/08-2001/07) 常紹如Item 高中英語口語競賽之沿革、現況與未來(2014/08-2015/07) 常紹如Item 中小學口語表達教學初探(1999/08-1999/07) 陳齊瑞; 常紹如Item 以圖形/圖象方式教授與語言行為有關之文化類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7-04-01) 常紹如文化在本地之英語教學中雖逐年受到重視,但文化教學卻常侷限於幾個傳統常見的題目,如節慶、禮節、和文學作品。這些文化內容雖兼具趣味及知識性,但仍存有數項缺點,如涵蓋範圍過於狹隘、對標地文化之著墨過於片段不全、只介紹文化內容而忽略致使其存在之時空因素,以及文化內容與語言及溝通行為間關係不夠密切等。為導正此等現象,本文提出以圖形/圖象方式來介紹文化信仰及價值觀(即所謂的深層文化)之另類教學法。此教學法於現階段先鎖定三個與溝通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類型建構--即個人/集體主義、高/低情境文化、及權力位階差異--並將其意涵以較具體之圖形/圖象方式來呈現。此圖形/圖象教學法之後實地運用於教授一暑期高中英語營之『語言與文化』課程。試教結果顯示此教學法能有效改變學習者對文化信仰及價值觀的刻板印象,即文化信仰及價值觀常抽象難懂且枯燥乏味。參與此課程之學員肯定此教學法可有效幫助記憶學習內容、分析一文化之語言行為、及提升文化學習之興趣。本文最後就如何在高中以下階段實施此教學法以及後續如何充實並進一步檢定此教學法成效等議題,提出數點建議。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