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1
系所簡介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鑑於當時尚無正式之工業職業師資培育機構,乃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於民國42年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從事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及中等學校工藝教師之工作,為台灣第一所正式之技職教育師資培育機構。
民國65年8月,本系成立研究所碩士班;民國81年8月,成立博士班,為我國第一所成立之工業教育博士班,不僅為本系發展之重要里程碑,亦是我國工業教育發展之大事紀。
本系培育多元工業教育師資,為求學術專業發展與研究精進,本系各組陸續獨立發展成專業系所。工技組於民國71年獨立成立工藝學系,民國85年圖文傳播組成立圖文傳播學系。民國91年本系機械組機械、鑄造、製圖、板金等四個專長轉型成立機電科技研究所,並於93年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民國93年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年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
本系目前設有學士班,培育技術型高中之動力機械群與電機與電子群師資;碩士班設有技職教育、能源應用、車輛技術及科技應用管理四個教學分組;博士班以提供技職教育組課程為主;在職專班著重於培養技職教育行政及科技管理應用專才。
News
Browse
81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教師信念、自我效能與教師生涯發展信心之研究(2024) 劉銘恩; Liu, Ming-En本研究主要研究國中生活科技教師針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領域其課程內容之知覺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信心進行研究,並發展影響模式。首先以發展問卷研究建構主義教師信念、生活科技科技能PCK、生活科技科知識PCK、科技應用材料加工知識之教學TCK、科技應用生活科技相關知識之教學TCK自我效能、生活科技教師生涯發展信心等構面,並進行一階驗證性分析,得到各題目的因素負荷量介於.63~.97之間,各構面的AVE值介於.62~.78之間,CR值介於.89~.95之間,Cronbach α值.88~.95之間,表示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結果發現教師生活科技等相關自我效能在性別變項無差異、都會地區優於偏遠地區、大型學校優於中小型學校、教學年資無差異;在結構模型分析結果發現教師信念與教師在生活科技技能、知識的PCK、TCK自我效能對教師生涯發展信心解釋力達55%,而且教師信念可透過生活科技技能與知識PCK對TCK產生部分中介效果,可見強化教師建構主義信念與專業PCK、TCK可強化教師未來生涯發展信心,有利於教師生涯發展。Item 技術型高中學生與教師自主學習歷程之敘事研究(2024) 賴沛綸; Lai, Pei-Lun自主學習的兩個關鍵要素是準備好、能夠並願意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學習者。其次,學習者是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本研究主要目的透過理解學生進行述說的語彙與表述方式,可以揭露學生本身的學習歷程以及在自主學習中的思維過程。主要研究目的有二,包括深入探討一位就讀私立技術型高中的學生在兩學年度內完整參與自主學習與一位指導教師的教學引導歷程,以及暸解技高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學習經驗與困難,從個人層面提出相對應的啟示和建議;並省思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中的角色與功能,探討教師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和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進更有意義的學習體驗,本研究選擇質性研究的敘事研究法對技高學生與指導老師分別進行訪談。並針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部分,形塑了協助學生自主學習更好的實作方式:一、調整自主學習計畫申請書的撰寫方式、二、 引導善用網路教材資源、三、因應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學習需求給予鷹架支持。對於教師在引導自主學習時也提出了所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等,老師的功能在自主學習中主要是引導,幫助學生在沒有具體指令的情況下找到方向,確定學習目標,並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和工具。透過自主學習,學生有機會涉足多個學科領域,這有助於培養跨學科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把技高原有的專業能力學習再加上新課綱的素養能力引導,這才真正地對技高學生未來有幫助,帶著他們去學習將來生活要面對問題的態度,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才能真正展現技高學生的核心價值。Item 技術型高中工業類群科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學習興趣、學習成效之長期相關研究(2024) 王文溥; Wang, Wen-Pu本研究旨在以長期追蹤研究探討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群科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與學習興趣之長期互為消長之關係,及其對數學科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使用問卷為調查工具,採用方便取樣,預計邀請技術型高中工業群科學生參與研究。本研究待答問題有三:一、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群科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與學習興趣如何長期變化?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群科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與學習興趣如何互相影響?三、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群科學生之數學科自我效能、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三者之長期縱貫相關情形為何?在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重複量測變異數分析與交叉延宕分析後依據待答問題提出研究結果有三:一、工業類群技高學生數學自我效能表現較數學學習興趣佳。二、工業類群技高學生數學自我效能與數學學習興趣具正向關聯。三、工業類群技高學生數學自我效能對數學學習成效具正向關聯。依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技術型高中教師家長參考:一、可藉教學與課堂活動、班級經營、家庭關係,持續增強學生自我效能。二、可於高一藉培養學習興趣提升自我效能與學習意願。Item 石墨烯與二氧化鈦複合奈米機油應用於機車之性能研究(2024) 陳英彰; Chen, Ying-Chang本研究使用優異熱傳遞性奈米石墨烯(Gr)與耐磨耗性奈米二氧化鈦(TiO2),添加入SAE10W-40機油中以二階合成法製成(Graphene / Titanium dioxide hybrid nano-engine oil, GTHNO),期望複合奈米機油能夠具備兩種奈米材料特性。為確定GTHNO之性能是否達到優化效果,分別進行「基礎實驗」和「實車實驗」,其中基礎實驗:磨潤、黏度、導熱、比熱和沉降實驗等五項;實車實驗:ECE-40、定速、平路及爬坡實驗,並紀錄燃油消耗、廢氣排放和PM粒狀汙染物。本研究GTHNO備製比例固定Gr濃度0.03 wt.%,TiO2濃度分為0.01、0.05、0.1、0.3及0.5 wt.%,經過基礎實驗評比0.3 wt.%為最佳濃度;磨潤實驗0.3 wt.%表現最為優異,驗證了添加過多或過少TiO2濃度有極大的影響。黏度實驗0.5 wt.%擁有較高的黏度,表示增加TiO2將會導致黏度升高。熱傳導實驗0.3 wt.%擁有最佳的熱穩定性質。比熱實驗0.5 wt.%最易受溫度變化。沉降實驗0.3 wt.%趨進於最不容易沉澱的濃度。GTHNO實車實驗中能夠有效改善CO 16 %和HC 35 %,最大程度降低有害氣體汙染;而行駛於市區下PM粒徑改善率約4.4 ~ 27.5 %之間。燃油消耗率各行車型態測試之間改善率約0 ~ 3 %之間。Item 應用六標準差設計改良產品品質—以模擬電動車教具為例(2024) 劉重瑾; Liou, Jhong-Jin當今的路上隨處都可見到電動車或電動機車奔馳,而學術界也迫切需要透過適當的輔助教具來提升學生對電動車的相關知識。本研究針對個案公司 A 機電企業有限公司的教學用模擬電動車作為研究對象。應用六標準差設計的定義、測量、分析、設計與驗證等五階段的流程去建立研究架構,藉由改良模擬電動車的產品品質,協助個案公司提高產品的品質與顧客的滿意度,最終提升教師與學生的教學與學習成效。在定義階段應用 5W1H 掌握了目前公司以及學校的現況,經過測量階段應用腦力激盪法和魚骨圖,得知顧客、技術需求項目。接著分析階段,透過教師與學生的使用狀況應用層級應用分析法深入了解教師與學生對教學用模擬電動車的需求要素,並應用品質機能展開找出技術需求項目的重要性。在設計階段應用田口方法確認最佳技術參數組合以改良產品設計,最後驗證階段應用 t 檢定比較前後改善產品因子的數據是否有所改善。研究結果顯示:由田口方法得知最佳參數組合能有效改善電量維持時間,提高模擬電動車的續航力,並提高學生與老師的滿意度。相關結果可提供 A 機電企業有限公司作為參考,有助於提升教學用模擬電動車之教學效率及降低學習成本。Item 鑄造工廠五重熱電聯產系統(2024) 陳奕滄; Yi-Cang, Chen本研究旨在回收大型鑄造工廠等待模具冷卻時所產生的廢熱,利用熱交換器串聯而成五重熱電聯產系統,藉以達到節省電費及減少碳排放量之目的。五重熱電聯產系統係利用熱交換器,將廢熱分別輸送至(1)有機朗肯循環(ORC)進行發電、(2)吸收式冷凍循環(ARC)進行冷凍、(3)產生洗滌用熱水及(4)在寒冷天氣使用暖氣。首先,本研究應用工程方程式求解器(EES)模擬計算各系統熱效率、性能係數及熱傳率,並分析系統之發電量、冷凍能力、熱傳率及減碳量。繼之,以自由模式、冬季模式及夏季模式,按照每度電價2.8458元的基準值,在各模式下找到各子系統最佳溫度點及節省電費最大值,以及計算整體系統之節省電費金額及所減少的碳排放量。研究結果顯示,在冬季模式下,將熱量集中到暖氣和熱水最經濟,因為它們的熱效率較高。夏季模式下,如果熱水充足,ORC是最節省錢的,因為它的熱效率較ARC高。然而,由於ORC的熱效率在某些溫度區間下只有約10%,系統建議不使用ORC。相反,如果將10kW的熱源用來產製熱水,並以熱泵的COP為4來計算,可以省下2.5kW的電力,這比使用ORC更有經濟效益。因此,選擇最適合的模式和設定可以幫助節省能源並提高經濟效益。Item 技術型高中學生跨域信念、跨域學習投入與跨域能力之關係(2024) 陳昶廷; Chen, Chang-Ting本研究期望價值理論為基礎,探討技術型高中學生跨域課程的跨域價值信念、跨域能力信念、跨域學習投入與跨域能力之間的關係,據此建構影響技術型高中學生跨域能力模型,以了解影響學生跨域能力的關鍵因素。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使用研究者編修之「技術型高中學生跨領域課程學習經驗問卷」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邀請學者專家推薦確實推動跨域課程且具成效之技術型高中為樣本學校,並由各校教師協助邀請校內曾於就讀期間修習至少一門跨域課程之技術型高中學生填寫問卷,共547名。回收問卷後排除無效問卷129份,有效問卷共418份。資料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統計方法。主要研究發現有:一、跨域價值信念與跨域能力信念具顯著正相關;二、跨域價值信念對跨域學習投入有顯著正向影響;三、跨域能力信念對跨域學習投入有顯著正向影響;四、跨域學習投入對跨域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五、本研究依據期望價值理論建構之影響技高學生跨域能力因素模型適配度良好。主要建議如下:一、教師可增進學生成功經驗並指導學生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增強跨域能力信念;二、教師宜設計與學生生活及職場有關之跨域課程與活動,提升學生跨域價值信念;三、學生宜積極參與跨域課程與活動,提升跨域能力。Item 擴增實境創作平台融入觀光旅遊課程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之影響(2024) 洪維浩; Hung, Wei-Hao近年來隨著擴增實境 (AR) 科技發展的進步,許多相關的擴增實境 (AR) 應用陸續出現,因此製作擴增實境 (AR) 內容的技術限制降低,發展快速提升,在各教育領域及課程都有出現許多創新的應用內容。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探討將擴增實境 (AR) 融入觀光旅遊课程體驗中,是否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研究旨在调查應用擴增實境 (AR) 於觀光旅遊相關课程中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採用準實驗的研究方法,實驗的對象是新北市某科技大學學生,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兩組學生分別進行不同教學方法的課程體驗,兩組學生在實驗教學前後以「ARCS學習動機量表」進行施測。課程最後,邀請實驗組學生,填寫回饋問卷,請實驗組學生針對老師教學方法課程體驗後,填寫心得感受,最後再邀請實驗組的學生,來做問卷內容訪談,將上述資料完整收集後進行質性分析,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習感受與課程的體驗心得。根據上述的資料進行分析的結果如下:一、擴增實境 (AR) 融入課程體驗相較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於學生的整體學習動機有所提升,達顯著差異水準,但在建立信心動機向度,末達顯著性差異水準。整體的學習動機進行調整後的分數也優於對照組學生接受傳統式教學的分數,且達到顯著差異。二、實驗組學生對於將擴增實境 (AR) 融入課程體驗的看法皆認為有助於提升學習興趣、課程參與度及課程注意力,並給予正面評價,但在操作上所面對的問題需要重視並解決。Item 技術型高中機械群教師對多元選修課程認知、認同及實踐(2024) 林宗儀; Lin, Zong-Yi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中機械群教師對多元選修課程認知、認同及實踐情況,並且深入討論教師對於課程的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認同,以及認知與認同對於課程規劃與實踐之影響,此外還將探討實踐過後對於課程認知認同之變化。研究利用半結構訪談法進行,對象為北部四所公私立技術型高中機械群教師,並以「時常比較法」進行分析凸顯出教師觀點之異同,從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提供現場教師參考以及教育主管機關制定相應政策依據,後續研究者可參考以拓展相關領域研究深度。研究中發現機械群教師對於多元選修課程目的在於拓展學習面向、提升學習動機與課綱規劃理念相近,展現出較認同態度,但教師們在面對課程能否培養學生專精能力時由於認知與開設課程類型不同,表現出較不一樣觀點;對於多元選修課程是否能培養學生跨域能力,教師們在實踐後認為培養跨領域能力相對困難,表示遭遇困難主要來自學生能力落差,由於技術型高中各科學生背景能力差異大,開放跨群跨科選修時,教師如何引導不同背景能力學生了解課程是一大困難,此外課程堂數規劃不足,導致加廣類型課程無法提供深度學習;加深類型課程又無法顧及跨領域學習學生之進度造成課程實踐上之困難。對此本研究建議提出:在學生實際進行選課前,開課教師應全力引導選課學生充分了解課程內容,在課程實踐上引導學生將課程與他們過去的經驗相連結,以激發學習動機,實現多元選修的初衷。鑑於課程時數的限制,建議教師將內容拆分為上下學期,以透過兩階段的課程奠定學生的基礎和深入能力,從而實現跨領域學習和能力培養的目標。教育主管機關應持續關注技術型高中與普通高中之差異,並制定符合技術型高中特色的課綱。同時,建議增加實習課時數,以更好地實現技職教育的實用目標。Item 亞洲早期新創企業群眾募資活動成功的因素(2024) 何慧賢; Ho, Hui-Xian群眾募資已經成為支持新創企業的一種轉型力量,重新塑造了創業資金的格局,尤其是在亞洲,傳統的融資管道往往有限。本研究深入研究了亞洲地區新創企業群眾募資成功的獨特動態。本研究以公司行為理論和群眾募資行銷理論為基礎,探討了影響群眾募資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確定並檢驗了在群眾募資過程中資金目標、專案發起人的提案經驗以及群眾募資專案的時間長短等變數對群眾募資成功的影響。此外,還研究了’Staff Pick’和’Spotlight’等營銷指標對群眾募資結果的影響。使用來自Kickstarter的綜合數據集,採用計量經濟學模型來評估這些變數對群眾募資成功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更高的募資目標和更長的活動時間與增加的募得金額呈正相關,而重複提案者往往會吸引更多的支持者。此外,以’Staff Pick’和’Spotlight’為特色的活動明顯優於其他專案。研究結果旨在為新創企業、投資者和群眾募資平台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以優化策略並提高亞洲背景下群眾募資的有效性,為在亞洲獨特背景下優化群眾募資策略提供見解。這項研究有助於眾籌的學術討論,為改善亞洲多樣化和快速發展的創業生態系統中的活動結果提供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