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7
「臺師大大傳所」於民國86年成立,為臺灣傳播學界頗富盛名之傳播科系所。本所為教育能符合時代需求、掌握時代趨勢之傳播人才,由早期之行銷傳播逐步轉向含括當代資訊科技傳播,以「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內容」、「新媒體之社會、政經與文化研究」及「新聞/傳播基本技能」三軸線為綱,期望訓練出既有科技技能,又有新傳播分析決策能力之時代菁英。
「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內容」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數位內容設計、多媒體製作、數位平台經營、互動廣告與行銷、數位公關廣告策略、社群行銷、大數據分析、網路新聞學、資訊傳播、網路傳播資訊設計、電訊傳播與新傳播資訊科技等。
「新媒體之社會、政經與文化研究」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網路文化與傳播、傳播社會文化基礎、資訊素養、資訊經濟、新傳播科技與社會、傳播政治經濟學、文化經濟、消費文化、流行文化、文化產業與文化勞動者、新媒體與螢幕文化、明星名人、文化政治與娛樂產業、迷研究、全球化研究等。
「新聞/傳播基本技能」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傳播與資訊理論、研究方法、質性研究、傳播應用統計、敘事分析、批判話語分析、口語傳播、新聞採訪與寫作、非虛構紀實創作、媒體經營管理、傳播產業研究、媒體素養等。
在知識、邏輯分析與新科技技能三方面訓練下,我們期待臺師大大傳所的學生成為:
(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
(二) 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
(三) 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內容」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數位內容設計、多媒體製作、數位平台經營、互動廣告與行銷、數位公關廣告策略、社群行銷、大數據分析、網路新聞學、資訊傳播、網路傳播資訊設計、電訊傳播與新傳播資訊科技等。
「新媒體之社會、政經與文化研究」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網路文化與傳播、傳播社會文化基礎、資訊素養、資訊經濟、新傳播科技與社會、傳播政治經濟學、文化經濟、消費文化、流行文化、文化產業與文化勞動者、新媒體與螢幕文化、明星名人、文化政治與娛樂產業、迷研究、全球化研究等。
「新聞/傳播基本技能」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傳播與資訊理論、研究方法、質性研究、傳播應用統計、敘事分析、批判話語分析、口語傳播、新聞採訪與寫作、非虛構紀實創作、媒體經營管理、傳播產業研究、媒體素養等。
在知識、邏輯分析與新科技技能三方面訓練下,我們期待臺師大大傳所的學生成為:
(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
(二) 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
(三) 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News
Browse
Item 08京奧行銷決戰鳥巢(2008-10-18) 程紹同Item 12年國民基本教育短片製作輔導計畫(2012/08/01-2012/12/31) 陳炳宏Item 1998 NOVA 7 AWARD講評(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999-11-01) 程紹同Item 1998 NOVA Awards 講評(1999-08-01) 程紹同Item 1998運動品牌行銷案例--愛迪達之運動贊助整合策略解析(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999-08-01) 程紹同Item 2001年(第34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效益評估(2001-12-01) 程紹同等Item 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新聞內容分析(2006-06) 林東泰Item 2006年臺灣化工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論文分析(中國化學工程學會, 2007-09-11) 鄭雅伶; 陳炳宏我們嘗試藉由2007年的ISI Web of Science資料庫,回顧與分析,國內化工相關領域的學者是及研究人員2006年發表論文的情形,並嘗試與文獻報導的結果比較。顯然,因內化工相關領域的學者及研究人員在2006年發表論文的情形與分佈,和全世界在1969~2004及1907~1916年的機關趨勢,並無太大的差異。Item 2008北京奧運贊助商贊助策略分析--以可口可樂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9-12-01) 林秉毅; 程紹同2008年北京奧運,對中國企業來說,是將本土品牌走向國際化的絕佳機會;對國外企業來說,看好的則是中國13億人口的市場及消費潛力,並藉由北京奧運站穩中國市場,提升品牌價值、拓展全球化市場佔有率。可口可樂將自身定位在奧林匹克最長期的合作夥伴,把市場每年47%的預算,總計6億美元的經費投入行銷活動中,制定全方位的奧運行銷策略,目的就是爲了讓可口可樂在本屆奧運期間無所不在。綜上,本文先探討北京奧運之理念,進而分析京奧之行銷贊助面向,並針對2008年北京奧運贊助商可口可樂,綜整其在本屆奧運期間所實行之相關贊助策略,瞭解其運作方式及特色,並提供國內企業界贊助賽會之參考,以鼓舞國內相關行銷活動之蓬勃發展。Item 2008年北京奧運會全球合作夥伴贊助活化策略之探討--以韓國三星電子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9-12-01) 詹俊成; 程紹同贊助運動賽會已成爲企業品牌行銷與產品推廣的主要策略。奧運會是最獲得國際大型企業青睞之標的,莫不投入大筆權利金競相爭取成爲奧運會全球合作夥伴,希望能利用奧運會贊助商的光環,加速使企業邁向全球領導品牌之列。本文以韓國三星電子爲研究對象,針對三星電子於北京奧運會所進行之贊助活化策略進行分析,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可作爲國內企業未來贊助大型運動賽會,擬訂贊助活化策略之參考:一、恪遵永續創新的行銷理念;二、確立持續性贊助的戰略思維;三、建立整合性行銷的策略模式;四、提升贊助活動的親切感;五、強化運動贊助的關聯性。Item 2008年總統電視競選廣告符號學分析─以馬英九與蕭萬長為例(2010) 林芳如由於台灣的選舉活動以「黨對黨」競爭為主軸,因此,政黨形象與組織在選舉競爭中的作用顯得相當重要,此外,競選廣告的意識型態操作對於選民的認知態度有很大的影響力,政黨透過競選廣告來傳達一種觀點或思想給選民,濡化著不同的支持者。台灣選民的族群背景與政黨支持間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族群身分引起的族群意識會進而產生某些政治態度與行為,為了爭取特定族群的支持,政黨會在廣告中注入能夠引起該族群共鳴與認同的符號。 本研究採取符號學分析的角度,針對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馬英九與蕭萬長之電視競選廣告,分析廣告如何呈現政黨形象,廣告中利用哪些元素來召喚族群訴求,進而與政黨形象、意識型態產生連結,企圖揭露其背後的深層價值觀以及隱含的意識型態。 研究結果發現,國民黨大多利用不知名的小人物,例如彰化的蕭夫婦、芬園鄉的農民們,以及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們,透過他們的談話、表情、裝扮與行為所隱含的意義為國民黨塑造政黨形象。因為生活背景的相似性,小人物比起政治人物更能帶給觀眾親近性與認同感,讓所欲形塑的政黨形象較容易被選民接受。廣告建構出政黨輪替、族群融合、默默奉獻、延續人情味,正面思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和勤勞奮發的意識形態。廣告中呈現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等族群的文化習俗和使用方言,旨在引起該族群的選民對國民黨的親近性,透過對廣告中代表自己族群人物的認同,進而接受廣告人物表達的論述與行為。此外,透過呈現中南部民眾熟悉的日常生活景象與職業類型,企圖拉近國民黨與中南部選民的距離,強化國民黨本土化的形象。Item 2009年花蓮縣長候選人競選傳播模式分析(2011) 賴筱桐本研究依據Trent&Fridenberg針對美國總統大選所設定之競選傳播研究架構為基礎,以深度訪談法分析2009年花蓮縣長選舉中,傅崐萁、杜麗華、張志明等三位候選人陣營,於競選傳播策略之擬定與實際作為。本文首先就候選人所處情勢及自訂的競選風格做剖析,其次觀察候選人陣營如何透過競選廣告、新聞記者會、公共演說、代言人運用、人際傳播、以及網際網路傳播等多元管道,進行競選傳播活動,以達勝選目的。 研究結論指出,候選人的競選傳播策略與實際作為確實是影響選舉勝負的關鍵性指標,競選主軸的設定更是整場選戰中的核心角色。以傅崐萁而言,其勝選因素在於競選主軸清晰明確,除了符合當地選民需求外,並透過各種競選傳播管道加以闡述,成功打動人心,發揮出強大的號召力與動員能量。加上長年對地方的經營與資源投注,和地方政治意見領袖建立長期的社會互動,維繫良好人際關係,奠定深厚的勝選基礎。再者,競選傳播實為候選人、選民與媒體交互作用的動態互動過程,任何一方所所採行的競選傳播策略,都有可能牽動或影響策略執行的某一環節,讓候選人陣營隨時調整己方的競選策略方向或行動。 綜合歸納訪談結果後,獲得一項重要發現。就比例上而言,三方候選人陣營對於人際傳播的重視程度似乎遠大於其他競選傳播管道。是以本研究結論指出,Trent&Fridenberg所設定的競選傳播研究架構無法全然適用於台灣的地方選舉,或許是和選舉性質不同有關。但相關論述則有待後續其他類型的競選傳播研究進行深入探討觀察,從而建構合於台灣各項選舉的理論模型。Item 2009年高雄世運電視廣告的符號學分析—論廣告中的城市行銷與國際連結(2012) 徐千雅2009年,第八屆世界運動會在高雄舉辦,為我國爭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寫下歷史新頁;在國內外的電視廣告宣傳上,對內有以高雄市長陳菊為主角的廣告,對外則以台灣之光王建民吸引國際目光,期望透過廣告宣傳達到凝聚民眾向心力及提高台灣國際能見度的目的。諸如此類大型國際賽會的舉辦,除了有助於國家提昇國際形象,同時也是舉辦城市進行城市建設與改造的契機。高雄世運電視廣告中,除了強調台灣與國際連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城市行銷上多所著墨,呈現高雄多年改造後的全新面貌。 為了進一步了解高雄世運電視廣告如何表現「台灣-國際」連結及對改造過後的高雄進行「城市行銷」,研究者對所選取之五則高雄世運電視廣告進行符號學分析,以Barthes的符號表意三層次為分析架構,發現高雄世運電視廣告在呈現城市行銷上,第一層屬於明示義的高雄符號包括:85大樓、世運主場館、高雄巨蛋、高雄捷運、光之穹頂、港口、碼頭等代表性建設,以及陽光、藍天白雲、河海等自然景觀。將具體的高雄符號轉換為高雄意象,則第二層由符號二元對立意義創造的高雄城市意象為:現代、進步、國際、熱情、陽光、親和、開闊、大器。第三層為神話分析,加入社會文化脈絡檢視之,則高雄世運電視廣告中呈現的高雄,對比過去外界印象中那座灰澀的工業城市,呈現的神話包括:脫胎換骨、無可取代、改頭換面、煥然一新、剛柔並濟。在「國際接軌」方面,廣告中多以文字呈現,如標語「一次台灣的機會,改變世界會實現」以及「台灣將在這裡迎接世界」等,隱含了期望改變、被看見、與國際接軌等二元對立意義,呈現的神話包括蓄勢待發、團結一心、嶄露頭角、國際接軌,以及從王建民身上挪用到高雄世運的台灣之光。這些訴說著類似概念的廣告標語,連結的是台灣不被國際社會承認主權的社會脈絡,是許多台灣人「想要有自己的國家」的「台灣意識」。在廣告深層驅使符號運作的,是亟欲「為國際社會所承認」的意識型態。Item 2010兩岸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學術研討會(2010-03-13) 程紹同(評論人)Item 2010年楊淑君事件的批判話語分析(2013) 黃孟婷本研究主題為2010年年底最熱門的體壇爭議同時也是媒體焦點的「楊淑君事件」,本研究利用Fairclough(2006)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的三層次:社會事件、社會實踐與社會結構分析台灣四大報,將2010年11月18日至2010年11月24日的《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以及《蘋果日報》作為分析文本,企圖找出楊淑君事件相關新聞其背後隱含的話語秩序與社會結構。 本研究發現,楊淑君事件引發媒體與民眾爭議的主要原因為其背後的國族意識形態以及運動精神之意識形態。但主要的社會結構還是以國族意識形態為主軸。 首先,以社會事件層面來看,楊淑君事件具體呈現在仇韓、仇中等行動的社會事件為,媒體再現之我國國人反應,以及中、韓形象,同時,媒體在書寫楊淑君時特別加以著墨;第二層次的社會事件則呈現於政治鬥爭、運動爭議到國族戰爭與國族英雄的錯置等方面,其中運動新聞與戰爭詞彙的構連可視為是穩定的話語秩序,楊淑君事件的爭議性也使得它從運動新聞跨足到政治新聞,政治與運動的新聞互為文本;最後的社會結構大致分為運動精神的意識形態與國族意識形態,運動精神為深層的社會結構,根深蒂固於大眾的心中,如公平、公正、遵守規則等價值觀,楊淑君事件的陰謀論明顯與這些運動精神背道而馳,因此引發外界關注,再者,楊淑君事件背後的國族意識形態更是使得媒體與大眾不斷討論,進而產生前述的具體社會事件與社會實踐。Item 2010年臺北市長選舉主要候選人競選傳播模式分析(2012/07/06-08) 胡幼偉Item 2012年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之競選傳播策略分析研究-以台中市第七選區(太平區、大里區)為例(2012) 林敬翎本研究是以2012年台中市第七選區立法委員選舉為研究對象,以Trent& Friedenberg(2008)所指出的競選傳播策略模式來進行分析。此外,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在進行訪談前,將會依據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作為核心意識,來設計針對台中市第七選區兩方立委候選人陣營核心幕僚以及在地觀察者相關的訪談題綱。而在本研究中,深度訪談內容將聚焦在候選人如何制定競選策略與運用傳播管道(競選廣告與文宣、新聞記者會、公共演說、辯論、代言人運用、人際傳播以及網際網路),以了解候選人使用競選傳播策略的過程。 研究結果顯示,由於新聞媒體的議題皆在總統大選上,導致地方立委在媒體上的曝光度低,因此地方選舉的候選人在媒體上的競選傳播策略較不積極。所以使得這場雙姝對決,意外地沒有產生太多火花,並沒有如媒體所預想的激烈攻防戰。加上雙方的競選風格有所不同,所以在傳播管道上的運用也有所差異。 何欣純在地身分和長期經營地方的優勢,使她得以用在地衛冕者的身分來採取防守的競選策略,人際傳播是她最主要採取的傳播管道。至於鄭麗文在傳播管道上的運用雖然積極,但是並沒有像傳統的挑戰者一樣,使用全部的傳播管道,反倒是著重在廣告文宣、公共演說上,希望爭取在地方上大量的曝光度。但是由於時間有限,加上紅黑派初期的不團結,以及對手深耕地方的優勢,因而造成她無法贏得選戰的勝利。 綜合而言,由於選區制度和總統大選的影響下,此地方的區域立委選舉從結果上來看,候選人的個人條件大於其所擬定的競選傳播策略,換句話說,政黨派出空降刺客來參選地方選舉的策略明顯地毫無作用,原有地方的人脈網絡才是決定因素。也就是說在此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地方型的小選區選舉中,鄉村型的在地政治人物較都會型的空降政治菁英具有優勢,其人脈網絡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即使是強龍也壓不過地頭蛇。Item 2012年總統大選影音廣告符號學分析─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為例(2014) 鍾知君2012 年選戰期間,台灣首度出現女性候選人─蔡英文。蔡英文靠女性候選人之姿強打選戰,對於拉攏客家族群和青年選票也不遺餘力,選戰中藍綠雙方也首次推出網路微電影廣告拉攏年輕選民,用更加多元的管道宣傳。本研究以質化的符號學分析法,探究2012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之影音競選廣告,分析廣告中塑造的女性候選人形象、以及廣告中運用何種元素召喚族群訴求,並且綜觀廣告中隱含的意識型態。 研究結果發現,廣告中呈現的女性候選人形象是剛柔並濟的,「台灣‧未來‧蔡英文」廣告中西裝筆挺、倫敦政經學院的留學經驗,以及德國柏林拍攝的政治背景,呈現蔡英文的女性菁英形象,而在「女人當家」與「客家女兒出頭天」藉由客家花布、柚仔花、母親等符號來塑造感性特質。 族群訴求部分,在「客家女兒出頭天」廣告中頻頻出現花布、豬的形象、客家古厝等關於客家食衣住行的符號,廣告配樂的語言也是客家話,強化民進黨對於客家族群的深耕形象,一再強化客家精神以及對於客家族群的重視。而「人生NG 篇」微電影中大量使用新一代的語言來召喚年輕選民的訴求,「就業問題」等符碼也扣連蔡英文提出的「青年津貼」、「社會住宅」政策。 綜觀五則影音廣告,歸類出廣告中的意識型態為「女人當家」、「政黨輪替」及「硬頸精神」,雖然跳脫不出打「性別牌」的窠臼,但民進黨想強調不分性別,女人也可以執政當總統。廣告中一再建構政黨輪替的意識型態,運用「前進」、「光明」的符碼來訴求重新選擇,是在野黨打選戰的主要訴求,並且以客家「實實在在」的硬頸精神,召喚客家族群的認同,以客家人質樸、堅韌的形象來喚起選民的支持。強化客家族群的重要性、強化自身價值,同時也隱含「台灣有客家妹蔡英文做總統真好」的意涵。Item 91年各級學校「學生體適能護照」贊助計畫報告書(2001-12-01) 程紹同Item 92年教育部各級學校學生體適能護照贊助計畫報告書(2002-12-01) 程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