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佛光大學學生幸福感、死亡態度、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8) 莊易達; Yi-Da C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佛光大學學生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現況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調查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共發放問卷300 份,有效樣本為291份,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Scheffe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一)幸福感方面:幸福感頗佳,以「人際關係」層面之得分為最高,「身心健康」層面為最低。各層面之得分,經濟安全感高、健康狀況良好及有皈依之佛教徒,有較高的幸福感。(二)死亡態度方面:「死亡恐懼」、「死亡逃避」及「逃離接受」低於中間值3分,而「趨近接受」、「中性接受」則高於中間值3分。經濟安全感高、健康狀況良好及有皈依之佛教徒,有較低的死亡恐懼及較高的死亡接受度。(三)生命意義感方面:生命意義感頗佳,以「求意義的意志」層面之得分最高,「生命目的」最低。各層面之得分,健康狀況良好及有皈依之佛教徒,有較高的生命意義感。Item 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安定區為例(2015) 黃惠理; Hui-li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因素。以臺南市安定區在地銀髮族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取樣本,進行橫斷式問卷調查,共獲有效問卷340份。資料經SPSS22.0處理分析後,重要發現如下: 一、 研究對象中男生占45%、女生占55%,年齡平均為72歲,有配偶者占71.5%。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的健康習慣、健康責任、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口腔保健皆屬中上程度,僅社區參與較差,屬中下程度。研究對象主觀幸福感中的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與他人的正向關係、生活目標、自我接納等皆持有正向態度。 二、 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除了「健康責任」與背景變項無關外,有配偶者、有參與社區活動者、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其「健康習慣」、「社區參與」、「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口腔保健」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都較好;而年齡越大者、罹病數愈多者則較差。另外,有受教育者、有參與社區活動者、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其主觀幸福感較佳;而年齡越大者、罹病數越多者,其主觀幸福感則較差。而研究對象的「健康習慣」、「社區參與」、「健康責任」、「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口腔保健」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好,其主觀幸福感也越佳。 三、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以有效預測其主觀幸福感,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之23.6%,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健康習慣、教育程度、參與社區活動、健康責任為主要預測變項,並以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習慣的預測力最大。研究顯示,自覺健康狀況、健康習慣、健康責任越好者,有受教育者及參與社區活動者其主觀幸福感越高。 本研究提出多項建議,供有關單位做為改善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之參考。Item 經濟弱勢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現況之探究(2016) 商雅雯; Shang, Ya-Wen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經濟弱勢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依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3年發表「富裕國家兒童主觀幸福感」報告中的指標,分析「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2013年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中675位經濟弱勢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童樣本,其中一至三年級採訪談式問卷、四至六年級採自填式問卷進行調查,以降低低年級學童認知能力不足影響問卷效度的可能。 分析結果如下:一、結果顯示57.2%的經濟弱勢學童是由單親媽媽撫養照護、父母親高教育程度的比例相對較低。二、主觀幸福感不絕對受經濟弱勢因素影響。三、主觀幸福感在性別與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男女學童主觀幸福感在與同儕間溝通互動情形存在落差、且隨年級升高而降低。四、不同年級之生活滿意與教育主觀幸福感層面上均達顯著差異。五、獨生弱勢學童主觀幸福感與非獨生學童,在生活滿意面向達顯著差異。六、健康主觀感受對國小學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並不明顯。七、弱勢學童之主觀幸福感與生活滿意、關係、教育主觀感受及健康主觀感受間皆存在顯著相關。 經濟弱勢學童之所需不僅是物質資源上的支援,包含心理、教育等面向,有賴於整體社區協助與介入,以及政策的支持。本研究所採用之資料庫及測量指標因施測對象差異,結果無法進一步比較與推論,依據結果呈現現況並提供實務工作者及相關單位改善建議,以期能給予未來臺灣的主人翁一個幸福的童年,奠定美好生活的基礎。Item 臺北退休中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研究(2016) 盧育珮; Lu, Yu-Pei台灣已是個高齡化社會,退休人口和退休後的時間相對增加,但兩性面臨的生命事件、所擁有的資源和承受的壓力並不同,因而推論退休調適和退休後主觀幸福感應有性別差異。本論文從正向心理學的觀點進行探索主觀幸福感,並從角色理論、女性主義的角度去解釋退休後的變化和因應,瞭解退休後角色變化與性別差異對主觀幸福感的交互影響。 本研究方法是利用李思賢教授研究計畫蒐集的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該計畫以結構式問卷在社區公園與老人服務中心進行資料蒐集,立意選取台北市50-75歲的退休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最後獲得有效問卷294份。研究對象平均年齡65.01±5.98歲,70%為女性。本論文以資料中之家庭結構、經濟資源與家庭關係做為正向環境,以生命統整性做為正向特質,主觀幸福感做為正向情緒。 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性別、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態、正向環境與生命統整性顯著影響主觀幸福感。以性別分層分析結果發現,退休男性中老年人之教育程度、健康狀態、正向環境和生命統整性對主觀幸福感達到統計顯著;在退休女性的主觀幸福感則以健康狀態、經濟狀況、居住房屋所屬、家庭關係和生命統整性達到統計顯著。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男性主觀幸福感迴歸模式以家庭關係、健康狀態、教育程度及生命統整性達到統計顯著,可解釋主觀幸福感55.9%的變異量;女性則以家庭關係、健康狀態與經濟狀況達統計顯著,可解釋幸福感35.6%的變異量。家庭關係是兩性主觀幸福感最重要的預測因子,可單獨解釋男性模型中主觀幸福感41.4%和女性模型中主觀幸福感25.9%的變異量。 本論文分析結果支持退休中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有性別差異,相關因素的差異在於男性的教育程度與生命統整性會影響其主觀幸福感、女性則受到經濟狀況的影響。家庭關係為兩性在主觀幸福感重要的預測因子。基於研究結果,建議重視良好家庭關係的營造,以及對於男性著重生命統整性的培養、女性則加強經濟上的支持。Item 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安定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5-06-??) 黃惠理; 陳政友; Hui-Li Huang, Cheng-Yu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市安定區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因素。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以臺南市安定區在地銀髮族為研究母群,以分層集束方便抽樣法,進行橫斷式問卷調查,取得有效問卷340份。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健康習慣」表現最好,「社區參與」表現最差。而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除了「健康責任」與背景變項無關外,年齡愈大者其健康習慣、運動習慣愈差;罹病數愈多者其健康習慣、社區參與、健康飲食、口腔保健愈差;而女性口腔保健較好;有配偶者其社區參與、規律運動較好;有參與社區活動者與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其健康習慣、社區參與、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都較好。二、研究對象的主觀幸福感偏正向,其中以「與他人的正向關係」表現最好;「自主性」則最差。而研究對象中有受教育者、有參與社區活動者、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其主觀幸福感愈好;然年齡愈大者、罹病數愈多者,其主觀幸福感則愈差。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以預測其主觀幸福感,並可解釋主觀幸福感總變異量的23.6%,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健康習慣」、「教育程度」、「參與社區活動」及「健康責任」五項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習慣」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最大,「教育程度」、「參與社區活動」、「健康責任」次之。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一、針對未受教育之銀髮族,與學校、民間團體等合作研擬健康知能學習活動;二、提升口腔衛生、規劃未滿65歲未符補助條件之社經弱勢缺牙民眾口腔健康改善策略;三、提升社會參與,鼓勵社區成員自助助人增加人際互動、社會支持;四、推廣健康促進活動,以落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提升心理健康。Item 正念預測主觀幸福感與憂鬱:中介效果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7-12-??) 陳景花; Jing-Hua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正念、主觀幸福感與憂鬱的關係,以及是否透過主觀幸福感而產生中介效果。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共蒐集372名大學生為樣本。研究工具包括「止觀覺察注意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及「臺灣憂鬱情緒量表」。透過實證資料的蒐集,以描述性統計及結構方程式模型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正念、主觀幸福感與憂鬱三者間有顯著相關;二、正念能有效預測憂鬱與主觀幸福感,並對憂鬱的直接效果達到顯著,而主觀幸福感對憂鬱的效果亦達到顯著;三、主觀幸福感對正念與憂鬱的關係有部分中介效果。研究結論顯示,正念、主觀幸福感與憂鬱三者之間的關係,可作為教育實務現場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