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相關因素及肥胖風險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2023) 黃于倩; Huang, Yu-Chien
    此研究為深入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相關因素,並進行肥胖風險之研究,母群體為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採立意取樣以三峽區和鶯歌區某國小之111學年上學期之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發出613份問卷,施測結束後,收回587份問卷,回收率為95.8%,扣除遺漏、填錯問卷,實際有效問卷為384份,有效回收率為65.4%。統計方法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史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複迴歸分析及邏輯斯回歸等方法分析。綜合分析研究結果之重要發現如下:一、 研究對象家庭以低社經地位居多(36.2%),身體質量指數以正常占多(61.7%),關於含糖飲料消費因素方面,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以住家距離便利商店五分鐘以內較多(71.9%) 、每週可支配的零用錢為0元最多(40.1%)、每週獲取含糖飲料訊息來源及頻率以「手機」最高分(mean=2.94)、購買條件以「喜歡的口味」最高分(mean=3.89)。二、研究對象平均每星期含糖飲料總攝取量達2008.76cc。三、含糖飲料認知、態度、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中的「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優於「低社經地位」。四、含糖飲料認知、態度、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分別與攝取含糖飲料行為(頻率)呈正相關,顯示研究對象對於含糖飲料認知越高、態度越正向、拒絕攝取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越高、其攝取含糖飲料不良行為頻率越少。五、每週可支配的零用錢、每週獲取含糖飲料訊息來源及頻率、含糖飲料的購買條件與攝取含糖飲料總量有正相關,顯示當研究對象可支配的零用錢越多、接觸的訊息來源與頻率越多、購買條件考量越多,其攝取含糖飲料的量也越多。六、研究對象的「拒絕攝取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對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解釋力最大,全部的預測變項可解釋攝取含糖飲料行為總變異的47.0%。七、男性的肥胖風險比女性來得高(OR=0.361);購買的便利性相比,住家離便利商店距離五分鐘內的肥胖風險比距離6-11分鐘以上來得高(OR=0.529),其他變項則是未達統計顯著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家庭高社經地位對攝取含糖飲料的行為表現優於低社經地位,但拒絕攝取含糖飲料的自我效能對於攝取含糖飲料行為的解釋力最高,代表研究對象可以相信自身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學校要再強化健康生活技能的教學,並和家長及社區合作營造支持性環境;然而不同於本研究之假設,攝取含糖飲料行為和肥胖風險沒有正相關,因此未來的研究建議可讓研究對象連續紀錄一週,實際喝的市售含糖飲料名稱、容量及數量,以利研究者轉換成喝的總熱量,更能精準比較攝取含糖飲料行為與肥胖之風險。
  • Item
    職場員工客觀測量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肥胖風險之研究
    (2022) 許心妤; Hsu, Hsin-Yu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與其相關疾病是21世紀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挑戰之一。肥胖已被證實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肺部疾病等有相關。近年來,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工作型態的改變(以坐在辦公室為主) 以及娛樂活動的改變 (如看電視、打電動),職場員工的身體活動量減少及靜態行為增加,皆可能增加肥胖的風險。據此,本研究欲探討職場員工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肥胖之關聯性,以作為未來職場健康促進策略擬定之基石。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於2020年8月至10月間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取樣;本研究對象選取桃園市某生技公司員工為本研究調查之母群體,結合線上問卷及三軸加速規測量身體活動量與靜態行為,共有51筆有效樣本。資料分析利用SPSS 23.0進行平均數、標準差及邏輯斯迴歸分析。研究調查結果發現「連續30分鐘久坐時間3.5小時/天」與肥胖之關聯性達顯著正相關;「輕強度身體活動180分鐘/天」與肥胖之關聯性達顯著負相關;表示身體活動時間越多,靜態時間越少,肥胖風險越低,因此未來在職場健康促進策略,可著重於增加職場員工身體活動量,減少各項久坐時間及增加中斷久坐行為,以有效預防肥胖風險之發生。
  • Item
    影響成人減重行為成效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某營養諮詢機構會員為例
    (2018) 黃慧儀; Huang, Hui-Yi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瞭解影響成人減重行為成效之相關因素。 研究方法:本研究為一橫斷式研究,運用PRECEDE模式中之『教育評估和生態評估』的階段,發展結構式問卷,並立意選取營養諮詢機構減重會員,進行資料收集,共回收116份有效問卷。 研究結果: 1.本研究之受測對象以女性居多,年齡分布多集中在31-40歲,體型以肥胖人數最多,教育程度大部分為大專/大學學歷,且大多過去五年具有減重經驗。 2.研究對象三個月減重行為成效體重差平均值為5.25公斤(標準差2.42),體脂差平均值為3.39%(標準差1.67),腰圍差平均值為2.25英吋(標準差1.26)。 3.研究對象之減重行為成效會因性別、體型、減重行為信念、營養師社會支持之不同而有顯著相關。 4.許多因素都與成人減重行為成效有關,包含: (a)前傾因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體型、過去減重經驗、減重行為信念、減重行為自我效能。 (b)增強因素:家人、同儕團體、營養師對減重行為的支持或反對。 (c)使能因素:健康訊息來源、營養教育可利用性;這些決定因素可以解釋20.3 %減重行為成效的變異量。 結論:透過營養教育針對有效預測之變項設計個別化的專業飲食建議,強化健康體位與正確減重觀念,以建立體重控制之健康行為,進而提升減重行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