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台灣北部地區青少年電子煙媒體暴露、媒體素養、態度、行為與意圖之相關研究
    (2024) 李翠芬; Li, Tsui-F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背景因素、電子煙媒體暴露、素養、態度與電子煙使用行為及意圖之關係。調查新北市、桃園市及宜蘭市國中一年級學生,以自填式問卷進行調查,共1951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 國中一年級學生曾經使用電子煙者42人(2.2%)。2. 雙變項分析結果顯示,學生為男性、成績為後段、家庭經濟狀況為低與中低收入、電子煙媒體暴露越高、電子煙情感媒體素養越低、電子煙廣告效果越高與電子煙結果期待越高者,其曾經使用電子煙的比率較高。3. 邏輯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學生電子煙情感媒體素養越低與電子煙廣告效果越高者越易有曾經使用電子煙情形。4. 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學生電子健康素養越低與電子煙廣告效果越高者,其一年內使用電子煙意圖越大。建議政府落實禁止電子煙等新興菸品行銷訊息,加強違規行銷查緝。學校強化電子煙媒體素養教育,以降低電子煙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危害。
  • Item
    台灣北部地區青少年親子關係與吸菸行為之關聯研究
    (2024) 陳怡瑾; Chen, Yi-Chien
    研究背景及目的: 吸菸行為是導致過早死亡的最重要的可預防原因,也是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青少年是菸品使用的弱勢族群,如何避免青少年的吸菸行為一直是公共衛生領域重大的議題之一。研究證實,良好的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避免危險行為。然而過去研究在探討青少年吸菸行為時,常以家人吸菸對青少年影響為主要探討方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欲了解除了家人吸菸的影響因素外,親子關係是否為另一個關鍵原因?故進一步探討父子關係及母子關係對青少年吸菸行為的影響。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為1,485位新北市及桃園市的國高中職學生。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邏輯斯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研究結果: 一、青少年沒有吸菸行為者佔92%,有吸菸行為者佔8% 二、青少年的母子關係與吸菸行為有達到統計上顯著負相關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吸菸行為與親子關係中的母子關係有顯著負相關,B = -0.265,p = 0.009,OR = 0.767,也就是當母子關係越親近,青少年吸菸機率越低,若是母子關係疏離或匱乏,則青少年容易有吸菸行為產生。由於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建議未來以縱貫性研究來了解青少年吸菸行為與母子關係的因果關聯。此外,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家人吸菸有顯著相關,因此建議校園菸害防治課程應與家長連結,提供家庭戒菸服務資源,建立居家無菸環境,以減少青少年吸菸行為。
  • Item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紙菸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23) 辜薇頻; Ku, Wei-Pin
    紙菸是目前全球人的一大公共衛生威脅,青少年吸紙菸對身心及社會發展有嚴重影響。近年來電子煙興起,一開始被認為是紙菸的一種更安全的替代品,但根據研究指出,電子煙存在有毒物質,也可能造成尼古丁上癮,且目前證據顯示,電子煙無法幫助戒菸。然而菸害防制法直到今年才修正公布,導致青少年電子煙的使用比率按年增加。研究也發現,青少年使用電子煙會增加其吸紙菸意圖,之後更有可能吸紙菸。因此,本研究旨在從理性行動論的觀點,探討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現況,以及與吸紙菸意圖之間的相關因素。本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2022年6月進行問卷調查,收集研究對象電子煙使用現況等相關資料,共取得534份有效樣本。使用的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和二元邏輯斯迴歸。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有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占5.1%,沒有使用的青少年占94.9%。二、青少年電子煙的使用情況會因「性別」、「年級」及「母親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三、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情況會因社會環境之「家人使用電子煙」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四、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吸紙菸意圖有顯著正相關。本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吸紙菸意圖有顯著相關,代表青少年使用電子煙,未來更有可能吸紙菸。然而,本研究為橫斷性的量性研究,建議未來可以進行縱貫性研究或質性研究,以深入探討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吸紙菸意圖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了解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原因。此外,建議在教學中採小組討論,透過情境設置讓學生討論家人或同儕使用電子煙時,該如何面對及做出健康的決定。同時,對於青少年的電子煙使用者,利用小組分組方式,讓學生集思廣益,每堂課最後分享討論的結果,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課程參與度;建議未來可以邀請家長參與戒電子煙的課程,以促進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共同建立積極的健康環境。
  • Item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新北市國中為例
    (2021) 林昱宜; Lin, Yu-Yi
    菸品的使用是全球所面臨的公共衛生威脅之一,也是第二大的健康危險因子,青少年吸菸將造成健康傷害,影響未來身心發展,近年來新興菸品的出現,青少年接觸電子煙的比率逐年上升,根據研究顯示使用電子煙會增加吸菸的意圖與行為,因此欲瞭解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之現況及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之關聯性。本研究以新北市五所都會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於2020年6月採用問卷調查,共取得560份有效樣本,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二元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青少年沒有使用電子煙者占95.36%,有使用電子煙者占4.64%。 二、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三、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行為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四、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及家庭二手菸暴露與吸菸行為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有顯著相關,但由於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建議未來以縱貫性研究來瞭解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之因果關係。此外,電子煙使用行為及家庭二手菸暴露與吸菸行為有顯著相關,因此建議校園菸害防制課程應連結家長參與,鼓勵吸菸的家人積極戒菸,建立正向的反菸家庭規範,以減少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和吸菸行為。
  • Item
    健康行動過程路徑對青少年規律運動行為的預測效果
    (2010) 王淑芳; Wang Shu-Fang
    本研究旨在驗證健康行動過程路徑(HAPA)是否適用於台灣青少年的規律運動行為。研究對象為286名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的學生。在兩個月的追蹤調查中,使用了三份結構式問卷。利用徑路分析發現:(1)25.5%的研究對象有從事規律運動;(2)經過幾次的修正調整後,HAPA運用在青少年規律運動上的適配情形良好(χ2=38.225、χ2/df=1.593、GFI=.974、AGFI=.943、PGFI=.443、NFI=.959、 CFI=.984、SRMR=.036、RMSEA=.046),整個模式可解釋規律運動行為28%的變異量。修正後的模式顯示規律運動意圖與行為有直接及間接的關係,計畫(包括行動計畫和因應計畫)與自我效能(包括因應自我效能及恢復自我效能)扮演著中介變項的角色。這些結果顯示修正後的HAPA對於促進青少年從事規律運動是有助益的。最後,本研究也對相關教育課程及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 Item
    臺北市高職一年級學生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成效評估
    (2012) 黃資富; Huang, Tzu-Fu
    本研究目的為,評估網路霸凌預防教育對青少年網路霸凌預防素養、自我效能、危險行為意向及危險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係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兩所高職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309人參與,一所學校為實驗組有151人參與,另一所學校為對照組有158人參與。本研究於民國101年2月至4月進行,實驗組進行前後測及四堂50分鐘的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僅進行一般教學及前後測。 研究結果顯示,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學生網路霸凌預防素養。實驗組在網路霸凌預防自我效能、網路霸凌與危險行為意向及網路霸凌與危險行為皆有進步,但未達顯著差異。另依父母管束學生網路使用程度高低分組,發現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父母管束學生網路使用程度較低組之網路霸凌預防素養。 建議未來課程設計可加強網路霸凌相關法律素養和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並將網路霸凌預防課程融入現行高中資訊課程作結合,另外發展家長手冊增能家長對於共同協助學生預防網路霸凌的素養。
  • Item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的相關研究
    (2008) 蔡宛珊; Wan-Shan Tsai
    本研究以橫斷性調查研究法,來分析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是否有相關存在,以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方式,選擇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的日間部之高一至高三的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082人。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人格特質較外向性,情緒趨近穩定性,遵守社會常規,並符合社會期許的行為表現。整體來說,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是能夠適應整體環境並展現其獨特個性。另外,研究對象中,女生比男生較外向與神經質,而男生的社會期許則較女生高;高職生比高中生較外向;三年級學生比二年級學生較有精神病質。 二、研究對象之生活壓力屬於中等程度,其中壓力較大的前三項為學習壓力、自我期許壓力及校園生活壓力。另外,研究對象中,男生比女生有較高的兩性情感壓力,而女生則比男生有較高的學習、自我期許及生長發育的壓力;高職生比高中生有較高的校園生活和經濟壓力,而高中生則比高職生有較高的自我期許壓力;低社經地位學生比中社經地位及高社經地位學生有較高的經濟壓力。 三、研究對象中憂鬱症的危險群佔27.2%。另外,研究對象中,高中生比高職生有較高的情緒和行為憂鬱;三年級學生比一年級及二年級學生有較高的情緒、生理、行為和認知憂鬱。若以整體憂鬱程度來看,高中生高於高職生,三年級學生高於一、二年級學生。 四、研究對象吸菸率占11.7%,其中男生吸菸率高於女生;高職生吸菸率高於高中生;三年級學生吸菸率高於二年級學生;高社經地位學生吸菸率高於低社經地位學生。此外,愈具有外向性、精神病質、社會期許人格特質者;生活壓力總分、家庭及家人相處壓力、經濟壓力愈大者;憂鬱總分、情緒、生理、行為、認知愈高者,愈會傾向吸菸。 五、在社會人口學變項加以控制之後,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能有意義的預測其吸菸行為,其中又以外向性人格特質、經濟壓力及生理憂鬱三個變項,對吸菸行為的影響最大。人格特質愈外向者、經濟壓力愈大者、生理憂鬱愈高者,愈會傾向去吸菸。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乃針對教育方面、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未來有關青少年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吸菸行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台灣地區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2006) 呂佩霖; Grace Lu
    本研究欲探討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之因素,以民國九十年度國家衛生研究院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系統進行次級資料庫分析,找出影響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在口腔行為方面的相關因素,並配合以研究對象為主的口腔保健課程內容分析,及台灣地區歷年與口腔健康有關之衛生與教育政策分析,針對影響台灣地區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的因素進行深入探討。 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之資料,為民國九十年度「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一部份,為具全國性的樣本,以其中年滿十二歲但未滿二十歲的研究對象為分析族群,並串聯十二歲以上問卷及家戶問卷中相關資料,進行分析。針對研究樣本之背景因素及口腔預防保健行為等變項做人數、百分比、平均值及標準差的描述性統計;在背景因素於口腔預防保健行為的分佈比較,則依序以卡方檢定分析;口腔保健行為及其他危害健康行為相關性部分,輔以邏輯斯迴歸分析。初步挑選出符合本研究目的之研究對象,扣除資料缺漏個案,最後進行分析人共計數為2708人,研究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 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的表現不甚理想,其中每日刷牙次數以每日兩次居多(65.4%);潔牙時間點以早上起床後(91.6%)與晚上睡覺前(76.5%)為眾;有使用牙線潔牙習慣者佔18.8%;有使用漱口水習慣者佔2.4%;過去半年內有洗牙行為的佔20.0%。 (二) 依照性別分組,則上述四項口腔保健行為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的為:有無使用牙線習慣,其中又以女性有使用牙線習慣者較男性多(p=0.018)。 (三) 依照年齡分組(12-15歲組與16-19歲組),則於每日刷牙次數(p=0.001)、使用牙線習慣(p=0.003)、過去半年內有無給牙醫洗牙(p<0.001)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四) 危害健康行為: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有飲酒習慣盛行率為25.4%;有抽菸習慣盛行率為27.3%;有嚼檳榔習慣盛行率為5.6%;甜食攝取行為部分,經常吃餅乾、糖果、麵包類的佔25.3%,經常吃蛋糕和麵包類佔41.6%,經常喝可樂和沙士者佔11.5%,經常冰淇淋、奶昔、冰品者佔7.8%,經常喝含糖飲料者佔28.0%。 (五) 依照性別分組,男女於所有危害健康行為均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六) 依照年齡分組(12-15歲組與16-19歲組),以嚼檳榔行為(p<0.001)、吃蛋糕、麵包類(p=0.001)、喝可樂及沙士類(p=0.049)、喝含糖飲料類(p=0.012)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七) 影響國內12-19歲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的相關因素,以多變項邏輯斯回歸檢定分析發現:1.每日刷牙次數部分與年齡(0dds ratio=1.21,95%CI:1.088-1.339)、經常喝含糖飲料(0dds ratio=4.12,95%CI:1.678-10.136)有統計上顯著意義;2.使用牙線行為部分以年齡(0dds ratio=0.95, 95%CI: 0.892-0.953)、有飲酒習慣(0dds ratio=0.72,95%CI:0.564-0.909)、經常吃蛋糕和麵包類(0dds ratio=1.26,95%CI:1.020-1.560)、經常喝含糖飲料類(0dds ratio=0.71,95%CI:0.506-0.987)、偶爾喝含糖飲料(0dds ratio=0.65,95%CI:0.503-0.851)達統計上顯著意義;3.使用漱口水習慣與有嚼檳榔習慣(Odds Ratio=0.49,95%CI:0.281-0.853)達統計上顯著意義;4.過去半年內有洗牙行為的部分則與年齡(Odds Ratio=0.99,95%CI:0.912-0.999)、有飲酒習慣(Odds Ratio=0.70,95%CI:0.558-0.887)、有嚼檳榔習慣(Odds Ratio=1.80,95%CI:1.063-3.041)等四項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國內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盛行率不如衛生與教育部門 所預期,多數青少年於口腔保健的行為執行上仍以起床後與睡覺前的時間點為潔牙的主要時機,口腔健康課程中談到關於餐後潔牙、定期口腔健康檢查等預防保健行為的執行率也不甚理想,深入檢視相關因素更發現,國內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與相關危害健康行為的相關性也不一致,針對以上重要研究結果,建議如下: (一) 強化在學青少年於口腔健康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關口腔保健的課程對於行為技巧及對口腔健康態度方面的養成還有調整的空間,正確的潔牙技巧教學在課程內容上佔的比例相形之下很低,飲食對口腔健康的影響也建議於往後口腔保健課程修訂時納入,將飲食中有關甜食、含糖飲料及汽泡碳酸飲料對口腔健康的傷害納入飲食與營養的單元中一併教導,透過不同單元之間的連結教導全面性的口腔預防保健。 (二)由政策面提供青少年口腔保健的支持性環境:多數的國小校園內都能提供支持性的環境(諸如充足的洗手台設備、餐後潔牙制度與含氟漱口水的發放等),但隨著學生升上國中階段以後,口腔健康行為便中斷,建議由國中開始的校園延續國小的口腔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制訂校內支持口腔保健行為執行的相關政策(如調整學校課堂作息時間,將用餐時間之後排入足夠的時間提供全校師生進行潔牙等)及多舉辦與口腔保健有關的校內與社區性活動,鼓勵青少年家長一同參與口腔保健的活動,結合鄰近社區與牙醫資源進駐校園提供協助,定期舉辦全校性的口腔疾病篩檢等。 (三)擴充與深化歌健康訪問調查系統的內涵:建議政府可持續定期進行每年度的全國性調查,並嘗試追蹤特定族群的口腔健康狀況與行為,另可納入認知與態度方面的變項及刷牙技巧、牙刷種類選擇、牙膏種類選擇及更換牙刷的時間間距等,提供往後口腔健康方面的研究者能夠更深入地掌握口腔保健行為的現況。
  • Item
    台北地區國中小女學生月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4) 歐陽美蓉; Ou Yang, mei-Jung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國中小女學生月經態度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及訊息因素與月經態度之關係。以九十二學年度就讀於台北縣市之國小五、六年級及國中一、二年級的女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以團體自填式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902人。所得資料以t –test 、One-way ANOVA、Pearson積差相關和複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月經態度為中立偏負向;台北市女學生之月經態度比台北縣正向。 二、 研究對象的初經時間以國小六年級和五年級為多,在已來經者中,一半以上自覺初經來時心理沒有準備好,初經心理準備度較充足者,對月經有較正向的態度;對初經的感覺以沒有感覺和害怕最多。 三、 研究對象的月經生理不適經驗以肚子痛最多,其次為容易疲倦、皮膚問題、腸胃不舒服等。 四、 研究對象之月經訊息獲得來源以來自母親佔第一位,其次為老師或健康教育課程、宣導手冊、同學朋友等。訊息內容以生理知識、處理月經、經期調理、經痛處理及健康成長為多。 五、 月經生理不適經驗與月經態度有顯著負相關;相反地,月經知識與月經態度呈正相關。 六、 母親教育程度愈高、母女溝通態度愈開放時,研究對象的月經態度愈正向。 七、 有從電視廣告得到訊息者較未從該管道得到訊息者之月經態度較負向。獲得「月經不潔」與「民俗禁忌」訊息內容者較沒有者之月經態度負向。另月經訊息內容與月經態度有顯著相關,即獲得正面訊息愈多時,月經態度也愈正向 八、 研究對象之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及訊息因素可解釋研究對象的月經態度總變異量為15.8%,其中顯著的預測變項有月經生理經驗、月經知識、母親教育程度、母女溝通態度、衛生棉廠商與電視廣告訊息來源及月經不潔的訊息內容等 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家庭、社會方面之月經教育提出建議,提供與宣導正向健康的月經訊息,以幫助青少女適應青春期的生理變化,用健康的態度面對月經,迎接成長的喜悅。
  • Item
    探討阿美族青少年親密行為與性行為之預測因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8-12-??) 林麗美; 車慧蓮; 葉美玉
    本研究旨在探討阿美族青少年親密行為與性行為之預測因子。以台灣東部花蓮、台東縣市十 六所高中職學校為母群體,採兩階段隨機選樣,先選取四所高中職學校,經各校同意配合參與研究後,以班級為單位,一至三年級各個年級隨機選取四班學生為研究 對象,為提高填答的真實性,由研究者及助理至各班說明收發問卷,並以不記名進行施測,共回收有效問卷247份。結果顯示阿美族青少年79.8%曾有交友經 驗,57.9%學生曾有撫摸、擁抱、親吻的親密行為,16.6%有性行為經驗。有交友經驗及異性朋友交往人數較多的阿美族青少年,有較多親密行為的經驗。 性行為前有飲酒及用藥行為的青少年,有較多的性行為經驗。總之,預測阿美族青少年親密行為的主要因子為交友經驗與交友人數,青少年性行為前的飲酒及用藥行 為則是發生性行為的主要預測因子。研究結果將可提供校園性教育課程設計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