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臨床衰弱量表、檢傷分類與共病指數評估醫院急診高齡病人預後之研究(2024) 鄭韻如; Cheng, Yun-Ju背景:人口老化是全球近年來極為關注的議題。隨著老年人口逐年上升,急診65歲以上就診民眾更高達四成,其健康狀態不再僅受疾病本身影響,還涉及活動功能、心智、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因此,醫療照護必須調整,從傳統疾病轉向功能評估。如果急診65歲以上高齡者的評估結果能有效預測預後,將有助於衛生教育和醫療決策。目的:本研究透過臨床衰弱等級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臺灣五級檢傷分類系統(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TTAS)、查爾森多重共病指數(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等量表探討其評估結果及與預後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方法:本研究採病歷回溯法,收集某醫學中心自2019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於急診接受臨床衰弱量表(CFS)評估的高齡者,依據其病歷資料之特性、評估結果及預後進行分析。結果:本研究共分析9594位個案病例。結果顯示,老人評估量表對再入院及死亡皆具預測力,在控制干擾變項後,三個量表皆為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而臨床衰弱量表(CFS)和共病指數(CCI)為短期再入院的獨立預測因子。追蹤再入院與死亡之預測力,以臨床衰弱量表(CFS)最優,其次為檢傷分類(TTAS)為共病指數(CCI)。結論:臨床衰弱量表(CFS)、檢傷分類(TTAS)及共病指數(CCI)皆為急診高齡者預後之預測工具。其中臨床衰弱量表(CFS)作為急診老人預後評估的首選工具,建議未來推廣於急診老人評估中,配合檢傷分類(TTAS)及共病指數(CCI),作為醫療建議及處置之參考依據。Item 社區高齡者營養狀態與衰弱之關聯性研究(2024) 林映岑; Lin, Ying-Tsen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人口老化帶來的健康衝擊接踵而來,成為各國當今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營養狀況為高齡者整體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充足的營養是健康老化的關鍵,對於預防高齡族群衰弱風險,甚至疾病防範皆至關重要。而過往國內較少針對高齡者營養狀態與衰弱之相關研究探討,故本研究旨於瞭解社區高齡者營養狀態與衰弱之現況及探討兩者間的關聯性。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設計,以便利取樣方式,於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間於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蒐集資料。招募共301位65歲或以上可自行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與行為,並排除嚴重聽力、重度認知功能障礙、視力失能或嚴重衰弱狀態之高齡者。本研究由訪員以問卷方式調查個人基本資料、居住狀態、疾病史及藥物使用,並運用迷你營養評估-簡表及臨床衰弱評估量表等評估工具,蒐集高齡者營養狀態及衰弱程度,最終總計共278位納入數據分析。統計方法採用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及多元邏輯斯回歸進行分佈與關聯性分析。本研究共計278位65歲以上社區高齡者納入分析,平均年齡:77.4±8.5歲,54.7%為女性;有營養不良風險者占23.4%;而於衰弱程度分佈中,無衰弱65.8%、衰弱前期9.7%、有衰弱24.5%。經由初步卡方分析結果顯示,高齡者之營養狀態與衰弱程度間在於分佈中呈現顯著差異,後續進一步進行多元邏輯斯回歸分析探討營養狀態與衰弱程度之關聯性,結果顯示營養狀態與衰弱前期及衰弱之間皆無顯著相關。研究結果中發現,高齡者營養狀態與衰弱程度雖然於分佈上有顯著差異,但卻於關聯性間無顯著相關,建議未來研究可納入其他與營養相關之客觀數據,以利進一步進行營養狀態與衰弱之關聯研究。Item 高齡者主、客觀身體活動差異與下肢肌肉指標之關聯性(2024) 歐芝伶; Ou, Chih-Ling高齡者的身體活動量可能因為個體的主觀認知與實際情況有所差異,若個體對於身體活動量的認知不足,可能會影響其健康生活型態。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高齡者主、客觀身體活動差異及對下肢肌肉指標之關聯。本研究採便利取樣選取臺北市、宜蘭縣高齡者社區據點的高齡者作為研究對象,人數共計159人。運用IPAQ國際身體活動量表、三軸加速規及身體組成分析儀作為研究工具,測量其主觀與客觀身體活動量及不同身體活動量強度,包含:「輕度」、「中強度」及「高強度」身體活動,探討其與高齡者的下肢肌肉指標,包含:「下肢肌肉量」、「腿部肌肉分數」與「下肢相位角」之關聯性。本研究以成對樣本t檢定、多元線性迴歸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呈現低估其輕度身體活動量(-238.82±78.95分鐘)、高估高強度身體活動量之情形(6.85±16.39分鐘);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發現,高齡者主、客觀高強度身體活動差異與下肢相位角有正向關聯性 (B=0.056, 95% CI :0.003-0.110)。高齡者認知自身高強度活動較實際為多,與較佳的下肢肌肉指標具有正向的關聯性。本研究發現可提供未來衛教策略參考及增加健康促進活動之內容。Item 高齡者靜態行為型態與老年憂鬱症狀之關聯性研究(2022) 蕭綺; Hsiao, Chi研究目的:老年憂鬱症狀是老年症候群中最常見的疾病症狀,它可能與許多行為因素有關,而靜態行為可能是其中一項行為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靜態行為與老年憂鬱症狀間的關聯。此外,鮮少研究關注整體靜態行為型態(總靜態行為時間、靜態行為回合及靜態行為中斷)與老年憂鬱症狀之關係。故本研究旨在調查高齡者的靜態行為型態與老年憂鬱症狀之關聯性。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於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9 月於某醫學中心門診部進行資料蒐集。參與者年齡皆為65 歲 (含) 以上,能獨立行走,且無認知功能風險的社區高齡者。本研究使用三軸加速度計連續 7 天蒐集靜態行為型態之數據,老年憂鬱症狀則是透過 15 項老年憂鬱量表 (15-item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15) 進行量測。本研究運用二元邏吉斯迴歸模型檢驗「總靜態行為時間」與GDS-15 分數之間的關聯;再利用多元線性迴歸模型檢驗「靜態行為回合次數 (30分鐘/回合)」、「中斷靜態行為的頻率」和GDS-15分數之關係。研究結果:本研究共計167名臺灣高齡者納入分析 (平均年齡:80.2±7.0 歲;50.9%為男性;15.6% 有老年憂鬱症狀風險)。在調整潛在干擾因子後,每日總靜態行為時間高於9小時的高齡者與老年憂鬱症狀並無存在顯著性相關,靜態行為回合次數 (30分鐘/回合) 和中斷靜態行為的頻率與老年憂鬱症狀均無任何顯著性相關。研究結論:本研究發現,對本研究樣本而言,整體靜態行為型態 (總靜態行為時間、靜態行為回合次數 (30分鐘/回合) 及中斷靜態行為的頻率)與老年憂鬱症狀並無存在顯著性相關。建議未來研究可同步使用客觀測量儀器與自陳式靜態行為問卷進行評估,如此才能明確得知客觀數據及主觀資料的心智功能主動或被動形式之靜態行為 (如看書、看電視),進而更能完整釐清靜態行為型態對於老年憂鬱症狀之關聯性。Item 應用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長者參與樂智AI桌遊行為之研究(2022) 陳昱婷; Chen, Yu-Ting研究背景:為了延緩退化,許多研究發現刺激認知的課程是有效的,其中以科技結合認知刺激課程,可增加課程多樣性與趣味性鼓勵長者參與認知課程並提升行為意圖,進而幫助長者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研究目的:本研究設計樂智AI桌遊作為認知刺激的課程活動,以解構式計劃行為理論為架構探索影響長者行為意圖與影響因素的關係。研究方法:以北北基社區據點65歲以上長者為收案對象,以解構式計劃行為理論架構設計問卷,進行行為意圖因素相關性與解釋力模型驗證及路徑分析。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共回收126份問卷經統計分析與結構方程式模型驗證後,結果顯示運用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在樂智AI桌遊的行為意圖上有足夠的適配度(SRMR=0.077),且對行為意圖有79.9%的解釋力,證實此結構模型具有顯著成效;在路徑分析結果顯示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有顯著正向影響力,知覺有用性對態度與行為意圖有顯著正向影響力,表示知覺有用性是推動長者行為意圖的重要因子,因此要增加行為意圖可以從長者的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及知覺有用性著手,讓長者認為「樂智AI桌遊」是吸引人的好方法、對他有幫助、且能夠有能力操作,就能持續推動使用長者樂智AI桌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