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4
  • Item
    成人健檢者的營養認知、態度、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北部某健檢中心為例
    (2022) 姜季甫; Chiang, Chi-Fu
    本研究為瞭解成年健檢者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年收入、BMI)、營養認知、態度、飲食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變項與營養認知、態度、飲食行為之相關,與分析營養認知、態度和飲食行為三者的關係。最後探討個人背景變項、營養認知、態度對其飲食行為之間的預測性。本研究對象是以北部某診所健診中心之健檢者,共計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0份,所得的資料以描敘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複迴歸分析分析後。本研究結果為:一、健檢者的營養認知在食物之營養素部分較佳,而均衡飲食認知則較差;營養態度在均衡營養部分較佳,而情緒性進食態度則較差;飲食行為在食物攝取頻率及份量較佳,而進食技巧則較差。二、健檢者的個人背景變項以年收入與飲食行為具有顯著性差異。三、營養態度與飲食行為有顯著相關。四、健檢者的個人背景變項、營養認知、營養態度能有效地預測其飲食行為,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的16.6%。其中以年齡、年收入、營養態度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營養態度的解釋力最大。結果顯示,健檢者年齡越大者、年收入越高者、營養態度越正向者,其飲食行為越佳。
  • Item
    學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素之探討以新北市汐止區某國小為例
    (2021) 劉黛儀; LIU, Dai-Yi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五、六年級學生之社會人口學因素與飲食行為現況,以及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關係。以新北市汐止區109學年就讀於某國小五、六年級全數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用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問卷共17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以及複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一、過重及肥胖者的受試者約三成二,在重要他人支持以「父母及家人」為主,而經常提醒的項目是「多吃蔬菜水果」及「少喝糖飲料」。受試者的飲食行為的平均得分高於平均水平,其中以「每天吃早餐」、「口渴時選擇白開水」及「每天固定吃三餐,不會省略某一餐」等表現較好;表現較差以「喝含糖飲料」、「吃零食」及「會在晚上八點以後吃東西」等,有待改進。二、研究結果顯示,女孩的飲食行為優於男孩,中等社會經濟家庭的學生較高,社會經濟家庭較高的學生次之;重要的其他人(父母和家庭成員)對學生的飲食行為越支持,飲食行為則表現越好。此外,受試者的身體意象越積極,他們的表現就越好。三、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身體意象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 解釋其總變異量的18.6 % ,其中以「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中的「父母及家人」及「外表取向」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外表取向」影響最大。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為女性、高家庭社經地位者、父母及家人對自己的外表更支持,對自己的外表有更高的取向,飲食行為更好。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體型認知和飲食行為輔導,讓家長參與對學齡兒童飲食行為的介入,實施親職教育,讓家長成為孩子學習行為榜樣。
  • Item
    家庭飲食型態與學校宣導對國小學童支持蔬食日態度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21-12-??) 李亞柔; 李學愚; 洪端良; Yajou Lee, S. Y. Lee, Tuan-Liang Hong
    不健康的飲食是造成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攝食蔬果能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率,調查指出,臺灣有八成以上的學生之蔬食攝取未達每日建議量,強化學生的態度可以促進學生對蔬食的攝取量。因此,欲養成學童「多吃蔬食、少吃肉」的飲食習慣,可以先從建立學童支持蔬食日的飲食態度做起。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家庭飲食型態對學童支持蔬食日的態度之影響,進而探討學校宣導介入對學童支持蔬食日之影響。採自填式問卷方式,調查臺南市413位學童。結果指出,家庭飲食型態為葷食與學童支持蔬食日態度呈負向關係,學校宣導對學童支持蔬食日的態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學校宣導的正向影響力大於家庭飲食型態為葷食所造成之負面影響。建議透過教師宣導蔬食飲食知識,以提升國小學童支持蔬食日的飲食態度。
  • Item
    桃園縣某國中學生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0) 吳源美; Wu Yuan-mei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某國中學生飲食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個人飲食因素及飲食環境因素與飲食行為之相關情形,以及分析其對飲食行為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桃園縣某國中學生,以班級為單位之分層集束隨機抽樣,並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問卷350份,有效回收率94.1%。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之整體飲食行為屬於尚可的程度,在正餐食用情形有較佳的表現,而均衡飲食的狀況表現亦尚佳,但整體仍未達到行政院衛生署的青少年飲食建議。在個人飲食因素方面,對食物的喜好偏正向,飲食自我效能屬於中等程度,而飲食知識則屬於中上程度;在飲食環境因素方面,飲食可獲性以蔬菜類及五穀根莖類食物較為足夠,但奶類及堅果類食物的可獲性較為不足,飲食資訊尚為足夠,主要來源為學校課程及家人,而重要他人支持度以家人更甚於同學和朋友。 二、研究結果顯示男生之均衡飲食狀況優於女生,而女生之攝食技巧則優於男生,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的均衡飲食狀況優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生。 三、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個人飲食因素及飲食環境因素能有效預測其飲食行為,並解釋其總變異量之52.2%,而「食物偏好」、「飲食知識」、「飲食自我效能」三者為主要預測變項,其中食物偏好越正向者、飲食知識越正確者及飲食自我效能越高者,越有健康取向之飲食行為,而三個主要預測變項中,並以「飲食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未來建議,提供今後改善或推行國中飲食營養教育之參考,以促進國中學生健康飲食行為之形成與維持。
  • Item
    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體位與飲食行為、身體活動相關研究
    (2010) 陳麗婷; Chen Li-T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飲食行為及身體活動與國中學生體位之間的關係,國中學生體位影響因素大致可分為遺傳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已無法介入改變,而環境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飲食以及身體活動,本研究以此兩大變項為主軸來探討;以嘉義市八所公立國中學生為母群體,抽取12個班級為樣本,共有452人,採用結構式問卷由研究者及各校校護協助施測,問卷分為三部分,個人基本資料、飲食及身體活動,飲食部分參考教育部(1999)所編之學生體重控制手冊中的飲食狀況評量表進行修改,身體活動部份則採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國中版)─自填圖卡短版」,此量表是國立陽明大學劉影梅博士於2003年取得版權,了解飲食及身體活動和學生體位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可以與實務相結合,了解嘉義市國中學生不良體位主要原因之後,對於教育單位想要施行的改善不良體位方案可以有所助益。 本研究發現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以體位正常者居多約占五成,過重/肥胖者約占三成,過瘦者則接近兩成;國中生的體位會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且女生過瘦情形比肥胖情形比率更高,男性則是肥胖情形比過瘦情形比率更高;國中生的體位會因為點心、飲料及宵夜攝食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體位過重/肥胖的國中生,其點心、飲料及宵夜攝食的情形較體位過瘦及正常的國中多;國中生體位會因為進行中等費力身體活動的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 建議在健康教育課程上應務實進行營養教育,將男女生分開上課,對於女性國中生可以著重讓其認識自我身體意象,避免一昧崇尚「瘦即是美」的錯誤觀念,學習正確看待自己的身體;男姓國中生的部分可以教導正確的飲食觀念及食品的選擇,讓其可以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選擇對自己較健康的食物。在點心、飲料及宵夜部份,也應落實在營養教育中,教導食物的選擇以及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在運動部分則應設計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讓學生可以每天運動,並且持續的加長運動的時間。
  • Item
    台中縣立某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
    (2009) 施秀如
    本論文旨在探討國中生身體意象對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台中縣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出11個班級,有效問卷為362份。本研究以「社會支持量表」、「身體意象量表」、「飲食行為量表」、「身體活動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BMI值平均為20.7,在「正常」範圍內,但有53.3%的研究對象是偏向過輕及過重。 二、在身體意象六個層面上,三年級外表評價較佳,男生在外表評價上低於中間值3,而女生在外表評價與體能取向低於中間值3;整體而言,外表評價與體能取向低於中間值3。 三、在身體意象六個層面上,研究對象會在意父母、同儕與師長在外表評價上的看法。 四、男生、女生在飲食行為上,只有均衡飲食狀況較佳。身體活動男生高於女生。 五、體重控制行為在身體意象上體能評價、健康評價、健康取向呈正相關。 六、背景因素之性別、年級、BMI值、學業成績,身體意象之外表評價、外表取向、體能評價、健康評價、健康取向皆能有效預測體重控制行為。
  • Item
    彰化縣國中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
    (2008) 陳妍伶
    本論文的研究旨在了解目前彰化縣國中學生對於營養知識、態度與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九十五學年度的彰化縣國中學生為母群體。本研究獲得477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處後,主要結果如下: 1.性別和營養知識有顯著差異。女生營養知識較男生高。 2.年級和營養知識無顯著差異。 3.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營養知識有顯著差異。高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營養知識得分顯著高於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4.性別和營養態度有顯著差異。女生營養態度較男生正向。 5.年級和營養態度有顯著差異。國中一年級學生營養態度的得分顯著高於比二、三年級的學生。 6.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營養態度無顯著差異。 7.性別和飲食行為無顯著差異。 8.年級和飲食行為有顯著差異。國中一年級學生飲食行為的得分顯著高於三年級的學生。 9.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飲食行為有顯著差異。高和中家庭社會經濟地的飲食行為得分顯著高於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10.研究對象的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得分顯示,三者呈正相關,並有相互關係。
  • Item
    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
    (2007) 蔡杏汶; Hsin-Wen Tsai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國中部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的現況,並探討其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民國九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高雄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一、二、三年級學生,採分層集束抽樣抽出13班,採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有效樣本共計467名,研究工具包括身體意象量表、飲食行為量表及身體活動量表,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值、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BMI平均為20.7,屬「正常」,期望體重較實際體重平均要輕4.2公斤,其中女生較男生期望更輕的體重。 二、研究對象有中間偏正向的身體意象,在七個層面中以外表適應得分最高,而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得分最低。男生的外表適應低於女生,其餘因素均顯著高於女生。一年級學生的體能適應與健康適應得分高於二年級學生。BMI過輕者與正常者的身體意象量表得分高於BMI過重者。 三、研究對象在整體飲食行為呈現中間偏負向。女生低熱量飲食技巧高於男生。三年級學生在飲食行為控制上較一年級好。學業成績佔前1/3與中間1/3在均衡飲食狀況上優於後1/3。期望減重者在低熱量攝食技巧上好於期望體重增重者。 四、男生的身體活動得分高於女生。 五、身體意象量表與飲食行為總量表達正相關,表示身體意象好的,會有較好的飲食行為。 六、身體意象的體能評價、身體部位滿意度與身體活動得分達到正相關,表示愈積極從事維持體能與增進體能的方法、對自我身體部位越滿意者,越會特意去進行身體活動。 最後,本論文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 關鍵字:國中生、身體意象、飲食行為、身體活動
  • Item
    桃園縣某國民中學學生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0) 陳慧媛
    本論文旨在瞭解國中生之飲食行為。並探討其個人背景因素變項、自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控握信念與飲食行為的關係及飲食行為的預測因子。以桃園縣某國中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抽出 8個班級,有效問卷為 269 份。本研究以「飲食行為量表」、「健康控握信念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良好,飲食行為表現中較好的三項分別是: 每天吃早餐、運動後喝白開水止渴、每天攝取適當熱量的食物。 表現較差的三項分別為:我每天喝牛奶、喝含糖飲料、我喝鋁 箔包裝。居中的有:每天吃宵夜、每天至少補充 1500cc 的水分、 吃油炸類食物、每天吃三份青菜、每天吃零食、每天吃二個水果、 吃東西時,會添加醬油、辣椒醬、番茄醬等調味料。 二、飲食行為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女生比男生有較好 的飲食行為。而年級、自覺體型及自覺健康狀況三項背景因素則 與飲食行為上並無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越傾向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其飲食行為越好。 四、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的因子,有性別及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兩 個變項,即女生和越傾向內控者的飲食行為越好,共可解釋飲食 行為變異量的 9.5%。
  • Item
    代謝症候群民眾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桃園市某行政區為例
    (2015) 鄭郁蓁; Yu-Chen Cheng
    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以探討桃園市某衛生所之代謝症候群民眾對攝取健康飲食的知識、態度、自覺障礙、自我效能、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隨機取樣方式,抽樣240名代謝症候群民眾,實得有效問卷225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知識會因曾參加衛教課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態度會因性別、運動、曾參加衛教課程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自覺障礙會因性別、工作型態、吸菸、運動、外食頻率及曾參加衛教課程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自我效能會因工作型態、吸菸、運動、外食頻率及曾參加衛教課程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飲食行為會因性別、工作型態、吸菸、運動、外食頻率及曾參加衛教課程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年齡」與「自覺障礙」、「自我效能」及「飲食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知識」、「態度」、「自覺障礙」、「自我效能」、「飲食行為」彼此之間有顯著關係。 三、「自我效能」及「自覺障礙」可解釋「飲食行為」的總變異量53.6%,「自我效能」為主要預測變項,其次為「自覺障礙」;自我效能把握度越高,飲食行為越好;自覺障礙越高,飲食行為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