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五專一、二年級學生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探討(2009) 王敏華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同儕社會網絡與身體活動的關係,以及各變項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並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男生身體活動時間高於女生,男生的身體活動以籃球為最多,其次為走路;女生的身體活動以走路為最多,其次為爬樓梯。 二、樣本所處網絡位置不同,在身體活動上有顯著差異存在,進一步以薛費氏事後檢定分析得知男生人數比率高於50%的團體成員,其身體活動顯著高於全部為女生的團體成員。 三、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當運動友誼網絡運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時,身體活動時間越長。 四、將整體樣本之背景因素、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放入複迴歸模式中,發現此模式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對身體活動之可解釋變異量為16.9%,其中能真正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五、顯著預測男、女生身體活動的變項有所不同,對男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自我效能;對女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最後提出對衛生教育的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以做為青少年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台中縣立沙鹿國中學生乳品攝取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2010) 楊盈盈; Ying -Ying Yang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國中學生乳品攝取行為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與乳品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台中縣沙鹿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於民國99年3月進行正式問卷調查,共得有效樣本386人,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一、有11.4%研究對象每天有攝取一份以上乳品,以平均每週約2~3天攝取一份以上乳品的比例最高佔32.4%。 二、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其乳品攝取行為愈好;家庭社經地位愈高者,其乳品攝取行為也愈好。 三、研究對象乳品攝取自我效能、乳品攝取結果期望、乳品攝取父母社會支持、乳品攝取同學或朋友社會支持、乳品攝取可獲性及乳品攝取角色楷模皆與乳品攝取行為達顯著正相關;乳品攝取知覺障礙與乳品攝取行為呈顯著負相關。 四、自覺健康狀況、家庭社經地位、乳品攝取自我效能、乳品攝取結果期望、乳品攝取知覺障礙、乳品攝取父母社會支持、乳品攝取同學或朋友社會支持、乳品攝取可獲性及乳品攝取角色楷模等變項,共可解釋研究對象之乳品攝取行為42.2%的變異量(Adj R2 =.422,F=26.463,p<.001),其中以乳品攝取可獲性對乳品攝取行為的影響力最大。 上述研究結果可作為教育發展相關介入之參考。Item 北京市某完全中學初中部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16) 于佳; Yu, Jia本研究旨在探討初中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北京市某完全中學初中部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以橫斷性調查研究法,利用自編式結構問卷進行研究,獲得有效問卷268份,資料經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中體重過低者占一半以上,而體重過重或肥胖者約占一成三;有近一半以上的學生有過參與運動社團的經驗;其自覺健康狀況、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結果期待、運動享樂感、運動行為皆屬於中上程度;而家中、住家附近及學校已有的運動相關場地、設備及器材的狀況屬於中等程度。研究對象在有限時間內仍然可以進行運動情形並不理想;研究對象運動的社會支持屬中上程度;研究對象有不錯的運動結果期待與運動享樂感,非常認同運動會促進身體健康、讓身心舒暢;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亦屬中上程度,其中依運動情況選擇適當的運動飲料及防護用品(如護膝、護腕、防曬霜)這項較差,有待提升。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會因有無參與運動相關社團經驗而有顯著差異;且與自覺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關。另外,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結果期待、運動享樂感以及家中、住家附近、學校的運動環境與其運動行為也皆呈顯著正相關。 三、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社會心理因素、運動環境因素可以有效預測其運動行為,並可以解釋其總變異量的42.2%。其中「自覺健康狀況」、「運動自我效能」、「朋友及同學的支持」、「家中已有運動相關的場地、設備及器材」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運動自我效能」對運動行為的影響力最大。 研究顯示,控制各個預測變項後,研究對象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者、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朋友及同學對其運動的支持越高者、家中的運動相關場地、設備及器材越豐富者,其運動行為越好。 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對教育單位及未來研究之改進方向及建議,以促進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Item 青少年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12-??) 黃淑貞; 王敏華; 洪文綺; 吳齊殷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之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的相關情形。研究者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結果發現:全體研究樣本的三日身體活動時間為213.8分鐘,花費較多時間從事的活動為走路,其次為籃球,男生身體活動時間和強度均高於女生。研究對象所處的網絡位置不同,從事身體活動時間有顯著差異。處在單一性別的小團體時,身體活動時間少於處在男女混合的團體或不屬於任何團體的學生,全部為女生的小團體成員之身體活動量最少。當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運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者,身體活動時間越長。對青少年而言,同儕社會網絡對於身體活動的淨解釋變異量較社會心理因素為高。控制背景變項後,身體活動友誼網絡和身體活動時間顯著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