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及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
    (2013) 黃宏民; Huang, Hung-M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情況、網路使用動機、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廖家和人際關係問卷、廖家和網路使用動機量表以及相關問卷和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2012年12月隨機抽樣抽取該校每年級各五班作為研究樣本,共有510位學生參與,回收460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後,茲將本研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整體受試樣本之網路使用活動之三名為「社群網站」、「線上影音」及「搜尋/下載資料」;網路使用動機前三名為「作為娛樂」、「打發時間」及「從網路上立即知道最新消息」。因此,研究對象上網主要以社交/消遣為主。 二、網路人際關係互動較高的學生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傾向。 三、研究對象不同之性別、主要上網地點、學業表現與整體網路成癮及各層面皆達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網路使用時間及網路使用年數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網路使用動機及人際關係對網路成癮具有顯著預測力,聯合解釋變異量為46.1%
  • Item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2015) 陳思嘉; Chen Szu Chia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高中職生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情況、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陳嬿竹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及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2014年3月隨機抽樣抽取五所高中、一所高職每年級各一班作為研究樣本,共有677位學生參與,回收617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1.1%,經統計分析後,茲將本研究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 網路成癮總分平均為52.36分。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33.4%,網路成癮疑似個案佔16.5%。網路成癮問題嚴重排名依序為「網路成癮耐受性」、「網路成癮戒斷作用」、「強迫性上網行為」、「人際健康問題」、「時間管理問題」。 二、 研究對象平均每週網路使用時數為35.71小時,以智慧型手機上網居多,網路使用地點以自己家中為主,網路使用動機依序為「無聊、打發時間」、「玩線上遊戲」、「聊天交友」。 三、 性別與網路使用時數、人際關係、網路成癮達顯著差異,男生高於女生。學校類別與網路使用時數、人際健康問題達顯著差異,高中高於高職。學校成就表現與網路成癮達顯著差異,學校成就表現越差者網路成癮越嚴重。 四、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力達顯著水準,解釋量為16.4%。
  • Item
    預防網路沉迷主題課程介入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06-??) 陳麗秋; 董貞吟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預防國中生網路沉迷主題課程」,並了解實施教學介入後對學生網路沉迷知識、拒網自我效能、拒網路沉迷社會支持、網路沉迷行為之影響,以及學生對課程的意見與反應。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雲林縣2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立意取樣一所為實驗組學校(共76 人) ,另一所為對照組學校(共80 人) ,實驗組持續4週接受4個單元的預防國中生網路沉迷教學介入課程,對照組則無教學介入。前測在介入前一週施測,後測則於完成介入後的一週進行施測,以暸解實驗介入後所產生的立即效果。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統計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進行討論,所得研究結果如下:一、實驗組之「拒網自我效角色」後測得分優於對照組,有顯著的立即效果。二、實驗組之「網路沉迷知識、拒網路沈迷社會支持、網路沉迷行為」後測得分與對照組未達顯著效果。三、學生對預防國中生網路沉迷主題課程滿意度達八成。根據本研究結果,可供國內推廣預防圈中生網路沉迷教育及相關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