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國小學童身心抱怨影響因素之建構
    (2007) 洪文綺; Wen-Chi Hung
    兒童的身心症狀之特徵是會反覆發生但非疾病所引起的身體抱怨症狀。諸多文獻指出學童的身心抱怨症狀隨著年齡而增加。本研究目的旨在建構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身心抱怨影響因素模式。模式假設影響學童身心抱怨症狀的因子有背景因素、父母層面因素、個人社會心理因素、社會支持以及學校生活等五項因素。以2002年「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調查暨教師健康促進教學能力增長計畫」為資料來源,共有2,759位學童與其家長參與問卷調查。以線性結構方程模式(LISREL)分析進行模式建構與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學童身心抱怨的頻率分布呈現女學童多於男學童的情形。心理症狀的發生多於身體症狀。模式驗證發現,假設模式與觀察資料間卡方檢定達到顯著水準,拒絕虛無假設,但其他評鑑指標顯示適配情形均在可接受範圍。再根據修正指標,整併觀察變項、將部分觀察變項的殘差連結後,使模式變項間的關係能有效地解釋。在所建構模式中,能顯著預測學童身心抱怨產生的因素有:學童性別、社會支持、父母的自覺健康狀態、學童個人自覺社交狀態以及家庭社經地位,可見影響學童身心抱怨是多層面的因素。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一、身心抱怨影響因素再修正簡化,重新審思模式的適切性;二、未來研究方向宜採縱貫性的研究,並擴大研究對象群;三、於學童心理健康防制實務上,強化社會支持的力量,並教導學童社交技巧,藉以提昇其心理健康。
  • Item
    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同儕情感關係、學業成就與自尊關係之縱貫性研究
    (2008) 葉懿萱; Yi-Hsuan Yeh
    本研究為一項有關國中生同儕情感關係、學業成就與自尊關係之縱貫性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三年期間自尊之變化情形,以及七年級與八年級之同儕情感關係、學業成就對九年級自尊之影響情形。於九十四學年度開始追蹤就讀自台北市兩所國中隨機抽出之211名七年級學生,經過三年追蹤得有效之樣本180人(追蹤率85%) 。所得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多元迴歸分析、t檢定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學業自尊、社會自尊與自尊五大組成要素三年間均呈現中間偏正向的情形。 二、研究對象之學業自尊、安全感、歸屬感及使命感在三年間均呈現穩定的狀態,但整體自尊、社會自尊、自我感及能力感在三年間有明顯改變。 三、性別、七年級同儕情感關係與學業成就會影響九年級的自尊;但控制先前自尊後,僅七年級同儕情感關係仍為九年級社會自尊與歸屬感的重要預測變項。 四、控制八年級學業自尊後,八年級學業成就仍對九年級學業自尊有正向預測力;控制八年級社會自尊後,八年級學業成就對九年級社會自尊有正向影響力。
  • Item
    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建構研究-專家學者部分
    (2008) 余柏欣; Pohcin Yu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的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採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並選取22位專家學者組成專家群,完成三回合問卷調查。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之基本構面包括學生、教師及學校等三層面,其中教師層面又包括課室經營、教學方法和教學評量。 二、學生層面之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依自尊五大組成要素建構出41項指標。 三、教師層面之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包括課室經營、教學方法和教學評量58項指標。其中課室經營也依據自尊五大組成要素來建構。 四、學校層面之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針對學校行政措施建構出6項指標。 依據本研究所得結論,研究者針對我國教育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一、對教育實務工作的建議 (一)教育主管單位可應用本研究所建構之教學指標,修訂九年一貫課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之能力指標。 (二)學校可依據本研究建構之教學指標,檢視學校在自尊與身體意象相關教學方面之成效。 (三)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可參酌本研究建構之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嘗試教材編選與課程設計。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專家群,涵蓋現職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 (二)提升「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研究之穩定性。 (三)進行教學實驗研究。
  • Item
    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
    (2009) 溫婉玉; Wan-Yu 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個人背景、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的關係。以某國立大學的大學部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依比率抽樣取得682名樣本,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到有效問卷539份(79.0%),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低於中間值。 二、 男生的網路成癮傾向高於女生;三年級的網路成癮傾向高於一年  級。 三、 研究對象的網路人際關係、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呈正相關。而真實人際關係、自尊與網路成癮傾向呈負相關。 四、 個人背景變項、人際關係、整體自尊和網路使用時間對網路成癮傾向的解釋力為21%,其中網路使用時間、整體自尊和網路人際關係為重要變項。 五、 個人背景變項、人際關係、生活自尊和網路使用時間對網路成癮傾向的解釋力為24%,其中網路使用時間、學業自尊、家庭自尊和網路人際關係為重要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
  • Item
    臺北縣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7) 李筱惠; Hsiao-Hui Li
    本論文旨在了解國中生的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亦即在探討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學業成就、家長教育程度)、心理因素(自尊、吸菸態度)、社會因素(依附關係、吸菸角色模仿)與吸菸行為的關係。以九十五年度就讀於台北縣立某國中一至三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以班級為抽樣單位隨機取樣方式,自一至三年級各選取四班,共12班,396人為樣本,有效樣本數383人,有效樣本回收率達96.7%。所得資料採用SPSS 15.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背景因素中的性別、年級、學業成就、父親的教育程度有關連性存在;與母親教育程度無關連性存在。 二、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心理因素中的自尊無關連性存在。 三、 研究對象的吸菸態度越正向,其吸菸行為的比率越高。 四、 研究對象的父親依附關係越好、母親依附關係越好,其吸菸行為的比率越低。 五、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同儕依附關係與無關聯性存在。 六、 研究對象的吸菸角色模仿人數越多,其吸菸行為比率越高。 七、 對研究對象吸菸行為具有預測力的變項有吸菸態度、父親依附關係、母親依附關係、吸菸角色模仿。其中以吸菸角色模仿的影響最大。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國中生自尊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
    (2006) 鄭方媛; Fang-Yuan Cheng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中生的自尊現況及其與個人背景因素和重要他人情感關係的關係。以九十四學年度就讀於台北市立某國中的七、八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以班級為抽樣單位,並採叢集隨機取樣方式,在每一年級中選取6班,共12班,382人為樣本。採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有效樣本數374人,回收率97.9%。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和自尊五大組成要素均為中間偏正向。在自尊五大組成要素中,歸屬感的得分最高,其次依序是使命感、能力感、安全感及自我感。 二、研究對象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皆為中間偏向親密的情形,並以與同儕情感關係最高,母親情感關係次之,而父親情感關係最低。 三、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上,七年級高於八年級、學業成就前三分之一者高於後三分之一者、父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者高於父親教育程度為國高中職者、母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者高於母親教育程度為國小以下者。 四、自尊五大組成要素方面,女生的歸屬感、能力感與使命感高於男生;七年級學生的安全感、自我感及能力感高於八年級學生;學業成就前三分之一者的歸屬感與能力感高於學業成就後三分之一者;男生成熟組的能力感高於男生未熟組;女生未熟組的自尊五大組成要素皆高於女生成熟組;父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者的自我感、歸屬感與使命感高於父親教育程度國小以下者;母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者的自我感、歸屬感則高於母親教育程度國小以下者。 五、重要他人情感關係與整體自尊、自尊五大組成要素均呈顯著正相關。其中與父母情感關係相關性最強的是安全感,而與同儕情感關係相關性最強的則是歸屬感。 六、個人背景因素與重要他人情感關係皆能顯著預測男生組的自尊現況。其中同儕情感關係對男生的整體自尊、安全感、自我感及歸屬感的影響力最大,學業成就則對能力感的影響最大,與母親情感關係則對使命感影響最大。 七、個人背景因素與重要他人情感關係除使命感外皆能顯著預測女生組的自尊現況。其中學業成就對女生的整體自尊影響最大,與母親情感關係則對安全感和能力感的影響力最大,同儕情感關係則對自我感與歸屬感影響最大。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國中生自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民中學為例
    (2009) 許玳榕; Dai-Jong,Hsu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國中生自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自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以台北縣某國中九十七學年度七至九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隨機抽樣法抽出每年級4班學生作為研究樣本,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數414人,有效回收率為98.57 %。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test、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生活自尊總分、學業自尊、身體自尊、家庭自尊、社會自尊均呈中間偏正向。 二、研究對象的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指標為66.93,屬中等程度,其六層面得分依序為人際間支持行為(得分指標74.20)、生命欣賞(得分指標71.13)、壓力處置(得分指標68.80)、營養(得分指標66.00)、健康責任(得分指標60.88)和運動(得分指標58.56)。 三、七年級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九年級好;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者,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六層面的表現都越佳。女生的人際間支持行為表現較男生好;男生的運動行為表現上較女生佳。與雙親共同居住者的營養行為比只與父親住者佳。 四、研究對象的生活自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亦即生活自尊愈高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好。 五、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和生活自尊總分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50.4%,其中父親教育程度和生活自尊總分是重要變項。另一方面,個人背景因素和生活自尊總分也可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分量表,解釋變異量介於19.7%-48.8%之間。 六、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和四類生活自尊可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解釋總變異量的51.3%,其中年級、父親教育程度、學業自尊、身體自尊、家庭自尊和社會自尊是重要變項。另一方面,個人背景因素和四類生活自尊也可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分量表,解釋變異量介於19.9%- 50.7%之間。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提升國中學生生活自尊,以增進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
  • Item
    臺北市兩所國民中學學生自尊、學業成就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縱貫性研究
    (2008) 吳朝淵; Chao-Yuan Wu
    本研究採縱貫方式探討個人背景變項、自尊、學業成就對國中生規律運動行為的影響。以臺北市兩所國中203名七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三年追蹤調查,最後得173位學生(流失率14.78﹪)。將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到的資料以邏輯式迴歸分析進行統計。重要發現如下: 一、國中三年期間各約六成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且男生比率高於女生。隨年級增加,男生規律運動比率下降;而女生則無明顯變化。 二、三年持續從事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且男生多於女生;而三年持續無規律運動者佔17﹪,且以女生居多。 三、七年級的個人背景因素中,只有規律運動行為可以有效預測八年級(O.R.= 5.79)、九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3.88)。 四、七年級的自尊中,只有身體自尊可以有校預測八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1.73);但整體自尊(O.R.=2.28)、學業自尊(O.R.=0.44)和身體自尊(O.R.=1.85)可預測九年級的規律運動行為。 五、七年級的學科成績對八年級(O.R.=0.96)和九年級(O.R.=0.94)的規律運動行為有負向影響力。 六、七年級規律運動行為可以有效預測八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 5.21)。性別(O.R.= 0.42)、七年級規律運動行為(O.R.= 3.32)、整體自尊(O.R.= 3.53)、學業自尊(O.R.= 0.42)可以有效預測九年級規律運動行為。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藉由課程培養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強化整體自尊,以提升學生規律運動行為。
  • Item
    臺北縣三峽鎮國中學生自尊與健康危害行為研究
    (2007) 秦志慧; Chih-Hui Chin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中生的自尊、健康危害行為現況及兩者的關係,並探討兩者與個人背景因素和重要他人情感關係間的關係。採叢集比率取樣法,以班級為抽樣單位,自台北縣三峽鎮公立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中隨機抽出17班,590名樣本,共得510名有效樣本(89.3%)。結構式問卷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與15個分量表,皆呈現較正向的狀況。 二、研究對象健康危害行為頻率較多屬有過一、二次或從來沒有的情況。 三、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越高,則整體健康危害行為出現頻率越低。 四、七年級學生、學業成就較高者、家庭結構完整者、父母教育程度國、高中職以下者、與重要他人情感關係越親密,整體自尊較高。 五、八、九年級學生、學業成就後段者、家庭結構不完整者、與父母、導師、同儕關係不佳者,整體健康危害行為出現頻率較高。 六、個人背景因素和重要他人情感關係可顯著預測整體自尊與十五項量尺,解釋量介於7%-52%。個人背景因素和重要他人情感關係亦可顯著預測整體健康危害行為與五類健康危害行為,解釋量介於8%-24%。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生活技能訓練教學融入拒菸教育-以一所高中為例
    (2017) 黃雅蕾; Huang, Ya-Lei
    本研究是以強調培養正確的健康促進價值觀的「生活技能訓練課程」融入菸害教育,採取多元教學介入策略,搭配教育課程及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探討這樣的高中生菸害教育介入課程可行性與效果。根據課程設計,本研究檢視生活技能訓練課程對於青少年自尊、衝動控制、青少年人際關係、壓力處理、復原力與菸害認知、態度是否有效果。研究母群體為105學年度就讀花蓮市某公立高中高二普通班學生共346人,配合學校行政作業及研究者教學排課,二年級學生5個班級為實驗組,進行六節課的教學介入,另以該校二年級五個班級,進行一般健康與護理菸害教學六節課,作為校內對照組。研究工具採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包括前測、後測、後後測,問卷完整回收共275份,回收率79.4%。研究結果如下: 一、生活技能訓練教學對吸菸高中生在衝動控制有立即的顯著差異及延宕效果。 二、生活技能訓練教學對吸菸高中生在拒菸認知有整體的顯著差異。 三、生活技能訓練教學對全體研究對象在人際關係中師生關係有立即的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針對青少年菸害防治課程提出建議,未來在高中菸害教育與戒菸班執行菸害防制工作時,相關課程研究議題可列入參考,以降低青少年吸菸行為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