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生命的彩虹」高中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介入之研究
    (2003) 劉欣懿; Shin-Yi Liu
    本研究發展設計一套以「生命的彩虹」為題的高中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目的在於瞭解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過程。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某高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6班參與研究,隨機分派2班為實驗組(87人)、2班為校內對照組(84人)、2班為校外對照組(90人),共261人。實驗組參加為期4週共4單元的教學介入課程,對照組在實驗期間未接受課程教學,兩組於教學介入前一週與教學介入後一週進行前後測。 資料蒐集以質性與量性並重,量性資料以兩個獨立樣本的平均值差之t檢定,以a<0.05考驗教學介入對於「生命意義感」、「老人態度」與「死亡態度」的影響。主要有下列三方面的發現: 一、 課程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生命意義感的得分變化,達到顯著差異(p<0.05)。 二、 課程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老人態度的得分變化,達到顯著差異(p<0.01)。 三、 課程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死亡態度-中性接受的得分變化,達到顯著差異(p<0.05)。 質性資料是根據綜合評鑑表兩題開放性問題進行內容分析,瞭解學生對於課程整體設計的建議及收穫。主要有下列兩方面的發現: 一、 學生對於本課程採用生活化的主題與多元的教學方法給予正向的肯定。 二、 學生對於「面對死亡」、「省思生命」與「抉擇生死」等三方面有深刻的體會,並在「認識死亡」、「覺察死亡」、「認識生命」、「體會生命」、「認識安寧」、「思考生死」與「其他」等七方面有所收穫。 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上之參考。
  • Item
    病房助理員死亡態度以及其照顧瀕死病患行為之研究
    (2007) 徐美慧; Mei-Hui Hsu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於了解病房助理員的個人基本資料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及環境經驗變項(健康情形、家中談論死亡的情形、接觸死亡經驗)對其死亡態度和瀕死病患照護行為之現況及相關性。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法,以結構性自填式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以立意取樣法選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某三院區共155名病房助理員為研究對象。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和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49.55歲,以女性、已婚、高中職、信仰佛教者居多。健康情形方面,以不曾經住院開刀者、不曾罹患嚴重疾病者、自覺健康狀況良好者居多。另外,家中談論有關死亡的話題的情形很公開者佔多數,而在接觸死亡經驗中,過去二年內有重要親友死亡或瀕死者及曾經參加過喪禮者佔多數。在死亡態度方面以恐懼他人死亡層面的得分最高,在瀕死病患照護行為以對瀕死病患身體的照護行為為最多。病房助理員的死亡態度因宗教信仰、家中談論死亡主題的情形不同而有顯著性差異;病房助理員對瀕死病患的照護行為會因健康情形、接觸死亡經驗的不同而有顯著性差異,且其死亡態度與對瀕死病患照護行為之相關情形為負相關。
  • Item
    第2型糖尿病老人生活適應與死亡態度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為例
    (2006) 林美伶; Mei-Ling,Li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罹患第2型糖尿病老人之基本資料變項(社會人口學變項、疾病特性)、生活適應與死亡態度之現況及相關性。本研究採橫斷式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以立意取樣選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陳代謝科門診之病患共135人為研究對象。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重要結果歸納如下:研究對象以女性、70-74歲、小學畢業或肄業、有宗教信仰、已婚、與配偶及子女或孫子女同住、經濟依賴、有從事休閒活動者居多。患病及治療年數以5年以下者居多、治療方式大多以口服降血糖藥為主、多數有合併症、大多血親沒有罹患糖尿病情形。研究對象在生理適應方面,以自覺健康狀況普通、罹患一項疾病以下、日常生活活動為獨立自主的老人居多,心理適應狀況為中上程度,社會適應狀況則為中等程度。對死亡抱持著坦然接受的態度。研究對象的生活適應隨著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婚姻狀況、居住安排、經濟狀況、休閒活動及患病年數、治療年數、治療方式(運動控制)、併發症情形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死亡態度隨著性別、宗教信仰、治療方式(針劑注射)、併發症情形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研究對象之生活適應與死亡態度相關性,「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越傾向於「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越不會傾向於「解脫導向的死亡接受」;疾病影響程度越大,越傾向於「解脫導向的死亡接受」。心理適應越好,越不會傾向於「解脫導向的死亡接受」。社會適應好壞與死亡態度之間無顯著性相關。 在生活適應量表方面,自覺健康狀況層面中,經濟狀況、休閒活動、併發症情形為預測因子,可解釋變異量為21.4%;罹病狀況層面中,患病年數、針劑注射為預測因子,可解釋變異量為6.2%;疾病影響程度及項目層面中,性別、年齡、運動控制、針劑注射為預測因子,可解釋變異量為21.6%。心理適應方面,年齡、婚姻狀況、休閒活動、併發症情形為預測因子,可解釋變異量為36.6%。社會適應方面,教育程度、婚姻狀況、休閒活動、併發症情形為預測因子,可解釋變異量為33.8%。在死亡態度量表方面,死亡恐懼分量表中,針劑注射為預測因子,可解釋變異量為3.2%;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分量表中,宗教信仰為預測因子,可解釋變異量為3.7%;解脫導向的死亡接受分量表中,併發症情形為預測因子,可解釋變異量為4.6%。 最後針對本研究過程及結果,提出後續可努力的方向,作為糖尿病衛生教育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青少年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關係的研究
    (2005) 邱哲宜; Jer–Yi Chou
    摘要 本研究主旨在了解台北市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的現況與關係。本研究以台北市7所高中80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自評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rson積差相關、典型相關、迴歸分析處理之後,可得以下重要結論: 一、整體而言,台北市高中生所感受到的生命意義感屬中上程度;對死亡抱持著較為坦然接受的態度;自我傷害情形在中等以下,高頻率的自我傷害行為不算太嚴重,而曾經有過自我傷害的想法與曾經想過自我傷害的方法都已經超過半數。 二、台北市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傷行為隨著年齡、性別、宗教信仰、家中論死亡的情形、學業成就、健康狀況、家庭氣氛與人際關係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在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的關係方面: 1.當個人所感受到的「存在挫折」越高,「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也越高;反之,當個人「求意義的意志」越高、「生命目的」、「生命控制」的感受越強,其「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越低。 2.個體「求意義的意志」、「生命控制」、「苦難接納」越高,其所感受到的「死亡恐懼」、「死亡逃避」、「中性接受」也越高。 3.個體「生命目的」、「苦難接納」越高,其所感受到的「死亡恐懼」越低、「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越高,但也伴隨著較高的「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 四、在生命意義感中無法單獨解釋「求意義的意志」、「生命目的」、「苦難接納」對自我傷害的影響,其中主要而明顯的關鍵變項是「存在挫折」與「生命控制」。其中「存在挫折」越高,自傷行為也越高,而「生命控制」越高,自傷行為則越低。 五、在死亡態度中,無法單獨解釋「死亡逃避」對自我傷害的影響。而「死亡恐懼」、「逃離導向的死亡接受」越高,自我傷害也越高;「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越高,則自我傷害越低。 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提出後續研究可努力的方向,與教育介入之建議。 關鍵字: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自我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