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心理健康與韌性作為自覺身體健康狀態與生活滿意度的中介作用-以台灣COVID-19三級警戒時金融業為例
    (2023) 楊凡靚; Yang, Fan-Ching
    本篇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台灣地區三級警戒期間金融業從業人員居家辦公型態,了解不同背景變項與韌性、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並探討以韌性及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是否作為自覺健康狀態與台灣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中介因子。本研究採匿名且透過網路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蒐集資料時間為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截止,研究對象為金融從業人員,包含金融業、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等工作者,採取滾雪球式方式蒐集,策略是透過社交媒體如FACEBOOK、LINE等發送邀請給金融業受測者,受測者填寫問卷前皆了解研究目的及同意填寫問卷後開始作答,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期間共回收446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共439份。本研究採用R進行SEM,檢視韌性與心理健康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態影響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韌性、心理狀態(憂鬱、焦慮及壓力)分別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結論:除了提升自覺健康狀態外,增加個人韌性程度及減少憂鬱、焦慮及壓力,皆可增加對於三級警戒期間之生活滿意度。建議未來可研究如何提升生活滿意度,並同時可以研擬如何增強韌性及心理健康狀態。
  • Item
    K他命使用、衝動特質與憂鬱情形之相關研究:以高職夜校生為例
    (2015) 湯淑方; Shu-Fang Tang
    國內藥物濫用的問題有增多的趨勢,年齡層逐年下降、K他命的濫用是台灣目前面臨的嚴重問題,本研究目的在調查青少年是否因衝動性、獎賞敏感性與懲罰敏感性、憂鬱情況而影響其K他命濫用情形。研究對象為針對台北市高中職夜間部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計212份問卷進行分析。研究工具採用衝動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11)、獎賞敏感性與懲罰敏感性量表(The Sensitivity to Punishment and Sensitivity to Reward Questionnaire,SPSRQ)、憂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Scale,CES-D),以SPSS 22.0統計軟體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高中職夜校學生中衝動性、獎賞敏感性及憂鬱與使用K他命有顯著相關(t=-2.774(210), p=.007; t=-3.319(210), p=.001; t=-2.769(210), p=.007)。衝動性、獎賞敏感性與憂鬱傾向能有效預測K他命使用行為(β=.043, p=.045; β=.121, p=.002; β=.045, p=.027)。本研究建議未來可以設計不同的認知功能調查,瞭解衝動性與大腦藥物機制的關聯,做更深入的探討,以及在青少年人格發展時,增強對藥物使用之認知或藉由相關課程的設計,以降低青少年因人格特質的影響而產生偏差或藥物使用行為。
  • Item
    感恩學習課程對安非他命濫用者之焦慮、憂鬱情緒及幸福感之影響
    (2015) 梁瑞珊
    研究背景:正向心理學提出個體的正面特質(如:正面情緒),對疾病的預測度甚至遠超過其所呈現的負面特質,並能緩衝在負向生活事件下的衝擊。長期使用安非他命容易使個體有憂鬱、焦慮等負向情緒、和衝動暴力之行為;此外,負向情緒及壓力常是藥物成癮者的復發因子。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了解正向心理學之感恩介入,對安非他命成癮者之感恩狀態、幸福感、焦慮及憂鬱的影響效果。研究方法:以準實驗設計之前、後測設計,方便抽樣選取87名戒治中的安非他命慣用者,隨機分派至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際完成研究共83名,40名實驗組、43名對照組)。實驗組接受感恩學習課程,採小團體方式進行(每團體9-11名成員,共10 session,每個團體介入時間20小時),對照組則接受一般戒治處遇之課程(未介入)。研究工具採用:感恩狀態量表、幸福感量表(安適幸福感)、貝克焦慮量表及貝克焦憂鬱表。所有參與者分別在實驗處理前、後,施以前、後測資料,以了解感恩學習課程之效果。此外,從實驗組參與者中選取8名進行訪談,以利提供相關建議。研究結果:統計方法主要以描述統計、卡方統計、共變數分析及多變量共變數分析等分析,排除前測之影響,結果顯示:(1)在感恩狀態及幸福感(含安適幸福感)得分,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差異達統計顯著,且實驗組之得分高於對照組,顯示感恩介入對感恩狀態產生正面效果;(2)兩組在貝克焦慮量表之後測分數未達統計顯著;(3)在憂鬱方面,兩組在貝克憂鬱量表之後測得分達統計顯著差異,且實驗組之後測顯著低於對照組,顯示介入產生正面效果。最後,研究者據研究之統計及訪談結果,提出對感恩學習課程介入之實務及研究方面的建議。
  • Item
    韌性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中市某高中青少年為例
    (2016) 吳穎臻; Wu, Ying-Jhen
    本研究旨在了解某高中學生韌性現況,進而比較不同背景因素在韌性上之差異,探討韌性與人際關係之關係,以及對憂鬱之預測。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某高中3,900名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共回收問卷463份,實際有效樣本數共450份,問卷有效率為97.19%。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結論歸納如下: 1、 某高中生之韌性、人際關係現況屬中等以上,其憂鬱現況屬中等以下。 2、 不同性別、年級之某高中生在韌性的整體表現上無顯著差異。 3、 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收入不同之某高中生,其在韌性的整體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4、 某高中生之人際關係與韌性呈現正相關。 5、 某高中生之韌性及人際關係可有效預測憂鬱。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學校相關單位、高中職教師、輔導人員及實務應用者未來教學及研究之參考。
  • Item
    屏東縣不同背景原住民宗教信仰與憂鬱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5-12-??) 蔡美惠; 李百麟; 黃誌坤; Mei-Hui Tsai; Pai-Lin Lee; Chih-Kun Huang
    身心靈健康常在日常生活中被當做一個詞語使用,即身體、心理與心靈健康常被認為是一體的。然相較於身體與心理健康之關係,心理與心靈的關係則甚少被研究者關注。據此,為彌補此文獻上的缺乏性,本研究探討:一、不同背景變項之中老年原住民其憂鬱症狀之差異;二、中老年原住民宗教信仰虔誠度與憂鬱症之關係。本研究對象為屏東縣中老年原住民,年齡45歲以上,共161位。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之問卷調查法進行,宗教信仰虔誠度為自編量表;憂鬱狀況採簡式老人憂鬱量表。本研究結果資料採單因子變異數及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發現:一、不同年齡層的中老年原住民在憂鬱變項有顯著差異;二、宗教信仰虔誠度與憂鬱狀況有顯著關係,亦即宗教信仰虔誠度每增加一個單位,罹患憂鬱症之危險機率就降低23.70%。研究結果顯示心靈層面的宗教信仰與心理健康有相當的關聯性,此結果可作為中老年原住民憂鬱防治之參考。
  • Item
    客家成年人的運動行為與憂鬱情形:苗栗縣客家民族的橫斷式社區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7-06-??) 陳明坤; 林昭光; Ming-Kun Chen, Chao-Kuang Lin
    憂鬱是一項主要的健康議題,過去的研究發現運動是降低罹患憂鬱風險且有價值的健康促進策略。本研究旨在調查居住於苗栗縣客家社區客家成年人的運動行為對於其憂鬱情形的預測力。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以結構式問卷(包含社會人口學變項、運動行為問卷及臺灣人量表)蒐集資料。立意取樣533名居住於苗栗縣客家社區中的客家成年人為研究對象,由10名受過訓的訪員對研究對象進行個別訪談以蒐集資料,問卷回收率為100%。回收的資料以卜瓦松迴歸進行分析。本研究於控制性別、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與社經地位後,發現運動行為的得分愈高,憂鬱的得分就愈低 (β = -.041, Waldχ2 = 14.372, p < .001)。研究結果發現居住於苗栗縣客家社區中的客家成年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可以預測其憂鬱情形,因此,未來規劃客家成年人的健康促進與臨床衛生教育時,運動行為可作為憂鬱的預防或緩衝策略。
  • Item
    正念預測主觀幸福感與憂鬱:中介效果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7-12-??) 陳景花; Jing-Hua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正念、主觀幸福感與憂鬱的關係,以及是否透過主觀幸福感而產生中介效果。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共蒐集372名大學生為樣本。研究工具包括「止觀覺察注意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及「臺灣憂鬱情緒量表」。透過實證資料的蒐集,以描述性統計及結構方程式模型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正念、主觀幸福感與憂鬱三者間有顯著相關;二、正念能有效預測憂鬱與主觀幸福感,並對憂鬱的直接效果達到顯著,而主觀幸福感對憂鬱的效果亦達到顯著;三、主觀幸福感對正念與憂鬱的關係有部分中介效果。研究結論顯示,正念、主觀幸福感與憂鬱三者之間的關係,可作為教育實務現場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參考。
  • Item
    教師健康行為、評價性支持與憂鬱傾向之關係:以主觀幸福感為中介變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1-06-??) 余民寧; 鐘珮純; 陳柏霖; 許嘉家; 趙珮晴
    本研究以全國中小學教師為對象,希望瞭解在教師族群中,健康行為與評價性支持對憂鬱的影響關係,以及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能否在健康行為及評價性支持與憂鬱之間,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本研究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樣本,共獲得1055位有效樣本,分別以健康行為量表、評價性支持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及台灣憂鬱症量表進行測量,並以結構方程式模型加以檢視依據評閱文獻結果所提出的初探性中介變項模型。研究結果發現:主觀幸福感完全中介健康行為與憂鬱,也完全中介評價性支持與憂鬱。文末並針對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各項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