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南部地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2010) 黃春太; Huang Chun-Ta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資料來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姜逸群教授主持之「學校衛生行政與青少年健康之研究」在2007年收集之資料。本研究係以臺灣地區南部七縣市公立學校國中生為母群體,從中選取閩南籍、排除父母均歿者、隔代教養者、與其他親戚同住者,最後共得樣本3212位。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結構方程模式等方法進行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及幸福感之現況 1. 研究對象父母親的教育程度以高中職者最多,國小以下者最少。父母親的職業方面,父親以第四類最多,母親以第五類最多,最少的均是第一類。 2.研究對象擁有不錯的合作、互惠、信任、同儕網絡、師生關係之社會資本。 3.研究對象擁有正向健康的營養行為、安全行為、壓力管理行為、健康責任行為,但運動行為較差。 4.研究對象擁有正向的幸福感。 二、國中生其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的關係 1.母親教育程度與研究對象幸福感有顯著差異,而父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與研究對象幸福感則無關。 2.父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與研究對象社會資本有顯著差異,但母親職業與社會資本無關。 3.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與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4.社會資本與幸福感呈正相關,即研究對象與同學合作解決事情行為愈多、與同學相互幫忙情形愈多、對人信任感愈多、與同學互動關係愈多、與師長關係愈好者,其幸福感愈好。 5.生活型態與幸福感呈正相關,即研究對象日常飲食選擇維持營養健康的行為愈好、從事維持健康體適能的活動愈多、從事維護自身安全的行為愈多、面對壓力時的自我調整方式愈好、增進與健康有關的知識、態度、行為愈多者,其幸福感愈好。 6.社會資本與生活型態呈正相關,研究對象的社會資本愈多,愈能落實正向的生活型態。社會資本之合作、互惠、信任、同儕網絡、師生關係可解釋生活型態之營養行為、運動行為、安全行為、壓力管理行為、健康責任行為總變異量之13.3%。三個典型因素可解釋國中生生活型態總變異量之27%。 三、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結構關係方面 1.本研究提出的「國中生幸福感影響模式」與實證觀察所得資料相適配。 2.社經地位直接影響國中生的幸福感,亦可經由社會資本、生活型態中介變項影響國中生的幸福感。 3.社經地位可解釋社會資本總變異量的1%。社經地位、社會資本可解釋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31%。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可解釋幸福感總變異量的44%。Item 某科技大學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成效研究(2013) 蔡靜君; Ching-Chun Tsai本研究旨在探討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對科技大學學生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藥物濫用拒絕效能及成癮藥物使用意向之成效。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101學年度北部某科技大學校日間部一年級學生,實驗組181名、對照組149名。實驗組接受2節課(80分鐘)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對照組未接受介入。實驗介入前1週實施前測,介入後立即後測。收集的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分析方法進行統計檢定。 研究結果如下: 一、多媒體教材介入可顯著增加整體受測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藥物濫用拒絕效能。 二、多媒體教材介入可顯著增加高社經受測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 三、多媒體教材介入可顯著增加低社經受測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運用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以強化大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藥物濫用拒絕效能,另建議未來研究能針對不同社經狀況發展藥物濫用預防課程。Item 新竹市某國中學生飲食行為、控握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2016) 柯蕙如; Ke Hui-Ju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學生之飲食行為。探討其個人背景因素變項、健康控握信念與飲食行為的關係及飲食行為的預測因子。本研究以新竹市某國中一百零四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用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方法,有效問卷共 335份。本研究以「飲食行為量表」、「健康控握信念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良好,飲食行為表現較好的三項分別是:每天吃早餐、運動後喝白開水止渴、三餐定時定量。表現較差的三項飲食行為分別:我每天喝牛奶、每天吃零食、用餐時,會添加調味料。 二、整體飲食行為會因「自覺健康狀況」「學業成績」「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即自覺健康狀況好、學業成績班前1/3、家庭社經地位高者會有較好的整體飲食行為。 三、研究對象越傾向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其整體飲食行為越好;越傾向機運外控型健康控握信念者,其整體飲食行為越差。 四、自覺健康狀況好及普通、內控型健康控握信念、機運外控型健康控 握信念者可預測出其飲食行為表現,可解釋飲食行為變異量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