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運用等時置換模型探討高齡者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與失能風險之關聯性
    (2023) 連又旻; Lien, Yu-Min
    研究目的:促進輕強度與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並減少靜態行為,對於高齡者的生理功能,以及總體健康的提升有著正向促進的效益。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不同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組合對於失能風險的關聯性並無進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輕強度或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和失能風險的關聯性,並著重探究輕強度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之不同時間組合與失能風險的關聯性。研究方法:220位65歲以上的高齡者 (平均年齡:76.91歲) 納入於本研究並進行分析。以三軸加速規 (ActiGraph wGT3X-BT) 測量日常生活中的輕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以及每日靜態行為時間。高齡者之失能風險測量則運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之量表進行評估。輕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與失能風險之關聯性,使用等時置換模型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在高齡族群中,靜態行為與較高的失能風險有顯著相關,輕強度身體活動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則均與較低的失能風險有相關性。運用輕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與高齡者較低的失能風險有相關 (勝算比=0.658, 95% 信賴區間=0.457-0.949),然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則並未發現相關性。在不同強度身體活動之時間組合中,每一組取代靜態行為的身體活動組合均與高齡者較低的失能風險有顯著關聯性。研究結論:為達到預防失能的目標,本研究建議高齡族群需多加累積日常生活中輕強度的身體活動來取代靜態行為,以及可以結合輕強度身體活動與其他強度的活動來取代靜態行為。建議未來研究可運用縱貫性研究設計,來檢驗本研究之發現。
  • Item
    第二型糖尿病患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之關聯性研究
    (2022) 簡琬勳; Jian, Wan-Syun
    本研究目的為針對宜蘭縣教學醫院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探討其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之關聯性。本研究共發出201份問卷,得有效樣本數為181份,回收率為90%。研究工具為中文版之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及國際身體活動表短版。資料以SPSS 23.0進行描述性和推論性統計,並以卡方及邏輯斯迴歸分析各變項之關聯性,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年齡平均為63.47歲,以大於65 歲最多,大多睡眠品質良好(56.9%)且身體活動足夠(65.2%),其中血糖控制良好占多數(50.3%)。 二、針對個人背景因素與睡眠品質部分:運用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探討發現個人背景因素之「職業狀況」、「慢性併發症」、「飲食控制」與睡眠品質有顯著關聯,本研究顯示「有工作」、「無慢性併發症」、「有飲食控制」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較佳的睡眠品質。 三、針對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部分:運用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探討發現個人背景因素之「年齡」、「教育程度」與身體活動有顯著關聯,本研究「小於65 歲」、「國高中」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 四、針對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部分:運用邏輯斯回歸檢定進行多變項分析探討出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有達統計上顯著關聯,「睡眠品質良好」之患者有2.1倍達成較佳的血糖控制 (勝算比= 2.1)。 五、針對身體活動與血糖控制部分:運用邏輯斯回歸檢定進行多變項分析探討出身體活動與血糖控制於統計上無顯著關聯。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於未來衛教教育上,建議將睡眠品質納入糖尿病衛教教育知識中,也可個別針對「無工作」及「有慢性併發症」之患者,深入關心患者睡眠品質部分,並加強宣導睡眠品質教育,若必要可協助患者轉介相關睡眠中心,了解及解決患者之睡眠問題,進而改善睡眠品質之狀況,以減少睡眠品質偏差對血糖之影響。針對身體活動部分,建議可針對「65歲以上」之患者進行身體活動之衛教宣導,在未來糖尿病衛教上可提供更多身體活動之衛教影片或是由專業人員教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於居家生活中可執行身體活動方法,以提倡身體活動,進而改善血糖控制狀況。關鍵字:第二型糖尿病、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血糖控制
  • Item
    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活動之現況—以桃園市某國中集中式特教班為例
    (2022) 黃冠捷; Huang, Kuan-Chieh
    智能障礙者先天生理狀況及體耐力不如一般同儕,身體活動的規劃也需要他人協助,造成智能障礙者身體活動量低於一般人,其肥胖比率亦高於一般族群。據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 一 ) 瞭解智能障礙學生之身體活動總量。( 二 ) 探討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活動總量與國際間身體活動建議量之差異。( 三 ) 探討智能障礙學生「在校期間」與「非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之差異。本論文以三軸加速規 ( GT3X+ActiGraph, Pensacola, Florida ) 測量智能障礙學生之身體活動量,配合七日身體活動紀錄表紀錄研究對象佩帶加速規的時間點。研究對象為桃園市某國中集中式特教班三名智能障礙學生。研究對象須連續七日將加速規佩帶於腰部,並由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協助填寫七日身體活動紀錄表,記錄其身體活動量。研究結果如下:( 一 ) 三位研究對象之每日身體活動總量現況分別為平均:353.4分鐘;78.4分鐘;175.4分鐘。 ( 二 ) 三位研究對象之每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平均分別為:32.6分鐘,1.6分鐘,12.8分鐘,低於國際間身體活動建議量。 ( 三 ) 三位研究對象每日「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平均數為131.6分鐘,標準差為56.3分鐘;每日「非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平均數為70.8分鐘,標準差為61.9分鐘。由此得知,研究對象「非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低於「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建議教育單位和學校教師與專業團隊共同合作,例如: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評估智能障礙學生身體動作機能狀況,規劃適合的身體活動內容,使學生於「在校」和「非在校期間」進行,以培養其規律運動習慣,並增進身體活動量。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一般學生身體活動量進行研究,以瞭解智能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身體活動量上之實際差距情形。
  • Item
    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對其孩童身體活動行為之促進因子與障礙因子探討-以臺北市早療醫療院所為例
    (2021) 黃懿民; Huang, Yi-Min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身體活動之現況與家長對於其孩童在身體活動行為的相關因素,並運用PRECEDE-PROCEED模式中「教育評估和生態評估」的階段將相關因素進一步分析為促進因子與障礙因子,瞭解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在前傾、增強、使能因素上如何促進或阻礙其孩童身體活動之行為。隨機抽樣選取臺北市進行早期療育的醫療院所之孩童(n=304),並以結構式問卷調查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對孩童在身體活動上相關覺知以及障礙。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平均一天的身體活動時間僅43.09分鐘,而家長對身體活動的覺知、親職支持、親職效能以及是否有專家提供建議以及家長本身的身體活動時間、孩童靜態遊戲時間能夠有效預測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身體活動時間(R^2=.282)。為了能夠提升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身體活動時間,本研究建議:(1)提升家長在孩童身體活動重要之相關知能 (2)專業人員應加強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的相關建議及衛教 (3)政府應設立臺灣學齡前身體活動的相關指引,其中也應包含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知相關建議 (4)政府應加強在遊戲空間提供適切且通用設計之共融設施。
  • Item
    臺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跨理論模式之應用
    (2011) 劉俐蓉; LI – JUNG , LIU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跨理論模式設計的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身體活動知識、身體活動階段改變、身體活動、自我效能、知覺障礙、知覺利益、態度及改變方法的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Quasi- experimental study)採不相等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介入前兩組實施前測,介入後實施後測,間隔3個月實施後後測。本研究採立意取樣臺北巿二所公立國民中學,各抽取五個班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113人,對照組128人。實驗組接受八週八節課的教育介入,對照組則不給予任何介入措施。研究者運用行為改變過程設計符合各行為改變階段的身體活動教育介入措施,內容包括改善身體活動知識、知覺障礙、知覺利益、自我效能、改變方法與態度的教學策略,例如講述法、小組討論、價值澄清、個人分享、角色扮演、影片、練習、填寫學習單以及小組競賽等活動,並發給實驗組身體活動學習教材。 本研究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國中學生身體活動介入,具有良好成效。主要結果如下:介入後經GEE的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分析,實驗組後測在身體活動、身體活動知識、知覺障礙、改變方法與身體活動態度均顯著優於對照組(p<.05)。介入後經GEE的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分析,實驗組後後測在階段改變、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知識、知覺障礙、自我效能與改變方法均顯著優於對照組 iii (p<.05)。然而,介入後經GEE的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分析,實驗組後測與後後測的身體活動利益均未呈現顯著差異(p>.05)。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各級學校推廣學生身體活動教學時,在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上的建議,包括教導身體活動知識、依據階段改變採用適配的改變方法,並且應用降低知覺障礙、提升知覺利益、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態度的教學策略。同時,宜提供良好的身體活動環境,以及家長與教師的援助關係與外在資源。藉此以達到提升學生身體活動知識、階段改變、知覺利益、自我效能、身體活動態度、身體活動與降低知覺障礙的目的。
  • Item
    五專一、二年級學生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探討
    (2009) 王敏華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同儕社會網絡與身體活動的關係,以及各變項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並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男生身體活動時間高於女生,男生的身體活動以籃球為最多,其次為走路;女生的身體活動以走路為最多,其次為爬樓梯。 二、樣本所處網絡位置不同,在身體活動上有顯著差異存在,進一步以薛費氏事後檢定分析得知男生人數比率高於50%的團體成員,其身體活動顯著高於全部為女生的團體成員。 三、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當運動友誼網絡運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時,身體活動時間越長。 四、將整體樣本之背景因素、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放入複迴歸模式中,發現此模式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對身體活動之可解釋變異量為16.9%,其中能真正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五、顯著預測男、女生身體活動的變項有所不同,對男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自我效能;對女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最後提出對衛生教育的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以做為青少年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身體活動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某國中為例
    (2009) 王榆慧; Wang-Yu-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型態和其健康體適能的關係。以九十六學年度就讀於台中縣立光德國民中學之在校學生共1624人為母群體,以分層集束抽樣法進行隨機抽樣。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以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問卷中身體活動型態部份乃採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臺灣青少年自填長版(IPAQ-A)作為評量工具。總共發出426份問卷,有效問卷387份,回收率為90.85%。 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身體活動量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二)除費力時間總和外,其餘的身體活動時間因年級不同而有異。(三)國中男生的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顯著優於女生。(四)高年級的肌耐力、心肺耐力顯著優於低年級。(五)走路時間總和與心肺耐力顯著負相關。(六)久坐時間總和與BMI、肌力、心肺耐力顯著負相關。(七)久坐時間總和能顯著預測肌力、心肺耐力。(八)走路時間總和能顯著預測心肺耐力。 根據研究結果,國中學生日常生活的身體活動量較少,且偏向坐式生活形態者,其體適能表現均呈現較差情形。
  • Item
    新北市某高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研究
    (2016) 鄭伊君; Cheng, I-Chun
    本論文旨在探討高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某高中104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日校高中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以結構式問卷測驗,採分層隨機抽樣的分式,共取得356位有效樣本,問卷回收率為94%,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發現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身體質量指數,過重者及肥胖者三成,而自覺體型過重者近五成,約過半的人在自認體型上自覺過重。社會因素中以「異性同儕」影響平均得分最高,其次為「父母」及「同性同儕」。 二、身體意象六大層面中以「健康取向」平均得分最高、其次分別為「健康評價」、「外表取向」、「體能取向」、「體能評價」而「外表評價」平均得分最低,研究對象普遍對於自我外表滿意度及自信心不足有關。 三、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身體意象全量表相關性,以「性別」、「自覺體型」、「身體質量指數」最為相關。 四、研究對象與社會因素,與「外表評價」負相關若研究對象感受較多重要他人給予負面評價,會對於自我外表滿意度較差。與「外表取向」、「體能取向」、「健康評價」呈現正相關。 五、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相關性,飲食控制行為與身體意象中「外表評價」、「外表取向」、「體能評價」、「健康取向」達顯著相關性。身體活動與「外表取向」、「體能評價」呈現正向相關。 六、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因素、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的預 測力。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因素、身體意象與飲食控制行為可解釋總變異量為34%;可有效的預測變項有「性別」、「體控經驗」、「異性同儕」、「外表評價」及「外表取向」,其中以「外表取向」最有影響。對身體活動可解釋總變異量為25%;可有效的預測變項有「性別」、「體能取向」,其中以「性別」最有影響。
  • Item
    影響身體活動量與健檢結果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6) 李佳蓉; Lee Chia, Jung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參與健檢,願自費關心自身健康者在健康概念較充足下,其對身體活動之執行情形,而身體活動可減少許多慢性疾病之發生率,故透過此研究來了解影響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檢查結果之因素。 研究工具為自編式問卷加上IPAQ中文版短版自填式問卷,研究對象為至某醫學中心參與自費身體健康檢查之受檢者,有效樣本共250人,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後之結論如下: 一、環境分布情形 環境之場合與設備以公共活動場地平均有三種,其利用率都在一星期兩次左右;環境安全部份針對居家環境交通量大、散步時車子停放太多,街道上貓狗糞便之問題,社區中公共活動設備之不足外,其餘均顯示滿意。 二、身體活動與其他因素之關係 身體活動與社會人口學變項中40-50歲、退休及家庭主婦之無業者及健康自覺非常好者有最多之身體活動,身體活動與環境因素之設備有無未達顯著之關係,但有設備者較無設備者有較多之身體活動;身體活動與環境利用之頻率及環境安全有部分相關,與膽固醇有負相關,與高血壓有正相關。 三、健檢結果與其他因素之關係 女性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飯前血糖、身體質量指數較男性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舒張血壓及收縮血壓會因年齡越高,而顯的異常,教育程度與膽固醇及高密度膽固醇有正相關。 四、與身體活動有相關之預測力 依研究結果顯示對身體活動預測力之高低分別為公設場所使用頻率、健康自覺、自費場所使用頻率及環境安全等,變項對身體活動量的解釋力為17.3%(P<0.001)達統計之顯著水準。 。 關鍵字:身體活動、健康檢查、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
  • Item
    乾癬患者身體活動、健康體位與乾癬嚴重程度之關聯性研究
    (2018) 劉若蕎; Liu, Jo-Chiao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乾癬患者身體活動、健康體位與乾癬嚴重程度之關聯性。研究問卷使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公布之「臺灣活動量調查-短版」問卷及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所編製而成,採受試者自填式作答,並利用身高體重計測量受試者身體質量指數及研究者協助乾癬嚴重程度評分。研究對象為長庚醫院皮膚科乾癬患者共129位,以SPSS for Windows 22.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並以邏輯斯迴歸為統計方法分析身體活動、健康體位與乾癬嚴重程度之關聯性。結果如下: 一、受試者乾癬嚴重程度平均值7.66 ± 7.11,輕度乾癬及中重度乾癬為 74.4%及25.6%。 二、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與乾癬嚴重程度無關聯性,但無不良習慣者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與有不良習慣者相比有顯著差異,顯示無不良習慣者較容易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 三、將母群體分成男性及女性進行邏輯斯迴歸分析,將會發現男性健康體位與乾癬嚴重程度有顯著相關,顯示男性非健康體位罹患輕度乾癬之機率較高。另外,無慢性疾病者有健康體位與有慢性疾病者相比也有顯著差異,顯示無慢性疾病者較容易有健康體位。 四、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與健康體位對乾癬嚴重程度無合併效果,即使調整了社會人口學因素同樣無法達到顯著差異。 對於未來研究,建議可擴大研究對象蒐集範圍至全國醫院,並選取未施行任何乾癬療法之患者,減少乾癬療法對研究結果的判讀,另外,可進行縱貫性及介入性之研究,以了解各變項間之因果關係。對於實務工作,建議臨床醫護人員未來在男性乾癬患者之治療策略,將健康體位納入考量,期望能有效降低男性乾癬患者身體質量指數,使男性乾癬患者有利於體型控制在健康體位,進而減少乾癬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