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idu lja vuvu先祖歸來兮——排灣族高士部落迎祖靈祭儀式與音樂研究(2022) 張心柔; Chang, Hsin-Jou迎祖靈祭(icacevung)為屬於南排灣paliljaliljaw群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近八十年來唯ㄧ每年固定舉辦之祭典,是排灣族中少見以「迎靈」、「送靈」為完整祭典,並在農曆除夕與初二舉辦。目前部落僅剩下一位靈媒張順枝女士有能力舉辦此祭典。本論文根據文獻與田野考察,分析迎祖靈祭與五年祭(maljeveq)、召亡靈儀式(zemala)之關係,指出迎祖靈祭相當可能為擷取自五年祭的部分儀式,又融合了靈媒召喚亡靈的儀式而成。在日據時期文獻記載中的高士五年祭,有「男祭司持祭竿面北招呼祖靈,靈媒瓢卜詢問祖靈是否到來」此項儀式,且此儀式為南排灣paliljaliljaw、tjakuvukuvulj兩個群體所特有,如今只見於高士迎祖靈祭。迎祖靈祭以音樂作為儀式的核心與媒介,以靈媒(pucemas)演唱的祭歌、男祭司(parakaljay)呼喊祭辭來招請祖靈,並透過歌舞來表達族人與祖先歡聚的心情。在迎祖靈祭歌的曲調上,高士部落的祭歌與現今舉辦五年祭的代表部落古樓、土坂部落的五年祭迎靈歌並不相似,而在樂曲結構上與土坂部落召亡靈儀式的召魂曲較接近。高士部落地處排灣文化的邊陲地帶,其文化也融合了鄰近的東排灣、斯卡羅、平埔族,客家人的特色,本研究除了記述迎祖靈祭之儀式與音樂,也梳理高士頭目家系與歷史脈絡,以此呈現高士傳統文化豐富美麗的樣貌。Item 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與生活適應之追蹤調查研究(2003) 蘇劍心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與生活適應之現況,研究目的有四:一、瞭解我國音樂資優教育之發展與實施現況;二、探討資優教育之追蹤研究內容;三、瞭解各級學校音樂班畢業生之教育歷程及其生活適應現況;四、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有關單位辦理音樂資優教育之參考。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法以及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係以1963年以後各級公私立學校音樂班畢業生,至2002年6月止年滿二十六歲者為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選取500位問卷寄發對象,並依據回收有效問卷各年齡層所占之比例選取13位訪談對象。採用研究者自編之「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與生活適應之追蹤調查問卷」以進行量的資料蒐集;質化資料的蒐集則以研究者自編之「音樂班畢業生生涯歷程與生活適應訪談指引」為研究工具。在問卷內容編製方面,調查問卷針對研究對象其教育歷程、生活適應、以及個人基本資料探討;訪談指引題目涉及訪談研究對象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其範圍包括受訪者各階段音樂班教育經歷之回顧、生活適應概況、與未來生涯期待與規劃。 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以次數、人數、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等敘述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質化資料則根據調查問卷開放式填答欄位以及訪談逐字稿加以歸納整理。最後,綜合量化資料與質化資料,以掌握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與生活適應之整體脈絡,並形成結論。 研究者針對本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問題,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我國音樂資優教育之發展與實施現況 我國音樂資優教育發展於1960年代以後,歷程可由音樂資優教育法規之訂定概分為四個時期,其中又以1997年「藝術教育法」之頒布實施為一重要里程碑。相關我國音樂資優教育研究多朝向四方向發展:(一)自我概念類、(二)性向鑑定類、(三)課程類與(四)發展與現況類;其研究對象多為國小音樂班學生。惟音樂資優生之追蹤研究為數極少。 二、 資優教育之追蹤研究內容 中外資優生之追蹤研究結果皆指出資優生之學業成就表現與升學狀況良好,在自我發展、社會適應、以及社會成就表現方面亦多發展良好,且各研究結果之研究對象多數均對於資優教育持正向看法。 三、 各級學校音樂班畢業生之教育歷程及其生活適應現況 (一) 音樂班畢業生個人基本資料 音樂班畢業生男性與女性比例懸殊(1:12);教育程度普遍極為良好,近六成研究對象取得「碩士」學位,月收入以「40001~60000」為集中區。工作區域多往北部與中部地區集中,每人多項專、兼職工作,且「學用相符」之比例均偏高。音樂相關工作性質多樣化,其中有五成研究對象為「中等學校以下教師」。受試者雙親與其配偶多為高學歷者,且職業狀況良好。 (二) 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 音樂班畢業生就讀於各階段音樂班之比例隨教育階段提升呈上升之趨勢,對於音樂班就讀經歷持正向看法者居多;大專院校階段與研究所碩士階段皆以就讀音樂相關科系者最多,「興趣」因素為重要影響因素。由調查結果發現我國音樂資優教育並未有人才資源耗費之情形,但此亦或可說明音樂班學生脫離音樂專業之困難。 音樂班畢業生主要升學方式如下:「國小升國中」階段經「資優鑑定」入學;「國中升高中」階段經「聯考」入學;「高中(職)升大學」階段經「甄試保送」升學。 (三) 音樂班畢業生生活適應 整體而論,音樂班經歷對音樂班畢業生為「正面影響」,其自我表現評估為「沒困難」,且對目前生活、健康、婚姻均呈現「滿意」之狀態;唯運動傷害多為練琴而產生,其嚴重性值得重視。 音樂班畢業生經常聯繫之朋友多仍以音樂領域圈內朋友為主;半數以上研究對象以「音樂會欣賞」、「樂器練習」、與「多媒體視聽音樂欣賞」為最經常從事之音樂相關休閒活動。就未來十年內生涯規劃而言,超過五成「26~29歲」受試者想「繼續升學」、「成家立業」;而「30歲以上」者,其半數以上想「維持現狀」。研究者推論兩年齡層乃因其所處生涯階段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 音樂班畢業生訪談結果 受訪之音樂班畢業生對音樂班的觀點與一般資優教育追蹤研究可相互應證,如:音樂班教學資源豐富、同儕競爭激烈、與普通班級同儕互動機會少、為顧及音樂專業領域之學習而使其它領域的學習受限等。此外,受訪者之生活適應情形亦可與一般資優教育追蹤研究相互應證。如:資優者工作性質皆以專業性為主、教育成就高,且表現優異、社會適應良好、家庭與婚姻適應情形良好、生活滿意程度高等。 四、 提出建議,以供有關單位辦理音樂資優教育之參考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於不同單位或人士提出相關建議如下:(一)相關行政單位:規劃辦理音樂班畢業生長期追蹤研究;(二)學校:建立各校音樂班畢業生追蹤資料並定期聯繫更新資料、注意音樂資優生之個別學習差異、針對音樂資優生生涯問題適當輔導、增進音樂班與普通班學生之交流機會、系統性規劃課程;(三)音樂班畢業生:多方發展其它領域之興趣,擴展知識視野、拓展人際網絡;(四)家庭:給予適切期待,尊重音樂資優生之生涯抉擇的自主權、多方培養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五)未來研究:逐年擴大追蹤調查範圍、增加研究對象、持續縱貫研究、各類特殊才能學生對照研究、跨領域合作研究等。Item 音樂對於老年人情緒影響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2006) 林楊菁; Yang-Jean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音樂對於老年人情緒影響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研究範圍以台北市長青學苑的音樂類別班為主,共有十二班;研究對象以五十五歲以上參與上課的老年人為主,共120位。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及訪談為主,最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老年人參與音樂學習主要的動機及需求為增進生活樂趣,但不同音樂學習的學員會 有不同的音樂學習需求,教師應考量其個別差異,才能實現學習者的學習目的。 二、根據問卷調查,音樂確實能有效抒解老年人情緒,在不同的情境下,若能有正確的方向選擇適合的音樂,將更能提昇老年生活品質,其選擇的音樂類別如下: (一)選擇樂曲輕快、器樂曲為主的古典音樂可以抒解憂鬱、焦慮的情緒。 (二)選擇歌詞意涵充滿關懷之心的流行歌曲可以排解孤單、寂寞的心情。 (三)選擇歌詞意涵描寫快樂、與世無爭的流行歌曲可以平衡生氣、委屈的心情。 (四)選擇台灣本土福佬類童謠性質的民謠可使無助、自卑的心情得到抒緩。 (五)選擇對唱的流行類情歌可使心情更為快樂、高興。 三、各種音樂類型對於老年人情緒有不同的效能: (一)流行歌曲方面,選擇聆聽輕快的情歌類別,容易給老年人有愉快的心情。 (二)古典音樂方面,選擇聆聽具有大調色彩、節奏較穩定的器樂曲類別,容易給老年人有振奮的心情。 (三)傳統與民謠音樂具多種傳統方言(如福佬、國語、客家、原住民等)及充滿鄉土情懷的特色,能讓老年人產生懷念之情及親切感,進而抒發孤單與焦慮的情緒。 (四)宗教音樂方面,選擇聆聽旋律柔和、節奏簡單的詩歌類別,可以使老年人產生平靜 的情緒,達到撫慰心靈的功效。 四、針對老年人所衍生的情緒相關因素,根據調查結果發現以老年人所面臨的孤寂感為主要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藉由音樂的學習與參與並事先規劃完善的老年生活,才能有效撫慰老年人的心靈。Item 國民中學音樂教學評量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2007) 紀雅真; Ya-Chen CHi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我國國民中學音樂教學評量實施情形、教學評量實施成效與困擾評量實施之因素,並探討音樂教學評量相關議題。研究者以自編之「國中音樂教學評量實施情形調查問卷」為工具,對台北縣、市公立國中348位音樂教師進行普查,總計有效回收問卷232份,回收率為67%,問卷回收資料以描述統計之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方式進行分析,並整理歸納開放式問題所得資料。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一)整體來看,我國音樂教學評量具有多重功能,成績計算方式周全,部分評量實施符合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之理念。(二)音樂基礎、歌唱、樂器、創作與音樂欣賞五大類別的評量各具特色,在評量內容、方式、次數、參與評量人員與成績報告系統上有所差異。(三)教師自評結果顯示音樂教學評量具有高成效。(四)「音樂教學節數少,可供評量時間不足」、「班級人數過多」為困擾我國音樂教學評量實施的主要因素。(五)音樂教師多認同多元音樂評量的理念,但對音樂多元評量是否造成教學負擔的看法較為分歧。(六)音樂課程在學校教育中仍較不受重視,使音樂評量實施備受限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國中音樂教學評量、教育行政單位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大學音樂領域評比指標建構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6-11-??) 陳曉雰; Hsiao-Fen CHEN近年來國際間各大學排名系統之評比結果漸受重視,成為高等教育重要的參考,然而部分領域卻因學科特性,至今仍欠缺具公信力之評比機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有鑑於校內多元之特色領域,乃進行指標建置計畫,以結合音樂、藝術、運動與休閒三個學院在教學、研究、展演及比賽等方面之特點,建構特色領域之共同指標。本研究係計畫子項研究之一,首先探討國際評比系統,並從東亞教師教育國際聯盟及亞洲音樂校系中取樣,進行音樂校系特色分析,並初擬大學音樂領域評比指標。在初版指標形成後,遂以德懷術法向11位校外專家施以問卷調查,並透過多次校內會議完成指標訂定。研究結果獲致特色領域在聲譽20%、教學35%、研究/展演/比賽35%、國際化10%之共同構面與權重,及其對應之主指標及次指標,音樂領域之次指標則因學術與專業特色而與其他兩個學院有所不同。最後,本研究對評比指標後續之研究與實施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