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二十世紀與動物相關之鋼琴獨奏曲 以〈金魚〉、〈紙糊小老鼠〉、〈鉛製小公牛〉、〈玻璃小狼〉、《貓與老鼠幽默詼諧曲》及〈短趾雲雀〉為例之分析與詮釋
    (2015) 侯佳君; Hou, Chia-Chun
    音樂史上有許多以動物為題材創作的樂曲,因筆者對於音樂與動物相關的樂曲感到興趣,且欲增進二十世紀演奏技巧與詮釋之能力,因此,本論文以二十世紀與動物相關之鋼琴獨奏曲,由不同風格的四位作曲家創作中,選出六首樂曲,分別為德布西 (Achille Claude Debussy, 1862-1918)〈金魚〉(Poissons d’or)、柯普蘭 (Aaron Copland, 1900-1990) 《貓與老鼠幽默詼諧曲》(Humoristic Scherzo: The Cat and the Mouse)、維拉.羅伯斯 (Heitor Villa-Lobos, 1887-1959) 第二號《娃娃家族》 組曲中的 〈紙糊小老鼠〉 (Camundongo de massa)、〈鉛製小公牛〉(Boizinho de chumbo)、〈玻璃小狼〉(O Lobosinho de vidro)、梅湘 (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短趾雲雀〉(L’alouette calandrelle) 為例,作為研究主題的對象。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第二章概述作曲家生平及創作風格;第三章說明樂曲創作背景及分析;第四章則根據前章之瞭解說明個人詮釋心得與想法;第五章,歸納整理六首樂曲創作動機與手法呈現及有關動物與音樂素材的運用;最後結語為筆者研探本論文之綜論。 藉由本論文的研究,探討作曲家創作風格與手法,進而深究作曲家如何藉由各式音樂元素呈現動物的意象與演奏詮釋之實踐,期許此研究對演奏及未來教學上有所裨益。
  • Item
    音樂與色彩-梅湘與頻譜樂派的色彩觀與音響思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05-??)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
    1944 年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在他出版的《我的音樂語言的技巧》(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中,明揭他對於音樂的「時間」層面:節奏的關懷,戰爭期間完成於集中營的作品《為時間終結的四重奏》(Quatour pour la Fin du Temps, 1940-41)即展現了他在書中所闡述的節奏理論。節奏之外,梅湘作品中的和聲色彩與管弦樂音色更是他音樂的主要特色,梅湘中期名作《時間的色彩》(Chronochromie, 1959-60)即呈現出他作品中處理「時間」與「色彩」的匠心獨運。作為音樂教師,梅湘於巴黎高等音樂院常年開授的「音樂分析與美學」課程作育了當代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在這些學生中尤以格里塞(Gerard Grisey, 1946-1998)和穆海爾(Tristan Murail, 1947 生)等人所開創的「頻譜樂派」(Musique spectrale)最能承繼梅湘在「時間」與「色彩」的關懷並加以發展,對後代作曲家產生深遠影響。梅湘在其晚年著作《節奏、色彩與鳥類學論》(Traité de Rythme, 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的最後一卷,系統性地討論了他對於「聲音與色彩」的看法,並以他獨特的調式理論與和聲、配器手法具體闡述了他音樂中豐富的色彩處理。而梅湘在其教學生涯晚年培育出的當代法國「頻譜樂派」作曲家,其中又以穆海爾在此方面深受梅湘影響,並於其作品中特別著重音響色彩的處理。延續個人對於梅湘和頻譜樂派之時間觀與節奏論的探討,本文嘗試梳理梅湘與穆海爾對於「聲音與色彩」此一論題的特殊關懷與主要論述,並透過梅湘的《神的靈在的三個小禮拜式》(Trois petites Liturgies de la Présence Divine, 1943-44)和穆海爾的《夕陽十三色》(Treize Couleurs du Soleil Couchant, 1978)等作品,探討這兩代作曲家在和聲手法和音響思維的傳承與差異。
  • Item
    梅湘與頻譜樂派的時間觀與節奏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3-11-??)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
    1944 年法國作曲家梅湘在他出版的《我的音樂語言的技巧》中明揭他對於音樂的時間層面:節奏的關懷,戰爭期間完成於集中營的作品《為時間終結的四重奏》即具體展現了他在書中闡述的節奏理論。終其一生,梅湘作品裡的時間與節奏層面均為其重要關懷所在。而梅湘在巴黎高等音樂院教學生涯晚年的學生如格理塞和穆海爾等人,他們在1970 年代末期開創的「頻譜樂派」,在時間觀與節奏論方面不但承繼了梅湘的關懷,更受到二次戰後電子音樂音響觀念的影響,呈現出和梅湘音樂不同的發展面貌。延續個人對於梅湘早年作品的研究,本文將以梅湘和頻譜樂派的時間觀與節奏論為探討對象,除了參酌梅湘晚年著作《節奏、色彩與鳥類學論》和格理塞《文集──或頻譜音樂的創意》中關於時間與節奏的論述,更透過這兩位作曲家作品的討論,嘗試梳理梅湘和頻譜樂派的傳承關係,並揭示這兩代作曲家在時間觀與節奏論,乃至於音樂書寫風格的主要差異。
  • Item
    音樂與色彩-梅湘與頻譜樂派的色彩觀與音響思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05-??)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
    1944 年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在他出版的《我的音樂語言的技巧》(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中,明揭他對於音樂的「時間」層面:節奏的關懷,戰爭期間完成於集中營的作品《為時間終結的四重奏》(Quatour pour la Fin du Temps, 1940-41)即展現了他在書中所闡述的節奏理論。節奏之外,梅湘作品中的和聲色彩與管弦樂音色更是他音樂的主要特色,梅湘中期名作《時間的色彩》(Chronochromie, 1959-60)即呈現出他作品中處理「時間」與「色彩」的匠心獨運。作為音樂教師,梅湘於巴黎高等音樂院常年開授的「音樂分析與美學」課程作育了當代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在這些學生中尤以格里塞(Gerard Grisey, 1946-1998)和穆海爾(Tristan Murail, 1947 生)等人所開創的「頻譜樂派」(Musique spectrale)最能承繼梅湘在「時間」與「色彩」的關懷並加以發展,對後代作曲家產生深遠影響。梅湘在其晚年著作《節奏、色彩與鳥類學論》(Traité de Rythme, 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的最後一卷,系統性地討論了他對於「聲音與色彩」的看法,並以他獨特的調式理論與和聲、配器手法具體闡述了他音樂中豐富的色彩處理。而梅湘在其教學生涯晚年培育出的當代法國「頻譜樂派」作曲家,其中又以穆海爾在此方面深受梅湘影響,並於其作品中特別著重音響色彩的處理。延續個人對於梅湘和頻譜樂派之時間觀與節奏論的探討,本文嘗試梳理梅湘與穆海爾對於「聲音與色彩」此一論題的特殊關懷與主要論述,並透過梅湘的《神的靈在的三個小禮拜式》(Trois petites Liturgies de la Présence Divine, 1943-44)和穆海爾的《夕陽十三色》(Treize Couleurs du Soleil Couchant, 1978)等作品,探討這兩代作曲家在和聲手法和音響思維的傳承與差異。
  • Item
    梅湘與頻譜樂派的時間觀與節奏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3-11-??)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
    1944 年法國作曲家梅湘在他出版的《我的音樂語言的技巧》中明揭他對於音樂的時間層面:節奏的關懷,戰爭期間完成於集中營的作品《為時間終結的四重奏》即具體展現了他在書中闡述的節奏理論。終其一生,梅湘作品裡的時間與節奏層面均為其重要關懷所在。而梅湘在巴黎高等音樂院教學生涯晚年的學生如格理塞和穆海爾等人,他們在1970 年代末期開創的「頻譜樂派」,在時間觀與節奏論方面不但承繼了梅湘的關懷,更受到二次戰後電子音樂音響觀念的影響,呈現出和梅湘音樂不同的發展面貌。延續個人對於梅湘早年作品的研究,本文將以梅湘和頻譜樂派的時間觀與節奏論為探討對象,除了參酌梅湘晚年著作《節奏、色彩與鳥類學論》和格理塞《文集──或頻譜音樂的創意》中關於時間與節奏的論述,更透過這兩位作曲家作品的討論,嘗試梳理梅湘和頻譜樂派的傳承關係,並揭示這兩代作曲家在時間觀與節奏論,乃至於音樂書寫風格的主要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