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彭郁雯《寒鴉三部曲》之創作手法探討與演奏詮釋
    (2024) 柳坤汝; Liu, Kun-Ju
    《寒鴉戲水》為「潮州弦詩樂」十大套曲之一,也是十大套曲中最為潮州樂人所推崇的一首樂曲,樂曲旋律優美,韻味別緻,屬於「重三六調」,六十八板,潮州箏樂調式有輕三六、輕三重六、重三六調及活五調,此曲係由「頭板」、「拷拍」及「三板」所組成的六十八板樂曲。此次研究主題主要探討《寒鴉三部曲》之樂曲創作手法分析與演奏詮釋。此曲為《絲竹空爵士樂團》藝術總監彭郁雯所編創,以古曲潮州箏曲《寒鴉戲水》為靈感的改編創作,其中分成三個樂章〈水畔〉、〈寒鴉〉、〈嬉水〉,作曲家將此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潮州音樂古曲,以及西方爵士風格的樂曲音樂元素加以調合,在彭郁雯嫻熟的作曲技巧下,將樂曲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錯落有致地融合,樂章間層次堆疊,也活現了樂曲的風格。本論文主要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藉由文獻資料的蒐集與閱讀,進而探討樂曲創作背景與資料彙整;第二部分,為作曲家彭郁雯生平與創作背景;第三、四及五部分,為《寒鴉三部曲》之三個樂章〈水畔〉、〈寒鴉〉、〈嬉水〉分別進行架構、樂曲分析及樂曲演奏詮釋之探討;第六部分,探求現代編創音樂的應用,總結每一章節的研究成果,加入筆者對於詮釋演奏手法的運用,並重新演繹此樂曲。
  • Item
    柳琴的歷史沿革與入傳台灣的研究
    (2008) 陳婉妤; Chen,Wan-Yu
                  摘要 本論文以「柳琴的歷史沿革與入傳台灣的研究」為題,共分五章。目的在探討柳琴的源起以及它在戲曲上的關係,此項樂器如何改革並受文化藝術的影響,同時對柳琴在台灣的教育以及教育訓練、考試的制度上是如何實施。柳琴自一九五八年被開發改革以來,從戲曲伴奏樂器,一躍為獨奏樂器,現在柳琴已是國樂團不可缺乏之彈撥樂器,筆者因喜愛柳琴這個樂器及身為柳琴專業的演奏家有二十餘載,故將此經驗及重要演出曲目作一深入研究,期望這本論文能為本國國樂界盡一己棉薄之力。柳琴入傳台灣以後,與在大陸的發展是否有異同,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歷史文獻為經,另以訪談及田野調查為緯,並兼顧柳琴在台灣與大陸兩地的源起及概況,作深入資料收集與整理。 第一章為「緒論」,乃說明柳琴這一樂器,藉由柳琴的歷史沿革來呈現此一傳統樂器的面貌。在研究範圍上採大陸與台灣同步閱讀及訪談的方式。其中,有關大陸傳統音樂的文獻資料,大多已經過專家學者的蒐集整理;但在台灣歷史沿革的部分,尚未有前人整理,因此筆者將就台灣部份特別獨立出來做探討及分析。 第二章研究「柳琴的源流與發展」,關於柳琴的源起及起源,並無確切文字記載可考查,根據期刊《江蘇戲志》及民間藝人口傳記載,筆者歸納幾種說法,並可知柳琴形制與琵琶有密切的關聯,在大陸柳琴樂器改革方面,分一、民間自發性的改革。二、官方制是會議改革。三、重要柳琴樂器的改革人物等三部份來論述。 第三章研究「柳琴入傳台灣的發展」,以台灣為主軸,將柳琴藝術的現狀、在國樂團的發展、學校教育中的發展概況以及重要比賽的情形作一論述。 第四章研究「柳琴經典曲目分析與探討」,筆者將海峽兩岸各以三首經典曲目作一分析。在大陸以王惠然創作的《春到沂河》、《塔吉克舞曲》,徐昌俊創作的《劍器》作一探討研究。在台灣的柳琴作品創作,大約可追溯自一九八○左右,筆者以創作年代先後,選取三首作為分析探討之曲目,這三首分別為王正平的《塞北雁》、陳中申的《車鼓姑娘》、蘇文慶及鄭翠蘋的《雨後庭院》。 第五章為「結論」,由柳琴與國樂團的發展具有密切之關係,並呈現相互倚存之關連、在樂曲的詮釋與技巧的表達、在教育上有何特點等諸多方面,綜合說明柳琴的特質與總體評價。 最後,本論文的研究價值在於:開啟柳琴研究的歷史價值;運用科學的、嚴謹的方法,對柳琴進行深入整體的研究,為柳琴在台灣本土的發展提供一條值得嘗試的研究新途徑,而這,也正是本論文研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