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舒曼聯篇歌曲《女人的愛情與生活》的分析與詮釋(2023) 高紹恩; Kao, Shao-En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出生於書香世家,童年的文學養分讓他對文字有著不凡的敏銳,在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有過人的天份。在《女人的愛情與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 Op.42) 中,他用鋼琴動機巧妙串連整部作品的手法,讓詩因著樂音更為響亮且令人著迷。他在音樂編排上的細膩與獨到,也開拓了德國藝術歌曲 (Lied) 的發展,於鋼琴、歌者演唱與詩詞意象的連結具不可磨滅的開創性。本論文的寫作目的便是在於揣摩舒曼於創作聯篇歌曲《女人的愛情與生活》時所受到的外在影響與內在心境,以期了解本作品在時代裡特殊的定位,探尋在後世價值中的不可替代性。筆者將分為六個章節闡釋,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探討十九世紀德文藝術歌曲興起的因素;第三章則是聚焦於舒曼的生平與其藝術歌曲作品;第四章闡述夏米索的生平與文學特色;第五章就《女人的愛情與生命》中每一首歌曲作分析及詮釋;第六章為結語,期許藉由本詮釋報告對作品的探討,能更深入暸解舒曼、夏米索在作品當中深藏的美好,並用歌唱為這部作品注入新的能量。Item 理查 ‧ 史特勞斯樂團歌曲研究(2013) 蔡永凱; Yung-Kai Tsai理查•史特勞斯的樂團歌曲,即為獨唱人聲與管絃樂團所譜寫的藝術歌曲,雖然常被演出,在學界卻仍然缺乏系統性的研究。長久以來,這些作品常常被簡化為是鋼琴藝術歌曲所改編為的樂團版本,但是,按照作品的創作過程,這些歌曲卻可分成兩種:一種是「鋼琴歌曲樂團化」,即由鋼琴版本樂團化而來;另一種則是「原創樂團歌曲」,即一開始即為管絃樂團構思,不存在鋼琴版本。 當代樂評將使用「管絃樂團」的「藝術歌曲」,視為對藝術歌曲美學裡「親密性」的傷害。為了解決這個爭議,學界提出了一個名為「樂團歌曲」的新樂類概念。它提出樂團歌曲與鋼琴藝術歌曲的差異,在於所使用的詩文類型與風格。另外,它也強調「樂團」的因素才是這類作品的關鍵。它的影響,並不只在於演奏樂器的差別,也牽涉到當代不同樂類概念的相互影響。除了在作曲手法上,也在樂團語法上。 本論文發現,「鋼琴歌曲樂團化」的歌曲形式較為傳統。在配器上,受到歌劇的影響,常使用「選擇性編制」的樂團。透過「音響色澤畫面」的概念亦可見到,史特勞斯在將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時,常傾向讓樂曲的第一個「音響色澤畫面」再現;即使整個畫面不再現,也常見有一個貫穿的音響層,形成作品的一致性。在許多作品裡,「樂團化」也可以被視為再次創作的過程,為作品添加新的意義。 「原創樂團歌曲」的歌曲形式,則受到交響詩的影響,大量使用動機發展手法,有如當代管絃樂作品一般,脫離十九世紀藝術歌曲以文字詩節為主的形式。在配器上,史特勞斯常在原創樂團歌曲裡嘗試使用以前未使用過的樂器,並將成果延續到後續的歌劇創作中,猶如歌劇寫作的試驗場。 對兩類作品的分析顯示,「鋼琴歌曲樂團化」與「原創樂團歌曲」並不能被視為是同一個樂類:前者為鋼琴藝術歌曲的延伸;後者則為一介於藝術歌曲、交響詩與歌劇間的混合樂種。同時,本論文也指出,對於這些作品的美學評斷,應由作品內部的作曲技法出發。Item 舒伯特七首瑞爾斯塔詩篇之藝術歌曲研究(2012) 余章愷; Yu, Chang-Kai舒伯特是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家,在音樂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藝術歌曲方面的貢獻最為影響深遠。他於短暫的生命中寫了六百多首的藝術歌曲,以瑞爾斯塔詩篇所譜寫的七首歌曲收錄在其遺作《天鵝之歌》歌曲集中,是舒伯特最後的傑出作品,這些歌曲的面貌豐富多樣,可以說是舒伯特過去歌曲風格的回顧。 本論文希冀在了解舒伯特生平、創作背景的概念之下,綜合前人所提供的文獻資料,以瑞爾斯塔詩詞中的意境來探究與詮釋舒伯特的創作思維和內心的情感,亦藉由筆者練習此曲時所得到的經驗,整理並提供出詮釋的建議,以做為演唱者在詮釋這些作品時之參考。Item 歌德敘事詩《魔王》相關藝術歌曲創作比較性研究-以賴夏德、車爾特、舒伯特、呂偉、貝多芬為例(2018) 蔣沛伶; Chiang, Pei-Ling翻譯自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魔王的女兒》(Erlkönigs Tochter)之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 1832)敘事詩《魔王》(Der Erlkönig)於1781年出版問世後流傳甚遠,至今仍持續在文學與藝術領域出版各類詩作、作畫與樂曲,甚至被翻譯與改編。自18世紀開始至19世紀在音樂領域方面,先後多達35位作曲家以《魔王》創作各具特色的藝術歌曲,其中不乏被翻譯成其他國家語言。本研究挑選五位與原詩作者歌德同時代之敘事歌曲《魔王》作品;以賴夏德(Johann Friedrich Reichardt, 1752-1814)、車爾特(Carl Friedrich Zelter, 1758-1832)、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呂偉(Johann Karl Gottfried Loewe, 1796-1869)及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未完成的手稿為例。 本研究先釐清德國敘事詩文學於17、18世紀崛起之因與發展過程為何,並對音樂上敘事歌曲之影響與關係,其後針對詩人歌德分析《魔王》詩作起源、形式與特色,了解同時代歌德與五位音樂家間的關係,及歌德對音樂的觀念與背景,分別從社會背景、作曲家與詩人關係影響下,瞭解五位作曲家對於詩歌內容、風格表現、創作與詮釋之異同,及形式架構與語言韻律、節奏如何影響音樂創作,抑或是給予音樂家更大的空間發揮餘地等做樂曲整合性比較。探究《魔王》為何能受眾多作曲家譜曲,而與歌德關係最不密切的舒伯特,為何能在眾多《魔王》歌曲中能一支獨秀的矗立在浩瀚音樂史中屹立不搖。Item 理查‧史特勞斯藝術歌曲《八首選自最後的葉片抒情詩》之研究(2017) 李曉慧; Li, Hsiao-Hui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是二十世紀初德國藝術歌曲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其作品精緻細膩、旋律優美,廣受後人的喜愛。從藝術歌曲的發展演進,進而深入探討理查‧史特勞斯生長、求學歷程,以及他在藝術歌曲領域的創作風格。《八首選自最後的葉片抒情詩》("Acht Gedichte aus “Letzte Blätter”),是他第一組規模及技巧較為成熟的作品;作品中所採用的詩詞則是出自詩人赫曼‧馮‧吉爾姆(Hermann von Gilm, 1812-1864)的創作,因此將由其生平簡介進行了解;吉爾姆詩作感性且帶哀傷,題材多為描寫愛情、歌頌自然與闡述自由,以及個人政治觀點。最後藉由了解詩詞意涵以及樂曲解析深入研究,並透過知名歌唱家的相關影音資料加以研究相關演唱技巧或詮釋。 本篇詮釋報告共包含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德文藝術歌曲發展概況,第三章《八首選自最後的葉片抒情詩》之作曲家與詩人,第四章《八首選自最後的葉片抒情詩》之解析,第五章則是結論。期望能夠藉由本篇報告,為將來演唱這組作品的學習者提供相關資料及建議。Item 理查.史特勞斯的「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創作、演出與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05-??) 蔡永凱; Yung-Kai Tsai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在樂團歌曲的發展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按照作品生成的步驟,他的樂團歌曲又可分為「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與「原創樂團歌曲」兩類,並以前者為大宗。作曲家將自身的藝術歌曲由鋼琴版本改編為樂團版本,所反映出的不只是單一「樂類」之發展與變異,它其實突顯出在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之音樂產業中,如何將「藝術歌曲」視為一商品來操作。本研究藉由相關史料的爬梳,說明史特勞斯當時將自身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的動機,同時,亦將整理作品演出乃至於出版的情形,以「創作—演出—出版」的互動關係,說明這一類作品特殊的文本性。Item 理查.史特勞斯的「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創作、演出與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05-??) 蔡永凱; Yung-Kai Tsai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在樂團歌曲的發展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按照作品生成的步驟,他的樂團歌曲又可分為「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與「原創樂團歌曲」兩類,並以前者為大宗。作曲家將自身的藝術歌曲由鋼琴版本改編為樂團版本,所反映出的不只是單一「樂類」之發展與變異,它其實突顯出在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之音樂產業中,如何將「藝術歌曲」視為一商品來操作。本研究藉由相關史料的爬梳,說明史特勞斯當時將自身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的動機,同時,亦將整理作品演出乃至於出版的情形,以「創作—演出—出版」的互動關係,說明這一類作品特殊的文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