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西貝流士《十首鋼琴小品,作品五十八》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4) 楊心綾; Yang, Hsin-Ling
    西貝流士 (Jean Sibelius, 1865-1957),為芬蘭重要代表性作曲家之一,橫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音樂前期,作品種類多元,所創作曲種包含:交響曲、管弦樂、室內樂、聲樂、器樂、歌劇與鋼琴作品。在這其中,又以交響曲和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較聞名於世,鋼琴作品卻較少被提及。本文以西貝流士在 1909 年所創作的作品《十首鋼琴小品,作品五十八》(" Ten Pieces for Piano, Op. 58 " ) 為研究曲目,共分為五個章節,透過作曲家生平與其創作 風格,來了解西貝流士的作曲理念,並觀察其如何將芬蘭民族傳統元素融合在作品 中。再藉由作品分析,進一步整理演奏技巧及詮釋方式,最後為結論部分。期盼此 文可以帶給讀者對於西貝流士鋼琴作品更多的認識,在演奏上更能展現其特色。
  • Item
    舒曼《幻想曲集》作品十二音樂分析與詮釋
    (2015) 蕭薇剛; Hsiao Wei-Kang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是十九世紀德國浪漫時期代表作曲家與樂評家。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從小對於文學有著極高的興趣,因此,在日後創作的音樂作品當中,常能看到結合音樂與文學的作品。1837年,舒曼完成作品十二《幻想曲集》(Fantasiestücke, Op.12),共包含八首小品,每一首小品皆於作品完成後,賦予德文標題,分別為《黃昏》(Des Abends)、《飛翔》(Aufschwung)、《為什麼?》(Warum?)、《變化莫測》(Grillen)、《夜晚》(In der Nacht)、《寓言》(Fabel)、《夢的糾纏》(Traumes Wirren)及《歌的最後》(Ende vom Lied),是他創作生涯中邁向成熟的代表作之一。《幻想曲集》不僅結合文學的思想,且帶有舒曼自稱較外向、狂放的「佛洛斯坦」(Florestan)與較內向、含蓄的「歐塞必斯」(Eusebius)之雙重性格。《幻想曲集》將舒曼創作特質及深厚的文學內涵表露無遺,堪稱為浪漫時期極具藝術價值之作。 本論文共分為摘要與五章。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第二章,舒曼之幻想作品與其雙重性格之探討:包括幻想作品與雙重性格—佛洛斯坦與歐塞必斯之探討;第三章,作品十二《幻想曲集》之音樂分析:包括創作背景與音樂分析(包括於各曲分析中對旋律、節奏、和聲及調性和織度之研探);第四章,作品十二《幻想曲集》之音樂詮釋(包括於各曲詮釋中對雙重性格之探討、旋律與節奏之處理、音色與踏板之運用);第五章,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