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向巴赫致敬:李斯特《巴赫主題幻想曲與賦格》與《巴赫主題變奏曲:哭泣、怨訴、憂慮、膽怯》之詮釋與分析(2024) 王婕芸; Wang, Jie-Yun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為浪漫樂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也是對鋼琴作品的開創與樂器本身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的作曲家。李斯特的創作裡,鋼琴作品佔了一大部分,大眾對其印象也多為炫技、艱澀,但李斯特的作品不僅僅是只有華麗的外表,也蘊藏著豐富的內涵與情感,有時包含文學、繪畫及宗教,有時用以致敬、或抒發個人情感。本論文挑選了李斯特的兩首晚期作品,《巴赫主題幻想曲與賦格》(Fantasie und Fuge über das Thema B–A–C–H, S. 529) 與《巴赫主題變奏曲:哭泣、怨訴、憂慮、膽怯》(Variationen über das Motiv … von 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 S. 180 ),同樣使用了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的主題,卻帶有不同的內涵。前者以巴赫姓名主題以表對巴赫或巴洛克音樂的致敬,後者以巴赫清唱劇作品的數字低音作為主題,加入宗教的內涵,以傳遞晚期的低落的心聲。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以緒論為始,敘述研究動機、目的以及方法;接續為概述巴赫於十九世紀的復興及巴赫動機選用的象徵意義;再進入到關於兩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樂曲分析以及詮釋與彈奏;最後則為結語。Item 舒曼《大衛同盟舞曲,作品六》之分析與詮釋(2023) 朱怡蓁; Chu, Yi-Chen在十九世紀百花齊放、多采多姿的浪漫樂派時期,羅勃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為十分具代表性的德國音樂家。舒曼在學習與創作的路上,受到許多音樂大師影響、文學思想的啟發,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與敏銳度,使他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中展現了無拘無束、充滿想像力的獨特風格。在舒曼的創作生涯中,德國文學家尚.保羅(Jean Paul, 1763-1825)對他的影響尤其深遠,且帶給他創造虛構角色的靈感—積極外向的弗羅倫斯坦(Florestan)與溫和內省的歐澤比烏斯(Eusebius),讓他矛盾的內心世界得到寄託。這兩個對比角色也成為他文學評論與音樂創作的發言人,經常出現在他的文章和樂曲中。《大衛同盟舞曲》便是一個最佳範例,鮮明的對比性格穿梭在十八首小品中,筆者期盼能透過研究此作品更加了解舒曼的創作特色以及在樂曲中賦予的心境,進而對演奏詮釋有充分的體悟。本論文於第一章提出研究此作品之動機與展演理念,並說明研究方法與學理基礎參考;第二章探討舒曼鋼琴音樂的分期特色以及他所創作的性格小品;第三章陳述《大衛同盟舞曲》的創作背景以及將樂曲特色作分析統整;第四章針對演奏此作品時的各種詮釋面向作探討與整合;最後於第五章歸納出結論。Item 蕭邦《十二首練習曲,作品十》之分析與詮釋(2023) 黃泰為; Huang, Tai-Wei本論文探討之蕭邦《十二首練習曲,作品十》(Twelve Etudes, Op. 10)具有高度技巧性與藝術性,同時結合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的特色,在演奏技巧的訓練中融入音樂性與個性,成為以音樂和情感為主體,並兼具深度與美感之藝術精品,開創了音樂會練習曲的風潮。文中透過蕭邦的成長過程和經歷、社會時代背景、與作曲手法,研究蕭邦的音樂風格。樂曲分析與詮釋章節中,藉比較各練習曲中素材之應用與變化,如旋律、節奏、和聲、織度、寫作手法等,探討不同段落間的情韻與對比性,並剖析各曲所需之特定彈奏技巧。論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蕭邦之生平及創作特色;第三章探討練習曲之歷史、發展、與蕭邦練習曲的獨到之處,之後依序分析各練習曲,並研究技巧彈奏方式和音樂演奏詮釋;第四章為結語,統整及歸納十二首練習曲的練習要點。Item 舒曼《彩葉集》作品九十九之分析與詮釋(2022) 湯娟萱; Eunice, Regina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為十九世紀浪漫時期音樂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在其眾多音樂作品中,鋼琴作品為重要的代表。而從所有的鋼琴作品裡面,其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是較有特色的曲種之一。舒曼性格小品主要以套曲形式呈現,而裡面的每首小曲具有各自的特色。1852年出版的《彩葉集》作品九十九(Bunte Blätter, Op. 99)是舒曼在1836至1849年創作的小曲所組成的套曲,裡面包含約十三年期間創作的小品。綜觀《彩葉集》裡面的十四首小品中,不但可探究舒曼在曲式架構、節奏特色、旋律素材及調性和聲等方面之特色,也可以發現舒曼透過這些素材的多元組合,呈現出迥異不同性格及情緒,使音樂極富幻想而豐富多彩。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概述舒曼之生平及探討其鋼琴作品及創作特色;第三章為舒曼《彩葉集》之創作背景及進行樂曲分析之探討;第四章為《彩葉集》在速度、節奏、運音法、力度及踏板等方面作樂曲詮釋之探討;最後,第五章為結論。Item 布梭尼《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20a》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2023) 郭雨玟; Kuo, Yu-Wen布梭尼 (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 是一位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作家、美學家,及更為大眾所熟知的傑出改編者,例如他改編自巴赫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Violin Partita No. 2 in D-Minor, BWV1004) 中的《D小調夏康舞曲》 (Bach-Busoni, Chaconne in D minor) 是最常被演奏的曲目,原創曲目卻比較少被提及。本文以布梭尼的《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20a》(Piano Sonata in F-Minor, BV 204 Op. 20a) 為研究曲目,此曲於1883年創作並獻給安東・魯賓斯坦 (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主旨在透過原創作品辨析布梭尼,這一個具有豐富技巧的作曲家,並整理布梭尼的生平及創作生涯,及探討樂曲架構與風格,最後是詮釋與總結,期望此文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布梭尼的原創作品。Item 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與《版畫》樂曲分析與詮釋(2023) 游芷瑄; Yu, Chih-Hsuan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 1862-1918),為印象樂派最重要的法國作曲家之一,他獨特的創作技法,跳脫過去德奧音樂和聲與調性的規範,開創二十世紀初的法國鋼琴音樂色彩。本文以德布西早期鋼琴作品《貝加馬斯克組曲》與成熟期鋼琴作品《版畫》為例,探討德布西的音樂風格之特色。本論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德布西的生平概述,第三章為《貝加馬斯克組曲》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第四章為《版畫》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第五章為結論。Item 布拉姆斯《四首敘事曲》,作品十及《三首間奏曲》,作品一一七之樂曲分析與詮釋(2022) 廖于涵; Liao, Yu-Han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為德國的鋼琴家與作曲家,生於浪漫時期,創作中可見專屬於他的熱情與浪漫。他的鋼琴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本文將挑選早期的《四首敘事曲》,作品十(Four Ballades, Op. 10),與晚期的《三首間奏曲》,作品一一七(Three Intermezzi, Op. 117),作為本文分析與詮釋之樂曲。布拉姆斯於1854年寫下性格小品《四首敘事曲》,作品十,樂曲中可見他早期創作中蓄勢待發的熱情。1892年完成人生的倒數第三組鋼琴作品《三首間奏曲》,作品一一七,樂曲短小精簡,音樂中彷彿有著無限惆悵般哀傷、優美,反映晚年的布拉姆斯內心孤獨。全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布拉姆斯生平及鋼琴風格概述,探討作曲家的生長背景、學習歷程與鋼琴創作之特色。第三章樂曲分析,將分析與探討《四首敘事曲》,作品十與《三首間奏曲》,作品一一七的創作手法。第四章演奏詮釋,針對這兩個作品,提出筆者對於演奏速度、節奏、力度、表情記號、運音法和踏板等角度的演奏體驗。第五章結語,將會綜合以上內容,整理出本文之重點與心得。Item 德布西《版畫》之詮釋與研究並以德布西前奏曲選曲為範例探討德布西《版畫》中異國色彩的運用(2021) 彭政諺; Peng, Cheng-Yen阿齊爾-克勞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出生於法國,在印象畫派興起的年代中度過童年時光,然而真正啟發與影響他的音樂美感,卻是來自於象徵主義的文學詩集與畫作。從這些作品中,德布西獲得許多靈感與啟發,再加上同時期新藝術潮流中大量運用抽象而自由蜿蜒的「阿拉貝斯克」(Arabesque)線條來做漸層變化以及十九世紀末盛行於巴黎的「異國風潮」(Exoticism)之影響下,造就了他如此獨特的個人音樂語法與風格,並在音樂的和聲與色彩上,開創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也使德布西在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不可或缺的位置。 異國情調風格之特色反映於德布西1890年到1913年的特定鋼琴作品中,也就是大約在《前奏曲第二冊》之前的一些特定鋼琴作品。盛行於十九世紀末的異國情調風格不但使德布西個人的鋼琴寫作語法更為豐富,也因1889年於萬國博覽會中爪哇甘美朗音樂以及安南的民間戲曲表演帶給德布西的震撼與創作上的靈感,使德布西於1903年《版畫》(Estampes)此首作品中,成功地跳脫傳統和聲限制與脫離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2-1883)主導的德奧音樂之枷鎖,以東方異國素材與古典法國音樂精神,建立個人獨特風格。而德布西鋼琴曲中之異國情調風格也寫實的反映出十九世紀末「頹廢思想」於法國社會中的瀰漫。 本文研究以德布西之生平為開端探討其所處年代之文學、畫作派別等對德布西的影響,並研究其作品的風格,而《版畫》(Estampes)此首樂曲對德布西來說,為創作生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也是德布西異國情調風格中的代表曲之一,將以《版畫》中之三首作品〈塔〉(Pagodes)、〈格拉納達的黃昏〉(La soirée dans Grenade)以及〈雨中庭〉(Jardins sous la pluie)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創作背景與動機、異國之音樂素材、語法及和聲聲響詮釋,並加以延伸探討德布西鋼琴作品中異國風情特色之運用與其意涵。最後以德布西《版畫》與《前奏曲》中之共同異國風情特色與特殊創作手法來作探討與研究。Item 莫札特幻想曲之分析與詮釋──以《前奏曲與賦格》作品394、《幻想曲》作品397及《幻想曲》作品475為例(2020) 韓畹玲; Han, Wan-Ling十八世紀的歐洲處於「啟蒙運動」(The Enlightment)時期,理性時代的開端,影響了整個歐洲的文學、藝術和音樂發展,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即是處於音樂風格轉變的過渡時期。透過旅行的閱歷,莫札特結識了許多音樂家好友,接觸到多樣的風格與創作技法,致使他的作品中,有著豐富的音樂風格融合。 本文著重於莫札特的幻想鍵盤作品闡述,以《C大調幻想曲與賦格》作品394 (Prelude and Fugue in C Major, K.394)、《D小調幻想曲》作品397(Fantasia in D minor, K.397)與《C小調幻想曲》作品475(Fantasia in C minor, K.475)討論,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分為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創作背景探討,介紹鍵盤幻想曲的流變與概述、創作背景概述,及莫札特的鋼琴作品特色。第三章為樂曲分析,分別探討三首作品之曲式架構、調性、主題、和聲、節奏與織度等。第四章演奏詮釋,針對速度掌握、力度記號、旋律及節拍節奏度等綜合討論。第五章結語,綜合以上研究內容,整合歸納結論。Item 蕭邦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之研究(2009) 張芳瑜; Chang,Fang-Yu在本論文中,使用音樂辭典、音樂史書籍、樂曲分析相關書籍、期刊、碩士論文、並搭配樂譜,以深入了解蕭邦生平、音樂風格、作曲手法、並仔細分析第二號鋼琴奏曲各樂章之曲式、旋律、和聲、節奏等作曲手法。透過各種角度的切入、觀察、分析、交叉比較,以提出更貼近蕭邦原意的演奏建議。 首先整理各資料並將其作分類,並且歸納出關於蕭邦生平背景,包括19世紀時代發展狀況、波蘭社會背景、音樂發展情況及蕭邦的音樂學習歷程,來看時代背景對蕭邦的影響,再以文獻來配合樂譜來探討蕭邦的音樂風格。之後透過文獻資料並仔細分析第二號奏鳴曲,並檢視蕭邦在此曲創作手法上的傳承與創新,最後依照各面向的分析做更深入在詮釋上的探討並提出詮釋上的建議。 希望此論文能對國內音樂學者、演奏者、與教學者在研究、教學與演奏者有所幫助或作為參考之用,特別是希望對演奏者更多幫助,表現出蕭邦音樂中的浪漫與詩意,並能表達出最接近蕭邦的原意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