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以德國民謠探討音樂與地理之統整教學
    (2002) 許慧寧
    為因應即將於民國九十一年九月實施的國中九年一貫教育,配合教改之基本理念與精神,本研究嘗試以德國民謠做為「藝術與人文」和「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設計之橋樑,目的在將音樂投射到地理的大環境來欣賞,並帶入人文層面的認知,引發學生對人文的關懷,養成接納多元文化的國際觀;透過跨領域的協同教學或單元主題的課程統整教學設計,提昇音樂教師的教學效能。 本研究第一章首先探討德國民謠與當時社會歷史的發展背景,比較北、中、南德在人文、地理環境上的差異所造成各區民謠風格的獨特性。第二章則從十一位德國作曲家的出生地,分析民謠和地緣對作曲家創作的影響情形,並研究其引用德國民謠之作品。第三章再依據前兩章的發現,設計完整的課程統整方案架構、教學活動計畫、學習目標、教案與學習單;透過教學實驗的檢視,證實由德國民謠導入音樂與地理課程統整的可行性。 本研究結果將提供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和「社會」跨領域整合之教學模式,做為教科書出版商或有意開發跨領域統整課程設計的教師參考之用;不過,教學實驗也發現這項統整教學雖可橫向連結不同領域的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增進學習成效,但是教學時間較長,對於有進度和升學考試壓力的「社會」領域而言,的確不易配合實施。因此要落實九年一貫的理念與精神,唯有教學正常化一途。
  • Item
    李斯特藝術歌曲《佩脫拉克十四行詩》、《羅蕾萊》之分析與詮釋
    (2019) 卓俞瑄; Cho, Yu-Syuan
    十九世紀浪漫時期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最著名的是他的鋼琴作品,但他也有創作些許的藝術歌曲,在十九世紀,發展「歌曲」的重要國家是德國,當時主要以德、奧為語言來創作,所以當李斯特使用義大利文來創作歌曲時,相對來說是一大挑戰。 本篇論文以《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Tre Sonetti del Petrarca)以及《羅蕾萊》(Die Lorelei)為主要研究範圍。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探討十九世紀浪漫時期藝術歌曲的發展概況。第三章介紹李斯特的生平以及他的作曲手法和音樂風格,再提到他創作的藝術歌曲作品。第四章介紹創作《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Tre Sonetti del Petrarca) 的詩人—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a, 1304-1374)以及創作《羅蕾萊》(Die Lorelei)的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第一、二節介紹佩脫拉克的生平以及與十四行詩的關聯,第三、四節有海涅的生平介紹以及羅蕾萊的起源。第五章是《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Tre Sonetti del Petrarca)的分析與詮釋,每一首會再細分成每一小節來探討,以曲式分析、詩詞分析為主。第六章是《羅蕾萊》(Die Lorelei)的分析與詮釋。第七章是結語,綜合前六章一起挖掘李斯特在藝術歌曲上的貢獻以及音樂和文學結合成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