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台語歌詞與音樂的對應關係──以柯芳隆的大型台語合唱作品為例
    (2014) 林茵茵; Yin-Yin Lin
    本論文研究嘗試以音樂學、語言學與文學為理論基礎,針對極具代表性的國人大型台語合唱作品、由作曲家柯芳隆所創作的《兩千年之夢》與《二二八安魂曲》進行深度的分析。論文中將探討《兩千年之夢》與《二二八安魂曲》二部作品中歌詞的聲韻、詞意與詞性結構與音樂之間的對應關係。希望透過本論文之研究,為後人在研究或創作台語合唱作品時,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研究分析之面向,並能藉此提昇台語合唱作品的深度與藝術性,進而達到本土作品國際化、高度藝術化之目的。
  • Item
    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1980-2005)
    (2009) 林幗貞; Lin,Kuo-Chen
    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充滿了許多引發思慮之內涵要素,無論創作者之思想脈絡、技巧手法亦或敘述題材,彼此間實有相當數量之重疊抑或重複,而其重疊與非重疊區塊所構築出的聲響圖像,即塑造了台灣當代「時代的面目」。 本論文題目<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顧名思義,主要定位並非在於「寫史」、「立傳」或是音樂作品之「樂曲分析」,而是建構於文化認知角度,依據社會學及結構學等文化理論基礎,藉由1980年代歸國作曲家潘皇龍、曾興魁、柯芳隆、潘世姬與金希文之作品為例,解讀台灣自1980年代至2005年間,當代嚴肅音樂之創作內涵與整體現象。 本論文共分六章節,在第一章<緒論>當中,筆者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問題定位」、「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研究架構與章節編排」分四節探討之。第二章<台灣當代嚴肅音樂之時代劃分與名詞界定>,則為本研究背景相關之文獻探討,包含「1980-2005間台灣社會與文化現象回顧」、「『現代』與『當代』於藝術史上之劃分」及「台灣嚴肅音樂之『現代』至『當代』」。第三章以<跨時代之文化呈現>為題,大篇幅個別書寫五位作曲家創作語法建構之歷程,並試圖以個別命題方式,分別為五位作曲家之個人特質與寫作風格作初步定位。第四章則以 <書寫「台灣」的方式>為題,將五位作曲家1980年代迄今以「台灣」為主題包括「台灣當代紀實」、「台灣文化書寫」、「台灣女性書寫」之音樂紀實創作,作詳細之各別作品解構。第五章<同質/異質-解構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現象>,則連結文化與社會理論,探討五位作曲家作品呈現之時代性與其風格特質,更進而以文化認知研究理論,綜合探討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之總體現象,並以此印證自1987年解嚴後,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在內涵中所展現有別於前之「時代精神」與「當代思潮」。 最終之結論,筆者以「給下一輪太平盛世之音樂形式備忘錄」為題,總述1980年代歸國作曲家之於台灣當代音樂發展史上之定位與重要性,並在其所共創之時代精神影響下,「台灣當代新音樂」展現之創作價值與未來發展走向。
  • Item
    傳統與現代的交匯 台灣原住民素材的應用與分析
    (2012) 蕭育霆; Yu- Ting Shiao
    「繼往開來」一直是藝術創作中重要的概念,近年來本土素材的音樂創作愈來愈受到高度重視,無論是在教育、作曲、演出上皆有所嶄進,本土素材的創作文化儼然形成風潮。 台灣原住民雖屬少數族群,但其文化的高度多樣性與豐富性無疑是世界文化中相當少有的,亦是臺灣相當可貴的文化資產,因此許多臺灣現代音樂作曲家紛紛向原住民音樂借鑑,藉由研究、實驗、融合創作出具有傳統內涵的現代音樂作品。 本篇論文藉由分析四位臺灣作曲家柯芳隆、李和莆與蕭育霆之作品,探討原住民音樂素材在創作中的實際應用,並延伸至現代音樂創作中的美學觀點,試圖在本土音樂素材的結合下闡述自身文化體現,結合「傳統」與「現代」兩種精神內涵,進而發展出屬於臺灣之新音樂語彙。
  • Item
    國人台語合唱作品創作手法之初探
    (2010) 林茵茵; Yin-Yin Lin
      本論文旨在為有心致力於本土台語合唱作品的創作與展演的人士一個入門的參考資料,企盼能藉由筆者對於國人作曲家的台語合唱作品的創作手法作一初步探究之後能興起拋磚引玉之效,使得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投入相關議題之研究與推廣。   研究內容將包括台語的台語聲調與音韻之基礎理論、台語合唱作品中的音高結構與織度的類型,以及各種聲調與節奏音型的處理方式。   首先是台語的台語聲調與音韻之基礎理論,該章為筆者以音樂人的角度來介紹創作與演唱台語合唱作品時所需要用到的相關理論,文字儘量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論述艱深的語言學內容,此部份為之後相關的音樂處理分析之章節的先備知識。其後的第三章為音高結構與織度的類型,該章分別就和聲與旋律的音高組織、織度的類型二個部份來論述之。   接著是本論文研究的重點:聲調與節奏音型的處理,此章中將探討台語合唱作品中作曲家在旋律中如何處理歌詞中的聲調與歌詞的內在的節奏此二部份;而為了探究上的方便,筆者謹將各種處理方式約略地分類,將分別闡述聲調取向的處理方式、旋律取向的處理方式、節奏取向的處理方式、聲調與節奏並重的處理方式等四種處理方式;除了文字敘述之外,並將配合若干譜例輔助說明之。最末,謹以結論來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並附上詳細的參考書目以供後人作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 Item
    從柯芳隆《哭泣的美人魚》看現代音樂對我創作所產生之影響
    (2008) 林明杰
    本文旨在探討與分析柯芳隆的大型管絃樂作品《哭泣的美人魚》,並從中說明此作品在筆者創作上所產生之影響。藉由《哭泣的美人魚》的創作動機與時代背景著手、推導進入探討作品的創作素材與手法、輔以說明樂曲的基本結構並加以分析、最後再分析筆者自身的作品,並以闡述自身的創作理念為結。